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看人那麼準,他第一次見到慈禧時,對她是什麼樣的評價?

2021-01-10 老歷史茶館

"人既強大又虛弱。"

人類是主宰地球的唯一物種,我們驕傲、自大,因為我們是這個地球的主人。但同時,許多事情我們又無能為力。

很多人,看清了世界的真諦,但沒法改變這個世界。正是因為經歷了時光的變遷,他們有著一雙慧眼,看透事情的本質,但仍舊堅持做自己。

一、眾人皆醉我獨醒

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提起四大名臣,最為著名的就是曾國藩了。在那個混亂的年代,曾國藩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直到現在,他所說過的話,仍舊是許多人心中的金玉良言。

儘管晚清昏庸腐敗,社會混亂,人人唾罵,但是曾國藩卻始終如一股清流一般,得到許多後人、文者的讚譽。甚至,有人認為曾國藩是立功立德立言的完人。

二、為人正直,忠勇有謀

1811年曾國藩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耕讀家庭,他自幼勤奮好學,14歲便熟讀《周禮》《史記》文選。

曾國藩的一生信奉從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勤儉廉勞,為官者不可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先,禮治為重,以忠為政,在官場上、甚至人生史上,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為人正直,混亂的社會並沒有讓他迷失自我,反而成就了一位忠勇正直之士,當時許多從政者,都是曾國藩的信徒。

三、閱人無數,識人之士

曾國藩有著一手識人的功夫,看人一看一個準。

有一次,李鴻章帶著三個人,來看望老師曾國藩,想問看看老師認為這三個人能夠勝任什麼職務。曾國藩只是在見面之後,默默關注了一段時間這三人的言行舉止,便立刻能下判斷,三人未來的前途到底能走多遠。

他說第一個人為人老實忠厚,可以做後勤管理工作;第二個人看上去虛偽圓滑,只能完成一些不重要的事,不能成大事。而第三個人話不多,但穩重,是難得一見的大將之才,將來必成大器。

果不其然,第三個人,也就是被曾國藩最為看重的人,就是劉銘傳。最期他果真以將軍的身份,當上了臺灣的巡撫。可見曾國藩閱人無數,稍一見面,便能知曉他人的未來。

四、看破慈禧昏庸無能,卻沒能改變晚清現狀

那既然曾國藩看人那麼準,對於晚清時期最重要的人物—慈禧,他又是什麼樣的評價呢?

儘管曾國藩早在1838年就走上了政途,當上了官,但他平時與宮中的其他人員接觸並不多。初次見到慈禧太后,已然是1864年後的事了。那是曾國藩剿滅了太平天國,成為了朝廷的重要功臣,慈禧太后才接見了曾國藩一行人。

在見完慈禧太后等人之後,曾國藩甚感失望,慈禧太后並不如他所想的巾幗英雄一般。當時的朝政已然把持在了東太后慈安與西太后慈禧兩位的手裡,皇帝只是一個傀儡,任由兩位太后擺布。

曾國藩在第一次見到慈禧時,曾在自己的日記本裡記載到:今日入宮,面見太后,深覺兩宮太后才地平常,見面無一要語。

這句話的意思十分簡單,曾國藩認為慈禧、慈安兩位太后,不論是才學還是見地,都十分平常,見面所說之話均為廢話,沒有一句話在關鍵點上,大清若是長久在這兩位的手中操持下去,遲早要亡。

當然,最後這句是他的潛臺詞,斷然是不敢寫在紙上的。曾國藩的識人之術,可謂是毒辣,但又非常有見地。初次見面便能斷人心性,把兩宮太后,尤其是慈禧太后才疏學淺的缺點給看了出來。

果然不出曾國藩所料,晚期清朝割地賠款的狀況愈演愈盛,慈禧作為真正手握權利的人,面對西方列強來犯,沒有一點解決的辦法,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割地賠款以之求和。

西方列強看中了中國政府的懦弱,進一步侵略,慈禧無奈之下只能再割地賠款求和,最終甚至還說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如此這般厚顏無恥,低三下四的話語來。

