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更清,創傷更小!神經內鏡手術與開顱手術不同

2020-12-23 齊魯壹點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韓虹麗 通訊員 胡琪 王瑩

近日,市五院神經外科順利開展內鏡下腦內血腫清除術。與以往不同的是,神經內鏡手術和傳統意義的開顱手術不同,神經內鏡手術利用顱內自然腔道及間隙達到手術部位,通過一個僅為3-4CM的小切口,便可將手術區域的血管、神經及病變情況,顯示的非常清楚,更加利於手術操作,創傷較小,手術時間較短,術中對周邊腦組織的二次損傷較小,而和血腫穿刺抽吸術相比,內鏡手術具有清除血腫速度快,內鏡直視下止血徹底可靠的優點,更好地保護神經、血管和正常腦組織,最大限度地減少操作和功能障礙,達到患者快速康復的目的。

患有高血壓病史20餘年的李女士,在家上廁所時突然意識不清,繼而昏迷,120緊急送入市五院。入院查體:血壓210/142mmHg,深度昏迷,瞳孔對光反射消失,四肢屈曲強直,巴氏徵陽性。顱腦CT示右側基底節區巨大血腫,出血量超過70ml,左側繼發性腦室出血,腦疝形成。

在神經外科主任楊光誠的全程指導下,主治醫師楊智為李女士進行了內鏡下血腫清除手術,同時行顱內壓傳感器置入術及腦室穿刺引流手術全力救治患者。麻醉手術科主任劉心國協調安排內鏡設備,副主任王美健負責麻醉,凌晨3:00手術開始, 5:00手術順利結束,術後即時顱內壓顯示降至正常範圍,複查顱腦CT示血腫大部分清除,返回神經外科重症監護室繼續治療。術後第二天患者可自主睜眼,顯示手術治療效果滿意。

術前CT

據悉,神經內鏡手術技術是微侵襲神經外科的核心技術之一。手術需要藉助內鏡器械,通過人體的自然孔隙或者微小創口完成,其目的是以最小的創傷給予患者最好的療效。自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國內神經內鏡手術技術已經發展了近20年,目前現代神經內鏡已經從單一垂體瘤手術擴展到幾乎所有神經外科疾病的治療當中,體現出其得天獨厚的優勢,神經內鏡技術在神經外科領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隨著神經內鏡手術技術在國內的不斷推廣,越來越多的醫院和神經外科醫師已經意識到該項技術在很多領域的優勢並開始積極學習開展,但是與其它內鏡手術相比,神經內鏡的操作空間更狹小,周圍重要結構更多,對技術精細程度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多的規範訓練才能熟練掌握。

醫院及時選派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楊智赴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顱底外科技術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培訓中心進修,師從徐廣明教授學習神經內鏡技術,開展內鏡手術治療。

