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主同盟簡介是什麼?

2021-01-09 中國網

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是主要由從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學技術工作的高、中級知識分子組成的,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進步性與廣泛性相統一、致力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參政黨

民盟於1941年3月19日在重慶秘密成立,當時的名稱是「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其時,由於「皖南事變」的發生,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合作遭到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危機四伏。國共兩黨以外一些主張抗日的政黨和人士,迫切希望聯合起來,為堅持團結民主抗日而鬥爭。於是,即以部分國民參政員於1939年11月成立的「統一建國同志會」為基礎,成立了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參加者有:中國青年黨、國家社會黨(後改稱民主社會黨)、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後改稱中國農工民主黨)、中華職業教育社、鄉村建設協會的成員及其他人士,公推黃炎培為中央委員會主席。旋黃炎培辭去主席職務,推舉張瀾任主席。1941年10月10日,在香港的民盟機關報《光明報》發表《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成立宣言》和《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對時局主張綱領》(簡稱「十大綱領」)。1942年,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加入,中國民主政團同盟遂成為集合「三黨三派」的政治黨派。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最初的政治主張是「貫徹抗日主張」,「實踐民主精神」,「加強國內團結」等,並積極組織成員參加國民黨統治區的民主憲政運動。

1944年9月,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在重慶召開全國代表會議,決定將名稱改為「中國民主同盟」,由團體會員制改為個人申請參加。同年10月,發表《對抗戰最後階段的政治主張》,響應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

1945年10月,民盟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即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政治報告》、《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國民主同盟綱領》、《中國民主同盟組織規程》。會議產生了第一屆中央委員會,推選張瀾為中央委員會主席。會議明確提出了「和平、統一、團結、民主」的政治主張。

1946年1月,民盟參加在重慶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在政治協商會議和國共兩黨和談過程中,民盟與中共代表團密切配合,力促和談成功。與此同時,參加和支持學生民主運動和廣大人民群眾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的鬥爭。一批優秀的民盟盟員如李公樸、聞一多、杜斌丞、楊伯愷、於邦齊等在爭取民主自由的鬥爭中,慘遭國民黨反動派的殺害。尤其是在反對國民黨非法召開「國民大會」的鬥爭中,民盟與中共一致行動,拒絕出席,並先後將投靠國民黨的青年黨、民社黨清除出民盟。

1947年10月,國民黨政府悍然宣布民盟為「非法團體」,11月,民盟總部被迫解散。民盟地方組織和盟員轉入地下鬥爭,民盟的海外組織積極開展活動,繼續與國民党進行鬥爭。

1948年1月,民盟在香港召開一屆三中全會,成立臨時總部,公開宣布同中國共產黨攜手合作,為徹底摧毀國民黨反動政府,實現民主、和平、獨立、統一的新中國而奮鬥。同年5月,民盟與各民主黨派一起,通電響應中國共產黨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五一口號」。1949年3月,民盟總部由香港遷到北平。同年9月,民盟代表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籌建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民盟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為民盟的政治綱領,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參加新中國人民政權工作和國家事務管理,推動盟員和盟所聯繫的知識分子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努力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特別是在參加國家文教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56年2月,民盟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一切為了社會主義」的口號。為貫徹「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民盟積極發揮作用,就知識分子問題和文化教育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有遠見的意見和建議。1957年,由於「左」的錯誤,特別是「反右」擴大化,民盟受到嚴重挫折。

「文革」期間,民盟各級組織被迫停止活動。粉碎「四人幫」以後,民盟逐步恢復組織活動。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以來,民盟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堅持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加強自身建設,積極履行參政黨職能,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新時期統一戰線的鞏固和發展,為實現祖國和平統一貢獻智慧和力量。1979年10月,民盟舉行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決定把民盟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軌道上來。在新的歷史時期,民盟積極參加國家政治生活,參與經濟建設、文教建設和其他方面重大問題的協商和討論;參加國家大政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執行,履行參政黨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職責。同時,進一步調動盟員和盟所聯繫的知識分子的積極性,組織和動員盟員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採取多種形式開展面向社會、為「四化」建設服務的活動,同時民盟的組織也有了較大發展。1983年至2012年,民盟先後舉行了的第五至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為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設、加強參政黨自身建設,做了不懈的努力。在這期間,民盟中央提出了為經濟建設「出主意、想辦法,做好事、做實事」的號召。通過實踐走出了一條開發民盟智力資源,參與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制訂與實施的新路子,尤其是在參與教育改革和智力扶貧方面,進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民盟以愛國的情懷、踏實的作風、紮實的知識,團結廣大愛國的知識分子和愛國民主人士,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服務,為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服務,為實現祖國統一服務,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服務。

2012年12月舉行的民盟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民主同盟章程》規定,中國民主同盟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

