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縣直立人頭骨表面痕跡揭示埋藏環境與生存活動

2021-01-15 瀟湘晨報

古人類化石表面各種異常痕跡,包括骨折、創傷、病變、先天畸形、變形、溶蝕等,是探索早期人類生存活動、健康狀況、死亡原因及埋藏環境的重要證據之一。

2021年1月8日,《國際骨骼考古學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秀傑、劉武與工程師郭肖聰,與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Christopher Bae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和縣直立人頭骨表面異常痕跡》(Neurocranial abnormalities in the Middle Pleistocene Homo erectus fossils from Hexian, China),發現和縣直立人的死亡年齡為20歲左右,生前頭骨後部遭受過創傷、死後埋藏環境導致其眉脊處發生腐蝕、化石出土時由於地層擠壓造成頭蓋部出現多處裂痕。

1981年,和縣直立人頭蓋骨化石發現於安徽省和縣陶店鎮汪家山北坡的龍潭洞,地質年代為中更新世,距今40萬年前。龍潭洞發現的人類化石共有14件,包括一件完整的頭蓋骨、兩件頭骨碎片、一件附帶兩枚牙齒的下頜骨殘段,以及10枚單個牙齒,代表至少5個個體。龍潭洞洞口朝東,洞口較小。洞穴內部不規則、低矮,不適合人類居住,和縣人類化石及伴生的哺乳動物化石碎片多發現於洞穴深處的狹小空間,據此推測和縣人死亡的原因,可能為洪水災害或肉食動物捕食而致(圖1)。

研究發現,和縣頭蓋骨表面有三種類型的異常痕跡:(1)地層擠壓導致的裂痕(圖2):貫穿整個頭蓋骨內外表面,具有多個破裂的中心點及由此向四周呈放射狀的長短不一的線性裂縫,裂縫邊緣鋒利,裂縫內部沒有侵蝕陷窩或者地層沉積物,也沒有人工打擊或內側邊緣癒合痕跡;(2)埋藏環境侵蝕痕跡 (圖3):眉脊外表面有很多不規則、邊緣光滑或尖銳的凹陷和凸起,凹陷底部粗糙,板障層和內板層光滑連續,沒有被侵蝕的痕跡;(3)創傷痕跡(圖4):位於頂骨後部的矢狀縫兩側,左側痕跡近似四方形,長42.0mm,寬28.0mm;右側痕跡近似三角形,長12.5mm,寬5.0mm。痕跡的四周有條帶狀隆起癒合痕跡,中央區域出現不規則增生的骨性結構。CT圖片顯示,創傷邊緣處的外板層有微弱凹陷,但板障層、內板層沒有發現厚度變化,提示傷害不是因為外力打擊所致。排除各種可能導致外板層病變的因素(腫瘤、微量元素缺乏、感染性疾病、骨膜炎),導致創傷的最大可能因素是暴力性頭皮拉傷,和縣直立人生前被人從身後抓住頭髮,用力拉扯導致頭皮脫落,繼而引起頭骨外板層受到感染,癒合後留下微創痕跡;此外,還有一種可能為燒傷導致,頭骨後部的頭髮被火點燃,導致頭皮及其下面的骨壁感染、硬腦膜下血腫。

迄今為止,在世界範圍內,約有50餘例更新世古人類化石被報導有創傷痕跡,多數是晚更新世人類。早、中更新世有創傷的古人類化石標本較少,目前國外報導的有13例,包括歐洲11例、非洲1例、印度尼西亞1例。中國發現的古人類化石,正式發表的可確定為創傷痕跡的有5例,包括南京1號直立人額骨燒傷痕跡,馬壩人額骨暴力打擊痕跡,與許家窯人3塊頭骨碎片微創痕跡。周口店直立人被記錄有創傷痕跡,但由於化石丟失,難以確認。藍田直立人頭蓋頂部的異常為埋藏環境侵蝕所致。此外,一些古人類化石如麗江、大荔等,也被提及可能有創傷痕跡,但未進行詳細研究。

在和縣直立人發現以來的40餘年裡,不斷有新的發現和認識,但主要是集中在化石特徵及其演化地位的分析上。該研究首次聚焦和縣頭骨表面的異常痕跡,為探討中更新世古人類生存環境和行為方式提供了新證據。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持。

圖1.和縣人頭骨化石及出土洞穴、地層信息(郭肖聰、吳秀傑供圖)

圖2.和縣直立人頭蓋骨表面的裂痕(吳秀傑供圖)

圖3.和縣直立人眶上圓枕部環境侵蝕痕跡(吳秀傑供圖)

圖4.和縣直立人頭骨後部創傷痕跡(郭肖聰供圖)

