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人們突然發現,一向老成持重的大眾「變」了。
確切地說,是大眾集團與大眾中國的高管們「變」了:他們不但頻頻現身各類活動現場,親自發聲,發言風格也發生大變樣,往日溫和中庸的腔調開始變得激烈且富有攻擊性:不是「噴」這個,就是「捧」那個,甚至還「吹」上了牛皮,每次都大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態勢。
大眾這是怎麼了?是被特斯拉的兵臨城下逼急了眼,還是從馬斯克那兒取得了「真經」,掌握了網際網路人賺取流量和眼球的訣竅?
馮思翰當眾「開噴」增程式
9月8日,大眾汽車在成都舉行了SUV產品試駕活動,在之後的媒體交流環節中,大眾集團中國區CEO、大眾汽車品牌中國CEO馮思翰被問到如何看待增程式技術時,這位高管當眾說道:「從單車角度看,增程式電動車具備一定的價值,但從整個國家和地球的角度來說,是『最糟糕』的方案。」
(大眾汽車品牌中國CEO 馮思翰)
隨後,大眾集團中國研發部門負責人威德曼針對馮思翰的發言補充道,「即使對單車來說,增程式電動車也意義不大,我們在幾年前就在研究增程式電動的可行性,現在討論這個技術已經完全過時了。」
截至目前,大眾推向市場的新能源車型技術路線主要是為插電式混合動力混合動力和純電動技術路線兩種,尚未有涉足增程式技術的產品進入市場。
也就是說,大眾的國內掌門人這次「噴」的並不是競爭對手,而是一種與自己幾乎毫不相干的技術路線,當然會在無形之中得罪一批人。
畢竟誰人不知,國內造車新勢力理想汽車的創始人李想是增程式技術路線的忠實擁躉。前不久,同樣是在成都,李想剛剛在理想汽車的用戶日活動現場,直接用「爆粗口」開罵的方式,力挺增程式技術路線,並狠懟那些認為「增程式電動」是落後技術的研發人員。
在這種情況之下,馮思翰依然當眾開噴,無疑是自己往槍口上撞。
果不其然,李想很快就在微博做出了回應,並不客氣地下了「戰書」,表示「非常願意和大眾旗下最先進的PHEV進行節能環保的對比測試,最好北上廣三地開展三個月,每個地區找一個專業媒體,模擬真實的使用場景,用最真實的數字看看現實中誰更節能環保。和理想ONE尺寸級別最接近的是七座版奧迪Q7PHEV,歡迎大眾、奧迪參與對比測試。」
據不完全資料顯示,中國公開炮轟增程式技術路線的跨國企業在華高管當中,大眾中國的馮思翰是第一位。
迪斯「吹捧」「示好」特斯拉
可就在前一晚(9月7日),同樣是大眾集團在中國成都舉辦的另外一場活動——延續了3年的「大眾品牌之夜」現場,馮思翰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不僅主動提到了強勁的競爭對手特斯拉,而且還罕見地對這家公司表示讚賞。
「一般來說我們不會去評價競爭對手,但近期馬斯克也在德國與我們高管進行了互動。」馮思瀚提到特斯拉的時候表示,「特斯拉向我們所展示的,也是讓我們非常有信心的一點在於,不依靠政府補貼的新能源汽車是完全可以取得成功。」
大眾身為堂堂一代名企,如今居然盛讚「友商」,並聲稱從後者那裡獲取了對未來市場的信心,此番論調實在是耐人尋味。
因為眾所周知,在以往,以大眾集團CEO迪斯為首的高管團隊每每提及特斯拉,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並經常用一句「特斯拉無法與大眾競爭」輕描淡寫地一帶而過。
可隨著特斯拉從過去名不見經的無名之輩,發展到如今的名聲大噪,大眾這些高管的態度開始變得越來越曖昧,並開始與特斯拉開始商業「互吹」。
就在上周,大眾汽車公司執行長赫伯特·迪斯向正在德國考察的馬斯克發出邀請,兩大高管密談了倆小時,迪斯還熱情地邀請馬斯克品鑑了大眾在MEB平臺上推出的首款電動汽車ID.3,最後兩人還開著ID.3在機場兜了一圈。
一個是老牌名企,一個造車新貴,兩大掌門人公然「密會」,不禁引發外界的熱議,人們紛紛猜測,此舉是大眾與特斯拉「牽手」聯盟的信號。
對比,迪斯緊忙在社交媒體Linkedin上發帖稱,「想說清楚的是,我們只是在試駕ID.3,並且在一起聊天——不是在洽談交易或合作事宜。」該帖子還附上了兩人駕駛這輛電動汽車的視頻。
迪斯還在最後還不忘@馬斯克,補充說「謝謝你的來訪,埃隆!希望你喜歡這個視頻。與你駕駛ID.3感覺真棒。」
無論兩大公司之間未來能否達成合作,大眾高管迪斯這次對馬斯克的一系列舉動,在外人看來,無疑都充滿了示好的意味。
