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真是秦始皇屬意的嗣君人選嗎?

2021-01-10 歷史研習社

文/王凱迪

秦朝二世而亡,絕大部分喜歡「情義故事」的歷史愛好者都會將罪責歸到趙高這個閹人身上。 他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扶蘇自殺,另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帝,這一場駭人聽聞的沙丘政變讓他成為了大秦帝國滅亡的始作俑者。

這個從《史記》中得來的說法雖然看似十分合理,但是卻存在一個巨大的缺陷:如果秦始皇真心準備將大業託付給扶蘇,那麼為何遲遲沒有確立他的繼承人位置,反倒給了奸人篡改詔書的機會呢?實際上,秦始皇未必那麼看好扶蘇。

圖/趙高

01 猶豫的始皇帝

事實上,秦始皇帝在病危之際才確定嗣君,不符合戰國中後期秦室早定儲位的政治習慣。秦獻公以前,「秦以往者數易君,君臣乖亂」。經此教訓,秦對嗣君問題不再含糊。早作預立,悉心培養。故「獻公卒,子孝公立,年已二十一歲矣」。

又如,後來的秦莊襄王安國君本人尚且身為昭王太子時,呂不韋就為異人謀取嗣位,並刻符為約,「安國君許之,乃與夫人刻玉符,約以為適嗣」。從中可見歷代秦王對嗣君的重視以及早定儲位的政治習慣。秦始皇對於嗣君之位遲遲沒有決定,定然不存在一開始就看好扶蘇的說法。

02 出土文獻的實證

出土文獻方面,北大漢簡《趙正書》中有與史記完全不同的記載。其曰:「『今道遠而詔期宭(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這一出土史料的存在雖然不能完全推翻史記中關於秦二世胡亥得位不正的記載,卻也有理由質疑所謂「矯詔」說,是一次「歷史書寫」。這種具有情節的歷史可能源於秦末倒秦力量的史實遮蔽與政治宣傳,與漢中期主流的秦史觀契合,從而得到了史家的肯定。在出土文獻的迥異結論之下,秦始皇心中的屬意人選便有點待商討。

圖/北大漢簡《趙正書》

03 封建與郡縣的零和博弈

從秦始皇一統天下開始,始皇帝就與守衛西周封建的傳統文化精英在朝堂上爆發了兩次封建與郡縣之爭,並且已由政治軍事領域發展到意識形態領域,愈發深刻。

在博士淳于越在鹹陽宮公然詆毀秦始皇一以貫之的郡縣政策之後,始皇帝已經將之視為危害自己政策利益的眼中釘與肉中刺。他也最不希望自己的皇子在這場政治爭鬥中出現錯誤表態,因為只要皇子當中一部分人動了封建的念頭,那麼,就可能會有朝臣以他們為中心結成求封勢力,從而匯聚成動搖秦帝國根基的危險力量。

此時的秦始皇最需要自己的臣子表明立場,對任何反郡縣制的行為做到零容忍,但是偏偏扶蘇在這個時候因為秦始皇懲罰儒生而發生爭辯,無疑是對始皇帝歷來措施的巨大否定,也會讓秦始皇認為他認同東方文化精英的政治主張,這一點觸及至尊逆鱗,必然會招致其父的巨大不滿,這些都觸碰到了始皇選擇嗣君的原則與底線。

所以「扶蘇以數諫故不得立,上使外將兵。」其實是秦始皇對扶蘇的拋棄,而將深宮之中可塑性較強的胡亥帶在東行的身邊,其實已經是他對其繼承人資格的肯定。

參考文獻:

