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非常善於識人、斷人,從年輕起他就每天寫「檢身日記」,以此規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只要他看準的,一般不會走眼。但是在慈禧身上,他卻「失策」了。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01錯認慈禧有治國之才
一開始,曾國藩非常認可慈禧,認為她有治世之才,大清王朝有望中興。他曾與自己的幕僚(也是學生)趙烈文,就北京的狀況有過一次交談。
那一天是同治六年(1867)六月二十日,曾國藩剛從「圍剿」捻軍的前線回來,還是擔任他的兩廣總督,他聽說了北京的末日景象,憂心忡忡,去找幕僚趙烈文。
趙烈文聽老師曾國藩說完之後,斷言清王朝不出五十年就會出問題了。
曾國藩當時並不認同,他說:
「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
意思是,我們清朝的統治者整體素質還是很高的,不可能像明朝統治者那樣,不會這麼快就衰敗的。
他的根據是從哪來呢?
原來,當年慈禧為了垂簾聽政,發動政變,將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處死的處死,充軍的充軍。這種殺伐決斷、斬草除根的行為是一個國家統治者必須要有的魄力。也正因此,曾國藩認為她頗「英斷」。
到了後來,曾國藩對慈禧更加佩服。
自己的弟弟曾國荃遞上參奏摺子,慈禧看了要找軍機大臣胡家玉核實某些情節。但慈禧很聰明,她不直接問,也不給他看全文,只讓他看相關的段落。因此派譚、綿兩人去徹查此事時,那些軍機大臣還不知道到底怎麼回事,也不知道曾國荃到底在摺子上指控了誰、怎麼指控的。
由此可見慈禧還是有些政治手腕的,曾國藩認為慈禧一個女人能夠做到如此「威斷」,很是罕見。
慈禧領導班子的另一個重要成員奕訁斤,曾國藩也認為他「聰明過人」,是皇族中最為開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人物。
因此曾國藩認為,如果這個領導班子能夠勤於國家政事、做事順應大勢,清朝很快能夠中興,甚至「跨越前古」。
很快曾國藩就失望了。
02正確認識慈禧——「才地平常,無一要語」
他在前線「圍剿「捻軍的時候,慈禧又發動了一次政變,奪了奕訁斤的實權。當初慈禧為了垂簾聽政發動政變,拉攏奕訁斤,奕訁斤二話不說就加入到慈禧的陣營。可是沒想到慈禧當權後,心思並不在如何治理國家上,而是想要享受大權獨攬的高高在上感。在這個女人眼裡,王朝前途並沒有個人權利重要。
「圍剿「捻軍後期,慈禧胡亂指揮,急於求成,更讓曾國藩認識到這是一個沒什麼戰略眼光的庸才。
可是,這時候,曾國藩對慈禧和清朝還是抱有希望的。畢竟一個剛掌握實權的領導者,沒經驗也是比較常見的。
可是,直到曾國藩進京覲見慈禧,他才真正意識到,大清要完了。
同治七年(1868)年底的時候,曾國藩北上,任直隸總督。同年十二月十三日他抵達北京,第二天去覲見慈禧、慈安兩宮太后和小皇帝同治。
曾國藩非常重視這次談話,清王朝正值非常階段,他為這次談話準備了很久。想跟慈禧就治國、治亂、外交等重大問題展開深入、全面地交流。
可是,慈禧一開口,就讓曾國藩大跌眼鏡。
慈禧問,你在江南的事都辦完了?兵都撤完了沒有?撤了多少?哪裡的人最多?撤的時候安靜嗎?你離開京師多少年了?你帶兵多少年了?曾國荃是你弟弟嗎?你兄弟幾個?
