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長》告訴我們:違反客觀規律辦事,結果會事與願違

2020-12-26 作家谷潘教寫作

寓言故事《揠苗助長》,出自《孟子》,原文裡是揠苗助長,後來有些文本就把題目也現代文,稱為《拔苗助長》了。所以,我們首先發現,這個『揠』的意思,其實就是 「拔」。

先來看原文: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宋國有個農夫,擔憂他田裡的禾苗長得不高而把禾苗都拔高了,{一天下來}十分疲憊地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急忙跑到田裡去看那些禾苗,{然而}禾苗都已經枯萎了。

因為巴望禾苗長得快,就把禾苗拔高,結果禾苗都枯死了

寓言故事也是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有起因、經過、結果,它的起因是農夫擔心他的禾苗長得不快,經過是他把禾苗一根根拔高,結果是禾苗都枯死了。現在,我們已經對這個故事有大致的了解了。

我們再來逐字逐句地翻一遍。先從題目開始。揠苗助長,這個題目的意思就是「拔高禾苗想幫助它們長得快一點。」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宋國人。上次課我們說過了,宋國弱小,宋國人也經常被用來逗樂打趣,即使在虛構的故事裡。

宋人有……者,是一個固定句式,翻譯成宋國有一個……的人;楚人有涉江者,翻譯成楚國有一個……的人。文言文裡面有很多類似的固定句式,是我們學習中必須掌握的。

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閔是一個通假字,通憐憫的憫,是擔憂的意思。長,這裡是長得不高、長得不快的意思。揠,是拔。

這句話用現代漢語來說,就是「擔憂他田裡的禾苗長得不高而把禾苗都拔高了」,套用到句式裡,可以說成「 宋國有個擔憂他田裡的禾苗長得不高而把禾苗都拔高了的農夫」,但這個句子太長了,一般把它拆分成兩個分句:宋國有個農夫,擔憂他田裡的禾苗長得不高而把禾苗都拔高了。

茫茫然歸,有的版本裡是沒有三點水的芒,是疲勞的樣子,跟我們現在使用的茫然不同。茫茫然歸,是說他十分疲憊地回到家。

謂其人曰——對他的家人說。這裡就不能採取字面直譯的方法,而要用意譯的方法。

「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這是他對家人說的話,病,是精疲力竭,用的是病這個字的引申義:「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趨,是跑、小跑的意思。槁,是枯槁、枯萎。他的兒子急忙跑到田裡去看那些禾苗,{然而}禾苗都已經枯萎了。

這個寓言出自《孟子》。《孟子》是儒家四書之一,我們知道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中庸》《大學》。孟子和孔子並稱孔孟,是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亞聖之稱。《孟子》這本書是由孟子和他的弟子整理而成的,述說了孟子的哲學思想和主張,《魚和熊掌》《奕秋學奕》這兩個故事也出自《孟子》。

這個故事後面還有一段論述: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孟子說,天下不想幫助自己的禾苗生長的人是很少的。以為勞作對禾苗沒用處而放棄的人,是那些不給禾苗除草的人;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是那些拔苗助長的人,這樣做對禾苗非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故事中的宋人違反了客觀規律,光憑自己的主觀願望辦事、結果事與願違,好心辦壞事。這個故事呢,現在也經常被用來比喻那些擔心孩子、管理過度的心急而又辛苦的家長。有一句話叫慢慢等花開,花什麼時候開,是花兒自己的事,人是不能幫它把花瓣掰開來的。家長們應當以宋人為戒,辦事遵循客觀規律,實事求是,不能操之過急。

