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新書丨趙汀陽《歷史·山水·漁樵》

2021-02-19 雅理讀書

在這本小書中,我嘗試進行一項關於「漁樵」和「山水」的意象研究。「漁樵耕讀」屬於構成中國古代文明根基的基本意象,象徵著這個文明的最小存在模型。從漁樵的「山水時間尺度」去看歷史,紛紛之人事沉浮於滔滔之時間中,更具一種滄桑感。漁樵沒有寫作歷史,但漁樵的論古方式提示了一種歷史哲學。在本書中,我試圖論證,漁樵「史學」雖然在學術性、豐富性和可信性上遠遠不及以司馬遷為代表的太史公傳統,但漁樵的論古方式提示了一種不可替代的、有著形而上深度的歷史方法論,尤其與一種文明的生死問題密切相關。

——趙汀陽

歷史·山水·漁樵

趙汀陽 著

精裝,165頁

定價:38.00 2019年11月

ISBN:9787108066657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趙汀陽,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主要代表作有《論可能生活》(1994)、《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2005)、《壞世界研究:作為第一哲學的政治哲學》(2009)、《第一哲學的支點》(2013)、《天下的當代性:世界秩序的實踐與想像》(2016)、《惠此中國:作為一個神性概念的中國》(2016)、《四種分叉》(2017)等。

趙汀陽的最新「思想小品」,一個「實驗性的文本」,由三篇長文構成,分別是《歷史為本的精神世界》《山水是大地中的超越之地》和《漁樵為何論古話不休》。作者以一種「哲學與詩」的方式來論述他的歷史哲學和對中國文明的基本理解:歷史乃中國精神世界之根基,中國文明之所以始終以歷史為本,在於把歷史變成了方法。理解中國古代文明的密碼或關鍵意象是山水和漁樵耕讀。作者嘗試提出一種「漁樵史學」,認為雖然在學術性、豐富性和可信性上遠遠不及以司馬遷為代表的太史公傳統,但漁樵的論古方式提示了一種不可替代的、有著形而上深度的歷史方法論,尤其與一種文明的生死問題密切相關。

前言:一個實驗性的文本

 

歷史為本的精神世界

歷史何以為本?

意義鏈和問題鏈

 

山水是大地中的超越之地

可經驗的超越性

山水與鄰近意象的相關性

山水與社會的距離

 

漁樵為何論古話不休?

漁樵何人?

漁樵的話題

永無定論的歷史哲學

一個文明的關鍵詞庫意味著理解這種文明的線索,類似於開門的密碼,關於關鍵詞的哲學-語言學-人類學研究就相當於文明的密碼學。其中,有的關鍵詞是關鍵概念,有的是關鍵意象,有的身兼兩者。概念要求定義,如果能夠有效地定義一個概念,就幾乎澄清了一個思想疑問,因此可以說,一個清晰界定的概念意味著一個思想問題的終點站,除非它重新被問題化。意象卻很難清晰定義,甚至不可能定義,只能解釋和說明,但不足以將其含義收斂在封閉邊界裡,總是有著許多出口或通向別處的道路,因此,一個意象就是思想的一個中轉站。

澄清概念通常被認為是屬於哲學的工作,甚至,哲學研究被認為等於「概念研究」,這是維根斯坦的看法[1]。概念研究已經有了成熟的方法,尤其是來自分析哲學的貢獻。那麼意象呢?如果意象對於思想的構成同樣重要,就似乎應該有一種哲學的「意象研究」,但是意象研究卻還沒有成熟的方法,雖有一些當代哲學、語言學和人類學的研究可以借鑑,但似乎還沒有達到在哲學上分析意象的成熟方法。在這本小書中,我嘗試進行一項關於「漁樵」和「山水」的意象研究,不能說有了方法,只是一個實驗性的文本。既然意象的含義無邊界,有著散開的連結,卻又在錯綜的連結中隱約有著共聚點,因此與概念分析頗為不同,很難建立一種邏輯化或模型化的分析方法。基於意象的非封閉而有「彈性」的意義域,我希望能夠以「意義鏈」和「問題鏈」的概念來顯示意象的內部含義和外接意義,或者說,試圖為意象建立起「意義鏈」和「問題鏈」而顯示意象含義的連結方式。

