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的疫情危局與上海的時疫醫院

2020-12-14 光明網

  作者: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曹曉華

  1912年至1949年的中國,戰火頻頻,內外交困。中國百姓還要面對另一個敵人——瘟疫。短短38年間出現十餘次重大疫情,頻率之高實屬罕見。除了清末即為人熟知的鼠疫,還有霍亂、白喉、瘧疾等,其中波及範圍最廣、受災情況最為嚴重、死亡率最高的疫災當數1932年的全國性霍亂。

  1931年,中國各地水患多達657起,到了1932年,水患雖有所減少,但仍有284起,水災造成的汙染客觀上也成為霍亂疫情大暴發的溫床。據《大公報》上刊登的檢疫處霍亂報告,1932年4月23日霍亂病例在武漢首現,4月26日滬上發現病例——「迄本月二十八日已九十八起,死三人……華租界十六日開始市民預防注射,十日中注射七萬六千名。傳染主因由於飲水不潔,伍連德主張要求減低自來水價,俾普及平民。」從中可以看出,上海、武漢等地遭受霍亂疫情已不止一次,有關當局已有所準備,只是這次疫情發起突然,不在夏季,而在春季。

  此次霍亂從港口城市沿水陸交通向全國擴散,湖北、湖南、山西、山東、浙江、江蘇、安徽、河北、河南等19省至少280個縣被感染,當時沒有統計確切的受災死亡人數,據今人分析這年死於霍亂的人數有40萬至50萬人。霍亂疫情的烈度和強傳染率對當時的公共醫療衛生體系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除了預防注射這樣的措施,確保水質安全也是重要環節。1930年,上海成立了海港檢疫管理處,伍連德出任處長併兼任上海衛生檢疫所所長。作為公共衛生專家,面對1932年來勢洶洶的霍亂,他提出降低自來水價也是合情合理。

  當時上海有清末所建的上海自來水有限公司、法租界的水電公司應對租界的供水需求,還有小型的華商自來水廠面向租界外的一小部分華人,但這些水廠供水依然有限,據伍連德的調查,1932年上海至少有30萬人不得不從河井池塘取水。伍連德呼籲調低水價的初衷很明確,就是讓更多市民用上質量稍有保證的水,以防止霍亂病菌通過生活用水進一步傳染。

  從當時全國範圍來看,上海的供水已屬安全潔淨,只是上海本就情況特殊,各水廠的背景華洋摻雜,此時又正是「一·二八」事變硝煙過後,水價問題無法輕易解決,一部分國人更傾向通過建立時疫醫院應對危局。很多時疫醫院依託民間資本,為當地群眾提供醫療救治,長三角等地水系繁雜,人口稠密,疫情頻發,同時該地區的民間資本較為雄厚,又有中國紅十字會這樣的慈善組織,時疫醫院成為軍閥混戰情況下民間力量抗疫防疫的重要一環。

  當時上海還沒有公立傳染病醫院。時疫醫院主要為了應對疫情,開設和運轉機制與其他醫院不同,一般在疫情快要暴發時臨時設立,一方面加強防護、減少傳染,另一方面萬一疫情嚴重可解燃眉之急。

  由中國紅十字會開設的時疫醫院一般夏秋二季開院,秋冬閉院,方便醫院和醫護人員靈活調度的同時,也能更大程度上節省經費。根據《申報》報導,1932年7月,紅會第一時疫醫院在一周內即接待病患1295人。紅會醫院的首要任務其實是戰場傷員的救治,考慮到年初的淞滬會戰已經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診治戰場傷員,醫護人員未經喘息便要與霍亂再次搏鬥,其奉獻精神著實令人敬佩。

  其他的社會力量也加入設院救災的隊伍中來。「浦東高行鎮附近發現霍亂,該鎮負責人潘鴻鼎、俞振輝、孫璞君等為防止霍亂蔓延,請杜月笙捐資創辦醫院,選址高行南鎮城隍廟,定名為浦東濟群醫院高行臨時分院」,這已不是杜月笙第一次創辦時疫醫院,他先後創辦時疫醫院5所。

  1932年上海開辦時疫醫院20所,其中17所為私人開辦,包括紅會第一時疫醫院、紅會第二時疫醫院、江灣時疫醫院、西藏路上海時疫醫院、虹口時疫醫院、閘北時疫醫院等,分布各處,「中區二,北區四,東區四,西區三,南區三,吳淞一,清東三」。各時疫醫院全力運轉,相繼堅持到秋季。8月下旬開始,疫情漸緩,9月28日,持續兩百多天的疫情終於告一段落。