民盟歷任中央委員會主席為黃炎培、張瀾、沈鈞儒、楊明軒、史良、胡愈之(代主席)、楚圖南、費孝通、丁石孫、蔣樹聲。現任主席張寶文。

截至到2013年底,民盟共有成員24.7萬餘人,其中高教界佔24.1%,普教界佔31.6%,文化藝術新聞出版界佔5.8%,科學技術界佔9.1%,醫衛界佔8.5%。省級組織30個,市、縣級組織408個。盟員中有1.7萬餘人擔任各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有1003人擔任縣處級以上政府部門的領導工作,還有一些人擔任最高人民檢院特約檢察員、監察部特邀監察員、國家審計署特約審計員、國家特邀國土資源監察專員、教育部特約教育督導員、國家稅務總局特邀監察員、最高人民法院特約監督員、環境保護部國家環境特約監察員。民盟成員中,有許多人在自己的專業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績,享譽國際或獲得國家表彰。

相關焦點

  • 【光影回眸】1952年——2015年:中國民主同盟柳州市盟員大會和代表大會
    中國民主同盟柳州市第一屆全體盟員大會  1952年12月7日,在市文化館禮堂召開。出席會議的盟員34人。大會聽取並審議了莫克夫作的《籌委會十個月來盟務工作初步總結》的報告和曾度洪作的《補充報告》。選舉產生首屆市分部委員會。
  • 中國民主同盟婁底市委會成立20周年大會和文藝匯演在群星劇場舉行
    2020年12月5日,中國民主同盟婁底市委員會成立20周年大會和文藝匯演在婁底群星劇場舉行。民盟婁底市委會先後榮獲民盟中央「紀念中國民主同盟成立70周年先進單位」等23項集體榮譽,榮獲民盟湖南省委「全省盟務工作考核先進集體」等73項集體榮譽,榮獲中共婁底市委、市政府、市政協和市委統戰部頒發的「績效考核優秀單位」等40多項集體榮譽。盟員中先後有4人擔任副廳級領導幹部,30人擔任處級領導幹部,290多人次擔任全國和省市縣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 伯羅奔尼撒戰爭體現了雅典民主的什麼缺陷?
    首先,美國是聯邦制,它的州和中國或者法國的省並不一樣,美國的州叫做「State」,準確的含義是邦國,有相當的獨立性。因此選舉其實是以州為單位而不是以人為單位。其次,如果一人一票,一些小州的利益很容易被忽視,候選人可能就只會去人口大州拉票,像人煙稀少又偏遠的阿拉斯加州的利益可能永遠沒人在意了。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直接民主制本身是有缺陷的。
  • 提洛同盟滅亡原因之淺析
    在建立之初,提洛同盟的目標就是抵抗波斯的入侵,而該抵抗主力是雅典,因此該同盟一開始就具有嚴重的雅典帝國傾向。其主要表現為幾個方面:(1)盟邦每年要繳納固定的盟費在提洛同盟中,其擁有統一的財政體系,這就要求每個盟邦定期繳納盟費來充實完善這個體系。
  • 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財經大學支部成立
    11月27日下午,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財經大學支部成立儀式在學校舉行,校黨委書記何秀超,中共北京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劉先傳、中國民主促進會北京市副主委李昕出席成立儀式並講話。  何秀超代表學校黨委對民進支部的成立表示祝賀,對中共北京市委統戰部和民進北京市委對學校統一戰線和民主黨派工作的關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謝。
  • 郴州武林同盟《跆拳道》秋季班火熱報名中
    郴州武林同盟《總館》總館地址:北湖實驗中學右側400米意捷超市3樓  公交20、
  • 沈鈞儒|矢志革命為民主 一身正氣蕩人間
    1912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五四運動期間,撰文提倡新道德、新文化。曾任國會議員、廣東軍政府總檢察廳檢察長、上海法科大學教務長。1936年,他與宋慶齡等發起並組織了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觸怒當局而遭入獄,為著名的救國會「七君子」領頭人。之後,他為反對內戰爭取和平,建立和擴大愛國統一戰線作出了很大貢獻,是中國民主同盟的創始人之一。
  • 民主與專制的前世今身
    母系晚期,大型的母系部落內部都有男性秘密同盟,男性秘密同盟往往就是戰爭的推動者和發動者,發動和參加戰爭的都是男性,男性經常通過戰爭獲利,這種獲利一是侵佔地盤,二是掠奪物資,三是成為英雄。所謂英雄,就是雄性之英。從中國的考古資料來看,母系晚期大約有1000年(距今6500年至距今5500年)是這樣的狀況。
  • 【2020中國奮進】新時代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國實踐與表達邏輯