相關焦點

  • 規律造句和解釋_規律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魯迅《倒提》:「租界上並無禁止苛待華人的規律,正因為我們該自有力量,自有本領,和雞鴨絕不相同的緣故。」]事物之間的內在的必然聯繫,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向。規律客觀存在,也叫法則。三支槳有規律地在水裡劃,那聲音就像一支樂曲。(出自: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23、鳥的天堂)4、我在九歲的時候就發現了有關胚胎發育的規律,這完全是我獨立思考的結果。
  •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揠苗助長
    我們上節課學習了一篇寓言故事《亡羊補牢》,現在老師給大家看幾幅圖,我們來猜一猜它們都是什麼故事?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長》。上節課我們知道了學習寓言的方法:理解題意-了解故事-了解內容-認識道理。一、理解題意揠這個字很少見,同學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碰到一個字,不知道它的意思,應該怎麼辦呢?對,我們去查字典。揠的意思是拔,揠苗助長,就是把禾苗拔起來,幫助它生長。
  • 揠苗助長害死人!
    時隔一個月,還依稀記得中國國奧隊奧運會預選賽三戰皆敗,我們看到了小夥子們的拼勁,但是我們還是輸了。回顧這幾年的中超u23政策,我們保證了他們的上場時間,讓他們踢上了球,但是他們還是這樣的表現。我們是否可以反思一下?揠苗助長真的害死人啊。
  • 小學文言文:揠苗助長 ~《孟子·公孫丑上》
    揠苗助長先秦:佚名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 易經教會我們,要如何按規律辦事,把自己的日子過得風生水起
    《易經》給予我們不同的提示,萬物萌生以及生長變化無不符合陰陽互動的道理。有些人,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去苦心鑽研各種大師的成功學。最終卻發現,生活沒有絲毫改變。其實,最大的成功學奧義就藏在《易經》裡。世上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個循環規律的,從《易經》來分析,帶你認識這個規律,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很有趣。
  • 本想瘦成一道閃電,結果是直接住進了醫院,減肥不能揠苗助長
    結果不到一周,她反而住進了醫院。原來,因為突然的生活習慣的改變,沒有充足主食的攝入,嚴重影響了正常的身體營養供給,大把大把地掉頭髮,甚至月經都推遲了沒有出現。而且由於運突然猛然驟增,肌肉出現了酸痛和拉傷,還直接暈倒過一次。任何事情都是一個爬階梯的過程,欲速則不達。所以我們要學會把控自己的運動的強度,做到循序漸進,由弱到強。
  • 小學英語教學要按規律辦事
    我的報告題目是「小學英語教學要按規律辦事」。無論是生活、生產還是教學都是有一定規律的,而這些規律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的教育教學有教學原則和原理。這些東西有些是主觀的,但是教學規律是客觀的,它有客觀規律需要我們研究和遵循。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來探討我國小學英語教學的幾個規律。
  • 《天道》平常人談仁義道德,高人遵循規則和規律辦事
    文化談不出來,道理講不出來,但身體力行完全可以詮釋一切,太多人浮於表面,因為簡單易操作,實際上要踐行道理也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因為我們早已習慣帶兩副面具,要以我們本身去面對這一切,我們還沒有勇氣。強者並不和別人攀比,而只跟自己賽跑,相對而言,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來自外界,而是我們自身,我們的心魔、執念、願望、理想、以及世俗枷鎖背後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豆豆的三部小說,我們按照層次分析一下,《背叛》講世俗文化,《遙遠的救世主》講傳統文化,而《天幕紅塵》講英雄文化。
  • 可能會事與願違
    那麼,喝完酒吃偉哥,會事半功倍嗎?1、藥物和酒精容易產生作用喝完酒之後吃偉哥,這是對健康不負責的行為。因為在服藥期間需要嚴格忌口,部分藥物容易和酒精物質產生作用而影響健康。如果已經出現了性功能下降的情況需要服用偉哥來提高性能力,此時盲目喝酒有可能降低藥效,和這種壯陽藥物產生作用而影響身體健康。
  • 天道:按規律辦事的人就是神,深度解讀規律與條件的關係
    由此可見,按規律辦事就是做到實事求是,而要做到實事求是,《天幕紅塵》告訴你要論條件的可能,按條件來。因此,本文探討的就是規律與條件的關係。什麼是條件?條件是事物存在、發展的影響因素。《矛盾論》告訴我們事物就是矛盾,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而矛盾不單止存在於一事物中,還存在於一事物和他事物的關係中,簡而言之,任何事物都處在普遍的聯繫中,任何事物都是有條件的,《矛盾論》說到條件是外因,內部的矛盾性是內因。外因來誘導內部矛盾的改變從而使事物產生了運動,變化,和發展,這才讓人類感覺得到的東西或者是看得到的現象,我們叫它規律。
