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建軍 發布時間:
作者:王建軍 發布時間:
最近字節跳動的創始人高調宣布加碼教育,拼多多似乎也開始了在教育領域的跨界嘗試,低調上線了兩款教育App。新晉網際網路巨頭入局教育,對教育領域會是好事嗎?
我們的教育需要有變化,因為過去的幾十年,我們經歷了人類社會發展最快的幾十年,整個社會發生的變化超過了過去幾千年累積的變化,但是教育領域變化一直緩慢。朝哪個方向變化是需要思考清楚的問題,是在應試教育的賽道上蒙眼狂奔還是切換賽道找尋真正有價值的教育方向?這應該是有擔當的企業在入局教育的時候應該思考的問題。
我們應該都同意:教育早就應該發生變革,從以知識傳遞為核心變成以能力培養為導向。從目前所能看到的教育概念來看,STEAM教育是培養孩子珍貴的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習能力的最佳方式。STEAM教育倡導跨學科的學習,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項目制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習能力為導向。與傳統的學科教育相比,最近幾年在全球範圍內興起的STEAM教育代表了未來教育變革的方向,它應該站在整個教育領域舞臺的中央,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偏居在一個小角落裡。
大多數教育公司從商業的角度去看待教育這件事,仔細地計算市場規模、投入產出比、App的用戶數和用戶時長,但是沒有認真去思考到底教育應該怎麼去做?教育領域存在的問題是什麼?應該怎麼去解決?
教育公司的基本素質應該是有教育情懷並且對教育有正確的理解。每家教育公司基本上都會把情懷掛在嘴上,從表面上看,大家似乎都不缺情懷。但是對教育的理解正確與否,這方面卻需要打很大的問號?
前段時間看一個國內頂尖教育公司總裁的分享,他認為教育就是知識的傳遞,他們的使命就是讓知識傳遞變得更加的高效。我一直以為我們的老祖宗說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都這麼久了,對教育的理解並不應該停留在知識的傳遞,而是更應該注重能力的培養。這樣的認知我本以為是教育界的共識,實際好像並不是。我在內部分享中也會說「中國的大型教育公司在真正的教
育研究上建樹極少」,國內如此發達的教育市場,孕育出這麼多的教育上市公司[江曼1] ,但是我們向全球的教育輸出了什麼?我們哪個教育企業真的走出國門了?或者是有哪個國家主動地引入我們的教育產品了?大多數公司都在思考「怎麼教」,怎麼讓教數學的效率變得更高,怎麼讓教英語的效率變得更高,並且判斷效率的最終衡量標準是考試分數。
絕大多數的公司並不會去思考「教什麼」。這很奇怪,一般來說,我們先要確定做事情的目的,再去優化方法。我們有沒有想過,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依然讓孩子把絕大部分甚至全部的精力都用來通過幾十年沒變的方式學幾十年從來沒怎麼變過的語數英理化生等內容,這是不是應該?
真正的教育研究不是去分析考卷猜考題提分,真正的教育研究是要去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我們應該培養孩子什麼方面的能力,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形式去更好的教育孩子等等。很不幸,我看到的中國排名前幾位的教育公司沒有一家在做這方面的事情,沒有人去探索新型學校的形式,沒有人去研究新時代下的教育內容,只是各種花式的提分研究。
海外有很多探索新教育的樣本,比如著名的紀錄片《Most likely to Succeed》提到的High Tech High,比如享譽全球包括在中國也很知名的芬蘭這個小國的教育體系;在中國,對教育做真正探索的絕大部分都是一些小的民間團隊,比如探月學院,規模很小,很難對傳統教育產生影響。當然,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一個商業公司絕對不可能去All in探索新教育的。只是,財大氣粗的這些大型教育集團,連小小的嘗試都沒有,選擇完全寄生於應試教育,真的是有愧於天天掛在嘴邊的教育情懷。
我們有沒有想過,如果有教育情懷想讓教育變得更好,方式是讓孩子花更多時間和更多金錢到校外補課麼?作為成年人,當我們回首自己學生生涯,會懊悔的是當時哪門學科分數考的不夠高麼?我們心知肚明,考試分數真實的意味著什麼,但是這擋不住無數教育公司懷著美好的教育情懷,佔用孩子少得可憐的空閒時間,透支中產家庭的錢包,玩一場沒有盡頭的提分遊戲。
K12學科領域競爭激烈,激烈的競爭導致教育越來越偏離正確的方向,如果方向不對,做的越多錯的越大;我們現在的應試教育大方向是存在問題的,在這個大方向上激烈的競爭導致切換到正確的方向很難,或者說很少有人能夠勇敢的跳下車去探索正確的方向。
激烈的競爭會帶來過度的推銷以及來自群體的裹挾,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家長並不想自己的孩子在某門科目上面去追求很高的分數,但是他會在很多的場合被不同的廠家去推銷去影響,每一家的推銷都用極其巧妙的話術去影響家長的選擇;並且家長也會發現周圍的家長都做了這樣的選擇,那麼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最終大家都踏上這個賽道高速奔跑,不敢停下。激烈的教育競爭不光導致學生疲於應付,創造力喪失,也導致家庭不堪重負,學校教師的負擔也很重。所有人都非常的努力,但悲哀的是,努力的結果不一定是讓學生的教育變得更好,因為目前的唯一衡量標準是考試分數。
整個中國的校外教培市場規模是萬億人民幣的量級,不妨做個極限的假設,如果這萬億市場都不存在,如果所有的校外教培機構都不存在,我們的孩子受到的教育是會更好還是更差呢?我們在這樣的高強度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相比歐洲很多國家的「佛系」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又真的會好多少呢?作為沒有經歷過這種高強度培訓班的一代人,80後的父母可以想一下,如果十幾年前的我們也是每天無休止的補習班,我們能成為比今天的我們更好的人麼?相比十幾年前,硬生出一個萬億規模的校外教培市場,難道是我們的校內教育的師資相比十幾年前跟不上了麼?
