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文化】懷貞義之單姬,慕古人之貞節

2021-02-07 惠山古鎮景區

中國的姓氏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主要分為先賢祠、宗祠、神祠。其中,宗祠建築最普遍,習慣上稱祠堂,是中國人供奉祖先神主,進行祭祀的場所,被視為宗族的象徵,是族權與神權交織的中心。特別是自明清以來,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舉辦宗族事務、議決重大事務的重要場所。在惠山古鎮·錫惠名勝區,今存比較完整和可以修整的祠堂建築遺址118處,年代自唐至民國。這一密度極高的祠堂建築群,為國內外所罕見。


       7月9日,惠山古鎮《貞義單姬》文化展開幕。這是古鎮上唯一以女性事跡為題材的日常展示,為古鎮增加貞義文化內容。文化展免費對外開放,單氏後人及遊客們遊覽其中,閱讀單姬的傳奇故事,感受先人的忠貞孝義。



       單姬,明沈異聘妻,單氏未出嫁而沈異己死。單姬便剪髮自誓,終身不嫁。多次有人來說媒、勸嫁, 單姬便或自縊或以刀刺臂割腕,以死為誓。守貞至八十五死於家。正德(1506-1521)中,巡撫御史為其建祠惠山。

       單姬是無錫單氏的傑出代表,自明代嘉靖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歷史,邵寶、顧憲成等著名文人對其推崇有加,稱其為「人倫正始」,又頌其「始於激烈,終於從容」。


       如今,無錫單氏將單姬貞義文化布置起來,展示給社會,既是對家族文化的一種傳承和弘揚,又是保存惠山歷史文化遺產的一種自覺行動。文化展充分利用建築空間,三進內各有側重,分別陳列著單氏家譜、單氏名人事跡、單氏後人捐贈的家族珍貴文物等,全方位展現單氏家族豐富的文化底蘊。



      雖然貞節祠堂是封建社會的產物,但《貞義單姬》文化展的開幕更集中地反映了承先啟後、枝繁葉茂、繼往開來、興旺發達的精神面貌,意義非凡。單姬祠堂的開放,展示了惠山豐富多彩的文化遺存,保護了文物古蹟,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應。同時,滿足了家族祭祀的需要。


作為民間保存最好的一種古建築群體,惠山古鎮的祠堂群留給後人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千秋功過,於祠堂可見一斑;華夏祖先,從祠堂可知譜序流傳。


       在過去的十多年間,惠山古鎮修復了上百個祠堂,挖掘出大量的歷史人物故事,為江南水鄉古鎮的聯合申遺工作矢志努力。在未來,錫惠景區還將繼續向全世界展示古鎮獨有的祠堂文化,並注入新時期的豐富文化內涵和活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相關焦點

