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非常認可慈禧,滿心歡喜覲見,見後跟親友密談:日夜望死!

2020-12-17 陳清輕

曾國藩非常善於識人、斷人,從年輕起他就每天寫「檢身日記」,以此規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只要他看準的,一般不會走眼。但是在慈禧身上,他卻「失策」了。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01錯認慈禧有治國之才

一開始,曾國藩非常認可慈禧,認為她有治世之才,大清王朝有望中興。他曾與自己的幕僚(也是學生)趙烈文,就北京的狀況有過一次交談。

那一天是同治六年(1867)六月二十日,曾國藩剛從「圍剿」捻軍的前線回來,還是擔任他的兩廣總督,他聽說了北京的末日景象,憂心忡忡,去找幕僚趙烈文。

趙烈文聽老師曾國藩說完之後,斷言清王朝不出五十年就會出問題了。

曾國藩當時並不認同,他說:

「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

意思是,我們清朝的統治者整體素質還是很高的,不可能像明朝統治者那樣,不會這麼快就衰敗的。

他的根據是從哪來呢?

原來,當年慈禧為了垂簾聽政,發動政變,將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處死的處死,充軍的充軍。這種殺伐決斷、斬草除根的行為是一個國家統治者必須要有的魄力。也正因此,曾國藩認為她頗「英斷」。

到了後來,曾國藩對慈禧更加佩服。

自己的弟弟曾國荃遞上參奏摺子,慈禧看了要找軍機大臣胡家玉核實某些情節。但慈禧很聰明,她不直接問,也不給他看全文,只讓他看相關的段落。因此派譚、綿兩人去徹查此事時,那些軍機大臣還不知道到底怎麼回事,也不知道曾國荃到底在摺子上指控了誰、怎麼指控的。

由此可見慈禧還是有些政治手腕的,曾國藩認為慈禧一個女人能夠做到如此「威斷」,很是罕見。

慈禧領導班子的另一個重要成員,曾國藩也認為他「聰明過人」,是皇族中最為開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人物。

因此曾國藩認為,如果這個領導班子能夠勤於國家政事、做事順應大勢,清朝很快能夠中興,甚至「跨越前古」。

很快曾國藩就失望了。

02正確認識慈禧——「才地平常,無一要語」

他在前線「圍剿「捻軍的時候,慈禧又發動了一次政變,奪了奕訁斤的實權。當初慈禧為了垂簾聽政發動政變,拉攏奕訁斤,奕訁斤二話不說就加入到慈禧的陣營。可是沒想到慈禧當權後,心思並不在如何治理國家上,而是想要享受大權獨攬的高高在上感。在這個女人眼裡,王朝前途並沒有個人權利重要。

「圍剿「捻軍後期,慈禧胡亂指揮,急於求成,更讓曾國藩認識到這是一個沒什麼戰略眼光的庸才。

可是,這時候,曾國藩對慈禧和清朝還是抱有希望的。畢竟一個剛掌握實權的領導者,沒經驗也是比較常見的。

可是,直到曾國藩進京覲見慈禧,他才真正意識到,大清要完了。

同治七年(1868)年底的時候,曾國藩北上,任直隸總督。同年十二月十三日他抵達北京,第二天去覲見慈禧、慈安兩宮太后和小皇帝同治。

曾國藩非常重視這次談話,清王朝正值非常階段,他為這次談話準備了很久。想跟慈禧就治國、治亂、外交等重大問題展開深入、全面地交流。

可是,慈禧一開口,就讓曾國藩大跌眼鏡

慈禧問,你在江南的事都辦完了?兵都撤完了沒有?撤了多少?哪裡的人最多?撤的時候安靜嗎?你離開京師多少年了?你帶兵多少年了?曾國荃是你弟弟嗎?你兄弟幾個?