1.史記

2.漢書

3.熊永:《封建郡縣之爭與秦始皇嗣君選擇》,《歷史研究》2020年第1期。

相關焦點

  • 秦始皇在繼承人問題上遲疑有深層次原因,比起扶蘇,他更中意胡亥
    秦始皇一輩子都是決斷敢行的人物,做事雷厲風行,可他在繼承人問題上卻遲疑不決瞻前顧後,按照《秦謎》作者李開元老師的推測是「這一切都讓我們懷疑,是否其中隱有某種深刻的原因,一直制約著秦王朝嗣君問題的解決,以至於始皇帝晚到自己崩逝前,才倉促屬意扶蘇即位。」從古至今,很多人都堅信扶蘇才是秦始皇的正統繼承人,恨不能把胡亥那個廢物皇二代狠狠踩上幾腳才解氣。
  • 秦始皇:我高看扶蘇了!手裡握著王牌,卻把大秦拱手讓人
    秦始皇長期服用丹藥,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所以大臣們沒少勸諫秦始皇,讓他趕緊將太子人選給定下來,但是秦始皇卻絲毫沒有這個想法,甚至還將上書勸諫的大臣全部降罪貶為庶民。 直到後來,秦始皇覺得處理政務實在太多,耗費時間,耽誤自己「證道長生」,於是他就想到了讓兒子們幫自己處理政務,其中最賢德的就是公子扶蘇,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他的母親是楚國公主羋華
  • 李斯助秦始皇滅六國,為何不肯讓扶蘇繼位,其實跟扶蘇身世有關
    秦始皇在臨死之前其實留下了繼位的詔書,他命令自己的長子扶蘇繼承皇位,在他彌留之際讓中書令趙高寫好了詔書,讓當時戍邊的扶蘇把軍權交給蒙恬,自己回鹹陽繼承王位,但是這道詔書沒到扶蘇手上就被銷毀了。李斯在秦始皇滅六國的時候可以說是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在呂不韋死之後李斯就憑藉著自己的權謀很快就成為了秦國的廷尉,後來更是坐上了丞相的寶座,位高權重的李斯為什麼要冒著身敗名裂的風險讓胡亥繼位呢?其實這一切都跟扶蘇的身份有關。
  • 秦始皇為何留下「半份」遺詔?死前巡遊隱藏大秘密,可惜扶蘇沒懂
    歷史上秦始皇傳位給了誰,一直是個爭論焦點。有人認為,他傳位給扶蘇,司馬遷的《史記》說,秦始皇讓扶蘇回國主持葬禮就是證明;還有人認為,秦始皇傳位給了胡亥,西漢早期的《趙正書》說,胡亥的皇位是秦始皇死前認可的。想要搞清楚真相併不容易,不過答案也許就在秦始皇留下的「半份」遺詔,以及他死前的大巡遊中。
  • 如果扶蘇成為二世皇帝,大秦還會二世而亡嗎?
    公元前210年,希望長生不老的秦始皇在巡遊途中駕崩於沙丘,臨終遺詔長子扶蘇即皇帝位,為秦二世。當時扶蘇遠在北方蒙恬的軍中,秦始皇身邊的可信之人也只有丞相李斯和趙高二人。
  • 秦始皇去世後,如果扶蘇繼承皇位,秦朝會是一個什麼結局?
    假如秦始皇的遺詔順利傳到扶蘇手裡,以蒙毅為相、蒙恬為將,三十萬最精銳的戍邊軍團在手,胡亥、趙高、李斯作不了妖;大秦功臣良將、皇室宗親、老秦血性仍在,天下誰可與爭鋒?秦朝大概率會延續下去,至少不會三年就滅亡了。
  • 作為秦始皇的長子,為什麼扶蘇會被稱為「公子扶蘇」呢?
    因為公子扶蘇出生的時候,秦王嬴政還沒有統一六國,因此沿用的是先秦的說法,就成了公子扶蘇。這種說法沿用的是周朝的禮儀,《儀禮 喪服》中是這樣規定的:諸侯之子稱公子。相對應的就是諸侯王的孫子被稱為公孫,再到後來就變成了一個姓。前些年有一個姓羅的網紅因為說了一些大話,被人戲稱為公孫,在這裡則賦予了另外的含義。
  • 秦始皇死後,蒙毅、蒙恬為什麼沒有支持太子扶蘇,反而束手就擒?
    不是不想反抗,也不是不想支持扶蘇上位,而是因為蒙氏家族根本沒有反抗的資本!秦始皇生前,就對太子扶蘇持有警戒之心,對皇族宗親一直採取限制措施,避免做大威脅政權穩定。為了避免之前皇族宗親同室操戈手足相殘的悲劇,秦始皇稱帝後並沒有分封皇室子弟為王拱衛皇權,而是採取內廷、外廷、皇族三者相互制衡方式維持政權穩定,三者代表人物分別為趙高、李斯、扶蘇。為了防範扶蘇提前上位逼宮,秦始皇把扶蘇派去戍邊。秦始皇死後,趙高、李斯迅速聯手,控制了政局。
  • 秦始皇死後,蒙毅、蒙恬為何沒有支持太子扶蘇,反而束手就擒?
    始皇帝在駕崩前給公子扶蘇寫了一封蓋有皇帝璽印的詔書,讓扶蘇回鹹陽主持喪禮,秦始皇是讓公子扶蘇繼承帝位,但詔書被中車府令趙高扣留,隨後趙高同始皇帝幼子胡亥、丞相李斯謀劃篡位,開始篡改詔書,改立幼子胡亥為太子,並另外寫了賜死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的詔書,命令扶蘇和蒙恬自殺。
  • 秦始皇死後,蒙毅、蒙恬為什麼沒有支持太子扶蘇,反而束手就擒呢?
    其實,歷史原本不該是這樣的,縱然扶蘇迂腐,蒙恬手握重兵,蒙毅手握重權,也不是沒有翻盤的機會。很可惜的是,扶蘇是一個豬隊友,而蒙家兄弟雖然比扶蘇好點兒,但是也陷於愚忠的漩渦,最後只能遺憾的陪著扶蘇一起走向自己的終局。我們先來說說蒙毅蒙毅的失敗有很大的偶然性,他本來應該是扶蘇翻盤的重要棋子,可惜在關鍵時期沒有發揮作用。蒙毅是個文官,在朝中官居上卿,深受秦始皇器重,出則同車。
  • 秦始皇叫嬴政,為何他的兒子叫做扶蘇和胡亥?原因很簡單
