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4 10:04:16 來源: 南通網
12月18日,88歲高齡的楊奶奶從通大附院神經外科出院回家,讓她格外開心的是,困擾她20多年的三叉神經痛沒有了,就是這個被稱為「天下第一痛」的三叉神經痛曾經讓她痛苦不堪。
與其他患者不同的是,楊奶奶的疼痛幾乎沒有暫歇期,為持續性的疼痛。為此,楊奶奶輾轉多家醫院,但求治無果。五個月前,她的症狀已發展到無法張口進食,就連洗臉、刷牙漱口、打呵欠這類動作也會讓其痛苦不已。
通大附院院長、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施煒教授介紹,三叉神經痛發作時疼痛在頭面部,呈刀割樣、火燒樣、針刺樣、電擊樣等難以忍受的劇痛,通常持續幾秒至幾分鐘,讓人痛不欲生。
今年12月初,楊奶奶家人了解到通大附院開設有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專病門診,遂來到該院神經外科求醫。經詳細檢查與比對,神經外科診療團隊發現楊奶奶的腦幹旁長了一個腫瘤,腫瘤壓迫神經導致了繼發性三叉神經痛。要徹底解除楊奶奶的病痛,只有手術摘除腫瘤。
施煒教授介紹,楊奶奶88歲高齡,其心肺功能是否可以耐受如此高難度的手術是個疑問。況且腫瘤位置特殊,位於腦部巖斜區,靠近腦幹與重要顱神經及後循環動脈,該區域解剖結構複雜,手術視野狹窄,暴露腫瘤困難,手術難度極大,故而巖斜區腦膜瘤是所有腦膜瘤手術中最難處理的腫瘤之一。
為此,通大附院神經外科召集了心血管內科、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麻醉手術科等多學科聯合會診,為病人制定了多套可行性方案,以應對術中出現的突發狀況。同時診療團隊與患者及家屬進行了細緻耐心的術前溝通,積極完成術前準備。
12月7日,由施煒教授與神經外科主任陳建教授領銜的手術團隊為患者行「神經內鏡下巖斜區腦膜瘤切除術」,僅僅在耳朵後方打開一個一元硬幣大小的窗口,在內鏡下精細操作,嚴格保護面聽神經、三叉神經、外展神經及周圍腦幹重要組織結構。
手術中施煒教授、陳建教授充分發揮內鏡抵近觀察、局部放大的優勢,在神經和血管之間逐步切除腫瘤,並保護好三叉神經等重要結構。術中楊奶奶的心率由於受神經的操作影響出現一過性下降至20多次每分鐘。對此,手術團隊在術前作了充分的預案,通過多學科聯合,手術組醫生與麻醉醫生適時進行幹預,楊奶奶的心率逐步恢復正常。經過近4個小時的手術,楊奶奶的顱內腫瘤完全切除,手術圓滿成功。
經過全體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和護理,目前楊奶奶恢復較好,出院回家,困擾其20餘年的頭痛及左面部疼痛消失。這是通大附院神經外科截至目前實施三叉神經痛微創經顱手術的年齡最大的患者,手術的成功充分展示通大附院神經內鏡團隊作為國家級神經內鏡培訓基地的一流技術以及多學科聯動配合的綜合實力。
手術成功後,楊奶奶及家人的感激之情難以言表,每當施煒教授、陳建教授查房時,楊奶奶都會緊緊握住他們的手,「是你們解決了我的大苦惱。」
施煒教授特別提醒,三叉神經痛可控可治,包括藥物治療、三叉神經射頻消融、球囊壓迫,及內鏡下微創手術等均可以實現三叉神經痛的有效治療。當前,神經內境下三叉神經微血管減壓術逐漸成為三叉神經痛的主流治療方案,而通大附院神經外科團隊在這一領域開展的工作已在全國範圍處於領先地位。
通訊員 顧雨 記者 李波
一鍵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