……

曾國藩就當天的覲見在他的日記中有詳細記載。

這就是在清朝內憂外困、水深火熱的時期,兩個極為重要、掌握實權的人的歷史性會見。

曾國藩本想跟慈禧大談治國安亂,可沒想到慈禧跟他嘮起了家常。除了問些有的沒的,就是讓他「好好練兵「,說些空話套話。

後來慈禧還跟曾國藩有過幾次會面,但談話內容大同小異,曾國藩這才得出結論,說慈禧「才地平常,無一要語「。

1870年,發生了近代史上震驚中外的「天津教案「。天津當地民眾訛傳,傳J士」剜眼挖心「。慈禧相信這等子虛烏有之說,在曾國藩調查清楚之後,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將曾國藩這樣忠心耿耿地老臣拉出來當替罪羊。

以上種種,都表現了慈禧這個當權者只會一些小的權術而並無遠大見識,她沒有一個大局上的治國理念,只會在細節上摳唆。

03晚年「日夜望死」,但亦不荒廢

到了晚年,他發現這片天自己無力補救後,作了一首《自箴韻語》,其中有一句描述他晚年的心情:「補救無術,日暮道窮」。

他還跟自己的弟弟曾國潢說,自己想進「眼閉箱子」,眼閉箱子就是棺材。跟趙烈文也說過相同的話:「吾日夜望死」。

他對慈禧和大清的國運預判地很準確,雖然說自己「日夜望死」,但他仍然堅持為朝廷操心,跟李鴻章聯名一起上奏摺,建議興辦洋務、送聰穎子弟出國留學。

他從青年時期就嚴格要求自己,到了晚年,雖然大清已經「日暮道窮」,但怎肯空虛度日。

後人評價曾國藩「半個聖人」,他屬實擔得起這名號。但殊不知,他原是一個最普通不過的人,他天資愚鈍,世代務農,「土裡土氣」,性格也不討好。

後來出湖南,意識到自己身上那種在小地方產生的狹隘和偏執,有意識地慢慢改變自己身上的缺點,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天天寫「檢身日記」,雖「造次顛沛,亦不閒一天」。

他戒菸、戒「色、改正性格中的缺點,慢慢學會怎麼與人相處,每次跟人聊完天,都會在日記中寫下聊了什麼,犯了哪些毛病,自我痛責,絕不輕易放過。

比如他有個動不動就隨口誇人的習慣,後來在日記中反省,評論別人、誇獎別人都要慎重,這樣別人才會拿自己的話當回事。

當然想要改變這些性格深處的缺陷,絕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一時半刻的「猛火煮」不會徹底改掉,只能用一生的時間去「慢火熬」,才能慢慢改善。因此,曾國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質就是「有恆」。

他的四個弟弟曾國潢、曾國華、曾國荃、曾國葆全都是英烈,有這樣的哥哥,想不成才都難。

而曾國藩的後代們,到現在為止已經9代人了,可以說代代輝煌,子孫近300人,出了200多位傑出人物。

比如次子曾紀澤,是清代著名外交家,與郭嵩燾並稱「郭曾」;

長孫曾廣均,詩才驚豔,被梁啓超譽為詩界八賢;

曾孫輩的曾約農,現代著名教育家,倫敦大學理科、工程科學士,臺灣東海大學校長;

玄孫輩的曾憲文,北京協和醫學院畢業……

梁啓超一生非常推重曾國藩,他年輕時讀到曾氏家書時非常震動,在寫給康有為和朋友的信件中多次提到:

弟子日間偶觀曾文正公家書,猛然自省,覺得不如彼處甚多。

從此將他奉為學習對象,並且用曾國藩的思想行為來教育後代。在曾國藩的激勵下,梁啓超和他的子孫們也都個個成才。

為什麼?因為曾國藩的成功是可以模仿的。他祖輩往上數三代都是農民,而他天生愚鈍,之所以能做出一番偉業,是跟他時時追求自省,確定「有志、有識、有恆」的做事方法有關。

革命領袖也曾在青年時捧讀曾氏家書、奏摺,從中悟出政治智慧和軍事謀略;任正非在創建華為之初,將曾氏家書奉為自己的戰略指導,在演講的時候,他說,在是大機會時代,千萬不要機會主義,左搖右擺聚不到一個核心上,只能一事無成。

這句話不就是曾國藩在寫給弟弟的信中說的那句「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嗎?

