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塑造了一個離經叛道的思特裡克蘭德的形象,先前的我認為他過於刻薄,過於不通人情,有違背於現實道德,後來仔細的想了想,不管思特裡克蘭德到底如何,我們都應該給予他一個客觀、不失公正的評述。
關於思特裡克蘭德我們大可以從他突然的出走說起,思特裡克蘭德的「出走」在小說裡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事件,也是主人公命運的重大轉折點,後來的一系列事件及其後果都是由這次「出走」引發的。沒有出走就沒有思特裡克蘭德,也就沒有這部小說。儘管在小說裡關於「出走」的描寫是那麼地不動聲色:思特裡克蘭德留下一封信走了。而那封信更是輕描淡寫:晚飯給你們準備好了,不去接你們了,我決定離開你們單獨生活。然而,正所謂,新聞越短,信息量越大。風起於青萍之末,平靜的敘述中醞釀著巨大的風暴。思特裡克蘭德他為什麼同愛塔結合?他為什麼出走?他的出走又有怎樣的影響?他是否是如此的離經叛道?
在正式講思特裡克蘭德之前我們來了解下中國的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王陽明自稱自己是「離經叛道之人」,並不熱衷功名利祿,他雖然參加過幾次科舉考試,不過並未考取狀元,但卻在軍事方面有著極大興趣,曾擔任過都察院左僉都御史,也獲得過一時功名,不過在王陽明認為自己盡孝道完之後,他選擇了出家。相形之下,思特裡克蘭德的出走與王陽明的出走有何不同了?不同是王陽明還曾對於名利有過嚮往,而思特裡克蘭德從一開始就籌劃著追逐他的畫家藝術之夢。
思特裡克蘭德為什麼同愛塔結合?
思特裡克蘭德對於繪畫近乎狂熱,愛情於他而言只是阻礙他繪畫的絆腳石,所以他拋妻棄子,與他而言愛情是奢侈的,可是讀者又會疑惑了他拋妻棄子可為什麼會與勃朗什同居?為什麼又會與愛塔結合?他與勃朗什的同居一是對於情慾上的需求,二是對於繪畫上的需求;他與愛塔的結合,一是愛塔絕對的順從,二是他生活上的方便,我想他或許有那麼一刻對於愛塔有過那麼一絲愛情吧。關於思特裡克蘭德與思特裡克蘭德太太到勃朗什再到愛塔上的變化,多少覺得有點可笑,滑稽。
思特裡克蘭德為什麼要出走呢?
可能許多讀者在看完小說後對於小說中的「月亮」寓含的「理想」很是不解,小說中被泛濫的「理想」,很難準確的說服讀者他出走的原因。他追求的東西究竟是什麼東西?當然,那並不是我們所理解的財富、名望、事業……可能他的回答只是「去你媽的理想!我要畫畫。」粗俗的語言,卻十分精煉了他出走的原因。此時你才清楚原來他是要成為一名畫家啊,於是你開始佩服他為了實現理想放棄舒適和安逸生活的毅力和為了成就理想拋妻棄子的勇氣。可是當你細品一番,不禁又覺得疑惑起來,思特裡克蘭德畫畫只是一種手段,最終還是要成為畫家,成為畫家又意味著什麼呢?豈不是又回到功名利祿上了,然後那些功名利祿又帶來生活上的享受,那他何苦要拋妻棄子、投身於艱難的畫家之路,他原本的生活就足矣。
想到這,我才發現是我們過於臆斷,他說的是「畫畫」而已,並沒有提到成為畫家,就是純粹的享受畫畫的過程。他對於自身的繪畫前途並不知曉,既然不知曉,他也不在乎生活有多苦,不在乎褒貶不一的言語,相較於畫畫而言,其他的一點都不重要了,他寧願在畫畫中死去,所以對於思特裡克蘭德突然的出走就並不覺有何詫異的了。
思特裡克蘭德出走又有著怎樣的影響呢?
從小說情節上來說,思特裡克蘭德的出走是小說行進的重要轉折點,它讓情節發展;思特裡克蘭德的出走就其本人來說是他自我的放逐,逃離溫暖的家庭,逃離體制化的安排,逃離文明的社會,獨自一人向心中的聖地跋涉。當然,為了跋涉,他不只是背叛了家庭,而且還背叛了社會,背叛了整個中產階級的價值觀,他追求個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同時他也承受著大多數人的鄙視和唾棄,但值得肯定的是他相較於大多數人他找到了自己,他清楚自己是什麼,要做什麼和為了什麼,生命如此清晰。我曾一度認為思特裡克蘭德的出走至少給他的家庭帶來巨大的打擊,就這一點來看他就讓我好生厭惡,毫無責任。但讀完小說你會發現,給他家庭是會帶來一定的衝擊,很快又恢復了平靜,人們說「時間能夠抹平一切」、「世界沒了誰都依然正常運轉」,思特裡克蘭德太太是失去了一個丈夫,世界卻多了一個偉大的畫家。
我們努力的讀懂了思特裡克蘭德刻薄、不通人情,離經叛道,以及他對於繪畫路途的決絕,從這個人物身上,我們更需要領會到另一層東西——「救贖自己」——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思考我們是誰?我們該追尋怎樣的道路?我們是否該撇去無用的繁瑣?我們該成為怎樣的人?
撇開思特裡克蘭德的價值觀,小說人物教會我們的又是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