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提高數學成績除了做題,還需數學閱讀,那麼讀什麼呢?
數學,語文,英語是三大主科,貫穿中小學的整個過程。如果問語文,英語的學習過程中,應該加強閱讀,多讀書,增強語感,肯定沒有人反對,也沒有人發出疑問?但是你要問學習數學是不是也應該進行閱讀?很多人心中就會有一個大大的問號。
學習數學還需要閱讀嗎?學習數學不應該是做題,做題再做題嗎?不應該是在題海中遨遊嗎?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也是中小學學習數學的誤區。特別是對於小學生來說,數學只停留在做題層面上,實在要不得。
數學學習只做題的弊端
當然了,學習數學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大量的做題,從而數量掌握某個知識點。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對於小學生來說。天天做題,只會導致學習數學的興趣下降,讓學生感覺學習數學沒有什麼意思,枯燥的很。這樣的後果只能是學習數學的動力不足。只能在老師及教師的強監管下,被動學習。學生一直處於要我學的狀態下。這樣的話學習是痛苦的,是乏味的。
對數學喪失興趣的後果
小學生一旦對數學喪失興趣。如果沒有家長的監管或者學校裡老師要求相對松一點,那麼學生的數學成績就會迅速下降。如果說小學階段的數學對能力的要求還不算太高,只是要求認真細心就行做對的話,那麼到了初高中對數學能力的要求進一步提升,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一旦在某個知識點拉下來,那麼就會容易跟不上,慢慢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形成數學偏科。這個時候再想通過上輔導班來提升成績,效果都不會太理想。而在中考及高考中,數學最容易和別人拉開成績,一般相差四五十分,甚至六七十分。後果非常嚴重。
對數學的興趣從何而來?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曾說,他對數學的興趣來自於劉薰宇的著作。劉薰宇,何許人也?是我國老一輩的數學教育家。曾任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審定國中小學數學教材。他的數學科普著作影響了一代,甚至幾代人。在他的著作的影響下,很多人愛上了數學,並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谷超豪曾說:「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劉薰宇的《數學的園地》。」
著名作家、畫家 豐子愷曾說:「我一直沒有嘗過數學的興味,一直沒有遊覽過數學的世界,到底是損失!最近給我稍稍補償這損失的,便是這冊書裡的幾篇文章。我與薰宇相識後,他便做這些文章。他每次發表,我都讀,誘我讀的,是它們的富有趣味的題材。我常不知不覺地被誘進數學的世界裡去。「
而劉薰宇先生經典的代表作就是《給孩子的數學四書》
讀完這套書你就會發現,原來數學還可以這樣學。
劉薰宇的數學著作文學性極強,而且風趣幽默。在故事中娓娓道來令人枯燥的數學知識。
比如數學中什麼是「八仙過海」和「韓信點兵」?王老頭子一生到底賣了多少湯圓?假如我們有十二根手指頭又該如何記數呢?……
從中你就會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深深地被數學所吸引。
這套書現在京東在搞活動,原價148元,現價79元四本,非常划算,請點擊連結購買。
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在初三的時候,老師認為他肯定考滿分,乾脆就不讓他參加考試,給他推薦了一些數學書籍來看。這件事對華羅庚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使他對數學有了重新的認識,有了新的方法與訣竅,為後來的數學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劉薰宇的《給孩子的數學四書》意義就在此。
願這套書讓孩子喜歡上數學,提高孩子的數學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