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民間行旅有哪些講究,為何出門忌「七」,回家則忌「八」?

2021-01-16 關山聽風

舊時,因交通不發達,出行很不方便,到了外面,回家時路途艱難。因此,那時人們出行有很多禁忌,包括出行在外回家時也有禁忌。「七不出門,八不回家」說的就是那時人們出門和回家日子的禁忌。

1、各地「七」和「八」的不同風俗

這裡「七不出門」的「七」和「八不回家」的「八」,不同的地方,尤其是不同的農村地區,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主要有三種不同之處:一是指農曆每個月逢七和逢八;二是指農曆每個月的初七和初八;三是專指農曆正月的初七和初八。而還有的農村地區則沒有七不出門,八不回家的禁忌之說。

出門,顧名思義就是從家裡外出。回家,即出門在外回到家裡。「七不出門,八不回家」的意思是說,每月逢七的日子,或者每月初八,或者正月初八,忌諱從家裡外出。有些地方民眾認為,不僅只是辦事,連走親戚也不行。如果非要走親戚當緊的話,可提前一天出門,或延遲到一天出門。而每月逢八的日子,或者每月初八,或者正月初八,則忌諱從外面回到家裡,要麼推遲一天,要麼提前一天。

2、民間對「七」的禁忌

我國民間對「七」的禁忌,主要是因聯想作用而產生的禁忌。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受古代休妻習俗的影響。古代「休妻」有「七出」之說,即女人違反「七出」,就要被男人休妻,也就是寫一字據,解除婚姻,將女人打發回家。因此,民間忌「七出門」。

二是「赤口日」之說。赤口日,又稱為赤狗,舊時民間認為是很不吉利的日子,主有鬥訟之事,為兇日,遇之則 有兇事發生。一些地方的地方土語,「七」與「赤」同音,或者諧音,因而為民間所忌諱。

三是辦喪事引起的聯想忌諱。我國一些農村辦喪事,第七天才出殯。我國很多地方喪葬中有「七七」的風俗。因此,「七」被看作不吉利的日子。

除了以上三個方面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七不出門」是指家裡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沒有安排妥帖,不安心出門。這種說法與舊時民間的禁忌沒有內存聯繫,也與現實生活不符。過去,農村人家的日子大多很貧窮,很多人出門就是為了養家餬口,只有出門才能找到錢,買回這些日常生活必須品,而不是到外面去遊山玩水,或長久尋親訪友。可以說,舊時,農村大部分家庭對這七種日常生活必須品不可能安排齊全,除非是有錢人家。

3、舊時民間對「八」的禁忌,主要是忌諱「八」字的諧音

現在很多人喜歡數字「八」,主要是因為「八」與「發」同音,人們認為是一個吉利的數字,因此人們的手機號碼和車牌號等,都希望尾數帶「八」字。這不是現在人發明的,這種數字諧音喜好和禁忌,古已有之。舊時,一些農村,除了在划拳時說「八八八,發發發」外,很多人對「八」比較禁忌的,原因還是諧音。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諧音讓人忌諱。

一是對烏龜和王八的忌諱。民間舊時把一般把「八不回家說成是「八不歸」。「八」字可以組成「王八」一詞,「歸」與「龜」諧音。「王八」與「烏龜」,這是舊時民間用來侮辱人的詞語,也是不光彩之事的代名詞,人們因而很是忌諱。

二是「八」和「叭」諧音。先是我國古代民俗中爆竹的響聲為「叭」,爆竹最初是為了驅逐瘟神,後來有了鳥銃及現代武器,其響聲也是「叭」,打仗和行刑時用的就是這種武器,民間認為「叭」是兇器之聲,因而忌諱之。

除以上兩種,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八不回家」是指在外面違反封建道德的八個方面「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人,不能回家,或者說家裡人不讓這種人回家。這種說法屬於封建禮教範疇,不是民俗方面的禁忌,不屬於人們自覺遵守的習俗。事實上,即便是古代社會,不讓犯錯或犯法的人回家是做不到的。因此,這種說法不免有牽強附會之嫌。