  面對各地蔓延的霍亂,海港檢疫總管理處兼辦的中央霍亂局,在採集各地疫情數據的基礎上,指出上海有100萬以上即約1/3的人口接種了霍亂疫苗,加上切實有效的住院治療措施,上海死亡率維持在7.4%,為全國最低,上海20家時疫醫院功不可沒。

  而今再看這場危局,距今不到百年,人與疾病的生死搏鬥仍在繼續,前赴後繼、滿腔熱忱的醫護人員,如同他們的前輩,無論何時都能帶給我們希望和信心。

[ 責編:武鵬飛 ]

相關焦點

  • 近代寧波時疫醫院的創辦|寧波|疫情|醫院|嚴康懋
    同時,鄞江、姜山、樟村、高橋、橫溪、莫枝、邱隘、橫街等重要集鎮衛生院也開設了臨時時疫醫療點,使1946年夏暴發的霍亂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保護了城鄉民眾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創辦寧波首家時疫醫院的商紳嚴康懋故居,現已擴展為善園。記者 李超 攝寧波歷史上發生的疫情危局據有關史料記載,近代寧波一般每年夏秋時節是疫情高發期。
  • 近代寧波時疫醫院的創辦
    記者 李超 攝 寧波歷史上發生的疫情危局 據有關史料記載,近代寧波一般每年夏秋時節是疫情高發期。疫情暴發後,經過一定的藥物治療,大部分在當年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因為這些疫情帶有季節性,所以寧波民眾稱之為「時疫病」。因寧波地處東海之濱,夏秋之際正是一年中高溫期,又是颱風最多的季節。
  • 百年前,上海的傳染病醫院是這樣的……
    「上海租界華人自立醫院……自時疫醫院始」。醫院自創辦起,每年夏令開院至秋冬時疫肅清閉幕,專門治療急痧、霍亂、吐瀉、絞腸、吊腳、癟瘰等症,並且聘請國外專家進行診治。因病人過多,病房不夠使用,時疫醫院於1922年起便自籌建立病房。數十年中,這家醫院救治病人數以萬計,得到各界交口稱讚,「誠上海第一善舉也」。同時,醫院還自製防疫藥丸,在時疫救治方面做出了了不起的嘗試。
  • 1925年上海霍亂症始末
    原創 老夫魚 四馬路軼聞錄1924年7月16日下午3點,上海公共租界西藏路,一座西式醫院揭幕,門前聚集了二百餘前來慶賀的嘉賓。這座新開診的西式醫院被稱為上海時疫醫院,連同一個月前設立的中國紅十字會時疫醫院一起,將在一年後的虎疫風波裡擔當主要救濟角色。
  • 精藝報國,共抗時疫
    文 | 王悅陽庚子新春,時疫肆虐,使得原本喜慶熱鬧的過節氣氛,變得頗不尋常。雖然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而取消了新春演出等公共文化活動,但上海文藝人沒有休息,以畫作、募捐、祝福視頻等各種形式,為身在一線的醫護人員點讚,為大家加油打氣,同樣也宣傳防護知識。
  • 舟山歷史上曾發生過的疫情往事
    此時,人飲用了變質的水,接觸了病蟲、毒菌等感染源,就容易生病,引發疫情。◆1918年~1919年:定海時疫流行◆據《舟山市志·大事記》載:1918年11月,定海時疫流行,縣知事出布告,擬就藥方發貼城鄉,並建立時疫醫院。1918年,我國從南到北多個地區都爆發了疫情。
  • 百年前,他們臨危逆行:歷史中的上海救疫醫療隊
    (《紅會赴紹救疫》,載1918年10月22日《民國日報》) 鑑於疫情態勢緊急,中國紅十字會總辦事處立即派出第一醫療隊,由曹文貴醫生帶隊,馳赴上虞。第一醫療隊經過寧波時,據當地《四明日報》報導,各縣「半月以來,忽發現一種時疫」,患者頭痛發熱,症狀如同感冒,一般人三五天即能好轉,但重症者常有性命之憂。
  • 仁濟醫院:上海第一所西醫醫院的故事
    20世紀30年代,仁濟醫院新大樓竣工。該樓為雷士德遺贈款項建造,設床位250張。仁濟醫院由此進入上海大醫院行列。在這家具有176年歷史的上海第一家西醫醫院裡,鐫刻著仁濟醫院醫德信條12條。
  • THE ICONS OF 1932——源自1932年的風格標誌
    香奈兒從1932年嘉柏麗爾·香奈兒創作的「Bijoux de Diamants」鑽石珠寶系列汲取靈感,推出全新高級珠寶作品。全新作品擁有多種佩戴方式,靈活多變的設計,傳承香奈兒女士於1932年打造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鑽石珠寶系列的自由精神。
  • 疫情期間,上海德濟醫院維持開放的秘訣在哪?
    3 月 27 日,上海寒風凜冽,普陀區略顯陳舊的古浪路上,零星走過幾位行人。上海德濟醫院橙紅相間的門診大樓赫然而立。3 個多月來,作為上海市疫情間為數不多保持開放的民營醫院院長,郭輝經歷了多次「危機」和挑戰。在會議室見到郭輝時,他神採奕奕,全然看不出疫情期間連軸轉帶來的疲倦。白大褂下面著正裝、打領帶,好像昭示著一種硬朗的性格。
