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寫在前面——
《不管你是年老還是年少》
但願每一個人,
都用時間的雕刻刀,
為自己雕刻
一個人生的自豪。
但是,當身處戰亂環境;孩子,卻要遭受非人世界的磨難。
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特別推薦:《伊萬的童年》
伊萬的童年《夢》
《伊萬的童年》是塔可夫斯基的故事片處女作。是部蘇聯「解凍」時期戰爭題材電影代表作。
影片講述了一個名叫伊萬的少年,他的父母在二戰期間被德國納粹殺害。懷著對納粹的仇恨,他加入了蘇聯紅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深入德軍敵後,執行危險的任務。紅軍中校認為戰爭不是孩子的事情,欲安排他到後方上學,小伊萬聽了很是惱火,最後還是留了下來。在伊萬的強烈要求下,再次讓他進行秘密的偵察活動,而這一次……伊萬再也沒有回來。
戰爭勝利後,中校在敵人的材料中發現了伊萬的檔案,可憐的小伊萬是被絞死的。
本片榮獲1962年舊金山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和1962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伊萬的童年《吻》
*【表演】
小伊萬的表演是全片中最出彩的,氣場完全不輸於大人。看來表演真的是需要天分的,簡單回顧一下看過的電影,竟然有那麼多童星塑造的經典銀幕形象:《伊萬的童年》伊萬、《四百擊》安託萬、《天堂電影院》多多、《美麗人生》喬舒亞、《當幸福來敲門》克里斯多福、《城南舊事》英子、《小公主》秀蘭•鄧波兒、《殺死一隻知梗鳥》斯各特和傑姆、《第六感》柯爾、《鐵皮鼓》奧斯卡……
【配樂】
配樂在片中用得很少,主要是片頭片尾,中間僅有幾處用了配樂渲染,而且都很淡,觀眾幾乎感覺不到配樂的存在。相比之下,環境音在片中則格外的突出:走路的腳步聲、衣服的摩擦聲、說話的喘氣聲、喝湯的聲音、林間的鳥叫、炮彈的響聲……,這些聲音極大的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感,在塔可夫斯基晚期作品中,他越來越少使用背景音樂,直到最後完全放棄。例如影片《犧牲》中的所有背景聲音都來自現場聲源,只有在影片首尾的字幕部分使用了巴赫的音樂。【畫面】這部絕美的電影,好多鏡頭抽出來都是一幅優秀的畫作,可以直接拿到畫室去展覽。
簡單梳理了一下本片中的經典畫面,大概如下:
殘酷畫面:風車旁燒毀的木樁、織滿鐵網的水上叢林、太陽被烏雲遮蔽、廢墟中的老人、吊在樹上的人、媽媽在井邊昏倒、散落一地的蘋果、落在水中的煙火(炮彈)、驚恐的目光、飄在空中的菸灰、折翅的飛機倒插在土堆中、德軍自殺的家屬、德軍廢棄的文件散落一地、德軍行刑的空中鐵網、一排執行絞刑的鐵圈……
美好畫面:在林間追逐蝴蝶、把頭埋在媽媽的桶裡喝水、媽媽的笑、唯美的白樺林、瑪莎醫生踩在一棵斜倒的白樺樹上、跟小女孩在蘋果車上、乘船劃在寧靜的河上……
(翻制後的彩色畫面)導演在片中採用了黑白畫面,摒棄了色彩的幹擾,觀眾才能把精力更集中到畫面本身。塔可夫斯基認為使用「彩色」只是為了商業目的而對於電影本身是一個錯誤,因為黑白「更具有表現力,也更為真實」。
編輯: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