在江浙一帶,有一個延續了一千多年的家族,出了很多人才,如錢學森、錢三強、錢穆、錢鍾書等等。沒錯,就是號稱「千年名門望族,兩浙第一世家」的錢家。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祖先,五代時期的吳越王錢鏐。那麼,錢鏐有什麼秘訣,讓自己的家族不但延續千年,還人才輩出呢?歸納起來有三個主要原因。
首先是低調。錢鏐的低調有遺傳因素。據《舊五代史錢鏐傳》記載,錢鏐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做了吳越王后,把臨安的老房子重新翻蓋得很壯麗,回家探親的行頭也很排場。但是,錢鏐的父親錢寬卻跑開不見他。錢鏐下了車,走著去見自己的父親。父親告訴他,我家世代以耕田打魚為生,沒有富貴到這種程度的。你如今雖然做了十三州的州主,卻也是三面受敵,如此危險還與人爭利,這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
父親的一番話讓錢鏐大為受益。有這樣一個低調又有見解的父親,錢鏐真是幸運。他從此秉承著高調做事低調做人的原則,身體力行,為後代做出了表率。
錢鏐擁有的江浙地區,在當時雖然算不上最發達的地區,但也屬於中等,在五代那個地方割據的時代,稍微有些權力的人就想當皇帝,錢鏐是個例外。他不但自己不做皇帝,還告誡子孫「永不稱帝」。吳越國以「保境安民,發展農商」為基本國策,專心發展地方經濟,營造了一個相對安穩的環境,在中國最動亂的歷史階段創造了奇蹟。
其次是認清形勢,以民為本。在紛亂的五代十國,錢鏐認清了形勢,擺正了位置,認識到吳越國就是怎麼努力,也不會統一全國。於是,他在遺訓中給自己和後代定了一條規矩:忠心侍奉中原王朝,即便是改朝換代,也不能失禮。在唐朝末期各地方割據勢力都不拿唐王朝當回事的時候,錢鏐繼續向朝廷進貢,在五代紛亂的時候,錢鏐也始終對中原王朝有禮有節,後梁太祖朱溫還順應民意,同意在浙江為錢鏐立生祠,還讓人撰寫碑文。
到了錢鏐的孫子錢俶時,審時度勢,遵從祖訓,納土歸宋,避免了兵戎相見,保障了地方和平。作為回饋,北宋皇帝保護錢氏家族得以延續。
在對待百姓上,錢鏐始終堅持以民為本。作為一方諸侯,錢鏐在亂世中不參與爭權奪利,不參與擴大領土之爭,因為他看到戰爭對百姓不利,在家族的名位與天下百姓的安危之間,錢鏐選擇了後者,這是為民謀利的具體實踐。
不但如此,錢鏐還派人修築錢塘江沿岸的捍海石塘,不但保護了江邊的農田不再受潮水侵蝕,而且使江邊的農田得獲灌溉之利。同時,他還疏通錢塘湖,又引湖水與運河相通。在太湖地區,錢鏐還設專門的機構負責浚湖、築堤,使蘇州、嘉興、長洲等地也享受灌溉之利。
錢鏐不僅自己遵循以民為本原則,還把它傳給子孫。他在臨終前給兒子的遺言中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免動幹戈,即所以愛民。如違吾語,立見消亡。依我訓言,世代可受光榮。」
第三個原因是廣泛分配。錢鏐做吳越王的時候,把他的30多個兒子分派到吳越各地進行統治。這樣,錢家的子孫就成為當地最有實力的家族並隨散各地,發展成為很大的宗族力量。這些人遵循錢鏐遺訓,嚴格約束,加強自身修養,從而形成了錢氏家族流傳千年、經久不息的文化底蘊。
有人做過一個統計,宋代錢氏家族中有320多人高中進士,在學術、文化和醫學領域出現了一批名家。這個家族從政治家族轉向文化家族。近代以後,錢氏家族又形成一個人才大爆炸時期,特別是在科技和文史領域。
錢鏐的遺訓影響了世世代代的錢氏子孫。到了民國時期,錢鏐的32代孫錢文選在總結歸納先人的基礎上,編纂了《錢氏家訓》,內容涉及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四個層面。這也是錢氏子孫人才輩出和為國為民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