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揠苗助長》,出自《孟子》,原文裡是揠苗助長,後來有些文本就把題目也現代文,稱為《拔苗助長》了。所以,我們首先發現,這個『揠』的意思,其實就是 「拔」。
先來看原文: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宋國有個農夫,擔憂他田裡的禾苗長得不高而把禾苗都拔高了,{一天下來}十分疲憊地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急忙跑到田裡去看那些禾苗,{然而}禾苗都已經枯萎了。
因為巴望禾苗長得快,就把禾苗拔高,結果禾苗都枯死了。
寓言故事也是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有起因、經過、結果,它的起因是農夫擔心他的禾苗長得不快,經過是他把禾苗一根根拔高,結果是禾苗都枯死了。現在,我們已經對這個故事有大致的了解了。
我們再來逐字逐句地翻一遍。先從題目開始。揠苗助長,這個題目的意思就是「拔高禾苗想幫助它們長得快一點。」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宋國人。上次課我們說過了,宋國弱小,宋國人也經常被用來逗樂打趣,即使在虛構的故事裡。
宋人有……者,是一個固定句式,翻譯成宋國有一個……的人;楚人有涉江者,翻譯成楚國有一個……的人。文言文裡面有很多類似的固定句式,是我們學習中必須掌握的。
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閔是一個通假字,通憐憫的憫,是擔憂的意思。長,這裡是長得不高、長得不快的意思。揠,是拔。
這句話用現代漢語來說,就是「擔憂他田裡的禾苗長得不高而把禾苗都拔高了」,套用到句式裡,可以說成「 宋國有個擔憂他田裡的禾苗長得不高而把禾苗都拔高了的農夫」,但這個句子太長了,一般把它拆分成兩個分句:宋國有個農夫,擔憂他田裡的禾苗長得不高而把禾苗都拔高了。
茫茫然歸,有的版本裡是沒有三點水的芒,是疲勞的樣子,跟我們現在使用的茫然不同。茫茫然歸,是說他十分疲憊地回到家。
謂其人曰——對他的家人說。這裡就不能採取字面直譯的方法,而要用意譯的方法。
「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這是他對家人說的話,病,是精疲力竭,用的是病這個字的引申義:「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趨,是跑、小跑的意思。槁,是枯槁、枯萎。他的兒子急忙跑到田裡去看那些禾苗,{然而}禾苗都已經枯萎了。
這個寓言出自《孟子》。《孟子》是儒家四書之一,我們知道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中庸》《大學》。孟子和孔子並稱孔孟,是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亞聖之稱。《孟子》這本書是由孟子和他的弟子整理而成的,述說了孟子的哲學思想和主張,《魚和熊掌》《奕秋學奕》這兩個故事也出自《孟子》。
這個故事後面還有一段論述: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孟子說,天下不想幫助自己的禾苗生長的人是很少的。以為勞作對禾苗沒用處而放棄的人,是那些不給禾苗除草的人;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是那些拔苗助長的人,這樣做對禾苗非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故事中的宋人違反了客觀規律,光憑自己的主觀願望辦事、結果事與願違,好心辦壞事。這個故事呢,現在也經常被用來比喻那些擔心孩子、管理過度的心急而又辛苦的家長。有一句話叫慢慢等花開,花什麼時候開,是花兒自己的事,人是不能幫它把花瓣掰開來的。家長們應當以宋人為戒,辦事遵循客觀規律,實事求是,不能操之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