  • 靖康之變:一場生命與貞節的博弈,經濟與文化的遷移
    ——嶽飛1127年,開封城破,徽欽二宗被抓、文武百官被捕,連帶著皇后、公主、妃嬪等,具都被捕,這就是後世所說的「靖康之變」。歷來關于靖康之變的由來、結局都講了許多,所以這點倒可以不講。反而是靖康之變後帶來的影響,其中有部分鮮少提及,反而能重點講上一講。
  • 國內祠堂形成南多北少「兩極分化」,為何在北方,祠堂如此之少?
    因而為了祭祀祖先,人們逐漸就建立起了祠堂。祠堂在南方可以用來舉辦婚、喪、壽、喜等重要事務,成為了家族成員的會聚場所。祠堂早期,一般指家廟,直到漢代"祠堂"一詞才出現。南宋時期朱熹作《家禮》設立祠堂之制後,家廟被正式稱作祠堂。當時朝廷的政策不允許民間立祠,因而祠堂也出現了等級之分。
  • 文化 黃俊傑:祠堂漫話
    清代文學家張履祥曰:「今欲萃人心,莫大於敦本族;欲敦本族,其急於建祠堂。」由此可見祠堂是宗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宗族社會中,祠堂擔負著特殊的文化功能。歷代以來,黃氏族人溯源析流,彰顯祖德,把建祠繕祠視為美德,使祠堂、祖廳林立,遍布全村。這些風格獨特、門類眾多、品味高雅、異彩紛呈的祠堂群,不僅體現了玉浦歷代黃氏族人堅韌不拔的毅力和聰明智慧,也彰顯了玉浦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以這些保存完好的祠堂群為載體,更是形成了獨特的祠堂文化。
  • 淺談祠堂文化的功能
    有祠堂就要有活動,有人氣,本文從防止祠堂的宗教化、低俗化、荒廢化,闡述了祠堂文化要堅持的方向、傳承和精神,提出了祠堂文化必須發揮的六大功能。 關鍵詞:祠堂文化、祠堂功能、堅持、防範 祠堂文化是當今社會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一個分支,一個切實存在並且重燃起來的文化,隨著社會文化的進步而發展、延伸,小文化受大環境的影響和控制,不可能悖逆大環境而獨自發展。我們必須跟上時代的發展,適應社會改革開放的發展,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什麼當今的祠堂文化。
  • 祠堂,家族文化的支點,民族文化的根基
    傳統中國人心中都有一種願景,那就是:求家族之長存。於是有了家族制度。祠堂,正是家族制度的外化表現形式。幾千年來,中國的家族制度一直交織于田園風味的生活理想中,這種生活理想,田園情懷,返璞歸真的態度,以趨福避禍的方式,詮釋著中國人清淡的幸福。
  • 李剛毅|淺談祠堂文化的功能
    有祠堂就要有活動,有人氣,本文從防止祠堂的宗教化、低俗化、荒廢化,闡述了祠堂文化要堅持的方向、傳承和精神,提出了祠堂文化必須發揮的六大功能。關鍵詞:祠堂文化、祠堂功能、堅持、防範祠堂文化是當今社會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一個分支,一個切實存在並且重燃起來的文化,隨著社會文化的進步而發展、延伸,小文化受大環境的影響和控制,不可能悖逆大環境而獨自發展。我們必須跟上時代的發展,適應社會改革開放的發展,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什麼當今的祠堂文化。
  • 冠山鄭氏祠堂文化與源流
    中國的祠堂文化,起源於古人對原始祖先、宗教的崇拜與祭祀。
  •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中國宗族文化,祠堂的修建意味著什麼?
    一:宗族的起源 宗族和家族是區別的,家族可以是一個家庭,但宗族是同一個姓的,由多個家族組成,成員非常之多,歷史之悠久,當然先有家族,再慢慢發展成宗族,這是一個過程演變。而宗族是以男性為主,畢竟在中國的社會裡,男性才是傳宗接代的。
  • 祠堂文化縱橫談
    摘要:本文對當代祠堂熱現象進行了文化梳理,對該文化現象的當下意義給予了總結,並對祠堂文化的未來作出了展望,對傳統文化的討論有一定的啟示關鍵詞:祠堂;祭祖;傳統文化;民族精神。此舉以及其他姓氏宗親會類似活動的召開,對推動臺灣兩岸的文化一致與和平統一,有著積極意義和進步價值。這些年宜春也陸續成立了袁、易、彭、胡、鄒等各姓氏的宗親聯誼組織,文化性、聯誼性、商務性交錯有之,都在修繕家譜、重修祠堂的主要事情上,開展了一些活動。
  • 翟氏祠堂之殤
    無疑,祠堂是存放我們鄉愁的陳列館,是安放我們靈魂的棲息地。,再由此穿過廣場到達祠堂進行祭拜,而女眷們則需要從過街樓穿過花廳才能到達祠堂的廂房和廳房。談及翟氏祠堂現況,村裡有的人說現在利益至上,好多人覺得拜祖沒用,死後進不進宗祠亦無所謂,所以在古村落裡,傳統文化正在淡化,乃至消失,親緣、地緣、宗族、民間信仰、鄉規民約組成的社會連接紐帶已經瓦解,「血脈丟失是傳統村落破敗的主因之一。」1996年五支續譜時曾經有人提議過重新修繕祠堂,種種原因未能如願,但之後翟氏後裔再無人提及祠堂修繕之事。
  • 薦讀丨中國民間家譜與祠堂文化:參天之樹必有其根
