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下沉:教培行業做「慢生意」的時代過去了

2020-12-14 騰訊網

*來源:校長邦(xiaozhangbang),作者哲頡

核心看點

· 巨頭裹挾著資本發力下沉市場,正在倒逼全體本地化中小機構奮力的振作與思考。

· 時至今日,再不是原來的時候了,教培行業做「慢生意」的時代已經過去。

· 巨頭下沉進程遇阻,在這段時間裡本地化機構該如何思考與布局?

巨頭開始下沉,本地化機構被動應戰

河南省某地級市的一個普通夜晚。

當李先生終於結束一天的工作,關上了自己身在商務樓四樓的培訓機構大門時,已經是晚上十一點多了。電梯門打開,刺眼的電梯間燈光照亮了李先生疲憊的臉,邁著沉重的步伐走進電梯,李先生的耳邊陡然響起了電梯間內廣告屏裡面歡快的聲音。

「上網課,用猿輔導!做練習,用猿題庫!找解題方法,用小猿搜題!」

「上作業幫直播課!名師有大招,解題更高效!作業幫,累計用戶超8億!」

屏幕上播放出連續兩家頭部教培企業的宣傳廣告,每一則廣告都製作的精簡且動人。李先生沉默的注視著,內心重重一沉。

而這個場景,只不過是廣闊生活裡的平凡一角。當焦點鏡頭擴大,縮小整棟商務樓,再到俯瞰整個城市,便可以看見,如此這般的頭部機構廣告正在這座三線城市的各處角落裡響亮著它們愉快動人的聲音。

電梯間裡的廣告屏上,公車站內的廣告牌上,樓道內的宣傳欄裡......城市內的各個投放渠道裡,幾乎都能看見頭部教培機構的宣傳廣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街道旁一家家熄了燈的本地教培機構們。

在鮮明的對比裡,無形中燃燒而起的硝煙味道開始瀰漫,本地教培機構們與頭部企業之間的生源之戰逐漸明顯起來。

是的,巨頭開始加速下沉了。

當在線頭部企業早已開始通過線上的方式直接下沉的同時,新東方、好未來等教育巨頭也早已潛入下沉市場,儘管還未形成遍地連鎖的景象,但本地的很多機構早就開始通過加盟的方式不斷滲透疊加。

據艾瑞諮詢數據顯示,三線及以下城市聚集著1.3億中小學生群體,此群體所對應的K12課外輔導行業市場規模為80.3%,而二線城市這一數字為13.2%,一線城市僅為6.5%。

如此鮮明的藍色數字,其背後映射出的廣闊存量給了教培行業充足的想像空間。越來越多的教育巨頭都開始把目光瞄準更大體量的下沉市場。

巨頭正式來襲,本地中小機構們是時候緊張起來了。

教培行業做「慢生意」的時代已過

今年6月,作業幫創始人兼CEO侯建斌在內部一封公開信中指出,作業幫超過50%的直播課學員都來自非一線城市,且這個比例還會越來越高。

而另一邊,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表示,隨著在線教育需求日益龐大,新東方將重點投入更多資源推進OMO戰略,把服務覆蓋範圍拓展至更多的城市和學生。

巨頭下沉的轟隆聲響,愈發震人耳膜,讓各個三、四線城市的中小教培機構們不由得屏息以待。

——教培行業做「慢生意」的時代過去了。

一直以來,教培行業都被稱之為是一個「慢行業」。在過去,本地化的中小機構們,只需要潛心關照好從自身出發5公裡以內的輻射用戶群體,就可以安心踏實的一步步緩速發展。即便是到了「開源」時期,機構與機構彼此之間的成本價、活動詳情、課程價格都十分透明,彼此之間遵守著不言說的默契,誰都不會觸碰底線。

然而,時至今日,再不是原來的時候了。

巨頭裹挾著資本衝進下沉市場,導致的最直接後果之一,便是本地的中小機構們都將紛紛舉旗陪跑。稍微跑慢一點,便連「陪跑」的位置都沒有了。要知道,資本可以接受短期內不盈利,但是本地的中小機構們,做不到。

「從我辦這家機構開始到現在,這是頭一次感受到緊迫感。」來自常州的一位培訓機構校長白先生嚴肅說道。

一直以來,白先生從未主張過打什麼低價戰、搶生源戰,因為對於以往來講,這些動作毫無必要。

「我一直認為,教育不是廉價的,將課程拿來當做特價商品一樣大甩賣,在我看來很奇怪。」白先生表示。

白先生從開辦機構以來,一直堅信「教學內容」至上,他認為,只要踏踏實實做好教研、上好課程、服務好自身的學生群體,就一定會夯實口碑,從而慢慢發展起來。然而,2020的疫情將整個行業都洗涮了一遍,當我們回過神來的時候,早已是另一番景象了。

