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歷史教學問題》2014年第3期
主辦單位:華東師範大學
本文作者:武漢大學 胡杰
手閱原創:紅色歷程 吳聃
第二期「評論有禮,好書相贈」贈書名單:
簡@愛、樹聽月夜、樊外儒、A℡狼中貴族、梅子的🌹、文海生、江南如夢
請上述讀者在公眾號留言寫明郵寄地址、聯繫方式以便我們給您贈書。
預告第三期贈書:《跟孔子學做家長》 主編:孫漢洲
這本書內容包括了父母之道、為人之道、為學之道,融繼承與創新,匯傳統與現代,合經典與通俗,深入淺出,雅俗共賞。
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海軍戰略可以分為五個部分:首先,如果敵人尋求艦隊決戰,則要確保徹底擊敗敵方艦隊;其次,阻斷敵人的海上商業活動;第三,支援兩棲作戰;第四,挫敗敵人入侵英國本土的企圖;第五,應對各種形式的「海上遊擊戰」,確保英國海上運輸的安全。前三者屬於進攻性戰略,後兩者屬於防禦性戰略範疇。
1.海上封鎖:軍事封鎖和商業封鎖並舉
1914年8月4日,英國正式對德國宣戰,英國皇家海軍隨即對德國實行了嚴密的海上封鎖。英國的海上封鎖可以分為軍事封鎖和商業封鎖兩種類型。其中,軍事封鎖的任務主要由部署在本土的英國大艦隊承擔,其戰略目標是切斷德國通向大洋的道路,將德國公海艦隊封鎖在港口及近海內,使其變成一支名副其實的「存在艦隊」。商業封鎖則旨在封堵德國的海上貿易,阻止它從海外獲取戰略原料。除在歐洲海域實行嚴密的海上封鎖外,英國還派出分艦隊遊弋於世界各大海域,對德國商船實行驅逐和扣留,力圖將德國逐出世界貿易體系。
戰爭前期,無論是軍事封鎖還是商業封鎖,都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在軍事封鎖方面,在英國大艦隊的嚴密監視下,德國公海艦隊始終無法衝出北海封鎖圈。在商業封鎖方面,僅1915年一年,英國海軍就檢查了3098艘駛往德國港口的船隻。如果沒有英國的允許,沒有一艘水面船隻可以通過多佛海峽。1915年8月以後,除波羅的海地區外,德國的海外貿易實際上已經中止了。在英國封鎖的打擊下,德國的進出口受到嚴重影響,其中農業遭受的打擊尤為沉重。1916年德國平均每月還能從海外進口20063噸糧食,到1917年就銳減到3089噸,而到1918年上半年則僅有989噸。
日德蘭海戰後,英國對海洋的控制顯著增強,海上封鎖體系更加嚴密。1918年11月3日德國基爾港水兵的譁變證明,貫穿整個大戰始終的海上封鎖取得了完全的成功,它不僅持續削弱了德國的戰爭能力,而且最終瓦解了它的戰爭意志。
2.外圍打擊:失敗的達達尼爾海峽遠徵
儘管海上封鎖是英國海軍最熟悉和最擅長的戰術,但封鎖畢竟是一種時間長、見效慢且存在諸多變數的作戰形式。在西線戰場陷入僵局的情況下,英國海軍大臣邱吉爾和第一海務大臣費希爾等人更看好在歐洲邊緣地帶對德國發動一場兩棲突襲行動,這一行動的地點最終選擇在達達尼爾海峽。
邱吉爾希望通過遠徵達達尼爾海峽獲得「外圍打擊」的軍事和政治效果:首先,解除奧斯曼帝國對蘇伊士運河的威脅;其次,直接為俄國開闢一條暖水航道;第三,誘使保加利亞、羅馬利亞和希臘加入協約國陣營;第四,鼓動奧斯曼帝國內的希臘人、庫德人、亞美尼亞人和阿拉伯人等少數民族發起叛亂,以及直接對土耳其政府施壓迫使其投降等。
1915年2月19日,達達尼爾海峽遠徵行動開始。協約國艦隊集結了1艘「無畏」型戰列艦、14艘老式戰列艦、3艘戰列巡洋艦,以及大批巡洋艦、驅逐艦和掃雷艦。然而,這場被英國上下寄予厚望的戰役持續了近一年,最終卻以慘痛的失敗告終。英國本來期望通過一場短期的兩棲作戰行動進行致命一擊,但行動最後仍然變成一場漫長而痛苦的消耗戰。英法不僅沒有打破西線的僵局,反而在近東陷入了新的僵局之中。英法與俄國爭奪海峽的潛在矛盾導致三國陸海軍協同不力,英法聯軍低估了敵人的防禦能力,他們在戰爭初期甚至希望僅靠艦隊就奪取海峽,登陸部隊未能及時建立防禦陣地並擴大戰果,以及兵力不足等,都是導致達達尼爾海峽遠徵行動失敗的主要原因。
