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的作品。《最後一片葉子》是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作品。兩位作家都是小說界的巨匠,其作品有思想、有內涵,很受讀者喜歡,《月亮與六便士》和《最後一片葉子》這兩部作品就是他們各自非常著名的小說。最近利用閒暇時光各自品讀了一番。細細思量,兩部作品各有千秋,有共同之處,亦有不同之處。
一、小說梗概介紹——同為藝術而獻身的畫家
《月亮與六便士》簡單來說,主要講的是原本一個擁有美好家庭和工作的證券經紀人思特裡克蘭德突然拋妻棄子、捨棄工作,到遠方去追逐埋藏在心底多年的理想——畫畫兒。在追逐藝術的過程中,他飽受親朋好友的非議、經歷了饑寒交迫,一個人過著連乞丐都不如的慘澹生活。饑寒、孤獨、悽涼、蔑視、背叛等充滿悲劇色彩的詞語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證。最後,他疾病纏身,在他生命的極限裡,他用自己手中的畫筆,終於完成了生命價值中最珍貴的畫作。
《最後一片葉子》這篇小說主要描述的是一位老畫家貝爾曼為患肺炎而奄奄一息的窮學生瓊西畫最後一片常春藤葉的故事。據作者描述,老畫家貝爾曼常年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一生飽經風霜、窮困潦倒,但是對繪畫藝術卻情有獨鍾。他從事繪畫生涯四十多年,一直在等待某個時機,他內心篤定,一定要完成一幅傑作。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為了給青年畫家瓊西帶來生命的希望,冒著風吹雨打,完成了【最後一片葉子】的作品。最後,貝爾曼挽救了瓊西的生命,卻犧牲了了自己的生命。
兩部作品的主人公同為畫家,都為藝術而獻出了各自的生命。前者主要宗旨集中在理想、現實以及人性深處的探求;後者是一篇關於希望、友誼以及人性中真、善、美的文章。
二、思特裡克蘭德與貝爾曼的人設分析
《月亮與六便士》因為是長篇小說,所以關於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的人物描寫較為細緻;《最後一片葉子》雖然是短篇小說,關於裡面的角色老貝爾曼的文字介紹不多。但依據作者簡短的描述,也能揣測出貝爾曼的人物角色。
【相同點1:寒酸的生活環境】對於思特裡克蘭德和老貝爾曼這兩個人物角色,兩位作者都給雙方設計了一個貧窮、寒磣的外部環境。他們對優越的生活條件不感興趣,對物質的追求低於精神上的滿足。
思特裡克蘭德放棄羨慕的職業,在追逐理想的過程中,住的是簡陋的房子,吃的是寒磣的飯食,手頭時常缺乏生活的錢。饑寒交迫、疾病纏身。有時候經人介紹打點零工,賺些許零花錢,過著飢一頓飽一頓的寒酸生活;老貝爾曼常年住在樓下暗洞洞的窩裡,渾身充滿了杜松子酒氣,有時候給僱不起職業模特的青年畫家當模特,掙點小錢,以維持生計。
【相同點2:古怪的性格特徵】也許,但凡天才,不僅具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和天賦,還大都具備一個天生古怪的性格吧。興許這樣,才能更加立體地、多元地突出一個天才的獨特性和魅力性吧!兩位作者就分別賦予了主人公這樣古怪的性格特徵。
思特裡克蘭德不喜說話,性格沉默,喜歡獨處,有時候還喜歡發脾氣,甚至髒話連篇。他身體裡的性格元素偏執詭異,言語舉止斷斷續續,教人捉摸不透;而老貝爾曼,根據作者簡短的描述:【他是個兇狠的小老頭,毫不留情地譏笑別人的軟弱】。從這句話可以推測出老貝爾曼骨子裡性格的粗獷元素,甚至也可能帶有某種偏執的性格特徵。
【相同點3:瘋狂的藝術追求】對理想的追求、對藝術的渴望,這是小說中兩位主人公所體現出來的。
思特裡克蘭德對藝術的執著和追求是有目共睹的。他拋妻棄子、捨棄別人羨慕的職業,就是為了追求藝術的高峰。饑寒、疾病、冷漠、蔑視統統不管不顧。他對藝術深深地著迷,他渴望創造出更美的藝術品。面對理想,他就像一個虔誠的朝聖者,心中嚮往著聖地,窮盡所有去跋涉。瘋狂的創作欲就像魔鬼一般,在他的頭腦中盤旋;對於老貝爾曼而言,作者也許並沒有花費過多的筆墨來描述這位老畫家追求藝術的細節。但是通過作者部分的文字,我們不難推出老貝爾曼對藝術的執著。比如:老畫家揮舞畫筆四十年,雖無成績,但他一直堅信自己能畫出一副傑作;畫架上的空白畫布,放置了二十五年,一直等候傑作的第一根線條落筆;老畫家還想畫一幅傑作,帶瓊西和休一起搬走,離開這個窮酸的旮旯地哩!從這些字裡行間,不難看出老畫家貝爾曼內心有著一股對藝術追求的執著!
【不同點:人性中的一抹善良】兩位作者雖然塑造了兩個「成功」的畫家,他們都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用自己手中的畫筆,完成了生命中最有「價值」的畫作。但是,如果姑且撇開理想不談,兩位畫家留給讀者的印象可並不一樣。
思特裡克蘭德這個人物角色除了對理想的執著值得讀者嘖嘖稱讚以外,其他方面可能都會引來一片罵聲吧。一是拋妻棄子,違背倫理道德,逃離家庭責任;二是搶佔他人妻子,恩將仇報,有違江湖道義。光這兩點,就足以分析思特裡克蘭德除理想以外的其他人性的劣根性了吧。而反觀老畫家貝爾曼,根據作者的描述,他把自己看作隨時待命的獵犬,專門保護樓上畫室裡兩個年輕藝術家。更為驚人和感動的是,老貝爾曼為了青年畫家能獲得生命的希望,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他獨自一人拖著扶梯、支著燈籠、拿著畫筆和調色板,悄悄地在牆板上畫出了常春藤的最後一片葉子,它為病中的瓊西帶來了生命的力量和希望。而自己卻淋溼了衣裳,感染了嚴重的肺炎,丟失了自己的生命。老貝爾曼的這種犧牲精神相信一定會感動很多讀者。最後一片葉子是體現老畫家生命價值的傑作,更是充滿烈焰的希望火種。這有力地凸顯了老貝爾曼人性深處的善良美。
三、最後總結
【《月亮與六便士》的思特裡克蘭德】:拋棄家庭(為了追逐心頭的理想,突然捨棄溫馨的家庭和豔羨的職業);犧牲自己(疾病纏身,患有麻風病,不治而亡);成就自己(對藝術追求的執著,終於畫出具有生命價值的畫作,體現了對理想的渴求和追逐)。
【《最後一片葉子》的老貝爾曼】:挽救瓊西(冒雨畫出常春藤最後一片葉子,為病重的年青畫家瓊西帶來生命的希望);犧牲自己(衣裳淋溼,感染肺炎,不治而亡);成就自己(畫出了人生中最具有意義的畫作,彰顯了人性中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