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月17日海灣戰爭正式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隊伊拉克發起的長達一個多月的軍事打擊,最後迫使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
號稱世界第四大軍事實力的伊拉克就這樣淹沒在了聯合國軍的炮火中,據統計美國在這場戰爭中花費了大概600~700億美元的開支。
戰爭必定會有傷亡損失,那麼當時美國為何要發動海灣戰爭呢?
美國為什麼要頻頻針對伊拉克,發動海灣戰爭?
1.控制中東的既定策略
美國一直都想控制中東地區,這是由中東地區的特殊地位決定的。
中東地區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除了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之外,還具有極為特殊的地緣政治。
整個世界超60%的石油資源都聚集在中東地區,而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又大多聚集在海灣一帶。
自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尤其是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石油資源的地位和作用逐漸凸顯了出來。
而美國石油的20%,歐洲石油的30%以上和日本石油的70%都從中東地區進口,誰控制了中東的石油資源誰就控制了世界的經濟。
尤其是70年代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美國逐漸建立起了石油美元的霸主地位,石油資源無疑是美國經濟的命脈。
這麼大的一塊肥肉擺在眼前,美國肯定不會袖手旁觀,控制中東地區是美國對外既定的政策。
誰要是影響和幹預美國在中東地區的行動,誰就是美國的敵人。
而伊拉克就是這麼一個不把美國放在眼裡的出頭鳥。
1990年,號稱世界第四強軍事實力的伊拉克出兵科威特,想通過武力的手段佔領科威特地區豐厚的石油寶藏。
只要佔領了科威特,對不設邊防的沙烏地阿拉伯國家就能起到極大的威懾作用。
和美國的想法一樣,伊拉克也想成為中東地區的霸主並且壟斷中東地區石油資源的出口。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戰爭一爆發,遠在西方的美國就毛了,決定打著正義之師的旗號幫助科威特對伊拉克實行軍事反擊。
除此之外,中東地區不僅擁有豐厚的石油資源而且還具有極其特殊的地緣政治。
美國一直都想在中東地區建立一個符合自己利益的軍事基地,並派出一定的軍事力量駐紮在中東地區。
與此同時,美國一旦控制了中東地區就可以阻止蘇聯勢力的南下,也可以形成對蘇聯的經濟乃至軍事包圍圈。
可是伊拉克一直都是美國控制中東地區最大的阻力,其頻繁的軍事行動更是讓美國感受到了空前的壓力。
棒打出頭鳥,只有將伊拉克打得臣服才能加快美國控制中東地區的步伐,可美國沒有正當理由發起對伊拉克的進攻,而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行動給美國抓住了機會。
2.再次向蘇聯亮劍,洗刷恥辱
除了要爭奪中東地區的控制權之外,美國挑起海灣戰爭的另一目的就是要向蘇聯旁敲側擊,彰顯自己的實力。
韓戰和越南戰爭,是美國和蘇聯的暗中較量,可都是以美國失敗而告終,這無疑是貶低了美國在全世界的地位,讓其在蘇聯面前有點抬不起頭。
美國急需要一場勝利的戰爭來洗刷曾經失敗的恥辱,而海灣戰爭是美國重振雄風和向世界彰顯自己實力的唯一最好的機會。
所以這場戰爭只能勝利不能失敗,事實上最後這場戰爭美國是成功了,但是關於戰爭前的準備工作和對伊拉克的打擊力度是空前巨大的。
3.鞏固和昭示美國的地位和作用
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世界的整個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先是日本經濟高速崛起,兩德實現統一,再就是歐洲國家形成利益共同體。
這對美國的霸權地位起到一定衝擊的同時也給了美國領導世界的機會。
最重要的是,這個時候的蘇聯已經成為了強弩之末,其在全世界的影響力已經進一步衰弱,誰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 誰就能成為世界的主宰。
是時候該秀一秀自己的肌肉了,與其說美國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是帶有正義性質的倒不如說伊拉克是美國霸權地位形成途中的犧牲品。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美國組織和領導多達39個國家的聯合軍隊共計80萬人對伊拉克實行總攻,這個時候美國的領導權已經公然形成了。
美國非常重視這次與伊拉克的戰爭,勝利了就可以進一步奠基自己的霸主地位並洗刷前恥,而如果一旦失敗美國必然會陷入更加糟糕的境地。
總的來說
海灣戰爭是美國抓住了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事實,而後對其發生的軍事打擊,其實美國的目的已經非常明確了,就是要打擊伊拉克從而實現自己控制中東地區的既定政策。
如果說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是一種霸權主義的行徑,那麼美國想控制中東地區又何嘗不是霸權主義的滲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