這些偉人無疑都是幸運的,他們在年輕時的關鍵時刻,就仔細研讀了曾氏家書,從這樣一位偉人身上學習到了律己、成事、治家等方法。所以有人說,曾國藩文集,20歲可讀,30歲愛讀,40歲後必讀。

如果您想讀曾國藩, 跟著他學習律己、持家、教子、溝通等方法,那我推薦您讀一下《曾國藩全集》,這一套書包含了《挺經》、《冰鑑》、《家訓》、 《家書》,是專門為實現全民閱讀量身定製的一套國學叢書,全民閱讀被兩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書本厚度適宜,可隨身攜帶閱讀。

精美插盒容易收納,裝幀設計既小資又不失古典雅韻,選用高級膠裝定製,隨意翻頁,不會掉頁,便於長久閱讀保存。全冊書目附有譯文,一套6冊共79元,支持7天無理由退換貨,正版包郵!有興趣的可以點擊下方連結~

相關焦點

  • 曾國藩第一次覲見兩宮太后,回去後在日記裡如此評價
    晚清時期,外省總督、巡撫等封疆大吏回京,一般都住在位於東安門外金魚胡同的賢良寺,方便入宮覲見皇帝。曾國藩也不例外。他住進賢良寺的當晚,就有人送來諭旨,讓他次日凌晨進宮,覲見同治皇帝和兩宮太后。 諭旨裡特別說明,「賞曾國藩紫禁城騎馬」。 紫禁城就是皇宮,朝廷官員不允許在裡面任意行走,騎馬乘轎。只有德高望重的大臣,才能獲得皇帝特別賞賜後,得以在紫禁城內騎馬上朝。曾國藩當了多年京官,深知這一點,內心感到無比舒暢。
  • 清朝四大奇案之刺馬案:看慈禧和曾國藩如何鬥法?
    見此情景,馬新貽提拔起來的手下孫衣言憤怒的站起來說:「你們為什麼都不說話,這個案子一定有背後主謀,我認為應該對刺客用刑。」聽了馬毓楨的陳述,鄭敦謹突然間好像明白了:馬新貽的死固然沒那麼簡單,但是幾個月以來,他們都把張汶祥作為案情的突破口,而沒有好好想一想張汶祥背後究竟是何方神聖?聯想到審案時曾國藩的沉默、漕運總督張之萬的避而不談、馬新臨終前奇怪的遺言,還有慈禧太后的暴怒,如果不是馬新貽對慈禧太后非常重要,她怎麼會一再派人徹查此事呢?
  • 曾國藩看人從未走過眼,他第一次見到慈禧時,對慈禧的評價如何?
    那麼看人如此準的曾國藩,第一次見到慈禧太后時,又會對她有怎樣的評價呢? 而受到賞賜的曾國藩,立馬主動裁撤湘軍25000人,以此消除朝廷對他的戒心,曾國藩之遠慮,實在令人佩服,慈禧一高興,便決定親自接見曾國藩回朝。 為了這次見面,曾國藩下了大功夫,花了足足2個多月準備相關材料,力求萬無一失,是日,曾國藩入朝,前往養心殿。
  • 鹹豐死前遺言「克復金陵者王」,慈禧為何不敢封曾國藩為王?
    因此,鹹豐皇帝在死前,留下了遺言「克復金陵者王」。而最後曾國藩首先打進天京,收復了金陵,但是為何慈禧太后卻不敢封其為王呢?鹹豐十一年,也就是1861年,可謂是多事之秋。內憂外患,當時英法聯軍已經打進北京。而此時太平天國運動在李秀成、陳玉成等領導下,再次攻破江南江北大營,國勢十分衰弱。焦頭爛額又無能為力的鹹豐皇帝跑到熱河行宮,大病不起。
  • 曾國藩看人那麼準,他第一次見到慈禧時,對她是什麼樣的評價?
    果不其然,第三個人,也就是被曾國藩最為看重的人,就是劉銘傳。最期他果真以將軍的身份,當上了臺灣的巡撫。可見曾國藩閱人無數,稍一見面,便能知曉他人的未來。四、看破慈禧昏庸無能,卻沒能改變晚清現狀那既然曾國藩看人那麼準,對於晚清時期最重要的人物—慈禧,他又是什麼樣的評價呢?
  • 「神仙文案」你是我一眼望不盡的滿心歡喜
    你是我一眼望不盡的滿心歡喜。
  • 曾國藩出手營救曾國荃,慈禧再不情願也得給面子