3.艦隊決戰:日德蘭海戰的戰略性勝利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除費希爾等少數人外,英國海軍眾多高級將領都渴望取得一場「新特拉法爾加海戰」的勝利,這既是對以勇敢和進取精神為核心的英國海軍傳統的繼承,更是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風靡世界的馬漢海權論的頂禮膜拜。1908年7月1日,英國海軍部在給海峽艦隊司令的命令中就強調,海峽艦隊的首要任務是將德國主力艦隊引入決戰,其他行動都是從屬於這一目標的。英國海軍上將威廉·梅認為,英國在全球緝捕德國商船,對其進行嚴密的海上封鎖勢必會激怒德國,迫於強大的公眾壓力,德國主力艦隊將出港尋求同英國皇家海軍進行決戰。1914年7月3日通過的最新英國海軍作戰計劃也明確指出,皇家海軍的總體作戰目標主要是摧毀德國海軍力量、確保英國對北海和英吉利海峽的制海權,以及阻止敵人可能對英國本土、貿易或赴法英軍發起的攻擊。而在德國看來,德國海軍戰略的三大目標——通過襲擊英國貿易來突破北海封鎖、入侵英格蘭東海岸,以及突襲多佛海峽、攻擊海峽交通線——都必然會引起英德之間的艦隊決戰。換言之,德國方面也對為打破英國海上封鎖而進行艦隊決戰有著充分的心理準備,而這也恰恰符合英國的戰略判斷。
1916年5月31日,日德蘭海戰爆發,英國海軍終於獲得了它期待已久的決戰機會,但卻讓勝利從手中溜走。在日德蘭海戰中,優勢明顯的英國大艦隊的損失遠大於它的德國對手。據統計,英國大艦隊共陣亡6094人,德國公海艦隊陣亡2551人。英方總計損失艦艇11.1萬噸,幾乎是德國損失《6.2萬A勿的兩倍。德國人在戰術上的勝利,要歸功於公海艦隊司令舍爾的得力指揮、德國水兵良好的戰術素養、德國戰艦科學的隔艙設計以及夜幕的掩護。
儘管英國在日德蘭海戰中的損失遠大於德國,它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即仍然牢牢地將德國公海艦隊封鎖在基爾港內,使其無用武之地,從而無法再嚴重威脅到英國的制海權,包括舍爾在內的德國海軍高層也默認了這一點。這一結果正如美國《紐約時報》所形容的那樣:「德國艦隊襲擊了它的看守,但卻依然在大牢之中。」
日德蘭海戰的戰略性失敗及後續作戰計劃的流產,嚴重挫傷了舍爾在北海進行新的水面冒險行動的熱情,以及同佔據絕對優勢的英國艦隊進行海上決戰的信心。他轉而大力提倡開展「無限制潛艇戰」,以扭轉德國不利的戰略處境。而英國海軍戰略的重點也逐漸從追求一場艦隊決戰轉變為積極為商船護航,確保英國海上交通線的安全成為皇家海軍的首要目標。
1.本土防衛:艦隊決戰戰略的掣肘
儘管同樣渴望取得納爾遜式的輝煌勝利,但在日德蘭海戰中指揮英國大艦隊的傑利科十分清楚英國面臨的局面的複雜性,以及盲目的艦隊決戰可能帶來的巨大風險。在傑利科看來,英國大艦隊的首要職責是保衛本土和英國海上交通線,進而對德國採取水面封鎖,而艦隊決戰則只能在局勢完全明朗化、英國佔據壓倒性優勢的時候才能進行。對於被邱吉爾稱為「一個下午就能輸掉戰爭」的傑利科而言,艦隊決戰、全殲德國艦隊當然是至高無上的榮耀,但這種勝利只有在英國大艦隊能免遭重大損失的前提下才有意義,一場慘烈的勝利只會將英國拖入危險的深淵。
事實也證明,傑利科首要考慮的並不是徹底消滅德國公海艦隊,而是在德國潛艇和水雷面前確保英國大艦隊的安全。1914年9月30日,傑利科向邱吉爾坦言他對德國潛艇的擔憂。他警告說,如果冒險讓英國主力艦置身於潛艇出沒的水域無異於自殺,此舉會削弱英國的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艦隊,進而危及國家未來,並拱手將制海權讓給德國人。1916年2月22日,傑利科致信首相阿斯奎斯,再次強調英國大艦隊用於對付德國潛艇和魚雷艇的驅逐艦數量嚴重不足。
總的說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英國海軍戰略實際上是在維持制海權和消滅德國艦隊這兩大目標之間搖擺不定。要維持制海權,則必然首先要確保作為英國安全基石的主力艦隊的安全,鞏固遠程封鎖的效果,但這又勢必被指責為消極避戰;要消滅德國艦隊,則要進行一場光榮但慘烈的海上決戰,但這又必將使英國海軍遭受難以估計的重大損失,甚至有可能因此喪失北海的制海權,從而直接危及英國本土安全和整個協約國陣營的戰爭前景。因此,可以說,艦隊決戰戰略並不是一種真正成熟、有價值的戰略,它更多是停留在某些英國海軍將領和公眾頭腦中的對「新特拉法爾加海戰」的憧憬,這種戰略同保衛英國本土的首要目標相衝突,其內在矛盾性決定了它實際不可行。
2.反潛護航:挫敗德國「無限制潛艇戰」
