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最後一片葉子》淺析毛姆與歐亨利筆下的畫家

2020-12-10 喜書芳菲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的作品。《最後一片葉子》是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作品。兩位作家都是小說界的巨匠,其作品有思想、有內涵,很受讀者喜歡,《月亮與六便士》和《最後一片葉子》這兩部作品就是他們各自非常著名的小說。最近利用閒暇時光各自品讀了一番。細細思量,兩部作品各有千秋,有共同之處,亦有不同之處。

一、小說梗概介紹——同為藝術而獻身的畫家

《月亮與六便士》簡單來說,主要講的是原本一個擁有美好家庭和工作的證券經紀人思特裡克蘭德突然拋妻棄子、捨棄工作,到遠方去追逐埋藏在心底多年的理想——畫畫兒。在追逐藝術的過程中,他飽受親朋好友的非議、經歷了饑寒交迫,一個人過著連乞丐都不如的慘澹生活。饑寒、孤獨、悽涼、蔑視、背叛等充滿悲劇色彩的詞語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證。最後,他疾病纏身,在他生命的極限裡,他用自己手中的畫筆,終於完成了生命價值中最珍貴的畫作。

《最後一片葉子》這篇小說主要描述的是一位老畫家貝爾曼為患肺炎而奄奄一息的窮學生瓊西畫最後一片常春藤葉的故事。據作者描述,老畫家貝爾曼常年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一生飽經風霜、窮困潦倒,但是對繪畫藝術卻情有獨鍾。他從事繪畫生涯四十多年,一直在等待某個時機,他內心篤定,一定要完成一幅傑作。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為了給青年畫家瓊西帶來生命的希望,冒著風吹雨打,完成了【最後一片葉子】的作品。最後,貝爾曼挽救了瓊西的生命,卻犧牲了了自己的生命。

兩部作品的主人公同為畫家,都為藝術而獻出了各自的生命。前者主要宗旨集中在理想、現實以及人性深處的探求;後者是一篇關於希望、友誼以及人性中真、善、美的文章。

二、思特裡克蘭德與貝爾曼的人設分析

《月亮與六便士》因為是長篇小說,所以關於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的人物描寫較為細緻;《最後一片葉子》雖然是短篇小說,關於裡面的角色老貝爾曼的文字介紹不多。但依據作者簡短的描述,也能揣測出貝爾曼的人物角色。

【相同點1:寒酸的生活環境】對於思特裡克蘭德和老貝爾曼這兩個人物角色,兩位作者都給雙方設計了一個貧窮、寒磣的外部環境。他們對優越的生活條件不感興趣,對物質的追求低於精神上的滿足。

思特裡克蘭德放棄羨慕的職業,在追逐理想的過程中,住的是簡陋的房子,吃的是寒磣的飯食,手頭時常缺乏生活的錢。饑寒交迫、疾病纏身。有時候經人介紹打點零工,賺些許零花錢,過著飢一頓飽一頓的寒酸生活;老貝爾曼常年住在樓下暗洞洞的窩裡,渾身充滿了杜松子酒氣,有時候給僱不起職業模特的青年畫家當模特,掙點小錢,以維持生計。

【相同點2:古怪的性格特徵】也許,但凡天才,不僅具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和天賦,還大都具備一個天生古怪的性格吧。興許這樣,才能更加立體地、多元地突出一個天才的獨特性和魅力性吧!兩位作者就分別賦予了主人公這樣古怪的性格特徵。

思特裡克蘭德不喜說話,性格沉默,喜歡獨處,有時候還喜歡發脾氣,甚至髒話連篇。他身體裡的性格元素偏執詭異,言語舉止斷斷續續,教人捉摸不透;而老貝爾曼,根據作者簡短的描述:【他是個兇狠的小老頭,毫不留情地譏笑別人的軟弱】。從這句話可以推測出老貝爾曼骨子裡性格的粗獷元素,甚至也可能帶有某種偏執的性格特徵。