  • 皮國立:1918年,中國是如何挺過疫情的?
    1918年世界大流感之疫情,無疑創造自黑死病以來單獨一場疫病損失人口最多的記錄。據英國《泰晤士報》報導,1918年9月到12月,歐洲就死了600萬人。而全球在這波疫情中,「至少」有2000多萬人因此殞命,至多則是殺死一億多人。由於當時沒有檢驗微生物的器具,故無法精準地判斷死亡人數,一般認為實際的死亡人數,絕對比帳面上的統計數字更多。
  • 擔使命 攜手共戰疫情――同仁堂集團召開「中藥疫情防控專家研討會」
    中藥疫情防控專家研討會會議特邀國醫大師、中日友好醫院專家晁恩祥,國家級名老中醫、原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東方醫院院長李曰慶,全國政協委員、中日友好醫院專家張洪春,北京市中醫藥研究會理事、施今墨醫藥研究中心副理事長施小墨,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副院長胡凱文,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史大卓,中華中醫藥學會國際部學術顧問
  • 逝於時疫的職業革命家劉鼎
    逝於時疫的職業革命家劉鼎      在長沙西鄉,曾經有一位職業革命家劉鼎(1916~1946),他曾任中共湖南省工委委員四年
  • 海口農商銀行向海南省人民醫院捐贈50萬元助力抗擊疫情
    2月21日,海口農商銀行向海南省人民醫院捐贈50萬元,用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海南省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姜鴻彥,副院長、工會主席單明華,海南省農信社工會主席嚴輝,海口農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吳敏等出席捐贈儀式。
  • 《環球時報》2021年會舉辦 聚焦「疫情下世界危局與變局」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邢曉婧】12月5日,《環球時報》2021年年會在北京舉行。百餘位來自國內外政界、學界和輿論界的權威人士、專家學者出席本次年會。本次年會的主題是「疫情下世界,危局與變局」,與會嘉賓將共同梳理即將過去的2020年,並對2021年的國內外局勢進行預測和展望。2020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中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 直擊上海德濟醫院支援武漢醫護:我們在疫情風暴中心戰鬥
    上海德濟醫院是上海一家非公辦醫院。2月14日,德濟醫院派出了一支來自危重症醫學、急重症監護科室的醫護隊伍, 成為上海馳援武漢的第一支社會醫療救援隊。疫情發生之前,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是一家再普通不過的二級綜合醫院。但在即將過去的這個冬天裡,這個距離華南海鮮市場最近的醫院,成為了疫情風暴的中心。上海德濟醫院,也叫青島大學上海腦科醫學中心,是上海一家非公辦醫院。2月14日,德濟醫院派出了一支來自危重症醫學、急重症監護科室的醫護隊伍,趕赴這個風暴中心。這是上海馳援武漢的第一支社會醫療救援隊。
  • 他從未帶兵打仗,卻成開國中將,主席:不要忘了1932年的事情
    1955年,我軍舉行了第一次立功授銜儀式,為1614名從戰場中立下赫赫戰功的將士們進行表彰。縱觀這一千多名開國將軍,他們大多都是久臥沙場,指揮過千軍萬馬的革命功臣,值得一提的是有這麼一個將軍,他從沒有上過戰場帶兵打仗,卻被授予開國中將軍銜,他是誰?又到底有何過人之處呢?
  • 跌入業績低谷 全球航空業苦撐危局
    原標題:跌入業績低谷 全球航空業苦撐危局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航空出行需求銳減,航空業今年業績預計將迎來最低谷。為應對行業危機,一些國家出臺了援助計劃,部分企業則依靠裁員和降薪苦撐危局。
  • 共克時艱 上海宏康醫院多項善舉支援疫情防控前線
    >   中新網上海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