4、舊時的行旅時間禁忌

舊時,人們出門遠行是人們在日常生活、趕考、工作、經商、謀生等常常遇到的事。那時的交通不便,路途難險,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甚至還會遇到不測之禍。因此,舊時民間對出行非常慎重。人們希望出門在外能夠平安無事,因此,民間就產生了出門時間上的諸多迷信習俗,既有月份,也有日子,還有針對出門要辦的具體事。

比如古代有的月份忌出行,民間有俗諺:「六月臘月出門,神仙也遭難」,主要是六月和臘月,正值大寒大寒,氣候惡劣,出門路途艱難。又比如,《風俗通義》中說「俗雲五月到官,至免不遷」,《清稗類鈔》也有「官員吏上任及人民移家,每忌正、五、九月」。

古代出行的日期禁忌,最流行的是,民間認為黑道之日為兇煞惡日,不可以出門。除此之外,民間還有諸多說法,如《無何集》中有「楊公忌」,是民間專門避忌出門的日子。而山東忌正五初五出門,河南林縣一帶忌初五、十四、二十三出門看望病人。有的地方則將一天之中的出門時間,分為上午和下午。如山東忌諱下午出門看望病人,認為下午屬陰,陰氣重,看望病人會讓病人的病加重。如此等等,不可盡述。

5、結束語

出行禁忌是舊時民間一種迷信習俗,希望出門後能夠一路平安,是人們一種美好的願望而已,當然不足為信。現在人們出行交通條件好了,舊時需要十多天到幾個月,甚至半年一年的風餐露宿行程,如今只有半天或一天時間就可到,且路途很安全。因此,民間的這類出行的迷信說法,今天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土壤,沒有人相信了。

