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英國海軍戰略

2021-02-22 中國國家歷史

文章來源:《歷史教學問題》2014年第3期

主辦單位:華東師範大學

本文作者:武漢大學 胡杰

手閱原創:紅色歷程 吳聃

第二期「評論有禮,好書相贈」贈書名單:

簡@愛、樹聽月夜、樊外儒、A℡狼中貴族、梅子的🌹、文海生、江南如夢

請上述讀者在公眾號留言寫明郵寄地址、聯繫方式以便我們給您贈書。

預告第三期贈書:《跟孔子學做家長》 主編:孫漢洲

這本書內容包括了父母之道、為人之道、為學之道,融繼承與創新,匯傳統與現代,合經典與通俗,深入淺出,雅俗共賞。

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海軍戰略可以分為五個部分:首先,如果敵人尋求艦隊決戰,則要確保徹底擊敗敵方艦隊;其次,阻斷敵人的海上商業活動;第三,支援兩棲作戰;第四,挫敗敵人入侵英國本土的企圖;第五,應對各種形式的「海上遊擊戰」,確保英國海上運輸的安全。前三者屬於進攻性戰略,後兩者屬於防禦性戰略範疇。

1.海上封鎖:軍事封鎖和商業封鎖並舉

1914年8月4日,英國正式對德國宣戰,英國皇家海軍隨即對德國實行了嚴密的海上封鎖。英國的海上封鎖可以分為軍事封鎖和商業封鎖兩種類型。其中,軍事封鎖的任務主要由部署在本土的英國大艦隊承擔,其戰略目標是切斷德國通向大洋的道路,將德國公海艦隊封鎖在港口及近海內,使其變成一支名副其實的「存在艦隊」。商業封鎖則旨在封堵德國的海上貿易,阻止它從海外獲取戰略原料。除在歐洲海域實行嚴密的海上封鎖外,英國還派出分艦隊遊弋於世界各大海域,對德國商船實行驅逐和扣留,力圖將德國逐出世界貿易體系。

戰爭前期,無論是軍事封鎖還是商業封鎖,都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在軍事封鎖方面,在英國大艦隊的嚴密監視下,德國公海艦隊始終無法衝出北海封鎖圈。在商業封鎖方面,僅1915年一年,英國海軍就檢查了3098艘駛往德國港口的船隻。如果沒有英國的允許,沒有一艘水面船隻可以通過多佛海峽。1915年8月以後,除波羅的海地區外,德國的海外貿易實際上已經中止了。在英國封鎖的打擊下,德國的進出口受到嚴重影響,其中農業遭受的打擊尤為沉重。1916年德國平均每月還能從海外進口20063噸糧食,到1917年就銳減到3089噸,而到1918年上半年則僅有989噸。

日德蘭海戰後,英國對海洋的控制顯著增強,海上封鎖體系更加嚴密。1918年11月3日德國基爾港水兵的譁變證明,貫穿整個大戰始終的海上封鎖取得了完全的成功,它不僅持續削弱了德國的戰爭能力,而且最終瓦解了它的戰爭意志。

2.外圍打擊:失敗的達達尼爾海峽遠徵

儘管海上封鎖是英國海軍最熟悉和最擅長的戰術,但封鎖畢竟是一種時間長、見效慢且存在諸多變數的作戰形式。在西線戰場陷入僵局的情況下,英國海軍大臣邱吉爾和第一海務大臣費希爾等人更看好在歐洲邊緣地帶對德國發動一場兩棲突襲行動,這一行動的地點最終選擇在達達尼爾海峽。

邱吉爾希望通過遠徵達達尼爾海峽獲得「外圍打擊」的軍事和政治效果:首先,解除奧斯曼帝國對蘇伊士運河的威脅;其次,直接為俄國開闢一條暖水航道;第三,誘使保加利亞、羅馬利亞和希臘加入協約國陣營;第四,鼓動奧斯曼帝國內的希臘人、庫德人、亞美尼亞人和阿拉伯人等少數民族發起叛亂,以及直接對土耳其政府施壓迫使其投降等。