「頭部在線企業的廣告營銷實在是鋪天蓋地,那段時間我的機構一直處於靜默狀態無法複課,每天就眼睜睜看著這些廣告在搶奪眼球,」白先生說道,「而終於開課後,果然有一批學員不可避免的從我這裡轉去了線上。」

是的,在線教育在疫情中於三四線城市內的崛起勢態,我們有目共睹。根據中研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2025年雲教育平臺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顯示,疫情期間,在線教育行業日活量從平日的8700萬上升至1.27億,升幅高達46%,新增流量主要來自於三至五線城市。

巨頭的下沉導致整個競爭環境發生了大變化,這讓本地的大量中小機構措手不及,同時也感到了久違的「力不從心」。

「暑期招生裡,身邊有很多機構都開始仿照疫情期間線上企業的低價潮營銷模式,開始了不計成本的低價促銷課來招攬生源。他們以此先讓現金流進來,從而就有可能堅持活下去。」一位來自三線城市的教培機構校長感慨道,「而我們這些機構,一直認為這些動作毫無意義,但卻在複課後都眼睜睜看著學員大批量流逝而去。」

有專家對此分析,做培訓機構的人,都明白做培訓就是要做教學,但是在如今疫情重擊後市場競爭激烈的新情況下,機構們的注意力已經被轉移了。

培訓機構本身是做實體企業的,一定時間內它周邊的用戶數是個定量。而在這些定量中,如果自身無法搶奪,那麼自然就會流失去別人那裡——在這種境況的壓迫之下,還能有幾家機構敢於「慢慢來」呢?

巨頭下沉仍遇阻,本地化機構應如何思考?

很多人至今仍會覺得,巨頭下沉並不會對本地的中小機構產生多麼巨大的影響,這或許是因為巨頭的下沉還未到達最終的階段。

——正所謂,巨頭下沉遇大山。

巨頭的下沉必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巨頭企業的面前,有著大量的難題在等待解決。

首先,本地化教研便是最首要的難題之一。頭部企業的教學內容雖然十分體系化、標準化,但也正因為其標準化,才引發了其同質化嚴重的現象。而當這些內容放在了具有本地化、個性化的三、四線城市裡,便無法顯示出其優勢,用戶群體也難以吃下這一套。

其次,資料數據顯示可見,頭部企業在下沉市場中選址時,由於各種複雜的限制和關鍵地點的飽和,最終大多數都只能選址在偏遠一些的不利區域。然而在三四線城市內,用戶群體則將「機構距離家的遠近」視為選擇就學的關鍵要素之一,在這一方面,頭部機構的下沉也遭遇了阻礙。

其三,在線頭部企業的下沉,短時間內依舊難以大範圍擴張。除了本地化教研是難以攻克的痛點以外,線上教育的學習形式,也難以讓廣大用戶群體放心。在下沉市場中,家長們會更加注重孩子實實在在的學習成果,希望能夠看得到可視化的進步進程,所以「線上不可能代替線下」這一點,依舊是目前的業內共識。

然而,雖然巨頭下沉仍有著重重阻礙,可目前的大量改變,也引起了本地中小機構們的重視與思考,倒逼著大家進行內部優化與改革。

有大量中小機構校長表示,自己已經開始產生了危機意識,將注意力轉移到自身機構的經營模式之上。說到底,做好教育,依舊是要讓家長們看到孩子真正的進步與提升,那麼這就萬萬離不開優質的教師資源。所以在經營模式上,越來越多的本地化中小機構開始從原有的僱傭制轉向合伙人制,與自家機構的名師做好深度捆綁。

另外,廣大本地中小機構有必要再次重視起差異化競爭。所謂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想要在下沉大戰裡堅守到底,就要先摸清巨頭下沉的策略,從而避之並另闢蹊徑。不論是校區選址、課程設置、服務模式還是所面向的消費群體,都可以從自身的優勢出發,做出特色與亮點,從而夯實自身的不可代替性。

毫無疑問,2020必將成為教培行業劃時代的一年。新時代、新境遇、新挑戰,都在不斷地倒逼整個行業進行思考、優化與升級。

正如巨頭裹挾著資本發力下沉市場,正在倒逼全體本地化中小機構奮力的振作與思考。戰況在沉默之中持續升溫,雙方的較量也在不斷加大馬力。

那麼這種現狀發展下去,將會對整個教培行業格局產生何種影響?重營銷的布局動作是否會對教學質量產生改變?廣大中小機構的未來出路又在哪裡?

