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本小書中,我嘗試進行一項關於「漁樵」和「山水」的意象研究。「漁樵耕讀」屬於構成中國古代文明根基的基本意象,象徵著這個文明的最小存在模型。從漁樵的「山水時間尺度」去看歷史,紛紛之人事沉浮於滔滔之時間中,更具一種滄桑感。漁樵沒有寫作歷史,但漁樵的論古方式提示了一種歷史哲學。在本書中,我試圖論證,漁樵「史學」雖然在學術性、豐富性和可信性上遠遠不及以司馬遷為代表的太史公傳統,但漁樵的論古方式提示了一種不可替代的、有著形而上深度的歷史方法論,尤其與一種文明的生死問題密切相關。
——趙汀陽
歷史·山水·漁樵
趙汀陽 著
精裝,165頁
定價:38.00 2019年11月
ISBN:9787108066657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
趙汀陽,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主要代表作有《論可能生活》(1994)、《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2005)、《壞世界研究:作為第一哲學的政治哲學》(2009)、《第一哲學的支點》(2013)、《天下的當代性:世界秩序的實踐與想像》(2016)、《惠此中國:作為一個神性概念的中國》(2016)、《四種分叉》(2017)等。
趙汀陽的最新「思想小品」,一個「實驗性的文本」,由三篇長文構成,分別是《歷史為本的精神世界》《山水是大地中的超越之地》和《漁樵為何論古話不休》。作者以一種「哲學與詩」的方式來論述他的歷史哲學和對中國文明的基本理解:歷史乃中國精神世界之根基,中國文明之所以始終以歷史為本,在於把歷史變成了方法。理解中國古代文明的密碼或關鍵意象是山水和漁樵耕讀。作者嘗試提出一種「漁樵史學」,認為雖然在學術性、豐富性和可信性上遠遠不及以司馬遷為代表的太史公傳統,但漁樵的論古方式提示了一種不可替代的、有著形而上深度的歷史方法論,尤其與一種文明的生死問題密切相關。
前言:一個實驗性的文本
歷史為本的精神世界
歷史何以為本?
意義鏈和問題鏈
山水是大地中的超越之地
可經驗的超越性
山水與鄰近意象的相關性
山水與社會的距離
漁樵為何論古話不休?
漁樵何人?
漁樵的話題
永無定論的歷史哲學
一個文明的關鍵詞庫意味著理解這種文明的線索,類似於開門的密碼,關於關鍵詞的哲學-語言學-人類學研究就相當於文明的密碼學。其中,有的關鍵詞是關鍵概念,有的是關鍵意象,有的身兼兩者。概念要求定義,如果能夠有效地定義一個概念,就幾乎澄清了一個思想疑問,因此可以說,一個清晰界定的概念意味著一個思想問題的終點站,除非它重新被問題化。意象卻很難清晰定義,甚至不可能定義,只能解釋和說明,但不足以將其含義收斂在封閉邊界裡,總是有著許多出口或通向別處的道路,因此,一個意象就是思想的一個中轉站。
澄清概念通常被認為是屬於哲學的工作,甚至,哲學研究被認為等於「概念研究」,這是維根斯坦的看法[1]。概念研究已經有了成熟的方法,尤其是來自分析哲學的貢獻。那麼意象呢?如果意象對於思想的構成同樣重要,就似乎應該有一種哲學的「意象研究」,但是意象研究卻還沒有成熟的方法,雖有一些當代哲學、語言學和人類學的研究可以借鑑,但似乎還沒有達到在哲學上分析意象的成熟方法。在這本小書中,我嘗試進行一項關於「漁樵」和「山水」的意象研究,不能說有了方法,只是一個實驗性的文本。既然意象的含義無邊界,有著散開的連結,卻又在錯綜的連結中隱約有著共聚點,因此與概念分析頗為不同,很難建立一種邏輯化或模型化的分析方法。基於意象的非封閉而有「彈性」的意義域,我希望能夠以「意義鏈」和「問題鏈」的概念來顯示意象的內部含義和外接意義,或者說,試圖為意象建立起「意義鏈」和「問題鏈」而顯示意象含義的連結方式。
許多意象有著為人熟知的符號化含義,比如說基督教的十字架和共產主義的鐮刀錘子。另有一些意象並非能夠被清楚界定的符號,隱含著無法歸化或轉譯為明確符號或概念的一簇有著延伸性的多層多向含義,比如「百科全書」和「城堡」,還有歐洲哲學喜歡使用的「星叢」。在中國傳統中,最著名的意象應該是易經八卦之象,這個系列意象隱含著關於萬物之理和天地之道的無限性和具體性,因此易經意味著一種以意象為本而不是以概念為本的形上學。對《周易》的解讀可謂百家爭鳴,可見其中的意象有著深遠而不可封閉的含義空間。