1915年2月19日,達達尼爾海峽遠徵行動開始。協約國艦隊集結了1艘「無畏」型戰列艦、14艘老式戰列艦、3艘戰列巡洋艦,以及大批巡洋艦、驅逐艦和掃雷艦。然而,這場被英國上下寄予厚望的戰役持續了近一年,最終卻以慘痛的失敗告終。英國本來期望通過一場短期的兩棲作戰行動進行致命一擊,但行動最後仍然變成一場漫長而痛苦的消耗戰。英法不僅沒有打破西線的僵局,反而在近東陷入了新的僵局之中。英法與俄國爭奪海峽的潛在矛盾導致三國陸海軍協同不力,英法聯軍低估了敵人的防禦能力,他們在戰爭初期甚至希望僅靠艦隊就奪取海峽,登陸部隊未能及時建立防禦陣地並擴大戰果,以及兵力不足等,都是導致達達尼爾海峽遠徵行動失敗的主要原因。

3.艦隊決戰:日德蘭海戰的戰略性勝利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除費希爾等少數人外,英國海軍眾多高級將領都渴望取得一場「新特拉法爾加海戰」的勝利,這既是對以勇敢和進取精神為核心的英國海軍傳統的繼承,更是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風靡世界的馬漢海權論的頂禮膜拜。1908年7月1日,英國海軍部在給海峽艦隊司令的命令中就強調,海峽艦隊的首要任務是將德國主力艦隊引入決戰,其他行動都是從屬於這一目標的。英國海軍上將威廉·梅認為,英國在全球緝捕德國商船,對其進行嚴密的海上封鎖勢必會激怒德國,迫於強大的公眾壓力,德國主力艦隊將出港尋求同英國皇家海軍進行決戰。1914年7月3日通過的最新英國海軍作戰計劃也明確指出,皇家海軍的總體作戰目標主要是摧毀德國海軍力量、確保英國對北海和英吉利海峽的制海權,以及阻止敵人可能對英國本土、貿易或赴法英軍發起的攻擊。而在德國看來,德國海軍戰略的三大目標——通過襲擊英國貿易來突破北海封鎖、入侵英格蘭東海岸,以及突襲多佛海峽、攻擊海峽交通線——都必然會引起英德之間的艦隊決戰。換言之,德國方面也對為打破英國海上封鎖而進行艦隊決戰有著充分的心理準備,而這也恰恰符合英國的戰略判斷。

1916年5月31日,日德蘭海戰爆發,英國海軍終於獲得了它期待已久的決戰機會,但卻讓勝利從手中溜走。在日德蘭海戰中,優勢明顯的英國大艦隊的損失遠大於它的德國對手。據統計,英國大艦隊共陣亡6094人,德國公海艦隊陣亡2551人。英方總計損失艦艇11.1萬噸,幾乎是德國損失《6.2萬A勿的兩倍。德國人在戰術上的勝利,要歸功於公海艦隊司令舍爾的得力指揮、德國水兵良好的戰術素養、德國戰艦科學的隔艙設計以及夜幕的掩護。

儘管英國在日德蘭海戰中的損失遠大於德國,它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即仍然牢牢地將德國公海艦隊封鎖在基爾港內,使其無用武之地,從而無法再嚴重威脅到英國的制海權,包括舍爾在內的德國海軍高層也默認了這一點。這一結果正如美國《紐約時報》所形容的那樣:「德國艦隊襲擊了它的看守,但卻依然在大牢之中。」

日德蘭海戰的戰略性失敗及後續作戰計劃的流產,嚴重挫傷了舍爾在北海進行新的水面冒險行動的熱情,以及同佔據絕對優勢的英國艦隊進行海上決戰的信心。他轉而大力提倡開展「無限制潛艇戰」,以扭轉德國不利的戰略處境。而英國海軍戰略的重點也逐漸從追求一場艦隊決戰轉變為積極為商船護航,確保英國海上交通線的安全成為皇家海軍的首要目標。