    用文化傳承帶動仁商培養,以仁商培養促進文化傳承。倡導營商致仁,推動仁商濟世,踐行文化自信,弘揚企業家精神。欣逢民族復興的偉大時代,傳播仁商之道,用哲學為商業築魂。打造產、學、研、投為一體的國際化平臺,致力於為中國經濟發展培育仁商的第五大書院。轉自丨今日頭條· 中華家譜樹摘要:「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宗祠仿佛家族的聖殿,記錄著家族的榮耀與傳統。
  • 非遺之聲【第09期】—《祠堂》
    祠堂,舊時又稱為「祠廟」或「家廟」,多建於墓所,故把祠堂稱為「祠室」。按《禮記》規定,只有帝王、諸侯、大夫才能自設宗廟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開始允許老百姓建「家廟」。後來,祠堂多建於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最早由於發族尚不多,便先置祠於宅中,隨著族丁的繁衍,便開始專門建起宗祠乃至支祠。祠堂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象徵和民俗文化的代表。
  • 湖南洞口:曾氏祠堂韻悠長
    文圖:唐仁榮尋根問祖,人之本性。尊祖敬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受親友之邀,我與家人利用今年中秋國慶"雙節」之假期,驅車走進了擁有"祠堂之鄉」美譽的洞口縣,參觀了著名的曾氏宗祠。古人云:「千秋功過,於祠堂可窺一斑。」祠堂,舊時又稱「祠廟」或「家廟」,是地方民俗文化的代表,也是家族用自我存在的方式詮釋家族的繁衍和生長的自然延續,記錄歲月變遷的一種方式。她給後人留下本宗許多珍貴的歷史和文化,讓後人重傳統、重本源、重宗族,懷念祖先、頌揚祖先,樹立崇祖傳訓的倫理道德觀念,發揚尊祖忠孝的優良傳統。而祠堂與楹聯又是不可分割,相互輝映的。
  • 新羅區小池鎮鄧氏祠堂的文化「密碼」
    祠堂,又有宗祠、家廟等稱呼,是宗族組織祭祀祖先或先賢,並進行相關公共活動的場所。祠堂是宗族精神的載體,宗族文化傳承的體現,是子孫後人尋根問祖的朝聖之地,它讓族人有著強烈的歸屬感。目前,生活在卓洋村的村民以鄧姓為主,有1000多人。
  • 你真的了解過祠堂文化嗎?
    到了南宋,朱熹提倡興建家族祠堂。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漢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風水講究01龍脈祠堂既然是先人靈魂的歸宿,自然要佔盡龍脈生氣,方能庇佑子孫後代。修建祠堂,講究背山面水,左右護衛,明堂寬大,水出吉方,水口收氣,與外界地形地貌不衝突等。
  • 【祠堂文化】揭秘這個地方為什麼村村有祠堂?平均每一萬人竟然擁有359座祠堂
    ,村中不光有總祠,各房各脈也有支祠,祠堂內供著著一脈相傳的列祖列宗牌位,紅白喜事也都在祠堂舉辦,逢年過節燒香祭祖也都在祠堂裡,可見福建宗族文化多麼盛行。(掃描關注,了解全球姓氏文化發展歷史)        唐朝安史之亂爆發後,藩鎮割據,相互攻伐,加之中原災荒連年,官府敲詐盤剝,民不聊生,後爆發黃巢起義,戰爭波及長江南北十數省,包括永嘉之亂中原漢民南遷之後的生活居住地,不得已客家人祖先再次南遷,這次南遷,延續到五代時期,歷時90餘年。
  • 中華陳氏大祠堂系列展之(5)-福州市臺嶼陳氏宗祠
    祠堂文化是身在異鄉的海內外宗親記得住鄉愁,祠堂文化是海內外宗親扯不斷的根。「中華陳氏祠堂文化」請各地區宗親會組織把當地祠堂以圖文形式發送到「中華陳氏一家親微平臺」微平臺編輯部,我們每期通過精選把悠久文明的祠堂文化分享給全世界所有宗親,方便互相學習、交流互動,參訪聯誼!
  • 富商為寡母立貞節牌坊,聖旨咋也擺不正,寡母崩潰:我動了凡心
    大家好,這裡是@泡魚兒 的行攝江湖,今天繼續自駕陝西鎮巴之旅,帶大家去看一座隱藏在大山裡的貞節牌坊,歡迎關注哦。「貞節牌坊」這個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這絕對是古代女人聞之色變的幾個字眼。聽說在鎮巴與漢陰、紫陽交界的碾子鎮,有一座奇特的貞節牌坊,也是陝西南部地區僅存的貞節牌坊,我們決定前往一探究竟。
  • 祠堂是家族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弘揚傳統文化,該不該恢復祠堂
    祠堂文化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之一。 不過,這個文化的名聲可不大好。一說到祠堂,我們就想到了族權,想到族權曾經對人的傷害,尤其是對婦女的傷害。偉人把族權與政權、神仙、夫權並列,成為壓迫中國古代婦女的四大繩索。
  • 男女授受不親:深度剖析古代女子的貞節理念
    清朝是古代制度達到頂峰的一個朝代,不止是皇權制度,貞節觀也一樣。清朝的時候如果女性看到了男性的隱私部位,就會認為被玷汙了貞節,要麼嫁給這個男人,要麼就羞憤自殺,倒是沒有殺掉對方這麼一個選項,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敢殺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