相關焦點

  • 內鏡下微創手術來減壓,「天下第一痛」不再難治
    經過徐匯區中心醫院神經外科孫樹傑主任的檢查和問診,王先生被確診為三叉神經痛。得益於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和徐匯區中心醫院的緊密型醫聯體模式,一周內,中山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張煜就在徐中心為王先生施行了內鏡引導下神經微血管減壓術,免去了排隊等候手術的煩擾。引起面部疼痛的疾病有很多,有些表現容易與三叉神經痛混淆。三叉神經痛好發於面部一側,發作起來痛得要命,有人稱此痛為「天下第一痛」。
  • 襄陽62歲男子因傷倒地 醫生眉毛上實施開顱手術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陳文、 王寧)7月9日,筆者從襄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獲悉,家住樊城62歲的梁先生,因外傷倒地,導致額葉出血,被送至襄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搶救,該科為他成功實施了眉弓鎖孔入路腦內血腫清除術。
  • 通大附院藉助神經內鏡手術除頑疾
    與其他患者不同的是,楊奶奶的疼痛幾乎沒有暫歇期,為持續性的疼痛。為此,楊奶奶輾轉多家醫院,但求治無果。五個月前,她的症狀已發展到無法張口進食,就連洗臉、刷牙漱口、打呵欠這類動作也會讓其痛苦不已。 通大附院院長、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施煒教授介紹,三叉神經痛發作時疼痛在頭面部,呈刀割樣、火燒樣、針刺樣、電擊樣等難以忍受的劇痛,通常持續幾秒至幾分鐘,讓人痛不欲生。
  • 經皮內鏡減壓手術,微創治療腰椎管狹窄症!
    幾乎每個人到了一定年齡都會出現椎管內不同程度的狹窄,只是大多數人狹窄的程度還不足以出現腰腿疼的症狀而已。 3、腰椎管狹窄治療方法? 腰椎管狹窄症是腰腿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好發於中老年人。腰椎管狹窄是一種慢性病,一般不需要緊急治療,但當臨床症狀嚴重,且保守治療無效時,應考慮手術治療。
  • 神經外科開顱手術機器人研究進展
    作者:崔萌,馬曉東,張猛,朱巍,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開顱手術機器人屬於神經外科機器人的範疇,而傳統的神經外科機器人多用於立體定向手術。立體定向機器人輔助神經外科穿刺活檢平均目標準確度已可達0.9~4.5mm,診斷活檢率可達75%~100%。
  • 南華附一醫院神經導航精準手術水平再上新高
    11月14日,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接診了一位中年男性,患者病症為右手腳無法動彈、不能說話,經CT、CTA診斷顯示為左基底節腦內血腫,考慮為高血壓性腦出血,血腫量30毫升。入院後,該院神經外科團隊制定最佳治療方案。在排除傳統開顱和內鏡手術方式後,團隊在家屬的配合下決定實施神經導航下顱內血腫清除術。
  • 7歲女童突然頭痛嘔吐,開顱手術發現是腦血管畸形
    經過藥物治療後,頭痛症狀無好轉,並且伴有肢體抽搐、意識不清。於是,家長再次將小妮送往鎮街醫院急診科,經過顱腦CT檢查診斷為:右顳枕葉腦出血(血腫約35ml)。明確診斷後,小妮立即被轉入東莞市人民醫院就診,當時她已經意識模糊,醫生總體評估後,考慮她屬於腦血管畸形破裂引起的腦出血,暫時予止血、脫水等保守治療。
  • 寧夏第三人民醫院疼痛科開展脊柱內鏡下頸椎間盤突出手術
    2.頸5-6椎間盤向外側型脫出,壓迫頸6神經。  手術指徵  目前患者影像學檢查與臨床症狀、體徵相符,頸5-6椎間盤右側脫出,壓迫神經,目前症狀以右側頸肩部疼痛、麻木劇烈為主,無上肢功能障礙。經過診斷性神經阻滯治療後,治療有效,寧夏第三人民醫院疼痛科專家團隊討論認為該病雖然病程較短,但目前病情嚴重,疼痛症狀劇烈,嚴重影響患者生活,符合脊柱內鏡下頸椎微創手術的指徵。
  • 兒童做開顱手術後致顱骨缺損,不做顱骨修補術可以嗎?
    顱骨缺損已成為神經外科近年常見的隱患之一,發生範圍廣泛,上至60-70歲的老人,下至5歲左右的兒童。不少兒童因交通事故、高空墜物或者顱腦疾病等行開顱手術造成顱骨的缺失,這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由於孩子年紀小,多數醫生不建議孩子做顱骨修補手術。那麼,兒童做開顱手術後不做顱骨修補術可以嗎?
  • 「天下第一痛」折磨八旬老人20多年 通大附院藉助神經內鏡手術除...
    「天下第一痛」折磨八旬老人20多年 通大附院藉助神經內鏡手術除頑疾 2020-12-24 10:04:16 來源: 南通網 12月18日,88歲高齡的楊奶奶從通大附院神經外科出院回家,讓她格外開心的是,困擾她20多年的三叉神經痛沒有了
  • 一次手術夾閉顱內兩顆動脈瘤,華山醫院神經外科高難度手術成功救治...