……
曾國藩就當天的覲見在他的日記中有詳細記載。
這就是在清朝內憂外困、水深火熱的時期,兩個極為重要、掌握實權的人的歷史性會見。
曾國藩本想跟慈禧大談治國安亂,可沒想到慈禧跟他嘮起了家常。除了問些有的沒的,就是讓他「好好練兵「,說些空話套話。
後來慈禧還跟曾國藩有過幾次會面,但談話內容大同小異,曾國藩這才得出結論,說慈禧「才地平常,無一要語「。
1870年,發生了近代史上震驚中外的「天津教案「。天津當地民眾訛傳,傳J士」剜眼挖心「。慈禧相信這等子虛烏有之說,在曾國藩調查清楚之後,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將曾國藩這樣忠心耿耿地老臣拉出來當替罪羊。
以上種種,都表現了慈禧這個當權者只會一些小的權術而並無遠大見識,她沒有一個大局上的治國理念,只會在細節上摳唆。
03晚年「日夜望死」,但亦不荒廢
到了晚年,他發現這片天自己無力補救後,作了一首《自箴韻語》,其中有一句描述他晚年的心情:「補救無術,日暮道窮」。
他還跟自己的弟弟曾國潢說,自己想進「眼閉箱子」,眼閉箱子就是棺材。跟趙烈文也說過相同的話:「吾日夜望死」。
他對慈禧和大清的國運預判地很準確,雖然說自己「日夜望死」,但他仍然堅持為朝廷操心,跟李鴻章聯名一起上奏摺,建議興辦洋務、送聰穎子弟出國留學。
他從青年時期就嚴格要求自己,到了晚年,雖然大清已經「日暮道窮」,但怎肯空虛度日。
後人評價曾國藩「半個聖人」,他屬實擔得起這名號。但殊不知,他原是一個最普通不過的人,他天資愚鈍,世代務農,「土裡土氣」,性格也不討好。
後來出湖南,意識到自己身上那種在小地方產生的狹隘和偏執,有意識地慢慢改變自己身上的缺點,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天天寫「檢身日記」,雖「造次顛沛,亦不閒一天」。
他戒菸、戒「色、改正性格中的缺點,慢慢學會怎麼與人相處,每次跟人聊完天,都會在日記中寫下聊了什麼,犯了哪些毛病,自我痛責,絕不輕易放過。
比如他有個動不動就隨口誇人的習慣,後來在日記中反省,評論別人、誇獎別人都要慎重,這樣別人才會拿自己的話當回事。
當然想要改變這些性格深處的缺陷,絕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一時半刻的「猛火煮」不會徹底改掉,只能用一生的時間去「慢火熬」,才能慢慢改善。因此,曾國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質就是「有恆」。
他的四個弟弟曾國潢、曾國華、曾國荃、曾國葆全都是英烈,有這樣的哥哥,想不成才都難。
而曾國藩的後代們,到現在為止已經9代人了,可以說代代輝煌,子孫近300人,出了200多位傑出人物。
比如次子曾紀澤,是清代著名外交家,與郭嵩燾並稱「郭曾」;
長孫曾廣均,詩才驚豔,被梁啓超譽為詩界八賢;
曾孫輩的曾約農,現代著名教育家,倫敦大學理科、工程科學士,臺灣東海大學校長;
玄孫輩的曾憲文,北京協和醫學院畢業……
梁啓超一生非常推重曾國藩,他年輕時讀到曾氏家書時非常震動,在寫給康有為和朋友的信件中多次提到:
弟子日間偶觀曾文正公家書,猛然自省,覺得不如彼處甚多。
從此將他奉為學習對象,並且用曾國藩的思想行為來教育後代。在曾國藩的激勵下,梁啓超和他的子孫們也都個個成才。
為什麼?因為曾國藩的成功是可以模仿的。他祖輩往上數三代都是農民,而他天生愚鈍,之所以能做出一番偉業,是跟他時時追求自省,確定「有志、有識、有恆」的做事方法有關。
革命領袖也曾在青年時捧讀曾氏家書、奏摺,從中悟出政治智慧和軍事謀略;任正非在創建華為之初,將曾氏家書奉為自己的戰略指導,在演講的時候,他說,在是大機會時代,千萬不要機會主義,左搖右擺聚不到一個核心上,只能一事無成。
這句話不就是曾國藩在寫給弟弟的信中說的那句「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嗎?
這些偉人無疑都是幸運的,他們在年輕時的關鍵時刻,就仔細研讀了曾氏家書,從這樣一位偉人身上學習到了律己、成事、治家等方法。所以有人說,曾國藩文集,20歲可讀,30歲愛讀,40歲後必讀。
如果您想讀曾國藩, 跟著他學習律己、持家、教子、溝通等方法,那我推薦您讀一下《曾國藩全集》,這一套書包含了《挺經》、《冰鑑》、《家訓》、 《家書》,是專門為實現全民閱讀量身定製的一套國學叢書,全民閱讀被兩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書本厚度適宜,可隨身攜帶閱讀。
精美插盒容易收納,裝幀設計既小資又不失古典雅韻,選用高級膠裝定製,隨意翻頁,不會掉頁,便於長久閱讀保存。全冊書目附有譯文,一套6冊共79元,支持7天無理由退換貨,正版包郵!有興趣的可以點擊下方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