    秦始皇是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在39歲的時候一統六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縱觀秦始皇的功績,是非常多的,到了上千年之後的明朝時期,這個朝代的思想家李贄將秦始皇譽為「千古一帝」。有人問,為什麼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兒子卻叫扶蘇和胡亥?很多人可能會問「為什麼嬴政姓嬴而兒子卻是「扶」「胡」兩種呢?
  • 秦始皇名叫嬴政,而他的兒子卻叫扶蘇和胡亥?這是什麼原因
    中國文化可以說有幾千年沒變過,而且在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許多歷史故事,但是姓氏也是最早存在的,一般小孩出生時基本都是隨父姓,這樣的傳統也有幾千年沒變過,雖然秦始皇不一樣,因為他姓贏,而秦始皇的兒子叫扶蘇跟胡亥,這就讓人疑惑,到底是為什麼?
  • 秦始皇駕崩後,蒙恬手握三十萬大軍,可否幫助公子扶蘇即皇帝位?
    同時,秦始皇又讓其公子扶蘇前往上郡監軍。看起來像秦始皇對蒙恬的不信任,其實是讓公子扶蘇下放到地方掛職煅煉,為公子扶蘇將來繼皇帝位做好準備。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琅琊,同行的有丞相李斯、上卿蒙毅、中車令與璽符令趙高、幼子胡亥。
  • 扶蘇、胡亥的生母是誰?為什麼《史記》裡沒提秦始皇的皇后是誰?
    不僅《史記》中沒有記載秦始皇的皇后是誰,《資治通鑑》中也同樣沒有。作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人物,歷史資料中沒有秦始皇的皇后,這肯定不正常。 公子扶蘇第一次出現在歷史書上是公元前212年,這一年秦始皇四十八歲,再有兩年即將領盒飯。這年的公子扶蘇大概不到30歲,因為反對焚書坑儒,被秦始皇貶到上郡蒙恬軍中監軍。
  • 秦始皇駕崩後,若扶蘇不死,蒙恬的三十萬秦軍能否擁其為秦二世?
    談秦說漢(347)秦始皇駕崩後,若扶蘇不死,蒙恬的三十萬秦軍能否擁其為秦二世?歷史沒有假如,但可以分析。在當時的情況下,公子扶蘇與蒙恬率領大秦30萬精銳開進鹹陽城,在得到嬴姓宗親、外戚及朝臣的支持下,胡亥矯詔自立為二世皇帝的真相將會大白於天下。公子扶蘇於南面稱孤,大事可成矣。
  • 嬴政一直不敢立太子,卻給了扶蘇一張護身符,讓胡亥望而生畏
    雖然他沒有這個想法,但是手下的大臣卻有著很多的想法,因為秦始皇后期經常服用丹藥,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所以大臣們沒少勸諫秦始皇,讓他趕緊將太子的人選給定下來,但是秦始皇卻絲毫沒有這個想法,甚至還將上書勸諫的大臣全部降罪貶為庶民。
  • 秦始皇為何不立儲君?和秦始皇一追求有極大關係,史書中早有答案
    眾所周知,周朝實行的是分封制,而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推行的是郡縣制,秦始皇沒有一個兒子分封到一寸土地,大權緊緊握在他的手中,而或許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秦始皇可以說是隨時都在預防著六國復甦。整個秦朝的穩定可以說是單憑秦始皇的執政力和威懾力,秦始皇十分清楚這個癥結。
  • 為什麼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兒子叫「扶蘇」和「胡亥」?
    為什麼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兒子叫扶蘇和胡亥? 因為秦始皇姓「嬴」名「政」,他的兒子自然也姓「嬴」了,所以他家老大其實是「嬴扶蘇」,老十八的全名是「嬴胡亥」。 只不過到了戰國末年,天下人口太多,同姓的人也太多了。所以在同姓人中,開始以氏族區分同名之人。因為五百年前大家都是一家人,也就是一個姓,根本無法做出具體區別,所以一般五代之後就會另開氏族。
  • 若胡亥未篡位,扶蘇成為秦二世,秦朝會發展成什麼樣?
    作為千古一帝,秦始皇在歷史上的地位不可撼動。不過,在後世眼中,卻對秦始皇的評價褒貶不一。他雖開創了中國古代史上的第一個封建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封建皇帝,但他統治期間,焚書坑儒,耗費大量人力財力修建宮殿,成為世人眼中的暴君。
  • 如果秦扶蘇執政,秦國會走遠嗎?
    如果扶蘇執政,秦國有可能還會延續幾代,至少秦朝國祚會延長几十年。秦始皇末年的秦朝實際上和漢武帝末年的漢朝有點類似,都是窮兵黷武,造成民不聊生。漢武帝和秦始皇相比,優勢在於國內統治比較穩定。漢武帝劣勢在於他選定的接班人過於年幼,容易被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