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1846—1897),字容川,彭州三界鎮人。「中西醫匯通派」創始人之一,主張兼取眾家之長,「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學而能取長舍短」。《血證論》《中西匯通醫經精義》為其主要代表著作。
唐宗海幼年時期,家道逐漸貧衰,母親替鄉鄰做針線活,供他上學讀書。鹹豐十年(1860)因避兵亂,他在廣漢縣向李本生老師學習古文。一年之後,又去新都拜王利堂為師,刻苦攻讀理學。唐宗海聰敏好學,學業進步很快。同治元年(1862),年僅16歲的唐宗海,考取秀才。同治七年(1868),他涉獵醫學,深感書海茫茫,汗牛充棟,可惜沒有提綱挈領、方便行醫之作。於是遍讀前賢的浩瀚醫書,進行歸納整理,同治八年(1869)著成《醫柄》一書。其後又著有醫學普及實用讀物《醫學見能》。
同治十二年(1873)六月,其父唐瑞麟身患血證。他深入研究病因並想各種救治辦法卻沒有效果,拖延了六年,終於唐父去世。唐宗海因回天乏術而深感遺憾,因此潛心探索「血證」醫治之法。光緒五年(1879),其妻馮氏也罹患了血證,經唐宗海精心調治而痊癒。
光緒十年(1884),經過11年的艱苦努力,其醫學力作《血證論》一書問世。「是書議論多由心得,然其發明處皆實事實理,有憑有驗」,創止、消、寧、補等方法要點,可謂精闢獨到,至今仍為臨床醫生診治血證所遵從。此書一出,聲名遠揚。唐宗海在家收徒傳授醫術,一度「列門下者,恆數十人」。
鄉鄰患病他往往登門施治。病情嚴重的,有時深夜叩門,他披衣就去,從無懈怠,也不計醫酬。只要有積蓄,他便周濟親族鄰裡,醫德醫術遍傳周圍鄉裡。
光緒十四年(1888),唐宗海遊學江南,經夔門到達上海,以其醫術名揚江南。光緒十五年(1889),唐宗海由上海上京應試,高中甲進士,授禮部主事。同年,其妻馮氏亡故,唐宗海告假返回家鄉。翌年春,專程前往彭縣敖家場風樓書院,求教於當代名儒呂調陽,專門研習易經,在易理中研習辯證施治的妙法。後來唐宗海在《醫易通說》書中,以醫學探其源,用易理引其緒,期望將易學與中西醫理貫而通之,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光緒十六年(1890),唐宗海帶著他的母親艾夫人赴京供職,以其精湛的醫術,譽滿京華。一年半後,南下寓居上海,常與浙江陸潤庠(同治年間狀元)對醫學理論和醫案進行討論,來往書信達200餘封。其中所撰醫學文章刊登在陸潤庠在杭州主辦的《醫學導報》上。當時西學東漸,唐宗海認識到中西醫各有長短,極力主張匯通中西醫學。他以中國傳統醫學理論為基礎,吸取西醫解剖學、生理學的知識,撰成《中西匯通醫經精義》(初名《中西醫判》)二卷,該書是「中西匯通」的先驅之作。他力圖把中西醫統一起來,開創了中西醫結合的先河,成為我國早期中醫學習西醫的代表人物,得到當時眾多學者的追隨,如朱沛文、張錫純、惲鐵樵等,謂之中西醫匯通派。同年冬,唐宗海遊學廣東,大有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之志。
次年,他所著的《本草問答》《金匱要略淺注補正》兩本著作出版。以上四本書加上《血證論》於同年由袖海山房輯成叢書《中西匯通醫書五種》刊出。
唐宗海醫學著作很多,他著書立學的宗旨是「醫人不如醫醫」,因醫生終其一生,醫人有限,而「醫醫」,則使醫者心明睛亮,不致據錯誤之醫書、醫論而誤診、誤醫,使更多的人及時得到救治。因此他所著之書多實用於臨床。他的醫著行銷海內外,醫名由大陸而遠播印度和東南亞等地。一位在越南做官的華裔陶亨通,慕其醫名,曾於民國初年郵贈12匣名貴的越桂及闔家照片,以示結好之願。因路途不暢等諸多因素,12年之後,才由其子唐鏡明收到。其時,離唐宗海病亡已20餘年。
光緒二十二年(1896),唐宗海奉命去廣西來賓任知縣,「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為其贈詩送行。唐宗海帶著他的母親準備經過湖北、湖南而去來賓縣任職,但到達武漢時,他的母親就不幸病逝。第二年,他扶母親靈柩返川。在經過川東時染上疫病,帶病扶靈柩返家後,病情日益嚴重,甚至連話都不能說了,過了大約十日就與世長辭了,享年僅51歲。後安葬在雙流縣的袁家壩。
版權聲明:本文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若已獲授權,請註明「來源:成都方志」。
圖片來源:網絡
圖文編輯:阿山
圖文校對:阿茶
技術支持:for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