行業百態,且待我們持續關注。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校長邦」。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相關焦點

  • 惠州教培行業報告:鵝城,外來巨頭的「噩夢」
    惠州的教培生態有怎樣的特點,外來巨頭和本土巨頭如何瓜分教培市場?通過本篇文章,我們一起走進廣東惠州的教培行業,重構惠州教培市場的認知。● 缺乏大型領先的教培上市企業做帶頭示範作用。● 本地巨頭教研能力不足,亟需進一步開發。● 對技術不敏感,缺乏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 教育資源發展不均衡,縣級等更大市場開拓較慢。
  • 新高考改革,下沉市場崛起:未來十年的教培風口在哪?
    文/王新喜對於2019年,人們集體感受深刻的一點是:許多行業都在過冬,生意不好做了,投融資降溫趨勢明顯。車市、樓市遇冷,值得投的風口不多。但另一面,教育卻是許多投資人關注的一個賽道,也是為數不多持續升溫的風口。
  • 教培機構攻略十九:行業競爭已白熱化階段,校長如何盈利升級?
    教培行業發展到2020年下半年,相信大部分校長都已經深深被以下問題所困擾: 1、老生留不住,新生招不來,招生問題嚴峻。 2、教培師資人才持續匱乏,加上教師資格證,稀缺無人選。 3、核心競爭力不足,無法持續盈利。
  • 冰火兩重天的教培行業,應該如何重啟信心?
    中關村網際網路教育創新中心董事長楊丹 中關村網際網路教育創新中心董事長楊丹在致辭中指出,在過去的半年中,教培行業成為受新冠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優秀的教培企業需要通過各種渠道提升消費者信任與品牌影響力。信任是1,流量是0。信任在前,流量在後。 做教育,格局無上限,但必須守底線 隨著教培行業的發展,市場百花齊放,但是同時也良莠不齊。很多教培企業還存在一些誤區。
  • 教培行業洗牌,舒服賺錢的時代結束了
    但做IT培訓的兄弟連在倒閉之前,早已問題重重, 「資金儲備少、包袱重、一直虧損」 的狀況下,反映的是戰略層面的長線思考和準備不足,短線教學服務質量下降、未能及時改善經營,疫情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相比其他很多行業,先收費後服務的預收費制度讓教培行業有著更好的現金流,對於穩定發展的機構,即使暫停2-3個月的營業,也不至於走投無路。
  • 平安證券:職教龍頭依然可期,教培首選傳統巨頭
    策略推薦教培龍頭:1)2020年在線教培享受公共衛生事件帶來的行業提前流量紅利,為保持市場競爭力,行業一二梯隊預計2021年會加大市場廣告投放,整個板塊2021年預計持續虧損;2)下沉市場線下培訓機構受到線上產品和公共衛生事件的雙重衝擊而生存壓力大增,加上政策不斷規範,其運營成本預計還會上升,行業將進入整頓期。
  • 重慶教培行業報告:被外來巨頭裹挾的115億級潛在市場
    作為行業中人,我們總想為大家做點兒什麼,為此,我們啟動【全國教培行業調研項目】,從第三方視角出發,以城市為單位,通過實地調研、機構走訪、觀察剖析等形式,從當地教培行業發展環境、市場競爭、角色畫像、頭部企業調研、前景預測等角度,為你構建一座座鮮活的城市教培生態,希望能給教培行業中的你帶來啟發和思考。  第二站我們來到了重慶。
  • 教培是服務行業 但最好做
    一、對於教培行業來說,課程是產品,用戶是學生,客戶是家長。就單件產品來說,每個客戶的年支付金額會在6000元,但每個客戶的價值不在這點。網際網路時代,體驗感當放在第一位,做手機和APP的大佬們對這一點肯定深有體會。
  • 狼性競爭衝擊教培行業迎來大洗牌,90%的機構校長慌了
    整個教培行業隨著巨頭下沉、在線教育衝擊、以及招人力成本持續增加,咬牙堅持到現在的機構們已經快麻木了! 疫情期間,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下,線上教育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增長!教育類APP日活量從8700萬升至1.27億,升幅達46%。K12線上教育規模環比增幅達52%!
  • 邁入拐點,從過去一年透視教培行業的十大關鍵詞
    站在庚子新年的起點,儘管未來面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多知總結了過去一年教培行業的十大趨勢,以期勾勒出當前教培產業端的經與緯。這些趨勢如同鏡子,呈現這一年的真實切面,也映照著這一年的風口起伏與光榮夢想。一、下沉「下沉」 ,2019年的高頻熱詞。當長尾理論被電商領域驗證,下沉市場爭奪戰終於流向教育培訓市場。