1.本土防衛:艦隊決戰戰略的掣肘

儘管同樣渴望取得納爾遜式的輝煌勝利,但在日德蘭海戰中指揮英國大艦隊的傑利科十分清楚英國面臨的局面的複雜性,以及盲目的艦隊決戰可能帶來的巨大風險。在傑利科看來,英國大艦隊的首要職責是保衛本土和英國海上交通線,進而對德國採取水面封鎖,而艦隊決戰則只能在局勢完全明朗化、英國佔據壓倒性優勢的時候才能進行。對於被邱吉爾稱為「一個下午就能輸掉戰爭」的傑利科而言,艦隊決戰、全殲德國艦隊當然是至高無上的榮耀,但這種勝利只有在英國大艦隊能免遭重大損失的前提下才有意義,一場慘烈的勝利只會將英國拖入危險的深淵。

事實也證明,傑利科首要考慮的並不是徹底消滅德國公海艦隊,而是在德國潛艇和水雷面前確保英國大艦隊的安全。1914年9月30日,傑利科向邱吉爾坦言他對德國潛艇的擔憂。他警告說,如果冒險讓英國主力艦置身於潛艇出沒的水域無異於自殺,此舉會削弱英國的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艦隊,進而危及國家未來,並拱手將制海權讓給德國人。1916年2月22日,傑利科致信首相阿斯奎斯,再次強調英國大艦隊用於對付德國潛艇和魚雷艇的驅逐艦數量嚴重不足。

總的說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英國海軍戰略實際上是在維持制海權和消滅德國艦隊這兩大目標之間搖擺不定。要維持制海權,則必然首先要確保作為英國安全基石的主力艦隊的安全,鞏固遠程封鎖的效果,但這又勢必被指責為消極避戰;要消滅德國艦隊,則要進行一場光榮但慘烈的海上決戰,但這又必將使英國海軍遭受難以估計的重大損失,甚至有可能因此喪失北海的制海權,從而直接危及英國本土安全和整個協約國陣營的戰爭前景。因此,可以說,艦隊決戰戰略並不是一種真正成熟、有價值的戰略,它更多是停留在某些英國海軍將領和公眾頭腦中的對「新特拉法爾加海戰」的憧憬,這種戰略同保衛英國本土的首要目標相衝突,其內在矛盾性決定了它實際不可行。

2.反潛護航:挫敗德國「無限制潛艇戰」

儘管有戰爭之初挫敗德國的水面襲擊戰在先,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英國防禦性海軍戰略給人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主要在大西洋進行的反潛護航行動。1915年2月4日,德國宣布對英國實行反封鎖,它將英國和愛爾蘭周邊海域劃為交戰區,宣布德國潛艇將不經警告攻擊駛入這一地區的任何中立國商船和其他船隻,即實施「無限制潛艇戰」。此後,在中立國,特別是美國的強烈抗議下,德國不得不一度中止「無限制潛艇戰」。然而,隨著在陸海兩個戰場上陷入僵局,特別是為了打破日德蘭海後仍然被封鎖的不利局面,迫使英國在美國參戰前退出戰爭,1917年2月1日,德國正式恢復實施「無限制潛艇戰」。

「無限制潛艇戰」開始後,英國的損失直線上升,海上交通線岌岌可危。僅1917年2月1日至13日,英國就損失了1600噸以上的商船28艘、1600噸以下的商船13艘和21艘漁船,總計13.4994萬噸。同一時期,盟國和中立國也損失船隻54艘,總計6.9866萬噸。「無限制潛艇戰」開始後的第一個月內,英國、盟國和中立國的船隻損失就高達53.6萬噸,到三月則上升到57.1萬噸。