每個公司都想從孩子那裡爭搶更多的時間,我們有沒有想過,如果把這個時間還給孩子做其他的事情,陪爸媽聊聊天,和小夥伴玩玩遊戲或者去運動,是不是會更好?整個社會在教育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資源,這萬億市場的背後,其實還沒算校內的教育這塊牽動的家庭中父母的額外時間精力投入。今天,哪個父母不用每天花大塊的時間輔導孩子各種作業?十幾年前我自己上學那會,學校幾乎對家長是沒有要求的。
整個社會巨大的資源投入和教育效果之間也許並不是簡單的對應關係,前段時間聽到一個印象深刻的事實也許是一個參考: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只存在了8年時間,在茅草屋中教學。西南聯大的畢業生中,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師。
字節跳動也是高調地宣布布局教育,可惜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字節跳動看上的是小眾的STEAM教育,我是真心地歡迎更多的巨頭布局STEAM教育。從商業的角度來說,布局教育對字節跳動是穩賺不賠的好生意。本來過去幾年在線教育蓬勃發展,線上流量越來越貴,各家在線教育機構燒著投資人的錢,霸佔學生少得可憐的課外時間,做著虧本的生意,養肥了字節跳動這樣的流量平臺。
現在,流量平臺自己也下場參加比賽了,本來就擁擠的市場突然擠進來一隻大象,流量費用只會越來越高,字節跳動的教育業務賺錢不賺錢其實沒關係,無非就是流量費用左手倒右手,但是這一操作又進一步抬高了整體流量的成本,實在是妙招。
去年在線教育暑期廣告大戰的時候我就在想,類似像學而思這樣有著十幾年積累的金字招牌教育公司與猿輔導這樣的年輕網際網路創業公司相比,在線上貼身肉搏的獲客競爭中卻沒佔到多少便宜,在獲客投放方面還是年輕的網際網路公司玩的嫻熟。所以在當下,在線教育的核心競爭力慢慢地和教育質量關係不大了,而和網際網路的流量獲取能力關係非常大了。如果在線教育最後的核心競爭力變成了線上獲客能力的比拼,這方面幾乎沒有一個在線教育公司能夠抗衡字節跳動,這對教育來說也許並不是一個好消息。
記得一年多以前參加一個活動,聽一個國內非常知名的投資基金專門看教育的[江曼2] 女合伙人演講。她在演講中展示了自己孩子滿滿當當的周末補習班課表,不無得意的表示,自己深度地看過非常多的教育產品,給自己的孩子選擇的都是行業中真正好的一些產品。我當時在臺下聽得有些心生悲哀,心想給孩子多留點自由時間也許會比上任何補習班都要好。
無數的教育創業者、投資人、家長都在努力地給客戶或者給自己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只是這個「更好」是不是真的好,需要深思。而對於家長和孩子,他們是最辛苦的,在全社會應試教育的裹挾下,被迫投入大量的資源在不確定未來到底有多少效果的「學習」上,哪怕有很多不情願,卻沒法輕易退出遊戲。
資本和商業是強大的,沒有需求可以創造需求,小需求可以刺激成大需求。在絕大多數行業,激烈的市場競爭最終讓消費者受益。但是對於當前的教育行業可能並不成立,方向錯了,做的越多錯的越大。當教育成為商業巨頭為了商業利益廝殺的戰場,我們失去的可能是社會的未來。
* 本文來自於投稿,不代表芥末堆觀點。
1、本文是
芥末堆網原創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