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繡娘

2021-02-08 最後一公裡

【蘇筱曉說】刺繡是哈薩克族服飾中最有代表意義的一種裝飾工藝,無論是哈薩克族的衣服、裙子,還是鞋帽、帕包以及床炕上、室內的裝飾用品,都點綴著哈薩克族婦女的精湛繡品。


「拜特列克」是阿勒泰市拉斯特鄉唯一一個民族刺繡合作社(意為「高高的大樹」)。在這裡,素以勤勞質樸著稱的哈薩克繡娘們,將刺繡藝術用於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後一公裡」(微信號:MqMsMx)版權文章,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拜特列克手工藝刺繡專業合作社裡一派忙碌景象,在村委會的哈薩克族繡娘們在培訓老師的講解中忙碌地操控著刺繡機器。


拜特列克手工藝刺繡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於2013年,地點位於阿勒泰市拉斯特鄉喀拉闊裡村,是鄉裡唯一一個民族刺繡合作社。刺繡合作社從成立最初僅有的2位成員逐漸發展到了5位成員。2013年村裡有近20名婦女在為合作社加工刺繡產品,每人年收入增加近千元。



「大樹」的成長史


庫麗夏提是拜特列克合作社的社長,她的家就在喀拉闊裡村。她是哈巴河縣人,嫁到村裡後,就一直和丈夫靠畜牧養殖為生。為了給家裡增加收入,2008年她開始利用空閒時間在家裡做手工刺繡出售。



2011年,村委會找到她,說村上要成立刺繡合作社想請她當負責人,那時,她不懂什麼是合作社,而且兒子才三歲,需要照顧,她幾經猶豫才下了決心。



成為合作社負責人後,庫麗夏提一切從零開始,每一步都在學習。她開始研究哈薩克族刺繡藝術,她將傳統工藝與現代人的生活需要結合了起來,自己設計了很多實用的刺繡產品。2012年,庫麗夏提組織人員、籌措資金讓合作社開始正常運營。雖然合作社一成立就開始賣產品,但一直在賠錢,直到去年,她和姐妹們終於開始掙錢了。


「最後一公裡」(微信號:MqMsMx)版權文章,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庫麗夏提說:「我從小就會刺繡,是跟媽媽學的,但以前沒想過將這門手藝作為自己的事業,也沒想過我能幫這麼多人通過刺繡掙錢。」



2013年,庫麗夏提為合作社註冊了商標「拜特列克」,意思是高高的大樹。她希望合作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能像樹木那樣從小樹苗成長為參天大樹。


我們也為「大樹」添把肥


我們住村後,對這個全鄉唯一的刺繡合作社十分關注,在最近的一次走訪中,庫麗夏提告訴我們:「辦合作社這幾年遇到了很多困難,直到去年出資的5個家庭才第一次分紅,村裡刺繡的姐妹們也掙到了更多錢,我們太高興了!現在最大的困難是缺少刺繡人才,雖然現在有20多人在給我們當繡工,但由於我們村地處偏遠,信息較為閉塞,合作社在刺繡手藝、刺繡圖樣、經營理念、財務管理等方面還是與市上成規模的合作社存在很大差距。」


「最後一公裡」(微信號:MqMsMx)版權文章,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在了解到合作社目前存在的實際困難後,我們專門邀請了巴格達古麗老師為合作社的繡工們提供培訓。



巴格達古麗老師是阿勒泰地區民族手工藝刺繡協會的會長,技藝精湛,經驗豐富。她為刺繡合作社帶來了先進刺繡技術和科學的經營管理理念,並為刺繡工人們提供了免費的刺繡圖樣圖書。



巴格達古麗老師告訴我們,村裡秀娘們刺繡的基本技術都是十分紮實的,只是在刺繡圖樣與經營理念上有些跟不上時代。通過這次培訓,希望能對她們有所幫助。後期根據培訓的成果,刺繡協會可以幫助合作社協調訂單。(阿勒泰市委組織部、人社局住村工作組 姜悅)



