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板是2個月牙形的纖維軟骨,位於脛骨平臺內側和外側的關節面。其橫斷面呈三角形,外厚內薄,上面稍呈凹形,以便與股骨髁相吻合,下面平整與脛骨平臺相接。半月板周圍一圈約10%-30%的區域(red zone)有血管供應,前角和后角血液供應相對更充分,因此這個區域受傷能夠較好的癒合。中間白色的區域(white zone)沒有血管供應,此處受傷後很難修復。紅區和白區交接處為紅白區,有部分血液供應,此處發生損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癒合。
傳遞負荷
半月板可傳導通過膝關節約70%的負荷,從而大大減少了關節面軟骨之間的直接衝擊。
吸收震蕩
當膝關節承受壓力時,半月板會向周圍膨出,且周圍環形排列的膠原纖維會相應的延長,從而吸收直接作用在關節面上的震蕩。
穩定關節
由於半月板的存在,使得原本形狀差異較大的股骨下關節面和脛骨平臺之間能夠較為完整的契合在一起,從而大大提高了膝關節的穩定性。
限制關節過度屈伸
半月板可以在膝關節屈伸過程中輕微的前後滑動,從而限制屈伸末端關節的過度活動。
潤滑、營養關節
半月板表面的滑膜能夠分泌滑液,潤滑和滋養膝關節。
(1) 屈膝位股骨內旋、脛骨外旋,伴隨膝外翻,這時在猛烈蹬伸膝關節,半月板會在非正常位置受到擠壓,如籃球運動員右腿發力向左側變相過人時,如膝關節出現外翻(內扣),容易造成外側半月板撕裂。
(2) 屈膝位股骨外旋、脛骨內旋,而足部固定,這時在猛烈蹬伸膝關節,半月板也會受到不正常的擠壓,如下圖羅斯右腿發力向後撤步,足部蹬地固定,大腿相對小腿外旋,這時容易造成內側半月板撕裂。
又如下圖高爾夫揮桿動作,左腳固定在地面上,下杆過程中左膝向外側移動,左側大腿相對小腿外旋並伸展,這時內側半月板受到擠壓易出現損傷。
(3)膝關節猛烈屈伸而超出正常範圍時,半月板前、后角會受到過度擠壓而出現損傷,如踢球時用力過猛而使膝關節猛烈超伸時,容易造成半月板前角撕裂。
又如舉重比賽中,試舉過大的重量,下蹲時膝關節過度屈曲而超出正常運動範圍,此時半月板后角受到過度擠壓而易出現撕裂。
目前,針對半月板損傷後的治療主要有以下三種方法:
(1)保守治療:對半月板邊緣性損傷,採用保守治療通常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保守治療主要包括急性期採用P.R.I.C.E,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配合其它物理治療手段。(2)關節鏡修復:適用於半月板紅區和紅白區的撕裂,垂直型撕裂易於修復,有些撕裂則不能修復。同時受撕裂範圍限制,如撕裂小於3mm通常能夠完全修復,介於3-6mm之間修復效果不能保證,大於6mm則通常無法進行修復。
(3)半月板切除:半月板切除後近期治療效果較為理想,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後期易出現骨性關節炎、關節退行性改變及負重不穩定等症狀,遠期滿意率僅為42.5%-68%。故建議早期診斷、早期處理,儘量保留半月板。
第一階段:術後1-2周
消炎消腫,保持關節活動度
3、在不出現疼痛下主動伸膝、屈膝,屈膝不目標:消炎消腫,保持關節活動度
第二階段:2-4周
全範圍活動關節,保持肌肉力量,部分承受體重逐漸過渡至完全承受體重
第三階段:4-8周
恢復腿部力量,關節全範圍內抗阻練習
方法:
自重下蹲
抗阻下蹲
大腿後群肌力練習
臀肌力量練習
小腿肌力練習
第四階段:8-12周
使兩側肌力恢復平衡,訓練神經控制,恢復本體感覺
方法:
不平衡介質下蹲
不平衡介質增加負荷
第五階段:12周之後
逐漸進行跑、跳等高衝擊練習,恢復對抗性運動項目
運動中保持正確的關節排列,是避免運動損傷的根本,而肌力平衡、神經控制、本體感覺則是正確的動作模式和關節排列的基礎,故在進行任何運動前首先需進行動作模式練習。
(2)合理的控制運動負荷
避免極度疲勞狀態下堅持運動,當人體處於極度疲勞狀態時,神經控制能力降低、肌力下降, 對關節位置和運動的控制能力不足,這時極易出現關節位置不正確,而對半月板造成過度擠壓出現損傷。
充分的熱身會增加關節內滑液的分泌,增加半月板的潤滑度、減少磨損。運動後主動進行各種恢復練習,能夠促進半月板和關節面內微細損傷的恢復,避免關節退行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