相關焦點

  • 「臘月忌尾,正月忌頭」 過年前後有哪些忌諱和講究!
    當然了,在進了臘月後,農村的禁忌也越來越多,比如今天咱們要說到的「臘月忌尾,正月忌頭」,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到了臘月和正月,有哪些禁忌呢?臘月忌尾:臘月是一年之中最後的一個月,我國自古就講究有始有終,所以在進入了臘月後,人們都希望萬事都有一個好的結局,所以在一些事情上便會有很多禁忌,那麼在臘月有哪些禁忌呢?禁忌一,舊帳不過年。
  • 臘月將至,農村俗語「臘月忌尾,正月忌頭」,老話有何講究呢?
    天氣很冷,出門後都冷得不自覺地發抖。小寒節氣的到來預示著臘月也越來越近。臘月是過去農村最熱鬧最忙碌的季節。這個季節農田已經沒有農活了,但隨著春節的臨近,屋外要整理,還要購買年貨,當然很忙,農村的大會也出現了忙碌的景象。農村有句俗語叫做「臘月忌尾,正月忌頭」,說的是啥意思呢?這句老話也指年末和稅收的部分神經。臘月是一年的最後一個月,農村的古語進入臘月就是年。
  • 為什麼很多人講究「七不出門,八不回家」?有道理嗎?
    許多老年人,總是叮囑後輩,不要在逢七的日子出門,不要在逢八的日子回家,為什麼會有這種講究呢?是這兩個日子本身就有所禁忌嗎?當然不是!七不出門,八不回家,來源於中華傳統文化。七不出門七,指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七種生活必須品。在古代,男主外,女主內,男人負責養家餬口,女人負責操持家務。
  • 飲茶的「七忌」、「十三宜」
    中國民間向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說法。古代中國,上到帝王文武,下到市井民間,均喜愛飲茶、品茗。在長期的歷史沉澱中,形成了千姿百態的飲茶習尚。到了清代,文人雅士又將飲茶、品茗上升為一種典雅的文化藝術活動,制訂出一整套「清規戒律」。清初,隱居不仕的前明遺老馮正卿,在《岕茶箋》中,提出「十三宜」與「七忌」,堪稱品茗藝術的集大成者。
  • 中國民間習俗,大年初一對出門有什麼說法,這天有什麼禁忌?
    大年初一到是否適合出門,古俗沒有明確的說法,能不能出門,過去的人們習慣於看老皇曆,根據二十八個星宿的排定來確定可否出門。下面來介紹一些大年初一出門習俗。出行儀式這是一種古老的出行儀式,在過去比較流行,如今除了老一輩的人還講究外,年輕人已不講究這種方式了。
  • 這些都是客家人的民間禁忌
    客家民間奉行的春節禁忌包括:禁打罵小孩;禁打碎器皿;禁講粗話惡語。張祖基的《客家舊禮俗》謂:「初一該日特別謹慎,唔敢講惡話罵人,也少人出門,若使在初一早晨碰到好的事情、聽到好的話,就作為系一年的好兆頭,作為今年會利市。所以碰到人,就互相恭賀,講各樣的好話」;忌用不吉利的字眼,如病、死、苦、貧、災、亂、荒、殺等;初三日忌出門訪友,初三各家都習慣掃倒垃圾,送出屋外空地或河邊去,喊做送窮鬼。
  • 五大民間信仰、四大禁忌
    2.禁忌數字七、八客家人對數字「七」也很禁忌,正月初七吃「七樣菜」除了象徵祈願聰明勤勞、幸福長久外,還隱含著人們對數字「七」的禁忌。3.禁忌初五、十四、二十三每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舊時稱為「月忌日」(即每月之忌日),俗語有言:「初五、十四、二十三,且婆有銀莫去擔。」「初五、十四、二十三,老君灶裡不煉丹。」
  • 正月初七有哪些習俗與禁忌?「6俗7忌」初七的習俗都在這
    6.遇殯葬有的地方習俗正月裡忌遇殯葬事。遇之則以為不吉,主此年內有災禍降臨。但有的地方以遇殯事為吉利的,蓋因「棺」與「官」諧音,「材」與「財」諧音,有「口彩」可討,主「升官」「發財」。7.忌吵架、罵人正月裡忌吵架、罵人。舊時民俗以為正月裡吵架會敗興一年,罵人會帶來兇禍。
  • 做好機構編制工作「七要七忌」
    枚乘《七發》通過有正有反、有諷有譽地描述七件事的樂趣,一步步誘導太子改變生活方式,全文充滿著辯證思維和理性思考。受《七發》 「啟發」,筆者認為,做好機構編制工作需做到「七要七忌」。一要忠誠擔當,忌陽奉陰違。作者枚乘始終著眼於漢朝的穩定與統一,在七國之亂前後兩次上諫吳王,勸諫之辭真誠懇切,大一統的政治立場異常鮮明。
  • 俗話說:「七不出門,八不回家」,你知道為何「逢七」不出門嗎?
    但是農村有句俗語叫做「七不出門,八不回家」,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七不出門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每月「逢七」的日子不出門,也就是初七、十七、二十七。這裡所說的「七」指的是農曆,因為農村人還是比較喜歡用農曆,因為農曆與二十四節氣掛鈎,而每個節氣又與地裡的莊稼掛鈎,所以大多數農村俗語裡的日期一般都是指農曆。