【相同點3:瘋狂的藝術追求】對理想的追求、對藝術的渴望,這是小說中兩位主人公所體現出來的。

思特裡克蘭德對藝術的執著和追求是有目共睹的。他拋妻棄子、捨棄別人羨慕的職業,就是為了追求藝術的高峰。饑寒、疾病、冷漠、蔑視統統不管不顧。他對藝術深深地著迷,他渴望創造出更美的藝術品。面對理想,他就像一個虔誠的朝聖者,心中嚮往著聖地,窮盡所有去跋涉。瘋狂的創作欲就像魔鬼一般,在他的頭腦中盤旋;對於老貝爾曼而言,作者也許並沒有花費過多的筆墨來描述這位老畫家追求藝術的細節。但是通過作者部分的文字,我們不難推出老貝爾曼對藝術的執著。比如:老畫家揮舞畫筆四十年,雖無成績,但他一直堅信自己能畫出一副傑作;畫架上的空白畫布,放置了二十五年,一直等候傑作的第一根線條落筆;老畫家還想畫一幅傑作,帶瓊西和休一起搬走,離開這個窮酸的旮旯地哩!從這些字裡行間,不難看出老畫家貝爾曼內心有著一股對藝術追求的執著!

【不同點:人性中的一抹善良】兩位作者雖然塑造了兩個「成功」的畫家,他們都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用自己手中的畫筆,完成了生命中最有「價值」的畫作。但是,如果姑且撇開理想不談,兩位畫家留給讀者的印象可並不一樣。

思特裡克蘭德這個人物角色除了對理想的執著值得讀者嘖嘖稱讚以外,其他方面可能都會引來一片罵聲吧。一是拋妻棄子,違背倫理道德,逃離家庭責任;二是搶佔他人妻子,恩將仇報,有違江湖道義。光這兩點,就足以分析思特裡克蘭德除理想以外的其他人性的劣根性了吧。而反觀老畫家貝爾曼,根據作者的描述,他把自己看作隨時待命的獵犬,專門保護樓上畫室裡兩個年輕藝術家。更為驚人和感動的是,老貝爾曼為了青年畫家能獲得生命的希望,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他獨自一人拖著扶梯、支著燈籠、拿著畫筆和調色板,悄悄地在牆板上畫出了常春藤的最後一片葉子,它為病中的瓊西帶來了生命的力量和希望。而自己卻淋溼了衣裳,感染了嚴重的肺炎,丟失了自己的生命。老貝爾曼的這種犧牲精神相信一定會感動很多讀者。最後一片葉子是體現老畫家生命價值的傑作,更是充滿烈焰的希望火種。這有力地凸顯了老貝爾曼人性深處的善良美。

三、最後總結

【《月亮與六便士》的思特裡克蘭德】:拋棄家庭(為了追逐心頭的理想,突然捨棄溫馨的家庭和豔羨的職業);犧牲自己(疾病纏身,患有麻風病,不治而亡);成就自己(對藝術追求的執著,終於畫出具有生命價值的畫作,體現了對理想的渴求和追逐)。

【《最後一片葉子》的老貝爾曼】:挽救瓊西(冒雨畫出常春藤最後一片葉子,為病重的年青畫家瓊西帶來生命的希望);犧牲自己(衣裳淋溼,感染肺炎,不治而亡);成就自己(畫出了人生中最具有意義的畫作,彰顯了人性中的真善美)。

