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老年人,總是叮囑後輩,不要在逢七的日子出門,不要在逢八的日子回家,為什麼會有這種講究呢?
是這兩個日子本身就有所禁忌嗎?
當然不是!
七不出門,八不回家,來源於中華傳統文化。
七不出門
七,指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七種生活必須品。
在古代,男主外,女主內,男人負責養家餬口,女人負責操持家務。
如果男人要離家遠行,一定要先安排好家人的吃穿用度,保障他們最基本的生活物資需求,不能讓家人的生活沒有著落。
七,泛指生活物資,並不限於這七種物品。
在現代社會也一樣,男人在出門前,需要給家人留下生活費,要能持續不斷的保障家人生活。
一個男人,如果保障不了家人的生活,隔壁老王可能就會乘虛而入,最終導致家庭危機,或是一些社會問題。
七不出門,實際上是讓男人勇於承擔起家庭的責任。
另一種說法,七月初七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這一天因此被定義為「情人節」,所以,在這一天,應與愛人共度良宵,不適合遠行。
八不回家
八,指的是忠、信、孝、悌、禮、義、廉、恥這八種做人的準則。
儒家文化認為,每個人都應當忠君忠國、誠實守信、孝順父母、兄弟友愛、遵禮守法、大義凜然、清正廉潔、知恥自重,如能做好八德,則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男人在外謀求發展,應以八德為基礎,如果做不到這八德,會讓家人臉上無光,最好是能夠建功立業,衣錦還鄉。
在現代社會,如果男人在外只顧自己吃喝嫖賭抽,不懂得勤儉持家,一年到頭身無分文,這樣的男人,回去了不是丟家人的臉嗎?
另外,有一句俗語,「臘八吃了娘家米,姑娘一生還不起」,意思是出嫁的女兒,在臘月初八這天,不能回娘家,會把娘家吃窮。
這種說法雖然不科學,卻說明了一個道理,女人在嫁人後,應當把婆家放首位,才有利於家庭和睦。
七不出門,八不回家,與時間本來沒有任何關係,但在民間傳承中,逐漸演變成了「逢七不出門,逢八不回家」。
所以,七不出門,八不回家,不表示任何吉兇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