儘管有戰爭之初挫敗德國的水面襲擊戰在先,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英國防禦性海軍戰略給人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主要在大西洋進行的反潛護航行動。1915年2月4日,德國宣布對英國實行反封鎖,它將英國和愛爾蘭周邊海域劃為交戰區,宣布德國潛艇將不經警告攻擊駛入這一地區的任何中立國商船和其他船隻,即實施「無限制潛艇戰」。此後,在中立國,特別是美國的強烈抗議下,德國不得不一度中止「無限制潛艇戰」。然而,隨著在陸海兩個戰場上陷入僵局,特別是為了打破日德蘭海後仍然被封鎖的不利局面,迫使英國在美國參戰前退出戰爭,1917年2月1日,德國正式恢復實施「無限制潛艇戰」。
「無限制潛艇戰」開始後,英國的損失直線上升,海上交通線岌岌可危。僅1917年2月1日至13日,英國就損失了1600噸以上的商船28艘、1600噸以下的商船13艘和21艘漁船,總計13.4994萬噸。同一時期,盟國和中立國也損失船隻54艘,總計6.9866萬噸。「無限制潛艇戰」開始後的第一個月內,英國、盟國和中立國的船隻損失就高達53.6萬噸,到三月則上升到57.1萬噸。
為了應對德國潛艇的襲擊,英國採取了武裝商船、組織護航編隊等措施。根據英國官方統計,1916年底,有1194艘商船進行了武裝。1917年2月11日,又有1681艘商船進行了武裝。1917年4月6日,美國正式對德國宣戰。在英國的要求下,美國向英方提供了大批急需的驅逐艦,解決了英國護航艦隊的燃眉之急。1917年5月3日,第一批6艘美國驅逐艦抵達愛爾蘭的昆斯敦基地,隨後又有70艘美國驅逐艦相繼抵達該港口。
1917年5月,英國正式實行海上護航制度。一支大型護航編隊中最多可包括50艘商船和運輸船,它們得到1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11艘拖網漁船、2艘魚雷艇的保護,同時還能得到負責偵察警戒的空中熱氣球的協助。漢普頓路、哈利法克斯、巴拿馬、裡約熱內盧、摩爾曼斯克、塞得港、直布羅陀和達喀爾成為護航編隊的主要集結地。護航編隊按照英國海軍部頒行、並獲得美國海軍部同意的護航規則出發前往目的地。
除進行護航外,英國及其盟國還使用潛艇、驅逐艦、武裝商船、飛機等多種手段阻擊德國潛艇的活動,逐步編織起一張密集的反潛網,德國潛艇遭到越來越多的魚雷而非炮火攻擊。此外,英國水上飛機可以在很遠的地方發現在水下潛航的德國潛艇並對其進行定位跟蹤,然後通過無線電引導英國驅逐艦摧毀目標。在戰爭的最後六個月裡,英國共投入85艘大型水上飛機、216架海基飛機、189架陸基飛機和75艘飛艇參與反潛作戰。英美還在北海積極布設水雷,阻遏德國潛艇的活動。到戰爭結束時,協約國共布設了70263枚水雷,其中56449枚水雷由美國海軍布設。
在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反潛護航措施後,英國的損失逐步得到控制。根據英國海軍部的統計數據,1917年6月,英國被擊沉商船112艘,共計28萬噸。此後,商船損失顯著下降。7月被擊沉商船20.25萬噸,8月為20.8萬噸,9月為18.25萬噸,10月19.25萬噸,11月則只有14萬噸。到1917年底,已有近半數的英國海外貿易活動得到海軍保護,這一比例到戰爭結束時上升到90%。到1918年春,協約國新造船隻總量自1915年初以來首次超過了損失船隻。至此,英國及其盟國完全取得了大西洋反潛作戰的勝利。
儘管在戰爭爆發前進行了多次論證,但英國針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海軍戰略仍然是混沌不明的,除推行海上封鎖在內部達成共識外,圍繞艦隊決戰和兩棲登陸作戰均有十分激烈的爭論。這直接導致英國在戰爭爆發後的海軍作戰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在摸索中前進,特別是根據戰場情況不斷進行調整,但各種偏好——特別是對艦隊決戰的偏好——又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這種調整,從而使得海軍作戰幾乎是在一種無序狀態下進行。從結果上看,進攻性戰略中的海上封鎖,以及以本土防衛和反潛護航為主的防禦性戰略取得了成功,但兩棲登陸作戰和艦隊決戰都嚴重失算了,這體現出一戰時期的英國海軍戰略偏重防守的總體特點。
本文系轉載,所有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2014年第3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