【來源: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古人類學家研究揭秘:40萬年前和縣直立人頭蓋骨發現三類異常痕跡
    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和縣直立人頭蓋骨化石表面有地層擠壓導致的裂痕、埋藏環境侵蝕痕跡、創傷痕跡等三種類型的異常痕跡,從而揭示出該古人類化石的埋藏環境與生存活動。這是和縣直立人發現40年來,在此前主要集中於化石特徵及其演化地位分析並不斷有新的發現和認識基礎上,首次聚焦和縣直立人頭骨表面的異常痕跡的專項研究,也是中國古人類化石創傷痕跡的第一次詳細研究,為探討中更新世古人類生存環境和行為方式提供了新證據。和縣直立人頭蓋骨表面的裂痕(吳秀傑 供圖)異常痕跡有哪些異常?
  • 【前世今生】從遠古走來的鄖縣人頭骨化石,訴說著什麼
    12月2日,在湖北省博物館聯合湖北日報評選十大「鎮館之寶」活動中,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採訪相關專家,翻閱當年參與發掘、修理工作的專家的回憶性文章,試圖揭秘兩具距今100萬年左右的鄖縣人頭骨化石的前世今生。該實驗室收藏有世界各地發現的古人類化石模型,李天元將鄖縣人頭骨化石測量數據與亞洲、非洲、歐洲發現的古人類化石模型進行了比較研究,更加確定鄖縣人頭骨化石應該屬於直立人類型。它的很多形態特徵與中國、亞洲的古人類化石是一致的,它代表著人類演化長鏈上一個重要環節。訪美期間,李天元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人類學博士艾丹共同撰寫了一篇英文論文,發表在《自然》上,該期雜誌封面選用的就是第一具鄖縣人頭骨化石。
  • 權威測年手段證實243萬年前--山西西侯度有人類存在痕跡--山西青年...
    最早人類活動棲息地之一    這裡是人類最早觸摸火的地方,這裡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舊石器時期遺址,這裡也是目前經考證確定的最早人類活動棲息地之一,這裡就是西侯度遺址。   西侯度遺址位於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風陵渡鎮以北約7公裡處,高出黃河水面170米的一個黃土峁階地。這裡的文化遺物和動物化石集中分布在平均約1米厚的交錯砂層中。
  • 和縣人心中的和縣特色小食、老字號原來是他們!
    為推動我縣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挖掘和縣旅遊特色餐飲文化,打造特色餐飲品牌,進一步豐富旅遊業態,我縣開展「和縣特色小食」、「和縣老字號餐飲單位」評選活動!黎面人家茶香麵館是一家集麵館茶餐廳為一體的文化餐廳,一樓以麵條為主,主要結合了皖南地區的實惠美味,以及蘇南地區的精緻和婉約~
  • 野外生存技能:如何跟蹤動物與分析動物痕跡!
    上期小編講訴了野外生存之中關於住宿的技能,但是在野外住宿只是野外生存的其中一部分,其中大家應該想到的是怎麼解決溫飽問題,野外不只有一些植物,水果,那些野外動物也是可以狩獵的,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些在野外狩獵技能。
  • 10萬年前 瑞昌就有遠古人類活動(圖)
    其中,新發現的數件石器表面,有明顯的人工打擊痕跡和紅土印痕。  「從石器埋藏地層可以初步推斷,古人類在瑞昌活動的時間至少可以追溯至距今10萬年左右。」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浩介紹,這證明在約1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瑞昌北部和西南部地區已有古人類活動。發現打制石器的瑞昌碼頭鎮吳家灣附近工業園現場。
  • 多毛結構對高山環境的適應
    ,如低溫,低壓,強紫外線等,對植物的生存構成嚴重的挑戰。但是,自然界就是在矛與盾的博弈中不斷進化發展的,如此極端的環境孕育了高度特異性的高山植物,這些植物以其巧妙的結構特徵積極適應高山環境,充分利用生物機能,製造適合自己生存的環境,讓渺小的生命在這片嚴酷的空間裡頑強生存。
  • 興和縣人民法院召開行政公益訴訟案件協調會 提前揭示案件爭點更好...
    近期,我院受理一起興和縣檢察院訴興和縣自然資源局的行政公益訴訟案件,公益訴訟起訴人興和縣檢察院請求確認被告興和縣自然資源局對俞某某等人違法採礦行為未依法履行監管職責的行政行為違法並判決被告繼續履行監管職責
  • 英考古團隊首次用雷達穿透地面掃描古羅馬城,建築物痕跡清晰可見
    但英國及比利時的考古團隊近日首次以能夠穿透地面的雷達技術,無需須挖掘出土就為整座佔地30萬平方米的古城,掃描出極為詳細的平面圖,神廟、浴場及下水道系統的痕跡都清晰可見。團隊直言是次發現「細節驚人」,亦揭示了古羅馬設計的新面貌。古城法萊利諾韋遺址埋藏地底。