相關焦點

  • 「讓氈房會講故事」,哈薩克族「繡娘」的詩意傳承
    均為新華社記者宋彥樺攝  新華社烏魯木齊4月12日電(記者陳曉虎、張鍾凱、顧煜)4月的伊犁河谷一片生機,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已是綠意盎然。在老城區,一棟磚紅色雙層建築的院子裡,幾位小夥子正忙著做木工。這裡是「繡娘」金艾斯古麗·努爾坦阿肯的工作室。
  • 「十字繡」坑「繡娘」
    網絡圈套 「繡娘」上當日前,家住靜海區獨流鎮的孫女士在某網絡平臺上看到一段題為「動動手指賺大錢」的十字繡小視頻,視頻製作和內容頗具專業水準。據視頻介紹,該帳號所屬公司長期尋找「繡娘」,在家代繡十字繡便可得到高額利潤。
  • 寧海繡娘 讓晴隆女紅 走出大山
    晴隆繡娘的手工產品。寧海繡娘為晴隆女紅直播帶貨。現場,傳統女紅技藝傳承人繆素青當起了主播,直播售賣來自貴州省晴隆縣繡娘們的近千件女紅作品,吸引了不少粉絲觀看。寧海繡娘為晴隆女紅直播帶貨「這是晴隆繡娘手工織的布,染色後可用作衣料。這塊沒有經過染色處理,喜歡喝茶的朋友,可以自己DIY做成茶席。」
  • 遵義這個「繡娘」,很Man!
    ……」近日,在務川自治縣大坪街道山青社區移民搬遷點的扶貧車間裡,各位「繡娘」有說有笑地聊著最近的生活,手上的針線在鞋墊上來回穿梭。今年,社區扶貧車間辦起了手工針織坊,在小鞋墊上做大文章,群眾變身為「繡娘」,繡出「新生活」。
  • 織金縣茶店鄉:苗族繡娘蠟染刺繡忙
    近日,記者在織金縣茶店鄉海馬村繡娘蠟染刺繡工作坊看到,苗族繡娘們正在緊密鑼鼓趕訂單,一片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一塊方巾、一團火燭、一隻蠟刀、一針一線,勾勒出一幅幅具有民族積澱的畫卷。據悉,在茶店鄉繡娘蠟染刺繡專業合作社法人羅英的帶領下,海馬村的苗族秀娘們,通過蠟染刺繡實現了增收致富。  「以前在家裡種地掙不了錢,只能外出打工,孩子留在家裡和爺爺奶奶生活。
  • 哈薩克醫學
    哈薩克醫學       哈薩克民族是一個跨境的遊牧民族,分布在中國西部和中亞地區,我國的哈薩克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     哈薩克醫藥悠久的歷史,可以上溯至西方醫學之父、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公元前373年)。希波克拉底曾在塞種部落中生活,吸收過塞種人的文明,塞種人也深受希波克拉底的影響。當時的塞種人,正是哈薩克人的族源之一,至今哈薩克民間醫生還在紀念和頂禮希波克拉底。
  • 屏邊這裡的繡娘奧利給!
    鄉政府在村裡建立繡娘扶貧車間時,她第一個報了名,還把兒媳婦拉進來,一起接訂單。繡娘在專注刺繡由於楊自蘭既熟悉整套苗族服飾的做法,又是唯一懂得古法蠟染技藝的人,因而訂單比別人要多,而且開出的工費很高,多的時候每月有6000多元,兒媳婦也在她的指導下加入進來,每年也有三四萬元的收入。
  • 美麗繡娘丨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在蘇繡的主要發源地——蘇州鎮湖,曾經是「戶戶有刺繡,家家有繡娘」。如今,機器代替了手工,從事刺繡的繡娘越來越少了。還有多少人懂得手工的價值?還有多少人耐得住寂寞,願意傳承刺繡的文化血脈呢?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職業季,今天播出第三篇:《美麗繡娘》。
  • 擺脫靠天吃飯,「草原繡娘」有把「金鑰匙」!
    「蒙繡中,杏花的重要特點是花瓣一定要圓,針法從外到內,顏色由淺變深……」在繡花架前耐心為繡娘們講解刺繡手法的,是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中旗巴彥呼舒鎮烏遜嘎查的蒙古族刺繡帶頭人王金蓮。圖為繡娘參加等級評選的作品(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供圖)王金蓮是旗裡的一級繡娘,因此成為了村裡繡娘們的「師父」,但其實她接觸蒙古族刺繡不過兩年。2017年,王金蓮自願報名參加了中旗的繡娘培訓班。學習刺繡的過程,對王金蓮來說並不容易。
  • 少數民族自治縣(126-4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
    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成立於1954年9月30日,是全國三個哈薩克自治縣(甘肅省阿克賽哈薩克自治縣和新疆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之一。少數民族自治縣(126-65)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少數民族自治縣(126-119)甘肅酒泉市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