許多意象有著為人熟知的符號化含義,比如說基督教的十字架和共產主義的鐮刀錘子。另有一些意象並非能夠被清楚界定的符號,隱含著無法歸化或轉譯為明確符號或概念的一簇有著延伸性的多層多向含義,比如「百科全書」和「城堡」,還有歐洲哲學喜歡使用的「星叢」。在中國傳統中,最著名的意象應該是易經八卦之象,這個系列意象隱含著關於萬物之理和天地之道的無限性和具體性,因此易經意味著一種以意象為本而不是以概念為本的形上學。對《周易》的解讀可謂百家爭鳴,可見其中的意象有著深遠而不可封閉的含義空間。

「漁樵耕讀」也屬於構成中國古代文明根基的基本意象,象徵著這個文明的最小存在模型,隱含著一個文明社會不可再加化簡的生存問題。如果失去「漁樵耕讀」,這個文明就缺乏存在或繼續存在的基本條件,應該說,就恐怕不復存在了。其中「漁樵」的意象最具神秘感,其含義既遠又近,暗含著豐富的可能性。漁樵意象的深廣意義空間對於思想是一種難忘的誘惑,時而浮於眼前飄過心頭。前幾年讀到張文江意味悠長的「漁樵象釋」一文[2],大有知音感,於是以 「歷史,山水與漁樵」一文與他唱和[3]。我也曾經給法國歷史學家弗朗索瓦·阿赫託(Francois Hartog)解釋過「漁樵歷史觀」,給他看過「歷史,山水與漁樵」一文的法文翻譯版。阿赫託先生明察漁樵的歷史觀的某些特徵,但他不理解歷史為什麼要由非專業歷史學家的漁樵來言說,也很難理解「青史」憑什麼要對照「青山」。這些意象顯然是歐洲歷史意識中之所無,所以他才這樣提問。話說歷史言不休的漁樵可能是中國的特有形象,但如果以廣義的漁樵精神性去理解漁樵形象,而不限於討論歷史的話,西方可能就不乏其人了,我願意舉出斯賓諾莎和維根斯坦,他們是西式的漁樵,只是西式漁樵通常思考哲學或神學,卻不是歷史。據說斯賓諾莎以磨鏡片為生而一生研究哲學,維根斯坦更為典型,據說打過多種短工,還曾經牧羊。毛姆在以維根斯坦為主角的小說《刀鋒》中讓四處遊蕩的維根斯坦最後當了計程車司機,這個形象就頗具漁樵風格。

對於漁樵意象及其問題的深度,一篇文章之論難免過於簡略,顯然需要更多的分析和解釋,所以寫成這本同名小書,希望能夠或多或少地深入「漁樵」意象的核心意義及其相關問題,特別是,漁樵如何言說歷史,漁樵有著什麼樣的「漁樵史觀」,漁樵有什麼獨特理由來言說歷史。

中國傳統的歷史觀以儒家為主流。漁樵歷史觀雖與儒家歷史觀沒有理論上的矛盾,卻有意識上的距離,似乎與周易的世界觀和時間觀有著更密切的關係。當然,周易為群經之首,是百家思想的共同資源。從漁樵的「山水時間尺度」去看歷史,紛紛之人事沉浮於滔滔之時間中,更具一種滄桑感。漁樵沒有寫作歷史,但漁樵的論古方式提示了一種歷史哲學。在本書中,我試圖論證,漁樵史學雖然在學術性、豐富性和可信性上遠遠不及以司馬遷為代表的太史公傳統,但漁樵的論古方式提示了一種不可替代的、有著形而上深度的歷史方法論,尤其與一種文明的生死問題密切相關。