喪權辱國,清朝就這樣敗在了慈禧的手上。自古中國兒女當自強,慈禧之行為,可謂是千古未有如此厚顏無恥、喪權辱國之人。

只可惜,曾國藩看出慈禧是個懦弱無能之人,卻沒有辦法改變慈禧,沒有辦法讓她在後期不獨掌大權,不毀滅祖先打下的一番基業,為後來的社會徒增多少戰爭和鮮血。

他是個愛國之人,骨子裡充斥著的都是忠君愛國的思想,最終也是這樣的思想讓他在最可能取滿清而代之的時候選擇了放棄。

曾國藩權傾天下,但他毫無野心,只是一腔熱血獻給了仕途,為我們留下了政客的標準。他閱人無數,眼光毒辣,一眼便看破了清王朝的結局。早知大清王朝會破滅,但他依然努力在混亂世界中做自己,儘自己的一份力量改變這個世界。

我們常說,"看破不說破"。很多時候,很多事情,我們一閱便知根本,但我們沒辦法改變它,也沒辦法扭轉這個世界。人——是一門極深的學問,要看懂一個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熟知人性,跟自己的經歷息息相關,自己的閱歷豐富與否也十分重要。沒有經歷過挫折的小孩看這個世界、看其他世人都是單純,充滿期待的。

但經歷過社會的磨練、吃過虧的人往往更有心眼,更知人心險惡。"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般俗語,都是在講述看得越多,懂得越多的道理。

我們無法如曾國藩一般,閱人無數,深知人心。但我們能做的,就是如曾國藩一般,多讀書,提高自己的閱歷,拓展自己的視野,在大千世界裡,始終堅定做自己。

"人生猶如一片綠葉,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片葉子會變的枯黃。但他的葉脈始終是清晰可見的。無論風吹雨打,只要內心堅定,世俗變遷,都無法改變自己。"