  • 快看畢節這100名繡娘在作「繡」
    貴州巧姐民族文化傳媒公司繡娘 楊美 正在整理蠟染刺繡服裝貴州巧姐民族文化傳媒公司繡娘 楊君 正在通過網絡平臺展示銷售蠟染刺繡產品四是加速了脫貧攻堅步伐。織金縣以苗族蠟染刺繡為突破口,制定《織金縣脫貧攻堅「織金繡娘」培訓規劃》,著力培養知識型、藝術性、技能型「繡娘」骨幹群體,組織了多期骨幹繡娘專題培訓,深入到各鄉鎮進村開展培訓,累計培訓繡娘3000餘人次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索卜溝村——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按照當地傳統,女孩從小就要學著為自己繡嫁妝」,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林三秀,過去「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現在咱除了種地,還會縫物件,村裡的婦女們個個都成了巧手的繡娘。」
  • 哈薩克著名人阿拜
    nazar123歡迎您的關注這裡是年輕人的基地 哈薩克詩聖,原名伊布拉希姆·庫南巴耶夫(1845年-1904
  • 來聊聊哈薩克音樂
    好玩的是,其實有些哈薩克歌曲和樂手Askar都是從我這兒知道的,Yerbolat的專輯就是我拷給他的。當然,後來他也介紹了很多自己喜歡的哈薩克音樂給我。當時聽哈薩克歌曲在國內很少有機會跟大家分享,因為大家都不太了解也不是很有興趣。直到《中國好聲音》的舞臺上出現了塔斯肯,很多人才想起《可愛的一朵玫瑰花》是哈薩克民歌!因為塔斯肯,這首歌在國內又火了起來,哈薩克斯坦的媒體也大力宣傳,那段時間也有很多歌手翻唱這首歌。這讓我感覺到哈薩克音樂開始悄悄地走進大家的生活中了。
  • 雲南易門:苗家繡娘小針頭織就五彩致富路
    苗家繡娘的作品 近年來,玉溪市易門縣浦貝鄉阿姑村採取「公司+合作社+繡娘」的發展模式,將民族刺繡產業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打造「產業脫貧.巾幗行動」的品牌,讓青苗刺繡走出大山,讓更多的家庭婦女和貧困戶通過刺繡業增收、脫貧致富,撐起家庭「半邊天」。
  • 淘寶上的苗族繡娘:我在大山裡繡二次元,老外都說時尚
    夫婦二人決定回到大山,藉助電商風潮,挖掘繡娘技藝,復活千年苗繡。山寨繡娘正在整理苗繡 受訪者供圖 帶著十萬貸款,歷時半年波折,遭遇無法用普通話溝通的困境,終於在一位當地校友幫助下,辦起一個培訓班,他們將經過現代改造的苗繡設計,交給手藝嫻熟的二十幾位繡娘。
  • 80後繡娘劉道華 用針線繡「活」大熊貓
    80後繡娘劉道華用一針一線繡「活」了無數隻熊貓。而在四川成都的蜀菁館,80後繡娘劉道華用一針一線繡「活」了無數隻熊貓。從事蜀繡工作11年來,無論是吃竹子的「熊貓躺」,還是翹著「二郎腿」的大熊貓,在她千針萬線的蜀繡作品中竟然呈現出神奇的工筆畫效果,儼然栩栩如生的大熊貓寫真。「大熊貓太可愛了,省內外的朋友都喜歡大熊貓,我覺得繡熊貓是一種樂趣。」
  • 新疆巴裡坤哈薩克民間舞蹈
    新疆巴裡坤哈薩克民間舞蹈(一)哈薩克民間舞蹈       哈薩克是我國古老民族之一,有著優秀的文·化傳統,他們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哈薩克有這樣一句諺語:「歌聲伴隨著躺進搖籃,歌聲伴隨著離開人間」。哈薩克的一生都伴隨著歌舞,歌舞能夠表達他們的內心世界,歌聲能夠訴說他們的悲歡離合。       哈薩克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獨特的舞蹈表述方式,他們善於從生活中提煉最精華、最優美的舞蹈語言,通過這些舞蹈語言來完整地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
  • 「非遺傳人」呂小怡:讓蘇繡「潮」起來的創意繡娘
    這個攤位是由全國青聯委員、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鬱麗勤姐妹繡莊的年輕繡娘呂小怡擺放的。「我想做年輕人喜歡的刺繡,能讓傳統手藝也成為一種流行元素。」她說。2016年,憑藉「個性化創意蘇繡」,這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獲得「全國青年崗位能手」稱號,成為首位蘇繡領域獲此榮譽的青年。小時候,刺繡是一種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