為了應對德國潛艇的襲擊,英國採取了武裝商船、組織護航編隊等措施。根據英國官方統計,1916年底,有1194艘商船進行了武裝。1917年2月11日,又有1681艘商船進行了武裝。1917年4月6日,美國正式對德國宣戰。在英國的要求下,美國向英方提供了大批急需的驅逐艦,解決了英國護航艦隊的燃眉之急。1917年5月3日,第一批6艘美國驅逐艦抵達愛爾蘭的昆斯敦基地,隨後又有70艘美國驅逐艦相繼抵達該港口。

1917年5月,英國正式實行海上護航制度。一支大型護航編隊中最多可包括50艘商船和運輸船,它們得到1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11艘拖網漁船、2艘魚雷艇的保護,同時還能得到負責偵察警戒的空中熱氣球的協助。漢普頓路、哈利法克斯、巴拿馬、裡約熱內盧、摩爾曼斯克、塞得港、直布羅陀和達喀爾成為護航編隊的主要集結地。護航編隊按照英國海軍部頒行、並獲得美國海軍部同意的護航規則出發前往目的地。

除進行護航外,英國及其盟國還使用潛艇、驅逐艦、武裝商船、飛機等多種手段阻擊德國潛艇的活動,逐步編織起一張密集的反潛網,德國潛艇遭到越來越多的魚雷而非炮火攻擊。此外,英國水上飛機可以在很遠的地方發現在水下潛航的德國潛艇並對其進行定位跟蹤,然後通過無線電引導英國驅逐艦摧毀目標。在戰爭的最後六個月裡,英國共投入85艘大型水上飛機、216架海基飛機、189架陸基飛機和75艘飛艇參與反潛作戰。英美還在北海積極布設水雷,阻遏德國潛艇的活動。到戰爭結束時,協約國共布設了70263枚水雷,其中56449枚水雷由美國海軍布設。

在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反潛護航措施後,英國的損失逐步得到控制。根據英國海軍部的統計數據,1917年6月,英國被擊沉商船112艘,共計28萬噸。此後,商船損失顯著下降。7月被擊沉商船20.25萬噸,8月為20.8萬噸,9月為18.25萬噸,10月19.25萬噸,11月則只有14萬噸。到1917年底,已有近半數的英國海外貿易活動得到海軍保護,這一比例到戰爭結束時上升到90%。到1918年春,協約國新造船隻總量自1915年初以來首次超過了損失船隻。至此,英國及其盟國完全取得了大西洋反潛作戰的勝利。

儘管在戰爭爆發前進行了多次論證,但英國針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海軍戰略仍然是混沌不明的,除推行海上封鎖在內部達成共識外,圍繞艦隊決戰和兩棲登陸作戰均有十分激烈的爭論。這直接導致英國在戰爭爆發後的海軍作戰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在摸索中前進,特別是根據戰場情況不斷進行調整,但各種偏好——特別是對艦隊決戰的偏好——又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這種調整,從而使得海軍作戰幾乎是在一種無序狀態下進行。從結果上看,進攻性戰略中的海上封鎖,以及以本土防衛和反潛護航為主的防禦性戰略取得了成功,但兩棲登陸作戰和艦隊決戰都嚴重失算了,這體現出一戰時期的英國海軍戰略偏重防守的總體特點。

本文系轉載,所有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2014年第3期目錄:

