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長江七號》豆瓣評分6.8,這是否代表大部分觀影人的觀點和態度?
自2008年這部影片上映以來,爭議聲不斷,因為這部電影是周星馳的作品,所以大家看它的目光尤為苛刻。12年後,我們再來看這部片子,周星馳到底想要在故事裡面表達些什麼?他講的這個故事真的就那麼爛嗎?
在這部片子裡,我們可以看到周星馳深藏的童年,是缺失的愛與原生家庭的教育問題。
童年生活與影片故事的關係
千禧年過後,周星馳不再像上世紀90年代那樣,以各種搞怪無釐頭元素來取悅觀眾。他的影片風格開始轉型,在保留"喜劇元素"的基礎上,他開始審視自身,他嘗試將自己過往的經歷進行改編,他希望在影片裡訴說自己的故事。
如果說《喜劇之王》拍的是,周星馳對跑龍套生涯的回顧;《新喜劇之王》拍的是,周星馳對夢想的追逐之路;那麼《長江七號》拍的則是,周星馳對童年生活與原生家庭的思考。
影片《長江七號》講述的是,周鐵(周星馳飾)在工地上幹活,供他的兒子小狄(徐嬌飾)在貴族學校念書,然後周鐵這個爸爸在去垃圾堆撿東西之時,發現了"七仔"的故事。
在影片裡周鐵屬於單親爸爸,小狄的童年生活離不開"單親家庭"這個詞。但在整部影片裡,除了故事開頭提及到,小狄媽媽的醫藥費和殮葬費由工頭墊付,其餘講述的都是,父子在相依中生活的故事。
周星馳作為編劇和導演,他在確定故事題材和角色之間的人設關係時,他為什麼要故意忽略掉,小狄失去母親,對一個孩子"心理影響"這層因素?
故事都是有原型的,從這部影片的創作者角度出發,在周星馳7歲的時候,跟故事裡小狄一般大的年紀,他的父母已經離婚,周星馳是在凌寶兒這個單親媽媽的撫養下長大的。所以在《長江七號》裡,周星馳將自己代入到小時候自己母親的角色,進行思考和演繹;而徐嬌飾演的小狄,原型則是小時候跟隨母親生活的周星馳。
在周星馳的童年生活裡,缺少"父親"這個角色的陪伴,所以在影片裡,小狄也失去了對"母親"的感受與情感影響。周星馳在創作劇本的時候,並非故意忽略"失去母親對小狄的心理影響"這一關鍵點,因為小時候家庭的不完整性,他在"缺乏父親的愛與關心"中成長,所以當周星馳刻意地不去講述某個角色時,或許是他認為,這樣能更真實的進行故事表達。
作為主觀影視作品,周星馳的本意應該是:相比"虛構"現實裡父親對自己的影響,還不如"真實"地去思考影片故事裡,周鐵與小狄相依生活的過程中,所出現的矛盾與教育上的溝通問題。
愛與被愛:為什麼是貴族學校
回到這個故事本身,小狄走進貴族學校,他臉上髒兮兮滿是泥垢,頭髮亂糟糟未經梳理,而在特寫鏡頭之下,他穿的鞋子明顯已經縫縫補補多次。相比身邊同學們三三兩兩的結伴而行,和穿著乾淨整潔,小狄形象上的邋遢與孤獨行走,顯得很是另類。
前面說到小狄的爸爸在工地上幹活,生活上並不是很富裕,他們住的地方是廢棄的老房子,他為什麼還要送小狄去貴族學校讀書?或者換個思路來看,窮人有上貴族學校的必要理由嗎?
工地上,工頭嘲諷周鐵,說他不吃飯就為了供兒子上貴族學校,憑什麼?你怎麼頂?周鐵面對工頭的咄咄逼人,卻苦笑著連說三遍"頂得了"。周鐵苦笑堅持的背後,是心酸的在硬扛生活,還是希望兒子通過學習,以後不必走自己走過的這條路?
周鐵在教育小狄的時候,他希望兒子努力讀書,將來做個有用的人。周鐵對小狄的教育,是不是像極了小時候,父母長輩以及老師對我們說過的話?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與話語,在那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伴隨他許久,有可能是烙印一般存在的東西。
周星馳塑造的周鐵,是個沒有文化的農民工,他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在工地上做苦力。在思及自身時,周鐵不希望小狄的未來命運,是身處這樣的困境,所以他一直在跟小狄強調"讀書的重要性"。在骨子裡,周鐵堅信學習能改變命運。
周星馳為了加深觀眾對周鐵這個人物的理解,他還給周鐵安排了一句臺詞:我就是小時候沒有書念,所以現在跟不上時代。
再回到"窮人上貴族學校"這個問題上,周鐵覺得自己沒有讀過多少書,所以沒有選擇生活的權利。而送小狄去貴族學校的行為,可能有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一定要是貴族學校,難道普通學校不是一個更理智的選擇嗎?
窮人家去讀貴族學校,這個劇情設定本身就是很矛盾的,周星馳想在這個故事裡表達些什麼?