大眾「開海口」:三年幹掉特斯拉
馮思翰盛讚特斯拉不假,迪斯向馬斯克伸出「橄欖枝」也是真,但如果你以為,大眾從此就與特斯拉「握手言和」了,那可就把問題看得過於簡單了。
事實證明,在向來變幻莫測、波譎雲詭的商場,「合」永遠只是暫時的,「分」才是長久的。
這不,大眾掌門前腳剛與馬斯克親切「幽會」,後腳大眾另一高管就又槓上特斯拉,公開放狠話,稱不出 3 年就可完成超越。
大眾集團工會主席伯納德·奧斯特洛對德國媒體《星期日世界報》表示,到2023年甚至更早的時間,大眾的電動車產量將趕上特斯拉。
據了解,在奧斯特洛看來,得益於大眾旗下的MEB模塊化電驅平臺,可以藉助該平臺設計、生產行駛各樣的汽車,大眾有望超越目前全球領先的電動汽車製造商特斯拉。
據悉,特斯拉正在柏林附近的格呂海德市建設新的電動汽車工廠,從2021年夏季開始,預計將有約50萬輛電動汽車從該工廠下線。
奧斯特洛公開表示:「初步估計,如果特斯拉建立3個年產量為30-50萬輛汽車的工廠,其年總產量達到90-150萬輛。大眾汽車希望在2023年甚至更早,實現這一目標。」
除了年產量之外,奧斯特洛還希望在技術領域趕上特斯拉,當然這要藉助於奧迪執行長馬庫斯·杜斯曼領導成立的Artemis項目。「特斯拉在軟體方面有很大的優勢,可以用來收集數據。」奧斯特洛坦言:「但是,如果我們的汽車也安裝了我們的系統,短時間內我們也會具備不少的數據。」
大眾高管逐漸「馬斯克化」
從大眾中國高管公開炮轟增程式,與李想唱對臺戲,到集團掌門示好馬斯克,再到高管放話 3 年「幹掉」特斯拉,大眾高管們最近的一系列「迷惑」行為、言論,高調得簡直「不像話」,幾乎完全顛覆了以往老成持重的品牌形象,惹得外界紛紛發問:大眾這唱的究竟又是哪一出啊?
在業內人士看來,大眾這顯然就是被特斯拉逼得急了眼,所以才會頻頻口不擇言,忍不住對外喊口號畫大餅,提振市場信心。
這一說法不無道理。
以今年上半年的電動汽車市場為例,全球電動車的累計銷量達950,076 輛,同比下跌16%。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特斯拉,該公司以179,050輛的累計銷量,穩居第一,並以19%的市場份額遙遙領先。
大眾雖憑藉6月份14829輛的銷量創下記錄,並拉升了其上半年的總體銷量,躍升至全球第二位,達到7%市場佔有率,但終歸是難敵特斯拉。
這對心高氣傲的世界名企大眾來說,是絕對難以接受的。再加上大眾早就在明裡暗裡對標特斯拉,甚至在內部制定了「趕超特斯拉」的計劃,可遺憾的是,大眾過去的努力好像都「付諸東流」,雖然在業內已經算得上優秀,但仍然沒能動搖特斯拉的榜首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大眾高管們「急得」坐不住了,甚至「口出狂言」,似乎也就說得通了。
但坊間則戲稱,這些高管的魔幻行為,更像是被馬斯克「附體」了。無論是公開炮轟,還是誇下海口,怎麼看都像是馬斯克式的新式營銷方式——高管們從幕後走到臺前,用誇張的言論,甚至不惜引發罵戰的方式,引發網際網路的集體狂歡,在嬉笑怒罵之間,換取足夠的流量和關注度。
不少人笑稱,與馬斯克密會後的迪斯,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脈,一下子帶領大眾找到了在以眼球經濟為核心的網際網路時代,車企們專屬的「生存之道」:汽車即營銷。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張碩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qiye/126541
返回第一電動網首頁 >
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www.d1ev.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不得引用、複製、轉載、摘編、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或建立鏡像。違反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17001180190
文中圖片源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