    【2020中國奮進】新時代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國實踐與表達邏輯 2020年06月20日 18:0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陳兆紅 字號 內容摘要:
  • 中國是焦慮根源?別扯美式民主,對中國發難證明了美國的無能為力
    這就是擺明兒了為中國而「量身定做」啊,看來中國在美政府內心的「分量」是越來越重了,拿我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的說,「為什麼美國這樣一個自詡強大的「民主國家」對同中國開展正常交往卻如此不自信?」當筆者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就陷入了深思,某個層面上來講這個問題更值得美國政府冷靜研究一番。
  • 《世界歷史》45 神聖同盟(含解說詞)
    維也納會議所確定的正統主義原則代表了各國的封建王朝及地主貴族的利益,各國的民族民主運動遭到了殘酷鎮壓。(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葛新生)「拿破崙的政變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引起俄國、奧地利、英國、普魯士幾個大國的憂慮。1815年時的歐洲已經不同於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後,革命思想廣泛傳播,動搖著歐洲封建王朝的統治,民主的口號深入人心,民主主義情緒高漲。
  • 三國志戰略版同盟攻略 加入同盟有什麼好處
    很多玩家不明白為什麼要加入同盟,今天為大家介紹加入同盟的好處以及如何玩轉同盟。加入同盟的好處可獲得額外的資源加成。
  • 看人民日報:美式民主神話的終結 解讀:什麼是民主和美式民主
    為什麼美式民主最終又搞亂了自己?小編認為,就是因為「民主」還有背朝陽光的一面——很陰暗。那麼,究竟什麼是民主,什麼是美式民主呢?很遺憾,人類至今還沒有標準答案。也許因為此,很多國家就容易「吃錯」民主的「藥方」,「染上」「美式民主」的病。
  • 張維為做客東方衛視:通過東西方對比,解讀什麼是中國的人民民主
    這裡我覺得首先要簡單界定一下,什麼是民主。實際上中西方在這個問題上有不同的認知,我想多數中國人會認為民主就是人民當家作主。至少到今天為止,多數西方人還是認為民主就是選舉民主,或者叫代議制民主。當然,西方內部實際上反思這種選舉民主質量的人也越來越多。我們如果看一下民主的歷史,像現在這種民主定義選舉民主、代議制民主,歷史並不長。
  • 串聯歷史8 猜疑和「民主」帶來毀滅,詳細分析伯羅奔尼撒戰爭
    與上次如出一轍,伯羅奔尼撒同盟的幾個國家去欺負一個中立的國家。中立國沒辦法,向雅典求援。雅典有了上次的教訓,不想趟這趟渾水,但公民大會依然決定支持中立國,雅典非常克制的派30艘軍艦前去救援,逼迫伯羅奔尼撒同盟的幾個國家退兵,這幾個國家退兵了,斯巴達沒有表態,忍了。
  • 知識體系創新系列——全方位民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理論體系...
    作者簡介我們所指出的,包括全方位民主在內的當代中國政治制度,都應不同程度具有其內生性,其理論涵義主要在於,這些制度是從中國社會自身歷史變遷特別是中國近代以來革命和國家建設的現代化進程中,通過制度選擇生發出來的,形成了與中國發展道路相契合的理論邏輯和現實邏輯。
  • 1902年,《泰晤士報》報導中國對英日同盟反應,希望中國自強獨立
    1902年,《泰晤士報》報導了中國對英國和日本締結軍事同盟的反應:「日本本土舉行了很多儀式,慶祝英日同盟的成立,娛樂活動由日本商界人士和政界人士組織。還有日本不少學生手持英日兩國的國旗走向了日本的皇宮。
  • 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成立——《共產黨宣言》
    引言馬克思和恩格斯考慮了同盟領導人觀點上的深刻變化,以及他們改組同盟的決心,因而在這一次就同意在一定的條件下加人同盟。後來馬克思寫道:「恩格斯和我第一次參加共產主義者的秘密團體的條件是把一切會助長對權威迷信崇拜的東西都要從章程中刪去」。
  • 世界歷史古代史:提洛同盟的建立和伯裡克利改革
    公元前478年,為防禦波斯再度入侵和徹底戰勝波斯,在雅典將軍阿里斯泰德創議下,以雅典為首,聯合希臘本土和愛琴海地區的一批城邦結成同盟,最多時達260個城邦以上。因同盟的金庫設在愛琴海南部的提洛島上,同盟的會議也在提洛島召開,所以這個同盟稱「提洛同盟」。開始時,提洛同盟是獨立的希臘城邦的聯合組織,入盟各邦處於平等地位。
  • 美歐競爭新動向:同盟框架下的博弈與前景
    然而,美歐政治分歧仍有一定的限度,即不會超出代議制民主加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框架,維護這一框架既是西方國家的歷史共識,也是西方國家佔據世界道義制高點,及其所謂「制度優勢」乃至「文明優勢」的根基。在美歐之間的具體利益乃至衝突的背後,表面仍不斷強調「價值觀同盟」「民主自由」共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