相關焦點

  • 《月亮與六便士》:我是毛姆,但毛姆不是我,在月亮與便士間抉擇
    文丨大腳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在191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為創作原型,描述了一個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查爾斯·斯特裡克蘭,為了追尋精神世界的安寧
  • 從《人間失格》到《月亮和六便士》,淺析藝術家們的「渣男」人格
    其次生活的品質還是離不開日常生活,再不想吃人間煙火的人到最後還是得靠柴米油鹽活著。這樣看來,追求藝術價值、追求自由真我的思想都是不現實、不可取的嗎?也未必,看完兩本傳世多年的經典世界名著:日本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和英國作家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以後,終於明白為什麼很多藝術家都擺脫不了「渣男」的人格了。
  • 《月亮與六便士》用象徵主義理論,解讀了月亮與六便士的意義
    《月亮與六便士》,英國作家毛姆長銷101年的文學經典,頻繁地被閱讀愛好者提及,常見於各類書單,應該很少人不知道它。可是幾年前我初讀時,卻感受不到它的過人之處。我甚至悄悄地想,這本書被當成文學經典是不是被過譽了?一個股票經紀人,拋妻棄子跑去當畫家,生前潦倒,死後哀榮。然後呢?這個故事對普通人的意義是什麼?
  • 《月亮和六便士》:夢想與現實,人生的選擇有沒有確切的答案?
    是仰慕月亮,懷抱夢想的無限可能,還是撿拾腳邊的六便士銀幣,讓夢想在現實中泯滅?《月亮和六便士》講述了一個聽從內心召喚追尋夢想的故事。作者威廉.薩摩賽特.毛姆,英國著名小說家、戲劇家。除這部小說外,毛姆代表作品還有小說《人性的枷鎖》、《刀鋒》等。
  • 《月亮與六便士》,一本值得你用心去閱讀的好書,強烈推薦
    辜鴻銘贈送毛姆兩首詩。毛姆不會中文,就問能不能給一個譯文。辜鴻銘說,古詩詞帶有很妙的含義,翻譯是對詩詞的傷害。毛姆竟然聽信了,後來請人一看,毛姆想哭的心都有了,原來這是贈給青樓女子的詩。毛姆被稱為「英國莫泊桑」,他的代表作有戲劇《圈子》,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等。
  •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夢想偉大而崇高,現實卻平淡無奇
    《月亮與六便士》是毛姆在《人性的枷鎖》後發布的又一著作。在《人性的枷鎖》出版後,有人評論這部書的主角道:終日仰慕月亮,卻忽略了腳下的六便士。毛姆非常喜歡這句話,便以《月亮與六便士》作為下一部小說的書名。
  • 《月亮與六便士》:能否將月亮深藏,借著月光擁有一地的六便士?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被譽為文藝青年的夢想之書,是毛姆最著名的小說之一,作者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為原型,由「我」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冷靜描述,一步一步講述特裡斯克蘭的一生,主要由特裡斯克蘭在倫敦、巴黎、大溪地的生活,閱讀過程覺得特裡斯克蘭可恨可惡又可憐。
  •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理想與現實不可兼得,你會選哪個
    《月亮與六便士》的主角斯特裡克蘭選擇了理想。在忙碌的社會中,他甚至忘卻了他的理想。不知是上天的垂簾,還是生活太過乏味,使他想起了年少時的夢想——做一名畫家。在理想的驅使下,已經四十多歲,並沒有一絲專業的繪畫技巧的斯特裡克蘭毅然決然的放棄當下所有生活。他丟下自己的妻子以及孩子和自己所有的資源,前往巴黎開始了他逐夢的一生。
  • 《月亮與六便士》:理想與現實,愛情與麵包,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月亮與六便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在金融領域已經很成功的人,突然放棄了自己的事業與家庭,半路出家,去實現自己的繪畫理想。隨後,經歷了肉體和心靈的種種痛苦煎熬和奇遇之後,去了大溪地島,與一個土著女子同居,並在那裡畫出了很多震撼人心的畫作。
  • 《月亮與六便士》:抬頭看月亮,低頭撿便士
    英國作家毛姆的經典名著《月亮與六便士》講了一個追求理想生活、挑戰傳統的生活觀和價值觀的故事,深遠地影響了在生活中奔波的我們。小說以著名大畫家高更為原型,講述了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在四十歲時,突然拋妻棄子到巴黎學畫畫。在追尋自己理想的過程中,他窮困潦倒,吃盡苦頭。
  • 《月亮與六便士》到底想說什麼