相關焦點

  • 曾國藩看人從未走過眼,他第一次見到慈禧時,對慈禧的評價如何?
    ——胡哲敷 晚清時期,內憂外患,社會動蕩,正所謂亂世出豪傑,於是乎無數英雄兒女,才子佳人應運而生,其中便包括一個名叫曾國藩的人,此人乃宗聖曾子七十世孫,6歲入塾,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5歲中秀才,27歲入朝為官,並一步一步成為晚清時期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文學家、書法家,他還是湘軍的創立者,由他帶領的湘軍,不但攻滅了太平天國,甚至實力可與清廷抗衡,慈禧太后都要敬他三分
  • 李鴻章第一次見到慈禧,用了8個字評價她,足見其眼光有多毒
    李鴻章作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慈禧對其非常倚重,甚至稱他為再造玄黃之人,在晚清風雨飄搖之際,李鴻章多次力挽狂瀾,不僅創辦北洋水師,支持洋務運動,還作為外交重臣盡力在列強面前斡旋,幫慈禧背了無數黑鍋,所以李鴻章的才能和格局絕不是靠世人詆毀幾句就能夠抹殺的。
  • 曾國藩第一次覲見兩宮太后,回去後在日記裡如此評價
    1868年12月,躊躇滿志的晚清重臣曾國藩奉召回到了他闊別17個年頭的北京。17年間,曾國藩奉命組建湘軍,與太平軍、捻軍作生死搏殺,強行為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的大清王朝續命。如今,他回來了,作為大清王朝的中流砥柱回來了! 對於北京,曾國藩很熟悉。
  • 慈禧不斷給曾國藩加封,他卻心驚膽跳,甚至寫信給弟弟:可悚可畏
    一八六一年九月,鹹豐皇帝駕崩,慈禧太后與恭等人合謀政變,將八位顧命大臣囚禁。很快有4人被處死,其他4人被革職。肅順是顧命大臣之一,他是一位比較清廉的人,是當時很少有的開明之臣。曾國藩十分尊敬他,與他的交往也比較密切。如今慈禧要肅清肅順一黨,曾國藩也受了牽連,心裡十分害怕。
  • 曾國藩非常認可慈禧,滿心歡喜覲見,見後跟親友密談:日夜望死!
    曾國藩非常善於識人、斷人,從年輕起他就每天寫「檢身日記」,以此規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只要他看準的,一般不會走眼。但是在慈禧身上,他卻「失策」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01錯認慈禧有治國之才一開始,曾國藩非常認可慈禧,認為她有治世之才,大清王朝有望中興。他曾與自己的幕僚(也是學生)趙烈文,就北京的狀況有過一次交談。
  • 曾國藩與慈禧的博弈不顯山不露水,《刺馬案》中的馬新貽是替死鬼
    02慈禧見到曾國藩也不拖泥帶水,除了必要的寒暄外,她只問三件事:江南撤勇、湘軍將領、直隸練兵。曾國藩見力化力,隨曲就伸,反正是不和你慈禧頂著幹,你說啥就是啥,讓慈禧的每一招都落不到實處,慈禧一招不成,緊接著又給了曾國藩一刀,她借著天津教案把曾國藩搞了個裡外不是人,西洋人嫌曾國藩辦事不力,國人罵曾國藩奴顏卑膝。
  • 曾國藩滅太平天國:為何不反清復漢,事情沒有想的那麼簡單
    直到他聽說恭親王奕訢被罷黜後,更是憂心忡忡,因為他知道自己創立的湘軍之所以有今天,全靠了恭親王的支持,而恭親王作為皇叔,從辛酉幫助慈禧奪權開始,這些年來一直外扶諸夷,內平戰亂,無論從親,從貴,從功,都是天下第一臣。就是這樣的重臣都被拿下,那麼關於他和他的弟弟曾國荃,湘軍的非議一浪高於一浪,又怎麼會長久。
  • 慈禧第一次見到燈泡,說了12個字,讓外國人笑掉大牙
    如果說清朝前期的幾位統治者制定了閉關鎖國的政策,為後來中華民族所遭受的屈辱埋下了基礎,那麼慈禧就是加速這個恥辱到來的重要因素。因為晚清政府一些重要官員已經意識到西方先進武器的重要性了,於是就向光緒上書變法,結果被慈禧給扼殺了。 總之說到慈禧的所作所為就很氣,婦人之仁。慈禧接見其他國家來使的注重點不是人家送來的汽車,以及一些先進的東西,她喜歡人家的小玩意。這也大大的拓寬了慈禧的眼界。慈禧最愛的就是相機,還留下了許多的有關她的生活照。
  • 曾國藩的成功經驗分享:勤、忍、準
    在辦團練時,清朝正規軍綠營兵瞧不起民辦的湘勇,常找團練麻煩,欺負湘勇。曾國藩沒辦法,只好來一個「忍」字解決,把團練遷到城外,避開綠營兵的擾亂。這種忍辱負重的辦法,最終成全了湘勇日後的輝煌。當時,清朝各地辦團練的都沒有成功,只有曾國藩成功了,並把團練辦成且歷練成了實力強大的湘軍。官場上的「忍」是需要真功夫的。
  • 太平天國被剿滅後,慈禧問了一句話,曾國藩斷言:50年內大清必亡
    在晚清的時候,曾國藩就因為慈禧問的一個問題,就明白了,整個大清,在50年間定會走向滅亡。曾國藩,出生於公元1811年11月26日,在當時,正處於晚清時期。曾國藩的家庭還是比較好的,屬於地主家庭,所以,曾國藩的教育也是被家裡人重視的。在他6歲的時候,就已經進入了當地的私塾學習,在曾國藩8歲的時候,就已經對四書五經極為熟悉了。
  • 清朝四大奇案之刺馬案:看慈禧和曾國藩如何鬥法?