在我看來,周鐵希望小狄能脫離困苦,而困苦相對應的貴族學校,則反映的是周鐵這個人物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當他將這種嚮往寄託於孩子身上時,通過小狄在貴族學校上學這件事作為媒介,表達了周鐵對生活有個"盼頭"的意願。
美好意願,是父親對孩子的一種愛。
親情:原生家庭帶來的烙印
周鐵對生活的盼頭,並不容易看懂,而在周星馳執導的鏡頭語言下,他也並沒有打算去講述,或過多的去探尋周鐵的內心世界。因此,也導致部分觀眾對周鐵存在誤解,最直觀的表現就是,觀眾對周鐵這個角色的印象,大多數停留在他是一個除了關心兒子學習成績之外,很嚴肅的父親形象。
在小狄身上,我們能看到周鐵平時對他的教育,所刻下的是原生家庭帶來的烙印。因為爸爸長期以來對他的單調教育,一直給小狄灌輸"我們雖然窮,但不要做某些事"的理念,導致小狄腦海複製了父親的思想。
在課堂上,老師問每個同學,你們長大後想做什麼?小狄的同學有的說"我要做妮可基德曼那樣的明星",有的說"我要做企業家",輪到小狄的時候,他卻說自己"要做個窮人"。小朋友脫口而出的理想,與家庭教育有沒有直接關係?
原生家庭對每個人的影響,都是長遠且深刻的。
畢淑敏在《關於人生的沉思》裡說過:我會在沒有人的暗夜深深檢討自己的缺憾。但我不願在眾目睽睽之下,把自己像次品一般展覽。
小狄關於"窮人"的理想,惹得同學們哄堂大笑,他不清楚同學們的笑點在哪;或許,他要在長大之後才明白,此刻的自己被同學們當作次品一般展覽。笑聲所折射出的,是笑話小狄"理想"這件事,還是"窮人"像個笑話?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認為,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特有的活動。而我認為,教育的本質除了是有意識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目標之外,教育所延伸的,還是關於一個孩子的成長,與三觀的塑造過程。
理想本身不可笑,那屬於個人追求,同學們笑話的,是"窮人"這件事。那些有明星夢、企業家夢的同學,他們父母給他們普及知識時,包括他們日常生活耳濡目染的,可能是明星光鮮亮麗,企業家能賺錢之類的話題;又或許這些同學的家庭,本身非富即貴,所以他們下意識地想要成為那樣的人,這是關於家庭教育,一個孩子對事物的認知,與三觀的形成過程。
小狄同學的笑,我相信是沒有惡意的,只是當我們深挖笑聲之所以刺耳這件事時,會發現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在貴族學校上學的他們,除了家庭教育帶來的優越感,還有因"職業"與"身份"帶來的,對小狄居高臨下的鄙視,這種鄙視是笑聲的源頭。
正如影片裡,小狄跑進商場拿起"長江一號"玩具,希望爸爸給他買,理由是同學們都有。在一個圈子裡,只要出現了攀比,就會產生鄙視鏈。
現實的殘酷在於,在鄙視鏈末端的人,收穫到的是冷言冷語。
原生家庭的烙印是什麼?
最忌諱的,就是不健康的家庭體系所帶來的影響,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父母如果只關心學習,忽略了像小狄一樣的小孩,不理解他們對玩具的渴望是因為什麼,有可能會造成他們對學習產生厭噁心理。
再說回小狄,爸爸對他教育的記憶點在於"窮,並不可恥,只要不做壞事,一樣會受到尊敬";而小狄對爸爸所教育的東西,理解為"窮,也是一件挺不錯的事情"。父親對兒子的教育,在溝通上出現了問題,產生了矛盾。
教育,不只是讀書,正如《親愛的三毛》裡說過的一句話:學問之道,是人格的建立、生命的領悟、凡事廣涵的體認,而不是做一架"念書機器"。
周鐵以說教和現實生活,給小狄發出信號"我們現在很窮",但他無法有效的告訴小狄,你要努力讀書,爭取遠離現在正經歷的窮苦。小狄在成長過程中,缺失的不只是母親的愛,還有父親的"正確教育"。
小狄所缺失的東西,也是周星馳作為導演,在回憶童年時,想要伸手抓住的東西。
親情之間的羈絆,除了血肉和情感,還有被複製的烙印。
結語
周星馳自導自演的《長江七號》對觀眾而言,像是一部陌生作品,你在這個故事裡面看不到"無釐頭",也看不到有什麼值得"哈哈笑"的亮點,有的只是濃濃的寫實主義風格。
豆瓣6.8分的背後,是因為沒有看到《功夫》那樣的特效,《唐伯虎點秋香》那樣的笑點,所以我們失望了嗎?與其說失望,不如說不習慣。並非影片不好看,而是我們看到一個陌生的周星馳,他的語言動作不再搞笑,讓我們多數人感覺事與願違。
小狄在影片裡的經歷與煩惱,是周星馳深藏的童年,是關於缺失的愛與原生家庭的教育問題,這是他想給觀眾呈現的內容與故事的思考。作為周星馳最後一部真人出鏡電影,他為什麼不再搞笑?他為什麼要披著親情的外套講故事?
王晶在《圓桌派》談及表演時說過:一個人到了某一個年齡,面對不了自己。周星馳1962年出生,《長江七號》2008年上映之時,他已經46歲了;或許在拍《長江七號》的時候,周星馳已經厭倦了過去的嘻哈吵鬧,所以回歸本真,說起了從前。
人,總是喜歡說起那些回不去,但忘不了的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