相關焦點

  •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各國綜合國力排行榜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正值世界範圍內的驟變,科技文明帶來的福利,讓人們對整個世界都充滿了好奇心。 20世紀初,恰逢世界驟變的節點,那麼這一時期的世界到底是如何一個格局呢?美國和德國真的就超越了傳統殖民大國英法了嗎?接下來我們就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世界列強的綜合國力進行一個系統排名。
  • 第一次世界大戰:海上十大最牛戰艦
    巴勒姆號戰艦:皇家海軍(英國)建造:1910年代這是一艘有故事的軍艦。這搜軍艦在戰場上打贏了德國軍艦,為英國海上霸權提供了貢獻,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能夠退伍的戰艦之一。但是它用優勢的火力來彌補其保護差這個缺欠,這艘軍艦成為了當時義大利海軍的一個強大威脅之一。7. 卡歐·杜利奧建造:1912年卡歐·杜利奧號是經受了時間考驗的戰艦,它非常幸運,能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倖存下來,並且在冷戰時期還能運作。
  •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國外十大名將
    朱可夫,蘇聯著名軍事家、戰略家,1896年出生,在二戰期間因其在蘇德戰爭中的卓越功勳,被公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曾四次榮膺蘇聯英雄稱號,1941年被授予蘇聯元帥軍銜,是蘇德戰爭中繼史達林後第二位獲此殊榮的蘇軍統帥,1974年朱可夫因病逝世,享年78歲蒙哥馬利,英國陸軍元帥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無可避免的嗎?
    與兩大陣營的產生與固化形影相隨的是軍備競賽,這一軍備競賽肇始於德國和英國之間的海軍軍備競賽。到了1911年和1912年,兩大陣營的軍備競賽又演變為積極為陸上戰爭做準備。海軍軍備競賽的根源在於德皇威廉二世和他的海軍國務秘書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所做出的決策。根據這一決策,德國將通過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來確保其「全球政治」得以貫徹執行。
  • 雷德爾:德國二戰海軍戰略構思者
    「海上交通線是英國的生命線,不僅軍事與海軍力量,甚至經濟命脈與整個國家的存亡,均與海上交通線的安全和鞏固休戚相關。因此,德國海軍的基本兵力,應用於破壞這些交通線,即——擊沉、擊傷或者癱瘓英國及其盟國的商船……」這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首任海軍司令埃裡希·約翰·阿爾伯特·雷德爾(Erich Johann Albert Raeder)於1927年至1928年發表的《外海巡洋戰爭》一書中所闡述的他所構想的海上戰略,即有關下一場戰爭中德國海軍應當採取的基本戰略。
  • 第一次世界大戰
    名    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時間
  • 諾亞方舟: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英美海軍醫院船
    從1850年代世界首艘規範化海軍醫院船「墨爾本」(Melbourne)號在英國投用並受派駛往中國參加第二次鴉片戰爭起,海軍醫院船已伴隨人類軍事史、醫療史走過了一又四分之三個世紀。期間,兩次席捲全球的世界大戰成為了海軍醫院船履職的重要舞臺,而真刀真槍的戰爭語境又讓各國海軍醫院船在建設、醫療服務乃至國際公約保護等方面向前跨出了重要一步。以下我們將溯流而上,重溫兩次世界大戰中英美海軍醫院船的表現。
  • 歷史上的今天: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在105年前的今天,1914年8月2日,德軍入侵比利時和法國,把這兩個國家,還包括後來的英國、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拖入到德俄衝突中,從而引發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爭霸性質的掠奪戰爭。
  •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0個非凡的勇氣例子
    儘管如此,盧克還是堅持自願去執行任務,攻擊戰略上重要的目標,這些目標在地面上被高射炮嚴密防禦。倖存的記錄證實,1918年9月12日至29日期間,盧克負責擊落了14個德國氣球和4架飛機,僅用8天就完成了10架次飛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其他飛行員都沒有超過這個記錄。在同志們和上級軍官中,他似乎不被稱為「氣球殺手」。盧克生命的最後一次飛行可以說是他最勇敢的。
  • 緊跟美國戰略步伐,二流海軍要去俄羅斯後院,英國甘願充當出頭鳥
    根據英國媒體的報導,英國國防參謀長尼克·卡特將軍公開向俄羅斯發出了威脅,表示英國海軍將會派遣軍艦前往俄羅斯後院,這是對於此前俄羅斯發起挑釁的一個反應。英國指責俄羅斯海軍艦隊在英國附近舉行的演訓活動,指出俄羅斯的行動是對於大西洋國家的嚴重的威脅。