本書由三個論題組成:歷史、山水和漁樵。三者之間有著內在關聯:青山是觀察青史的時間尺度,山水是歷史與漁樵的聯繫方式,漁樵通過談論歷史之事而反思歷史之道——歷史問題是三者之軸心。在一個以歷史為本的精神世界中,我希望能從漁樵的思考角度發現理解歷史觀的一個線索。按照理論線索,第一章是歷史哲學,討論歷史觀的形而上根據。第二章關於山水,山水是觀察歷史的形而上尺度。第三章關於漁樵,他們是憑藉青山觀青史的言說者。

寫作這本小書得助於許多朋友。王音和郝量都是很有成就的藝術家,王音對山水和漁樵相關問題的追問和見識都促進了我的反思,郝量對中國古典山水畫的精熟知識對我多有幫助,他們還提供了古人涉及漁樵的國畫圖像。我的學生王惠民和孫飛幫助我查對了許多涉及漁樵的詩詞戲曲。另外,吳學軍先生組織了關於漁樵的頤和園討論會,眾多學者就漁樵問題提出了很有價值的意見,在此感謝吳學軍先生、吳飛、劉成紀、王銘銘、許宏、程廣雲、李溪、陳壁生、關凱、王青諸位教授。

在此,我以友誼之名,對朋友們表達誠摯的謝意。

趙汀陽

    2018年11月18日

[1] 維根斯坦:《紙條集》458。見《維根斯坦全集·11卷》,塗紀亮、吳曉紅、李潔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5頁。

[2] 張文江「漁樵象釋」一文載於張文江:《古典學術講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3] 趙汀陽:「歷史,山水與漁樵」。《哲學研究》,2018年第一期。

第一哲學的支點

趙汀陽 著

「當代學術」系列

精裝,268頁

定價:55.00 2017年5月

ISBN:9787108058836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所謂第一哲學,即哲學的哲學,或稱元哲學。這是哲學的根基,西方哲學把形上學作為第一哲學。在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哲學的核心概念,公認有笛卡爾的「思」和黑格爾的「存在」,趙汀陽此著提出並論證,哲學還需要「行」作為支點,現代哲學要從「思」的問題轉向「行」的問 題,從反思物的世界轉向反思事的世界,事的世界就是人創作出來的生活,接續了他一貫的主張——哲學旨在討論關於可能生活。

趙汀陽的哲學著作,特點在其很強的思辨能力和曉暢的文字表達,邏輯縝密而又別開蹊徑,讀來給人以思想的樂趣。他的哲學研究路徑是,運用西式哲學的方法,處理中國思想的問題,因而既有西式哲學的邏輯性,又具有中國哲學的旨趣,故其思想被稱譽為「中國人的形上學」。