    威廉薩默賽特毛姆,英國小說家、劇作家。毛姆出生於巴黎的一個律師家庭,由於父母早亡,毛姆的叔叔將毛姆接回了英國撫養。1919年,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問世。毛姆擁有「故事聖手」的美譽。毛姆《月亮與六便士》主要講述了一個叫斯特裡克蘭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收入豐厚,妻子漂亮優雅,有兩個可愛健康的孩子,這是一個放在21世紀也同樣令人羨慕的幸福家庭,可是突然有一天,斯特裡克蘭卻辭掉了工作
  • 《月亮與六便士》名言警句解讀(1~23句)
    導讀:《月亮與六便士》,豆瓣9.0分,8W評論《月亮與六便士》,20世紀文學經典。《月亮與六便士》,21世紀榮登作家暢銷書桂冠。《月亮與六便士》,2017年豆瓣閱讀第1名!2018年Kindle銷量第1名!《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著名作家毛姆的代表作品,於1919年首次出版。一經出版,就被翻譯成多國語言與文字,在英美等100多個國家暢銷。
  •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之離經叛道的思特裡克蘭德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塑造了一個離經叛道的思特裡克蘭德的形象,先前的我認為他過於刻薄,過於不通人情,有違背於現實道德,後來仔細的想了想,不管思特裡克蘭德到底如何,我們都應該給予他一個客觀、不失公正的評述。
  • 有人安於尋常,有人投身理想:析《月亮與六便士》給人的現實思考
    而談起這一話題,就不得不提英國作家毛姆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這本小說試圖通過主人公查爾斯·斯特裡克蘭的人生經歷來探究人存在價值與意義的終極命題。月亮與六便士之間的對立恰巧是安於日常與投身理想之間的矛盾:低頭撿拾六便士便看不見天上皎潔的月亮,抬頭望月便錯過了地上能夠解決溫飽問題的六便士。其實安於日常與投身理想只是不同人對於生活的不同追求,不能簡單地以孰好孰壞來定論。
  • 《月亮和六便士》:追夢的生命是一個從「召喚」到「歸程」的圓月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191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為人物原型,講述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斯特裡克蘭,突然拋妻棄子,放棄了優渥幸福的生活,遠走巴黎學畫,終於在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把自己的生命灌注在筆端,達到夢想的境界,實現自己生命價值的故事。
  • 從女生的角度來讀《月亮與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戲劇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1919年。至今100年過去了,這本書不但沒有沉默,反而被翻譯成62種語言,風靡於英國、法國、中國、義大利、美國、加拿大等100個國家,全球銷量超過6000萬冊。
  • 《月亮與六便士》:為盲目自我與生活抵抗,是一種「自我毀滅」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這句話選自英國作家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2018年12月21日,《月亮和六便士》入選2018亞馬遜中國年度閱讀盛典40年·25部影響力外譯作品。這本書從問世的時候,就非常的火爆。火,就意味著爭議。
  • 《月亮與六便士》:為什麼理想如此疼痛,他卻還要拼命追求
    說道《月亮與六便士》,大家就算沒看過,也一定聽過大名。從1919年問世到如今,100多年過去了,這本書依然在各大熱銷榜單高居前列,翻譯了60多種語言,全球累計銷量算下來,相當於每100人中就有1人購買;而在豆瓣高分節目《一本好書》中,節目組第一期就選擇這本書進行表演,並邀請趙立新老師飾演作者毛姆。
  • 《月亮與六便士》:關於故事矛盾性和現如今格格不入的闡述
    外名為《the moon and sixpence》,中文翻譯為《月亮與六便士》,單是譯名就勝外文一籌,讓人在漢字的魅力下,給予這本書最大的期望。書名唯美而浪漫,可故事卻殘酷無比,主人公斯特裡克蘭有著幸福的家庭,而他卻為了實現自我價值,在中年之際,拋家棄子,毅然投身於畫家這一行業中。
  • 重讀《月亮與六便士》:原諒與背叛,失衡的天平稱不出愛的分量
    愛是有輕重之分的,重讀了毛姆的經典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後,我開始並不理解德克·斯特羅夫面對妻子背叛所採取的方式,但是後來我發現,在面對月亮與六便士的人生選擇題,不管是做了怎樣的選擇,其實與個人高貴的自我追求息息相關。這個選擇無關對錯,只有對愛是否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