    貧瘠苦寒的山西並非理想之所,曾國荃無動於衷,當然這是曾國藩的意思。02幾個月後,慈禧的上諭又頒到了荷葉塘,命曾國荃赴任湖北巡撫。03先是曾國荃出招,淘汰湖北綠營,日夜訓練新編湘軍,並將湖北糧道改成了軍需總局,將鹽釐各項歸釐金局核收;接著是官文反擊,截了曾國荃手下大將彭毓橘的軍糧
  • 慈禧不斷給曾國藩加封,他卻心驚膽跳,甚至寫信給弟弟:可悚可畏
    依管之見,謹慎是成功者不可或缺的品質。成就一項事業的大小與它的謹慎程度成比例。從古往今來,縱觀歷代成功者,的確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際交往中謹慎行事,謹言慎行,慎初慎終。曾國藩,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歷史人物,他一生都以慎為規,慎行慎思。
  • 非常精美的高清西方三聖圖——讓人看了滿心歡喜, 過目增福!
    阿彌陀佛接引圖非常精美的高清西方三聖圖——讓人看了滿心歡喜, 過目增福!5 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不屬於我們這個銀河系,而是另外一個星系,這個星系距離我們非常地遙遠,經上說「十萬億佛國土」。7 雖然遙遠,我們要去還不難,還很容易,那就是說我們的神識,俗話說靈魂,它的速度非常快,任何科技交通工具沒有辦法跟它相比,一彈指間、一念之間,就可以從我們這個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 慈禧和曾國藩較量,為何扯上馬新貽
    刺馬案的主角就是時任兩江總督的馬新貽,之所以說這個案子非常奇特,那是因為他是清朝被刺殺身亡官職最高的一位大員。而且案子最後還是不了了之,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曾國藩打敗了太平天國以後,整個湘軍的將領們被安排在了長江兩岸各省做官,可以說這個地區的所有勢力,都是曾國藩所控制的。曾國藩、曾國荃這兩兄弟在兩江地區那可是一呼萬應,沒人不給面子。他們儼然成了兩江地區的土皇帝,換你你願意走嗎?
  • 肅順雖然被慈禧殺了,他的一個建議,讓清朝多活了半個世紀!
    捷報頻傳,鹹豐帝大喜過望,將曾國藩升為湖北巡撫。滿臣見此,紛紛上疏,表示鹹豐帝此舉違反了不重用漢人的祖制。並稱曾國藩不過一匹夫,竟能一呼百應,組建龐大的湘軍隊伍,雖然對太平軍有一定製衡作用,但從長遠看,卻是大清王朝的禍患。嚇得鹹豐帝趕緊又收回成命,只給曾國藩一個兵部侍郎的官位。
  • 太平天國後,慈禧說了一句話,曾國藩:清朝50年內會有亡國風險
    即使清朝的發展走向是下滑的,但是滿腔熱血的曾國藩仍心存希望,直到後半生,因為太平天國運動過後,慈禧太后說了一句話,讓曾國藩意識到清朝已經無力回天,氣數將盡。曾國藩在二十七歲入仕,十年內七次升遷,連躍十級,從翰林院庶吉士做到工部左侍郎,可以說事跡罕有。
  • 新任總督當街遇刺,慈禧明知真相卻無可奈何,只能讓曾國藩去處理
    要知道,這張汶祥所殺的,可是慈禧的心腹大臣,很快,張汶祥被捕,馬新貽遇刺的消息也震驚朝野,慈禧大怒,當即便讓曾國藩前往浙江,親自審查此案,與此同時還讓刑部尚書等大臣協助曾國藩。那麼這個張汶祥究竟是誰?為何敢單槍匹馬刺殺總督?而且堂堂總督身邊儘是護衛,怎麼就讓張汶祥得手了?而且得手後還不跑、不反抗,其中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別急,且聽筆者細細道來。