學術出版,評論閒聊,讀書內外

===竭誠為讀者服務===

生活 · 讀書 · 新知三聯書店

相關焦點

  • 【學者文集】趙汀陽|漁樵與歷史哲學
    關鍵詞:漁樵 歷史 不下定論一、漁樵何人?根據傳說,漁樵是山水之友,「話不休」地談論歷史。這個意象暗示著漁樵具有以山水為時間尺度的歷史評論人的理論身份。為了理解漁樵的理論身份,我們首先需要分析,在漁樵獲得理論身份之前,漁樵的生活身份是什麼?
  • 趙汀陽:中國人的信仰是歷史而非宗教
    其實中國人的信仰是歷史而非宗教歷史被視為中國精神世界的根本。人們通過有限的歷史去回應精神世界的無限性問題。歷史究竟是如何回應的?中國社科院教授趙汀陽融入歷史、山水和漁樵三元素,站在哲學角度對以歷史為本的精神世界進行分析。
  • 趙汀陽:為何中國人總想「得道」,卻又不願超脫?|文化縱橫
    趙汀陽回溯了漁樵這一意象的生發歷史:至少在先秦時代,人們已經賦予了漁父一種超越的形象,漢代有所世俗化,在唐代轉變為一個精神上自由自在的得道形象,到了宋朝以及元明清,漁樵形象才逐漸定型為歷史講述者。趙汀陽認為,山水在中國文化中代表了一種「落地」的超越性。漁樵以山水的眼光看歷史,所以說出來的歷史,重點不在故事,漁樵要言說的是一種歷史哲學。
  • 三聯學術丨2020年終書單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相關閱讀:新書 | 格倫·莫斯特《懷疑者多馬》講座丨格倫·莫斯特:懷疑者多馬——看,觸摸與信仰格倫·莫斯特丨卡拉瓦喬與聖像中的多馬本書通過聚焦赫茨菲爾德的作品和人生,梳理其「有擔當」的人類學的實踐過程,有助於中國讀者了解20世紀下半葉英美人類學主要理論範式、田野研究模式熱點轉換的重要歷史瞬間,並指出赫茲菲爾德的視角、路徑對當代中國人類學研究找尋新出路的意義所在。相關閱讀:新書丨劉珩《麥可·赫茨菲爾德:學術傳記》
  • 2020,這些歷史類新書不考慮一下入手嗎?
    這其中,歷史類新書尤其值得關注。例如大家所熟知的理想國、後浪、三聯當代學術、文景、新思文庫、中華書局等,都圍繞市場需求與著作本身的價值,打出了體現自己品牌特色的新書牌。筆者嘗試在這裡搜集了一部分新書信息,以同各位作一簡單分享。
  • 「漁樵耕讀」植根於「讀」
    也就是說,這四種職業一旦固化為文士、官僚的口頭禪,漁、樵、耕、讀就不再是獨立的、割裂的職業,而凝聚為有機的整體「漁樵耕讀」,它忽略了物質性,重在精神、文化意義。就像萬竹園四合院的主人張懷芝,本是北洋軍閥將領,官至山東督軍兼省長,整天鼓搗槍炮錢財,卻也附庸風雅欣賞「漁樵耕讀」。 第二,「漁樵耕讀」是出世還是入世?是隱逸還是仕進?
  • 新書發布‖《半城山水一程語》開啟步履悠然
    「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半城山水一程語》,將於7月13日15:00至17:00在西安曲江書城舉行新書發布會。屆時,該書作者楊瑞將與廣大讀者見面,講述創作背後的故事,並現場舉行籤售。」在這本靈性的遊記中,有半座城池的山水風物、歷史遺蹟,它們在作者的雙眸裡幻化為時光的倒影,為這莽莽黃土高原投下一片文明的綠洲;它們在作者的心頭灑下古時的月光,為這碌碌塵囂籠罩一襲精神的清輝。在這部詩意的隨筆中,有一路旅程的真賞真得,作者從不把自己當作匆匆過客,而是信步流連,將整個身心安頓在山水之間,她用步履接引歷史,踏出的每一個腳窩裡都盛著大自然古老迷人的物象。
  • 趙汀陽:中國人不缺邏輯能力,而缺訓練
    《南風窗》就此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汀陽。作為哲學家,他對影響到了西方和中國在「想什麼」、「如何想」的問題上,有著深刻洞見。中國人不缺邏輯能力,而缺訓練《南風窗》:不講邏輯好像是現在中國人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公共領域的爭論,多自立場開始,以人身攻擊結束。
  • 趙汀陽:中國人不缺邏輯能力,缺訓練
    《南風窗》就此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汀陽。作為哲學家,他對影響到了西方和中國在「想什麼」、「如何想」的問題上,有著深刻洞見。中國人不缺邏輯能力,而缺訓練《南風窗》:不講邏輯好像是現在中國人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公共領域的爭論,多自立場開始,以人身攻擊結束。
  • 石虎丨恣意縱橫畫山水
    那麼,歷史不會讓孤獨者一直孤獨,也不會讓寂寞者永遠寂寞。心性的傳達,是藝術經久不衰的真理,石虎先生雖然遠離了「體制」,漸行漸遠,但是他找到了本我,退回到內心最真實不虛的那一塊地方,所以他會走得更為真誠,走得更遠,歷史也將會記住當代美術史上有這麼一座高峰。
