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姓氏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主要分為先賢祠、宗祠、神祠。其中,宗祠建築最普遍,習慣上稱祠堂,是中國人供奉祖先神主,進行祭祀的場所,被視為宗族的象徵,是族權與神權交織的中心。特別是自明清以來,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舉辦宗族事務、議決重大事務的重要場所。在惠山古鎮·錫惠名勝區,今存比較完整和可以修整的祠堂建築遺址118處,年代自唐至民國。這一密度極高的祠堂建築群,為國內外所罕見。
7月9日,惠山古鎮《貞義單姬》文化展開幕。這是古鎮上唯一以女性事跡為題材的日常展示,為古鎮增加貞義文化內容。文化展免費對外開放,單氏後人及遊客們遊覽其中,閱讀單姬的傳奇故事,感受先人的忠貞孝義。
單姬,明沈異聘妻,單氏未出嫁而沈異己死。單姬便剪髮自誓,終身不嫁。多次有人來說媒、勸嫁, 單姬便或自縊或以刀刺臂割腕,以死為誓。守貞至八十五死於家。正德(1506-1521)中,巡撫御史為其建祠惠山。
單姬是無錫單氏的傑出代表,自明代嘉靖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歷史,邵寶、顧憲成等著名文人對其推崇有加,稱其為「人倫正始」,又頌其「始於激烈,終於從容」。
如今,無錫單氏將單姬貞義文化布置起來,展示給社會,既是對家族文化的一種傳承和弘揚,又是保存惠山歷史文化遺產的一種自覺行動。文化展充分利用建築空間,三進內各有側重,分別陳列著單氏家譜、單氏名人事跡、單氏後人捐贈的家族珍貴文物等,全方位展現單氏家族豐富的文化底蘊。
雖然貞節祠堂是封建社會的產物,但《貞義單姬》文化展的開幕更集中地反映了承先啟後、枝繁葉茂、繼往開來、興旺發達的精神面貌,意義非凡。單姬祠堂的開放,展示了惠山豐富多彩的文化遺存,保護了文物古蹟,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應。同時,滿足了家族祭祀的需要。
作為民間保存最好的一種古建築群體,惠山古鎮的祠堂群留給後人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千秋功過,於祠堂可見一斑;華夏祖先,從祠堂可知譜序流傳。
在過去的十多年間,惠山古鎮修復了上百個祠堂,挖掘出大量的歷史人物故事,為江南水鄉古鎮的聯合申遺工作矢志努力。在未來,錫惠景區還將繼續向全世界展示古鎮獨有的祠堂文化,並注入新時期的豐富文化內涵和活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