    聽說了小患者的情況後,援青幹部王全有副縣長了解到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作為國際知名的醫療團隊,具備極為豐富的診療經驗,於是通過華山醫院醫務處王惠英處長第一時間聯繫到了神經外科朱巍教授。朱巍在得知小患者的情況後,馬上為她開闢了綠色通道,安排小姑娘儘快入住華山醫院虹橋院區,並馬上完成了血管造影檢查。
  • 3歲男孩患甲狀舌管囊腫,內鏡輔助下口腔前庭溝入路手術切除
    經過充分細緻的術前準備和術前討論,結合內鏡甲狀腺手術部分經驗,創造性地設計了內鏡輔助下口內前庭溝入路的方案:全麻後,採取下頜3-3前庭溝的切口,在內鏡及自主研發的「頜面外科內鏡懸吊系統」輔助下順利摘除囊腫及部分舌骨,頸部僅留有一個因與皮膚粘連破潰的引流口。患者術後恢復滿意,順利出院。
  • 上虞人民醫院開啟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微創時代 7.5毫米脊椎內鏡手術...
    近年來,上虞人民醫院骨科脊柱外科以微創技術為發展重點,其中內鏡下手術作為當前微創脊柱技術發展的熱門,手術技術日益精煉,治療疾病類型不斷拓寬,療效更加明顯,在上虞地區處於絕對領先地位,在省內同級醫院中保持領先水平。
  • 神經脊柱團隊get新技能—UBE單側雙通道脊柱內鏡技術
    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中「老頑童」周伯通「雙手互搏」每隻手使用不同的招式「以一人之力,發兩人之威,武功是陡然間增強一倍」成為「五絕」之一。影視劇《平原遊擊隊》中,主角李向陽「左右開弓」雙手開槍且彈無虛發,打的日寇聞風喪膽。
  • 腦瘤手術不用開刀!縣醫院做到了...
    2020年7月24日我院神經外科團隊在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蔡望青教授幫扶指導下成功開展揭西首例經鼻蝶顯微鏡下垂體瘤切除術該手術的成功開展標誌著我院神經外科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也為三級醫院的創建奠定了堅實基礎▲為表感激,病人送來錦旗
  • 腰椎間盤突出症手術:微創時代的到來!
    1996年 Ditsworth開發出經椎間孔入路的脊柱內鏡。 1997年 AnthonyYeung研究出同軸脊柱內鏡系統(Yeung endoscopy spine system, YESS)。
  • 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鴻光團隊:生死時速間的「微觀」考量
    2005年,煙臺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在省內率先細分創傷、腫瘤、血管、功能四個亞專業,後又成立神經重症亞專業,經過潘樹茂、湯國太等前任主任和科室十幾年的努力,從開顱到介入再到「雜交」複合手術,血管神經外科一直都在省內名列前茅。為最大限度保功能,利用「術中喚醒」和患者互動,腫瘤神經外科在膠質瘤的診治方面已處國內先進水平。
  • 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鴻光和他的團隊: 生死時速間的「微觀...
    醫學越來越精細化發展的今天,如何在治好病的前提下,打好「組合拳」,還患者有質量和尊嚴的生活才更值得探索。陳鴻光(左)團隊討論患者病情2005年,煙臺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在省內率先細分創傷、腫瘤、血管、功能四個亞專業,後又成立神經重症亞專業,經過潘樹茂、湯國太等前任主任和科室十幾年的努力,從開顱到介入再到「雜交」複合手術,血管神經外科一直都在省內名列前茅。
  • 3D列印導板輔助腦出血微創手術 黑焰與徐永革團隊助力基層醫院
    近日,上海黑焰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黑焰醫療」)與原陸軍總醫院(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神經外科徐永革主任聯手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徐永革™3D列印導板顱腦定位系統」面世,此系統為臨床醫師、尤其是基層醫院醫師提供「3D列印面具導板引導、鎖孔開顱、透明導管支撐、內鏡腦內血腫清除」的臨床解決方案,從而將 「更簡省、更徹底、更及時、更安全、更微創「的理念貫徹到腦出血急診手術操作中
  • 開顱手術做一半,患者被叫醒配合醫生「聊天」
    這種麻醉技術既需要患者開、關顱過程鎮痛充分,能夠耐受手術,還需要患者在麻醉與清醒過程平穩過渡,又需要患者術中皮層電刺激時足夠清醒配合神經功能測試,而且術中需要有效控制氣道,避免呼吸抑制,同時保證患者的舒適性,無誤吸、無肢體及軀幹亂動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