  • 埋藏在黃河裡魚的秘密:躍龍門的不是鯉魚,早被「張冠李戴」了!
    但本文並非探究成因,而是挖一挖埋藏在魚深處的秘密。1、黃河鯉魚是黃河魚資源的代表,古人形容它「豈其食魚,必河之鯉」。隋唐之後,科舉制度逐漸確立、發展,金榜題名成了寒門學子跨越階層、飛黃騰達的最佳途徑,與「鯉魚躍龍門」如出一轍。但令人意外的是,躍龍門壓根和鯉魚沒半毛錢關係。跟蹤記錄發現,真正「跳躍」的是洄遊的鱘魚。
  • 為什麼地球只有人類直立行走?難道人類是被設計出來的?
    當然,我們無法忽視人類的特殊,縱觀地球,人類是唯一直立行走的動物,也是唯一具有高等智慧的生物,我們在地球表面創造出了輝煌的文明,甚至走出地球,探索宇宙,前往地球的衛星月球,從各個方面來看,人類的進化方式都無比成功。那麼我們的祖先是如何走上這條進化之路的?
  • 誰說沒有留下痕跡?
    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遊絲樣的痕跡呢?」我不認同於朱自清先生的說法,凡是經歷過的一切,都不會被遺忘,只不過是被埋藏,等待著某一天突然被喚醒、被激活。例如,我們三歲以前的記憶到哪裡去了?三歲以前的人生印刻,已進入到了我們的潛意識深處。
  • 東非發現長脖子野獸,不是長頸鹿,長脖子長腿長耳朵,能直立行走
    此外,由於體色與生存環境相近,所以易於藏匿,躲避天敵。與其他羚羊一樣,長頸羚的雌性頭上沒有角,而雄性則長著一對粗壯的角,約40釐米長,像豎琴形狀。細長的脖子,高貴而優雅,也是它在東非荒漠地帶生存的一大「法寶」;美麗的羚角,自帶王者風範,彰顯身份。頭部還長著一對大大的招風耳,形狀呈現飽滿的葵花籽形,由於臉蛋小,顯得大耳朵更招風,幾乎可以蓋住整張臉。
  • 人類為何要直立行走?科學家提出3種猜測,祖先們的生存太艱難了
    人類為何要直立行走?科學家提出3種猜測,祖先們的生存太艱難了我們都知道,人類是一種直立行走的生物,每天坐11路公交車去上班,每次在健身房跑步,甚至每一次上下樓梯的運動,我們一直都在直立行走,所以要說人用的最多的器官,一個是大腦,另一個就是我們的雙腿,和其他的物種相比,我們是如此的獨特。
  • 羅布泊地區晚更新世末期人類活動的新證據
    2016年,在樓蘭古城以南約6.65km處的雅丹地層中發現一處埋藏石製品,具有明確的地層關係,為研究羅布泊地區早期人類活動提供了可能。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中文版2019年第2期。文章通過對雅丹沉積剖面的粒度分析,揭示此處當時為弱水動力的湖心相沉積,據此推斷該石製品為原地沉積,未經二次搬運,可能是古人在三角洲地區活動時的遺落物。
  • 竊蛋龍不偷蛋、三角龍為搶妹子打架,痕跡化石裡有多少恐龍八卦?
    當然,罕見歸罕見,在長達1.6億年的歲月裡,恐龍們還是存留了一些痕跡化石與實體化石埋藏在一起的案例。這些供古生物學者們「八卦」恐龍生活史的珍貴材料,為我們揭示了恐龍生活中生動活潑的另一面——可能和你心目中的「大傢伙」不一樣!掘奔龍可能是照顧寶寶的好家長?首先出場的是一種會挖洞的恐龍。
  • 海底7500米深處,一種能直立行走的生物,遇陽光瞬間融於水!
    海底7500米深處,一種能直立行走的生物,遇陽光瞬間融於水!除了外太空,海洋被認作是地球上最神秘的地帶,這裡常年被黑暗籠罩,環境陰森,被稱為生命的禁區。既然它們能夠在這裡長久的生存,可見捕獵能力是數一數二的,如果沒有強大的本領,是很難存活至今的,就跟自然界中的法則一個道理。海洋隨深度的變化壓強也會改變海洋200米到800米的區域,是食物最豐裕的一層,這裡的生物活動比較劇烈,能夠捕獲到想吃的獵物,並能大量繁殖,如果到了千米以下的區域,食物就會更加匱乏。
  • 新發現:天文學家在金星的雲層中找到了可能存在生命的痕跡
    金星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氣層和高溫使得金星表面不適合生命生存。但新的研究表明,金星周圍的雲層可能孕育著微生物。最新發現,在金星雲層的上層有磷化氫的痕跡,磷化氫——是地球上厭氧微生物通常產生的氣體。目前,這項研究的作者無法證實金星上磷化氫的來源,但他們說,他們了解到的潛在來源(如金星上的火山活動),都無法解釋他們發現的這種氣體的數量。並表示,如果金星上的磷化氫不是來源於生命,那麼就表明目前人類對巖石類行星的了解嚴重缺乏。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局長布裡登斯汀表示,這一發現「是證明地球以外有生命存在的最重要的證據」。
  • 【非遺】炸牛肉——和縣傳統特產
    和縣境內,製作「炸牛肉」 的商家不計其數,魚龍混雜,市場管理部門對一些小作坊進行清理,優勝劣汰,扶持歷史悠久的老字號商家。四、在各種商貿活動中,給「炸牛肉」提供展示平臺,不斷擴大這一地方名吃的影響力與知名度。五、非遺保護部門根據信譽及影響力,選定老字號商家為基礎, 積極組織申報「炸牛肉」項目進入非遺名錄,進行有效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