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灘中的「倒鱉狗」,又稱地牯牛,它可以倒著行走!靠挖「沙鬥」捕獵!
在黃河灘的泥沙下面,埋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有歷經上千年的龐然大物——黃河鐵牛,也有一種被稱為地牯牛的渺小的生命。這種藏在沙土下的「小牛」常常是倒著行走,豫西人一般都習慣稱其為「倒鱉狗」,也有人稱其為「老倒」。
「倒鱉狗」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其築巢時,會在沙土上留下一個個小沙鬥,每一個漏鬥狀的巢穴下面,都藏著一個鮮活的小生命。這些小沙鬥就是它們挖出的一個個陷阱,等到一些小昆蟲不慎掉入其中時,潛伏在裡面裡「倒鱉狗」便伸出細鉗子般的上顎,將小蟲子拖入巢穴內吃掉。
黃河灘中的「倒鱉狗」,也稱地牯牛,曾是80後的好玩伴!它們喜歡藏在「沙鬥」下捕食。小時候在沙灘中最喜歡尋找這種小昆蟲了,循著一個個小沙鬥,用樹枝拔弄走附近的沙土,把這些潛藏在沙堆下的小蟲子抓出來,放到瓶子裡玩。看著它們在瓶子裡倒著行走,感覺非常稀奇。80後的童年樂趣,也莫過於此吧。
工作之後,這種兒時很常見的「玩伴」也被漸漸遺忘。直到最近在黃河灘野釣的時候,這種漏鬥狀的小「沙鬥」再次出現在眼前,瞬間便勾起了對它的回憶。通過查詢,得知這種小動物的學名叫蟻獅,俗稱「土牛」、「沙猴」、「地牯牛」,這是一種脈翅目昆蟲——蟻蛉的幼蟲。
它們在幼蟲階段,常常是倒著鑽入沙土中,並用它那碩大的前顎將沙子拋在外邊,逐漸形成一個形似漏鬥的陷阱。幼蟲長到一定階段便開始化蛹,最後變成長著翅膀的蟻蛉,好似一種會飛的螞蟻。
據稱,這種名不見經傳的小蟲子,還可以入藥,具有通淋、截瘧、拔毒去腐之功效。據《生草藥性備要》記載:
治瘰癧,初起消散,破爛拔毒埋口。
可見,這些小小的蟲子,竟也有它的用途。而在夏季的黃河灘中,這種沙鬥的數量非常多,尤其是到了傍晚,這種藏在沙子下面的小精靈便開始活動。它們會把自己的「陷阱」做高、做大。誤入其中的蟲子,便會被它們迅速拖入沙堆中吃掉。有時候一大早到黃河灘野釣的時候,時常會看到一些昆蟲的殘肢斷臂留在窩外。
如今,忙碌的城市人群,也難得有時間去郊外感受一下自然,80後記憶中的「倒鱉狗」恐怕早已被遺忘在「柴米油鹽」中。孩子們則沉浸在洋娃娃、電子遊戲中度過他們的童年,這種會倒著行走的小精靈,怕是難以再勾起人們的興趣了。
編輯:黃河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