  • 按足球發展規律辦事
    杜兆才(左)與陳戌源握手致意\新華社 圖:杜兆才(左)與陳戌源握手致意\新華社新當選的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昨日在此間表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既抓當下,更重長遠,踏踏實實地夯實中國足球發展的根基,老老實實地按足球發展規律辦事
  • 庖丁解牛的啟示:掌握事物客觀規律,做事才能遊刃有餘
    後來,「庖丁解牛」逐漸演化為成語,被用來比喻經過反覆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二、庖丁解牛的啟示:1、要善於把握事物的客觀規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庖丁認識和掌握了牛的內部結構規律,並遵循這個客觀規律。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因此,我們在實踐中需要做到有心人,用心摸索,不斷認識規律,把握規律,運用規律,才能事半功倍。2、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普通廚師一個月換一把刀,好廚師一年換一把刀,而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仍同新的一樣。
  • 揠苗助長: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節奏,請學會尊重自我和他人的節奏
    揠苗助長的故事告訴我們,其實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規律,有時我們不是敗給了別人,而是敗給了自己,我們不懂得尊重別人的節奏,更不懂得尊重自我的節奏,你才會在自我成長中敗下陣來。當我們每天都被同樣的想法驅動的時候,我們似乎就變成了一個機器的人。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現代的人每天都是一種被揠苗助長,每天都被急迫追趕生活。尤其是有些雞湯文寫著,出名要趁早,如果你到了30歲還沒出名,你這一輩子就沒有多大的出息了。
  • 掌握貧富演化的規律,按照規律辦事!
    大多數人都可以,只是看你願不願意。具體來說,慢慢變富是逆人性的,因為「慢慢」這兩個字少則幾年,多則幾十年,這違背了大多數人想要快速賺錢的意願,所以慢慢變富就變得很難,沒幾個人願意慢慢變富。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的一個規律就是:窮人是問題的製造者,而富人是問題的解決者。一、問題的製造者你可能會發現,窮人,本質上就是專門製造問題的人。
  •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本詩 特約播音員 蜜蜂 朗讀釋義①南山:指廬山。②稀: 稀少。③興: 起床。④荒穢:形容詞作名詞,荒蕪,指豆苗裡的雜草。穢:骯髒。這裡指田中雜草⑤荷鋤:扛著鋤頭。荷,扛著。⑪但使願無違: 不忘初心!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願就行了。但:只。願: 指嚮往田園生活,「不為五鬥米折腰」,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意願。違: 違背。翻譯我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裡野草茂盛豆苗豌稀。清上早起下地剷除雜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鋤歸去。狹窄的山徑草木叢生,夜露沾溼了我的衣。
  • 寫作的客觀規律和怎麼做
    一、客觀規律寫作的客觀規律其實就那麼幾點,我認為寫作的客觀規律大致分為四點:從說到寫,從述到作,從模仿到創作,從扶到放到收。當然了,這寫作的客觀規律是總結自我老師教授作文課時候的一些方法論,它不但適用於學生的教學,也適用於初學者的學習。
  • 英語單詞客觀存在這些科學規律,學習英語單詞者必備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英語單詞並不是雜亂無章的字母排列組合。英語單詞的構成有它的科學規律,比如單詞有它的含義部分和發音部分,又比如單音節英語單詞的含義在開頭的輔音字母上,再比如多音節單詞一般可以分為前綴、詞根、後綴。我們學習和了解了這些規律,我們就打開了理解記憶英語單詞的大門。
  • 一卷書︱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願:指嚮往田園生活,「不為五鬥米折腰」,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意願。違:違背。原文大意為:南山下有我種的豆地,雜草叢生而豆苗卻稀少。 早晨起來到地裡清除雜草,傍晚頂著月色扛著鋤頭回家。 道路狹窄草木叢生,傍晚的露水沾溼了我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