  • 「走慢一步」的網際網路巨頭們,「支付生意」還好做嗎?
    阿里、騰訊早在開場後就跑馬圈地,「走慢一步」的網際網路巨頭們,「支付生意」還好做嗎?申請抑或收購為加強對非金融機構從事支付業務的監管,央行於2010年6月對外公布《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規定第三方支付企業在2011年9月1日前未獲得《支付業務許可證》(即「第三方支付牌照」),將不得繼續從事相關業務。
  • 歡迎巨頭入局STEAM教育,但是請不要在學科教培上加碼
    新晉網際網路巨頭入局教育,對教育領域會是好事嗎? 我們的教育需要有變化,因為過去的幾十年,我們經歷了人類社會發展最快的幾十年,整個社會發生的變化超過了過去幾千年累積的變化,但是教育領域變化一直緩慢。朝哪個方向變化是需要思考清楚的問題,是在應試教育的賽道上蒙眼狂奔還是切換賽道找尋真正有價值的教育方向?這應該是有擔當的企業在入局教育的時候應該思考的問題。
  • 教培行業發展趨勢:小步智學,穿透教培行業本質!
    2020年,教育行業出現多重變量,廣大教培機構面臨著生死考驗。擁擠的賽道是每個機構組織運營能力和流動資金之間血與火的廝殺。回望1999年的「擴招」政策,開啟了中等程度的學生通過努力也能考上大學的魔法石,課外輔導的的市場瞬間被打開。「培優」——成了所有學生和家長不得不面臨的挑戰。
  • 南寧教培行業報告:K12市場熱、本土機構野蠻擴張,外來巨頭在邕城栽...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進入教培行業,各類培訓機構呈爆發性增長,已經形成了多種辦學主體的市場格局。為了豐富區域性辦學數據,一直密切關注教培行業發展的我們,組成區域深耕6人組,將去到全國多個教培重點城市進行市場調研。這是一項長期調研項目,希望能對當地的教培從業者有一定的指導。
  • 教培行業今年還適合做嗎?疫情洗禮後,未來出路在哪裡?
    在這種大背景下,教培行業也迎來了春天,大部分校外教培機構已經複課了,並且多地政府部門提供幫扶政策,讓受疫情影響的教培行業儘快恢復正常。可以說,現在這個階段,教培機構們已經走出了「黑暗時刻」,充滿了奮鬥的動力!那麼,教培行業今年還適合做嗎?
  • 教培機構攻略二:教培行業究竟是教育行業,還是服務行業?
    一位從事教培行業多年的楊老師和其妹妹聊天時,他妹妹說:「你也算半個教育行業的人了,對疫情的影響有什麼看法?」,當時,這位楊老師就蒙了,半個?楊老師做教培機構比他妹妹當老師時間都要久,為何在其妹妹眼裡只算半個教育人?
  • 後疫情時代,怎樣讓你的教培機構起死回生?
    這句話說出了多少中小型教培機構校長們的心聲……後疫情時代 教培機構何去何從①加大線下招生、優惠活動等宣傳力度②轉型線上,線下+線上OMO模式搶佔招生先機③不加速轉變的機構,將面臨被迫淘汰擺在全國校長面前的無非這三條道路
  • 好未來:北京教培品牌裡的科技範兒
    位於北京中關村的海澱黃莊,是課外教培機構成長的大本營,在過去的20年裡,這裡誕生了無數全國性的教培巨頭,也見證了整個教育培訓市場技術更迭和網際網路化的發展。過去的七年的時間裡,北京成為了在線教育者創業的大本營,而好未來的成長史,則成為整個北京教培品牌發展的典型樣本。
  • 教培機構攻略一:80%從業人員都誤解的教培行業,其本質是什麼?
    國家教育的出發點是這樣的:保證所有的孩子得到同樣的教育,教學效率要為社會公平讓步,而教培行業內的機構的本質是:踏踏實實把分層教學做好,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率,才是立足根本!而且,教培行業其它的服務行業不同,教培行業是一個既重視體驗又重視結果的行業,這導致這個行業既有情感黏性又有邏輯黏性。
  • 東方優播小狼:OMO是教培行業發展的必然方向
    回顧過去10年教培行業的發展歷程會發現,從2010年學而思、學大上市開始,資本對這個行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投入也越來越多,這10年堪稱教培行業發展的黃金十年。但如果只看最近兩三年,很多機構的負責人都感覺業務越來越難做,壓力越來越大,這就是「內卷」,而出現「內卷」的原因是——十年前機構的老師只需要負責講課,現在的老師還需要做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