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曾經被禁的書,幾十年之後重新進入大眾的視野,後來獲了獎。故事的大背景書上個世界動亂的俄國大革命時期,背景十分的宏大,是俄國大變革時期。本以為自己寫了一部好作品,可是國人並不喜歡這部作品,甚至因為這部作品罵了作者好多年。所以就有這麼奇怪的一幕,作者得獎了,國人卻不認同。
作者具有很高的文學天分,在上大學的時候就出版了詩集,是前蘇聯文學史上很重要的人物。作為詩人的他,在國內影響深遠,就晚年的時候,他轉換了風格,寫了這部小說,最後獲獎了。而這部小說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爭議呢?還是要從小說內容說起。故事的主人公是日瓦戈,整個故事講述的是他和情人的故事。
男主人公的成長經歷很悲慘,他的父親很有錢,可惜最後拋棄了自己和母親,最後,母親也去世了。還好他有個好舅舅,舅舅很關心主人公,把他培養成了有知識有文化的青年。日瓦戈學的是醫學,幾年的學習結束之後,他娶了教授的女兒,家庭十分幸福美滿。本以為就這樣平靜的生活下去,可是一戰開始了,國家動亂。面對這樣的環境,他覺得自己應該為國效力,於是就當了戰地醫生。一開始,他覺得自己的目標很簡單,就是救治受傷的士兵,後來,在和士兵接觸的過程中,越來越覺得當時沙皇俄國統治的腐敗。深知,這樣的制度是不合理的,改變不了百姓窮苦的生活,後來俄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了。日瓦戈覺得,這是一次進步,是對於封建制度的有力回擊,於是高興的跳起了舞。
可是最後的情形讓作者摸不著頭腦,因為列寧帶領著工人和農民革命成功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是不接受的,在他的心中,這並不是自己想要的。這和他理性的思維有關,十月革命之後的蘇聯,老百姓的生活並沒有因為這場革命而改變,反倒是到處充斥的冒進思想刺激了主人公的神經。他沒有被革命的熱情衝昏了頭腦,而是思考革命勝利之後的問題。在別人的眼中他是這樣的格格不入,對於新建立的國家,他並沒有表現的十分開心。於是他開始思考,是不是自己的問題,為了國家,他是願意奉獻的,但是面對這樣的情形難免覺得無助和糾結。
內戰爆發之後,主人公不清楚自己應該站在哪一方,最後沒有參戰,和妻子去了烏拉爾山。本意為戰爭只會發生在城市,後來,事實證明農村也不平靜。一支紅軍隊伍來到了山裡,發現了他,強制讓他做隨軍的軍醫。軍隊裡,除了當醫生,日瓦戈還被人脅迫拿起武器,當起了軍人。可是對於沒有打仗經驗的主人公來說,這確實很為難。面對兩軍開戰,日瓦戈下不去手,在他的腦海裡只有人道主義。後來一次機會,他逃出了軍隊,回到了烏拉爾山。很不幸的是,當主人公來到家裡的時候卻發現家裡人都逃走了,去了國外。在這種失落的狀態下,情人安慰了主人公。情人拉拉的命運更悲慘,小的時候父親去世,甚至被被母親的情人給誘姦了。後來,她碰到了一個科學家,本以為這樣悲慘的生活就要結束了,可是當丈夫知道自己被誘姦的事情之後,離家參軍走了。就這樣,丈夫拋棄了她和孩子,可是拉拉不甘心,去前線當護士,希望能夠見到丈夫。機緣巧合之下,拉拉和主人公相遇了,兩人生活在了一起。兩人的三觀很合得來,或許這和他們相似的悲慘經歷有關,可是在別人眼中,這樣的結合是不被允許的,就這樣,兩個人分離了好幾次,後來又發現離不開對方,又重新在一起。
也正是這樣的分分合合,他們的感情更加的堅定。這本書之所以飽受爭議,原因很簡單,國人在讀這個故事的時候,用的是一般的思維去讀的,很顯然,這個愛情故事在那個年代裡是和人們的思想相違背的。畢竟,這只是一部藝術作品,他含有作者的想像部分,我們應該拋下世俗眼光去看待這個故事,去看待這段感情。在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作者對於愛情的定義,在苦難中,愛情更多的是兩個人相互陪伴,相互理解。有時候,批判並不是不認可而是這本書戳到了人們的痛處,讓我們更加有理由相信,這段感情是真摯的,是超脫世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