  • 曾國藩與慈禧的博弈不顯山不露水,《刺馬案》中的馬新貽是替死鬼
    更何況,對於慈禧的手腕,曾國藩更是門兒清。慈禧的意圖很明顯,一是要動一動曾國藩兩江總督的座基,二是要動一動曾李師徒二人的關係。緊接著在同治七年,慈禧以剿捻功成為藉口,讓曾國藩北上接任了直隸總督一職,給曾國藩來了個明升暗降,然後就出了殺招,讓跟八桿子打不著的馬新貽接了曾國藩的兩江總督。
  • 武將曾國荃無腦鬥文臣,被玩弄於股掌,曾國藩一出手連慈禧都低頭
    武將曾國荃無腦鬥文臣,被玩弄於股掌,曾國藩一出手慈禧都得低頭1864年7月,湘軍吉字營在統帥曾國荃帶領下攻陷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曾國荃縱兵血洗全城,將城中太平天國餘孽捕殺一空。然而,功成之後,鹹豐生前「攻下金陵者封王」的許諾不負提起,滿清朝廷封首功者曾國藩一等侯爵,曾國荃更可憐,僅被封為一等威毅伯。
  • 太平天國被剿滅後,慈禧問了一句話,曾國藩斷言:50年內大清必亡
    在晚清的時候,曾國藩就因為慈禧問的一個問題,就明白了,整個大清,在50年間定會走向滅亡。曾國藩,出生於公元1811年11月26日,在當時,正處於晚清時期。曾國藩的家庭還是比較好的,屬於地主家庭,所以,曾國藩的教育也是被家裡人重視的。在他6歲的時候,就已經進入了當地的私塾學習,在曾國藩8歲的時候,就已經對四書五經極為熟悉了。
  • 左宗棠56歲第一次上朝奏事,慈禧:講得很好,哀家一句也沒聽明白
    在他56歲時,第一次上朝奏事的時候,就因為滔滔不絕,說了很多粗話,而讓當時年僅33歲的慈禧太后很不爽。左宗棠40歲踏入官場,靠著消滅太平軍的功勞,在曾國藩的提攜下,50歲成為浙江巡撫,步入封疆大吏之列。54歲的時候,又從閩浙總督的位置上,調任陝甘總督。
  • 早就是死敵,慈禧死前讓光緒侄子做皇帝,是不懂斬草除根嗎?
    可是譚嗣同前腳剛走,袁世凱後腳就坐火車趕往天津見他的上司榮祿,榮祿又坐火車趕往頤和園向慈禧匯報情況。慈禧十分果斷,便動用自己的勢力發動了政變,剷除了維新派,還將光緒軟禁了。光緒皇帝畫像這就是戊戌政變時兩人的關係,已經達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照理說光緒家的醇王府會就此遭殃,誰料到等到慈禧在臨死前的一天,又讓醇王府的溥儀繼承了皇位,他是光緒的親侄子。
  • 弟弟曾國荃遭人陷害,曾國藩卻上書慈禧嚴懲弟弟!事後才知真高明
    慈禧老佛爺自然要客套一番,讓曾國藩繼續練兵,不過曾國藩以「臣能力有限,難以勝任」為由而推脫。對於曾國藩如此態度,慈禧很喜歡。此外,曾國藩還勸說曾國荃回家休養,之後必定有再用之時。果不其然,太平天國雖然剿滅,但是同時期還有另外一股勢力——捻軍。曾國荃回家休養還不到一年,朝廷就任命曾國荃為湖北巡撫,前去剿捻。
  • 「千古完人」曾國藩的處世之道,如何暫掩鋒芒、以退為進
    一些朝廷大臣認為曾國藩擁有「勤王」的實力,不得不防,一直在慈安、慈禧太后面前進言,年輕的慈禧意識到曾國藩的威脅,一直尋法解決曾國藩的湘軍。 曾國藩擅於揣摩他人心理,善攻心計。他意識到自己功高蓋主,在朝堂上一定會成為眾矢之的。於是主動在慈禧焦急之際,上書慈禧太后,一定會在1個月之內裁撤湘軍十之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