  • 二戰時期的強大義大利海軍艦隊但其戰列艦結局讓人唏噓
    說到義大利二戰時期是海軍,可謂是當時世界前六水準也是德軍歐洲作戰中唯一個擁有強大海軍力量的盟友,1943年以前說到西線戰區的海軍對抗,義大利海軍是唯一個可以跟英國打大規模決定性海戰的國家,義大利皇家海軍擁有7艘戰列艦、19 艘巡洋艦、123 艘驅逐艦,而義大利的七艘戰列艦,每一艘都具備有強大的戰力和噸位
  • 一個視頻看完第一次世界大戰
    英國向德國宣戰利用齊柏林空艇和火炮逐步攻下其多座比利時要塞。並在之後幾年,開始大幅度使用齊柏林空艇轟炸巴黎和倫敦。★8月6日 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8月12日 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8月18日 加裡西亞戰役 該次戰役前奧俄雙方均嘗試主動進攻,唯因交戰雙方均在戰略上發生誤判,導致會戰完全偏離雙方預先的構想。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繁榮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從1914年到1918年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根據戰後的數據統計,有900萬士兵死亡,包括2100萬受傷,還有700萬殘疾人。當然還有一千萬平民喪生,一戰的爆發,讓德國和法國,各自失去了80%的15至49歲男人。
  • 100多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其導火索是什麼?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14年8月2日,德軍入侵比利時和法國,把這兩個國家,還包括後來的英國、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拖入到德俄衝突中,從而引發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爭霸性質的掠奪戰爭。
  • 二戰時期,為何蘇聯海軍連五分之一的日本海軍都打不過?
    蘇聯是二戰的戰勝國,也是二戰中陸地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是蘇聯這個超級大國,在二戰時期,其海軍卻比日本聯合艦隊差的多。這主要是因為各個大國都有不同於其他國家的發展環境和歷史,而且地理環境也不同,因此,每一個國家在自己的成長壯大的過程中,都有自己側重的方面和短板領域,如果放棄了自己的獨特優勢,那就等於放棄了國運。
  • 二戰時期,日本海軍實力和英國相比,有哪些差距?
    不管多麼狼狽,在2次世界大戰中RN都履行了自己的職責,最典型的就是日德蘭海戰和圍殲俾斯麥號。而在你看來威風八面的IJN,戰術思想始終混亂,在航母和戰列艦的使用上很少成功,你說RN被屠殺,那沒有什麼比IJN在中途島的表象更像被屠殺了。我就奇怪了,明明IJN在實際戰鬥中幾乎是被一邊倒的屠殺, 卻有一堆人在哪裡洗地。
  •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二戰爆發你所不知道的原因
    一戰和二戰爆發的根本原因都是是西方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一戰爆發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可以說是一個必然的結果。爆發的根本原因就是帝國列強之間分贓不均造成的結果。
  • 第一次世界大戰:五場大戰役
    我們熟知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又開始到結束,在持續了四年裡。共發生過100多次戰鬥。直接參與和間接參與戰爭的,數據統計大約有900萬軍人和700萬平民。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生了很多慘烈的戰鬥,根據推算這些戰役造成了1700萬人傷亡和2000萬人受傷。
  • 世界軍服百科:圖解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西線步兵軍服
    著:喬納森·諾思(Jonathan North)譯:劉萌英國一直有著這樣的傳統——依靠強大的皇家海軍和歐洲大陸的盟友來抵禦敵人對其本土發動的進攻。1914年時,英國擁有一支規模不大的陸軍,以及一些訓練有素但裝備不足的預備役部隊。
  • 兩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忘記過去,將會重蹈覆轍
    他領導了英國人民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很多人都認為邱吉爾是一個鐵血人物,然而他也有自己幽默機智的一面。1、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美國出生的女權主義者南希·阿斯特到邱吉爾的家裡去拜訪他.邱吉爾熱情的接待了她.在交談中南希大談婦女權利問題,並希望邱吉爾能幫助她成為第一位進入眾議院的女議員。邱吉爾聽到南希的請求後嘲笑了她不該有這樣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