  • 嘉熙地|一城山水人文邀約,天下桂林思想盛宴
    ︾︾秋意微涼,一城山水邀相見,醞釀了多時的盛典如約而至,山水之城桂林迎來了它的滿座高朋。
  • 古琴曲《欸乃》: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由此可見,琴曲《欸乃》乃是古人用音樂的形式表現這樣一種隱逸山水、寄情自然的文人化情趣。有後人根據其「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之詩意譜就了古琴名曲《欸乃》。同時,在琴界也有一種說法也為較多人所接受,認為此曲就是柳宗元本人所作。 《欸乃》存譜初見於《西麓堂琴統》,亦有人稱其《漁歌》或《北漁歌》,因毛敏仲所作《漁歌》是以正調彈徵調式,而此曲是以繁五弦彈羽調式,故名《欸乃》,以示區別。
  • 預告丨《哈爾濱猶太人檔案文獻彙編》 新書發布會
    預告丨《哈爾濱猶太人檔案文獻彙編》 新書發布會 2020-12-15 16: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園冶》讀罷輕山水.丨私享
    紀念館座落在垂虹橋邊,那是一座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宋橋,湛藍的天空下,那座七層的華嚴塔也顯得特別精神。等來預約好的王小芹女士來替我開門,計成紀念館裡花木繁茂,有竹,有石,有廊,遊走起來讓人愉悅。我很好奇為什麼計成最終沒有選擇住在家鄉,因為蘇州也是個好地方。或許在計成眼裡,鎮江更具有北方的特點,更接近荊浩、關仝畫裡的那種北方山水的雄渾意境。
  • 三聯推費孝通作品精選 中篇小說《繭》首面世
    費孝通作品精選書封 三聯書店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應妮)「紀念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暨『費孝通作品精選』新書發布會」12日在北京大學舉行。「費孝通作品精選」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和費孝通家人以及其後輩學人通力協作,從他七百餘萬字的著述中精選最有代表作的作品,凡12種,三百餘萬字,包含了費孝通不同學術時期的代表作,涉及農村農民問題、邊區民族問題、文明文化問題、世界觀察、學術反思等多個層面。
  • 三聯推費孝通作品精選
    近日,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從其七百餘萬字的著述中精選最有代表性的12種作品編纂出版「費孝通作品精選」,脈絡性地呈現費先生的學思歷程和主要成就。12月12日,北京大學文研院、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共同舉辦了「紀念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暨『費孝通作品精選』新書發布會」,邀請專家學者與會,重讀費孝通,再議「社會科學中國化」這個百年議題,以此紀念費孝通留給世人的巨大思想遺產和他偉大的
  • 趙汀陽:是誰發明了一國多制?
    而在新書《惠此中國:作為一個神性概念的中國》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長城學者趙汀陽認為,古代中國一直是多種制度的複合政治秩序:在先秦的天下時代,是多國一體;自漢以來,是一國多制。一國多制的靈感來源應該是周朝的天下概念,但作為制度的確立是從漢朝設立都護府開始的。
  • 王佔黑《小花旦》新書分享會
    王佔黑《小花旦》新書分享會 2020-12-24 18: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韜光養晦 奮鬥不懈 黃國榮《患難之生》新書分享會在京舉行
    為研究和繼承韜奮思想、弘揚韜奮先生不懈的奮鬥精神,「學韜奮精神,做有信仰的人」黃國榮《患難人生》新書分享會於12月12日在北京百萬莊圖書大廈舉行。韜奮基金會秘書長張增順、機械工業出版社副社長繆立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副總編輯鄭勇等嘉賓出席並致辭。嘉賓們在致辭中表達了對《患難人生》新書出版的熱烈祝賀,也從自身的角度分享了學習「韜奮精神」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