    聽了馬毓楨的陳述,鄭敦謹突然間好像明白了:馬新貽的死固然沒那麼簡單,但是幾個月以來,他們都把張汶祥作為案情的突破口,而沒有好好想一想張汶祥背後究竟是何方神聖?聯想到審案時曾國藩的沉默、漕運總督張之萬的避而不談、馬新臨終前奇怪的遺言,還有慈禧太后的暴怒,如果不是馬新貽對慈禧太后非常重要,她怎麼會一再派人徹查此事呢?
  • 弟弟曾國荃遭人陷害,曾國藩卻上書慈禧嚴懲弟弟!事後才知真高明
    慈禧老佛爺自然要客套一番,讓曾國藩繼續練兵,不過曾國藩以「臣能力有限,難以勝任」為由而推脫。對於曾國藩如此態度,慈禧很喜歡。此外,曾國藩還勸說曾國荃回家休養,之後必定有再用之時。果不其然,太平天國雖然剿滅,但是同時期還有另外一股勢力——捻軍。曾國荃回家休養還不到一年,朝廷就任命曾國荃為湖北巡撫,前去剿捻。
  • 新任總督當街遇刺,慈禧明知真相卻無可奈何,只能讓曾國藩去處理
    要知道,這張汶祥所殺的,可是慈禧的心腹大臣,很快,張汶祥被捕,馬新貽遇刺的消息也震驚朝野,慈禧大怒,當即便讓曾國藩前往浙江,親自審查此案,與此同時還讓刑部尚書等大臣協助曾國藩。那麼這個張汶祥究竟是誰?為何敢單槍匹馬刺殺總督?而且堂堂總督身邊儘是護衛,怎麼就讓張汶祥得手了?而且得手後還不跑、不反抗,其中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別急,且聽筆者細細道來。
  • 他是明朝最好的皇帝,曾國藩評價他不遜李世民,為何卻默默無聞?
    但其實呢,明朝還有一位皇帝,雖然一直默默無聞,但他在明朝官方的評價中,卻是最好的;他在明朝百姓心目中,完全不遜於赫赫有名的漢文帝和宋仁宗;至於他的功績,更是被曾國藩評價可比肩漢武帝和唐太宗。  那麼,這位皇帝是誰呢?他的名字叫做朱祐樘,明孝宗是也!
  • 太平天國後,慈禧說了一句話,曾國藩:清朝50年內會有亡國風險
    曾國藩的一生可以說是為清朝任勞任怨,鞠躬盡瘁。在清朝任官的他,盡心盡力謀劃計策,寄希望於清朝的興盛。即使清朝的發展走向是下滑的,但是滿腔熱血的曾國藩仍心存希望,直到後半生,因為太平天國運動過後,慈禧太后說了一句話,讓曾國藩意識到清朝已經無力回天,氣數將盡。曾國藩在二十七歲入仕,十年內七次升遷,連躍十級,從翰林院庶吉士做到工部左侍郎,可以說事跡罕有。
  • 慈禧出洋相,見到燈泡大喊兩個字,現在的我們還在這樣喊
    按照戰爭之前的評估,清朝當時的海軍力量是被世界各國評為了第五強國的,這種評價是按照每個國家擁有的海軍數量和海軍軍艦來評估的。這種水平裡面實際上是有很多水分的,如果一味地按照這個標準去評估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清朝的海軍力量雖然十分強大,但這些都是清朝花費了許多白銀換來的,清朝的士兵根本就是不堪一擊,一個個抽著鴉片,這樣的軍隊不敗才怪。
  • 慈禧出盡洋相,第一次見到燈泡大喊兩個字,現在的我們還在這樣喊
    慈禧太后估計是最出名的一個太后了,她的出名不僅僅是因為垂簾聽政,成為了晚清實際的老大,很大程度是因為她的奢靡生活。就是這樣一個滿清的老大,在洋人面前也不斷出洋相,讓洋人私下偷笑不已。排場慈禧把朝廷的錢都花自己身上,當時百姓是真的可憐,但還是要交各種稅賦,畢竟那麼多朝廷大臣、還有宮裡那麼多人、慈禧都要這些銀子來消費。
  • 曾國藩出手營救曾國荃,慈禧再不情願也得給面子
    曾國藩像曾國荃沒有從他率軍攻陷太平天國都城後,嗅出「兔死狗烹」的味道而有所收斂,反而在出任湖北巡撫時,更加囂張跋扈,差點惹下大禍。,一邊賞了他個一等威毅伯。小胳臂你啥時候也擰不過大腿,很快他就被哥哥曾國藩勸回荷葉塘老家去養病。曾國荃不會明白,大哥曾國藩這樣做不是消極避世,而是屈身擇機。正所謂進一步陰雲密布,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年之後,清廷因剿捻所需,再次啟用曾國荃,任命曾國荃為山西巡撫。
  • 李鴻章第一次到美國,看到摩天大樓時,說了一句令現代人心酸的話
    世人對晚清重臣李鴻章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恨得咬牙切齒,有人則高歌讚頌。曾國藩誇讚他的這名學生「才可大用」。後人多罵李鴻章賣國,主要是因為他代表晚清籤訂了諸多不平等條約。而且他只是臣,並不是君,以慈禧為首的封建頑固勢力握有重權,慈禧要他去和八國聯軍談判,他不能拒絕,也不可以拒絕。因為不是他去,還是別人。他去的話,談判的空間比他人好得多。在此後與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李鴻章痛感國運積弱,難以在世界列強面前挺直腰板說話,他深知在談判桌上,洋人是「論勢不論理」的。
  • 慈禧出逃時他主張借十萬給慈禧,喬致庸大讚,他後來怎麼樣了
    慈禧所到之處,百姓們都要出來捐款捐物,很多當地官員和士紳也都獻上金銀,但是這些加起來也不能滿足慈禧的花費用度。辦法總比困難多,慈禧開始向山西的晉商借錢,雖然名義上是借,但精明的商人害怕將來收不回來。其實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清朝的國庫空虛,已經沒有多少家底。晉商們都能看到清朝已經岌岌可危,誰都不願意借錢給慈禧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