  • 紫微鬥數:生年忌坐夫官福,八成婚姻有問題
    生年忌坐夫官福,八成婚姻有問題生年忌星在夫妻、或官祿、或福德,八成婚姻有問題。問題分兩大類:一是早結早離或早結晚離、一是晚婚或不婚。不管哪一種條件,都宜晚婚。當中以生年忌在夫妻宮者,晚婚最為有效。因為忌在夫妻,忌星有粘性及斥性,晚婚已將斥性消耗掉了,剩下粘性,反而促使夫妻如膠似漆。忌在官祿者,因衝夫妻,要注意夫妻與官祿的平衡,不要重官輕夫,忽略夫妻感情的經營。忌星在福德宮(夫妻的氣數位)者,都是業障因果關係,如生年幹在夫妻宮者為重。為何上面說八成有問題?其餘兩成,是夫妻宮幹四化漂亮,或行運夫妻好合。
  • 農村嫁閨女縫喜被有何講究,為什麼要在喜被一角留個口子?
    一種是兜被,也有的地方稱夾被,就是有被套的那種蓋被,把被芯裝入被套內就行了。舊時,兜被是不太講究的被子,一般只有窮苦人家,或者在外做工、當僕人才蓋這種被子。印心被是舊時比較講究的被子,嫁閨女當我要置辦這種被子。民間常有「裡子」和「面子」之說。比如,形容一個家庭到底怎麼樣,人們就說,既要看裡子也要看面子。
  • 俗語:「三六九往外走,二五八要回家」,今年過年你幾號回家?
    出品 | 趙氏宗親(ID:zhaoshizongqin)編輯 | 趙英雄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農村老一輩人說的「三六九往外走,二五八要回家
  • 農曆二月老黃曆:宜忌、修養秘法、
    二月的第一個丙日,宜用洗頭髮的辦法來輔治疾病,有奇效。第一個卯日洗澡,去百病。二月二十五日是天倉開的日子,宜坐壇和入山修道。《雲笈七籤》載:二月八日洗澡令人輕建,初六日也一樣。又載:二月初八日是佛的生日。周建子把子月作為新年的頭一個月,所以十一月即為正月。莊王九年四月初八日,是釋迦誕辰日,從子月至卯月算過來,四月便是今天的二月。
  • 臘月將至,農村俗語「臘月忌尾,正月忌頭」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臘月最為一年的結尾,在農村中關於臘月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臘月忌尾,正月忌頭」,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臘月和正月有什麼禁忌呢?臘月忌尾:臘月是每年的最後一個月,農村老人還常常把臘月叫做「歲尾」,作為結尾的一個月份,在農村有很多關於臘月的講究,人們認為,有些事情在進入到臘月後就不能再做,只有平平安安地將這一年送走,我們才會順順利利迎接新的一年,那麼臘月有哪些事情不能做呢?
  • 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李玫瑾教授:養兒有3忌,養女有5忌
    在養育兒女的問題上,很多父母都是很困惑的,養兒和養女到底有哪些區別?對此,公安大學育兒專家李玫瑾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在一場講座中,李玫瑾教授表示養兒有3忌,養女有5忌,父母要避開,讓孩子在成長路上少走很多彎路。
  • 【乾坤道歷】今日臘月廿一,忌嫁娶,出門先看萬年曆,事半功倍有訣竅!
    忌:買田園、裁衣。此日出生之人有威德,有福祿。少年雖奔波,到老愁,總要修德行。忌:下葬、嫁娶、建造兇,百事皆不宜。此日出生之人一生多貧,所以要修身行道天必賜福。二十四節氣: 寒露(10月8日)霜降(10月24日)地母經:詩曰:太歲庚子年,人民多暴卒。春夏水淹流,秋冬頻饑渴。高田猶及半,晚稻無可割。秦淮足流蕩,吳楚多劫奪。桑葉須後賤,蠶娘情不悅。見蠶不見絲,徒勞用心切。卜曰:鼠耗出頭年,高低多偏頗。
  • 俗話說:「臘月忌尾,正月忌頭」,背後究竟有何講究?
    當然除了這些之外,春節期間也有很多要忌諱的事,畢竟中國人是比較注重儀式感的,對於這麼重要的春節,那更是少不了許多講究和避諱。在小編這裡,每年過春節時也少不了一些講究,尤其在春節快要來臨之前,家裡面的老人經常就會說:「臘月忌尾,正月忌頭」這句話,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姬寶順:陝西府谷過年的民間禮俗
    吃飯以後不睡覺,大人小孩穿上新衣服熬年(守歲),有的地方還講究老年人穿上壽衣。守歲時小輩給長輩磕頭,長輩給小輩壓歲錢。除夕夜講究安靜,忌喧鬧,俗語有「明冬暗年黑臘八」的說法,冬至天氣明朗好,除夕夜暗暗的靜靜的預示來年吉祥,人定以後,如有響鬧聲或驢吼狗叫不斷則不好,預示社會不安定,或有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