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無
【引觴漫談】
"學而優則仕"自從它提出的那一天,就成為了中國讀書人的金玉良言。家境貧寒的士子可以通過十年苦讀一舉翻身。讀書,也成為了讀書人的每日必修功課。
不過,這樣功利性的讀書也會導致一個問題,既然最終的目的還是應付考試,那平常讀書也只是讀官方規定的那些書罷了,在絕大多數的時間裡,也就是四書五經之類的聖人之書,這樣的習氣演變到最後,出現了明代八股文這樣的極端案例。那些死讀書的人,也就成為我們眼中的書呆子,從現在的眼光來看,一個書呆子的誕生,和書的關係其實並不大,主要還是你為什麼而讀書,讀的是什麼書,在讀書的時候有沒有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
我個人認為,儒家一直以來的一個缺陷就是太過於歌頌聖人德行,對於人的私慾採取完全抹殺的態度,要求人人都是聖賢,這就割裂了自身與現實生活。讀書人明明做不成聖賢,社會的輿論卻要求他們處處為聖賢,這就導致了歷史上如此多偽君子的出現。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現代教育裡,我在大學之前,讀的書基本不出課本範圍和老師推薦的課外讀物,這其實也就相當於帶著目的去讀書。初中喜歡讀三國,還被班主任數學老師給制止,要我把時間拿出來複習功課。是到了大學之後,擁有了一個13層的圖書館,這才找到了讀書的樂趣,開始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讀,也在這個過程中深深感受到了讀書帶給自己的好處。
也想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而讀書呢?
【臨其詩境】
今天要欣賞的,也是一首與讀書相關的詩歌。
公元1177年,陸遊已經是一位年過半百飽經風霜的老人,此時正身在成都。雖然在官場軍隊中摸爬滾打了許多年,作為一個讀書人的本職工作卻還沒有丟掉。夜深人靜的時候,陸遊從一天的事務中閒下來,仍然會坐在書桌前,焚香點燭,開卷有益。
然而,這首詩更加吸引我的並不是陸遊堅持讀書的精神,而是他在文中回答了「為什麼而讀書」這個問題。究竟在陸遊眼中,自己一直讀書是為了什麼,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經典原文】
讀書宋代:陸遊歸志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
【條分縷析】
上來的兩句很不尋常,那個在臨終詩中都盼望著光復中原的戰士,在前兩句中竟然表達了要放棄的念頭。
歸去之心已定,即使沒有五畝之園,丟掉如今享受的優渥生活也在所不惜。後面一句接著就說明了自己歸心所在:我讀書的初心本意,就是為了天下的芸芸眾生,如果自己的堅持並不能為他們帶來好處,那我又何必堅持?
在封建時代,大概很少有讀書人敢於說出自己讀書是為了黎民百姓,也很少有人會有這樣遠大的抱負。絕大多數人,終究還是為了「貨與帝王家」,為了自己一身的榮華富貴。
也因此,周總理學生時代所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才有著巨大的震撼力。
後面兩句寫到了讀書的具體行止,說到了自己視力逐漸退化的現實。在夜晚昏暗的燈前,雖然自己的視力已經不如之前了,卻還是堅持著讀完了兩萬多字的書籍,認真研讀案頭的蠅頭小字。這兩句寫得很具體,相信大家腦海中都有老人戴著老花鏡認真讀報紙的畫面,陸遊認真讀書的樣子在這兩句中也是清晰可感,惟妙惟肖。
古代的照明條件不如現代,讀書在近代都導致了那麼多近視眼,在古代自然更甚,許多文人都有眼睛不好的毛病,除陸遊之外,另一個例子是白居易,白居易晚年的生活可謂養尊處優,可是他寫給劉禹錫的一首詩中就提到了自己身上的種種病症,腿也不聽使喚,眼睛也逐漸模糊,劉禹錫為了安慰他,寫下了「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一千古名句。
這一句用來形容陸遊也是絕配,一開始就為了遠大的理想而奮鬥終身,即使江山淪陷,阻隔重重,在奮鬥的過程中,自己漸漸老去,越來越力不從心,可也從來不言放棄,「盡吾志也,而不能至之,可以無悔矣」。可以這樣度過一生,也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