「漁樵耕讀」也屬於構成中國古代文明根基的基本意象,象徵著這個文明的最小存在模型,隱含著一個文明社會不可再加化簡的生存問題。如果失去「漁樵耕讀」,這個文明就缺乏存在或繼續存在的基本條件,應該說,就恐怕不復存在了。其中「漁樵」的意象最具神秘感,其含義既遠又近,暗含著豐富的可能性。漁樵意象的深廣意義空間對於思想是一種難忘的誘惑,時而浮於眼前飄過心頭。前幾年讀到張文江意味悠長的「漁樵象釋」一文[2],大有知音感,於是以 「歷史,山水與漁樵」一文與他唱和[3]。我也曾經給法國歷史學家弗朗索瓦·阿赫託(Francois Hartog)解釋過「漁樵歷史觀」,給他看過「歷史,山水與漁樵」一文的法文翻譯版。阿赫託先生明察漁樵的歷史觀的某些特徵,但他不理解歷史為什麼要由非專業歷史學家的漁樵來言說,也很難理解「青史」憑什麼要對照「青山」。這些意象顯然是歐洲歷史意識中之所無,所以他才這樣提問。話說歷史言不休的漁樵可能是中國的特有形象,但如果以廣義的漁樵精神性去理解漁樵形象,而不限於討論歷史的話,西方可能就不乏其人了,我願意舉出斯賓諾莎和維根斯坦,他們是西式的漁樵,只是西式漁樵通常思考哲學或神學,卻不是歷史。據說斯賓諾莎以磨鏡片為生而一生研究哲學,維根斯坦更為典型,據說打過多種短工,還曾經牧羊。毛姆在以維根斯坦為主角的小說《刀鋒》中讓四處遊蕩的維根斯坦最後當了計程車司機,這個形象就頗具漁樵風格。
對於漁樵意象及其問題的深度,一篇文章之論難免過於簡略,顯然需要更多的分析和解釋,所以寫成這本同名小書,希望能夠或多或少地深入「漁樵」意象的核心意義及其相關問題,特別是,漁樵如何言說歷史,漁樵有著什麼樣的「漁樵史觀」,漁樵有什麼獨特理由來言說歷史。
中國傳統的歷史觀以儒家為主流。漁樵歷史觀雖與儒家歷史觀沒有理論上的矛盾,卻有意識上的距離,似乎與周易的世界觀和時間觀有著更密切的關係。當然,周易為群經之首,是百家思想的共同資源。從漁樵的「山水時間尺度」去看歷史,紛紛之人事沉浮於滔滔之時間中,更具一種滄桑感。漁樵沒有寫作歷史,但漁樵的論古方式提示了一種歷史哲學。在本書中,我試圖論證,漁樵史學雖然在學術性、豐富性和可信性上遠遠不及以司馬遷為代表的太史公傳統,但漁樵的論古方式提示了一種不可替代的、有著形而上深度的歷史方法論,尤其與一種文明的生死問題密切相關。
本書由三個論題組成:歷史、山水和漁樵。三者之間有著內在關聯:青山是觀察青史的時間尺度,山水是歷史與漁樵的聯繫方式,漁樵通過談論歷史之事而反思歷史之道——歷史問題是三者之軸心。在一個以歷史為本的精神世界中,我希望能從漁樵的思考角度發現理解歷史觀的一個線索。按照理論線索,第一章是歷史哲學,討論歷史觀的形而上根據。第二章關於山水,山水是觀察歷史的形而上尺度。第三章關於漁樵,他們是憑藉青山觀青史的言說者。
寫作這本小書得助於許多朋友。王音和郝量都是很有成就的藝術家,王音對山水和漁樵相關問題的追問和見識都促進了我的反思,郝量對中國古典山水畫的精熟知識對我多有幫助,他們還提供了古人涉及漁樵的國畫圖像。我的學生王惠民和孫飛幫助我查對了許多涉及漁樵的詩詞戲曲。另外,吳學軍先生組織了關於漁樵的頤和園討論會,眾多學者就漁樵問題提出了很有價值的意見,在此感謝吳學軍先生、吳飛、劉成紀、王銘銘、許宏、程廣雲、李溪、陳壁生、關凱、王青諸位教授。
在此,我以友誼之名,對朋友們表達誠摯的謝意。
趙汀陽
2018年11月18日
[1] 維根斯坦:《紙條集》458。見《維根斯坦全集·11卷》,塗紀亮、吳曉紅、李潔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5頁。
[2] 張文江「漁樵象釋」一文載於張文江:《古典學術講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3] 趙汀陽:「歷史,山水與漁樵」。《哲學研究》,2018年第一期。
第一哲學的支點
趙汀陽 著
「當代學術」系列
精裝,268頁
定價:55.00 2017年5月
ISBN:9787108058836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
所謂第一哲學,即哲學的哲學,或稱元哲學。這是哲學的根基,西方哲學把形上學作為第一哲學。在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哲學的核心概念,公認有笛卡爾的「思」和黑格爾的「存在」,趙汀陽此著提出並論證,哲學還需要「行」作為支點,現代哲學要從「思」的問題轉向「行」的問 題,從反思物的世界轉向反思事的世界,事的世界就是人創作出來的生活,接續了他一貫的主張——哲學旨在討論關於可能生活。
趙汀陽的哲學著作,特點在其很強的思辨能力和曉暢的文字表達,邏輯縝密而又別開蹊徑,讀來給人以思想的樂趣。他的哲學研究路徑是,運用西式哲學的方法,處理中國思想的問題,因而既有西式哲學的邏輯性,又具有中國哲學的旨趣,故其思想被稱譽為「中國人的形上學」。
學術出版,評論閒聊,讀書內外
===竭誠為讀者服務===
生活 · 讀書 · 新知三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