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想要在這瞬息萬變的時代中生存,你懂得提問之道了嗎?

2020-12-18 梁東西就叫梁東西

說到「人工智慧主持人」,我們會馬上想到在2019年的網絡春晚上,與主持人撒貝寧同臺的「小小撒」。

這位和撒貝寧長得一模一樣的人工智慧主播一上臺後,馬上就把撒貝寧嚇得連連驚呼:「我的天,感覺好像照鏡子一樣。」

更重要的是在節目過程中,「小小撒」的妙語連珠簡直是不想給撒貝寧任何發揮的空間。這個時候,我們不禁要問:在不久的將來,人工智慧主持人真的會替代主持人嗎?

他們不會口誤,斷句準確,不會冷場,甚至可以中文英語無縫連接轉換;他們還可以同時出現在數個新聞現場,他們也許真的會搶走主持人們的飯碗。

但是,身為資深媒體人的楊瀾女士告訴我們:它們的確能夠取代一些重複率比較高、比較機械的工作,可是很難取代富有創造性的部分。尤其是提問。

科學的昌明起源於一個又一個好奇地提問,藝術的發展來源於一個又一個地提問,甚至歷史的進程史就是一部提問史。

也許機器人最後真的會思考,也會不斷地挑戰我們對人類智能的認知。但提問,作為一個人類最基本的底層邏輯和與生俱來的手藝,是人工智慧永遠無法取代的。

而如何更好地提問,實現更有效的溝通及學習效率,成為了我們讀《提問》這一書最需要解答的問題。

一個人的提問力,彰顯在與外界互動質量的高低。而如何與外界發生深度的關聯式互動,科學思維模式可以有效導引提問者。

1990年,楊瀾剛從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中央電視臺正好到她們學校招聘主持人。

那是改革開放之後中央電視臺第一次在社會上招聘主持人,而且是不以播音和傳媒專業為限的。當時的社會氣氛比較沉悶,以至於電視臺在招聘之前就訂好了主持人的標準——純情、善解人意的。

作為眾多面試者中的一員,楊瀾當時站起來並沒有和別人一樣做自我介紹,而是問了一連串的問題:「為什麼電視上女主持人總是一個從屬的地位,為什麼她就一定要清純、可愛、善解人意的,而不能夠更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呢?為什麼中國電視屏幕上很少有職業女性的形象?」

在當時,主考官是回答不出來這些問題的。因為在這之前,他們就從來沒有思考過這樣的問題,而是墨守成規的繼續自己的本分工作。

可是很出人意料的,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居然錄用了這位用淘金式思維思考問題的叛逆姑娘作為他們的節目主持人。

所謂淘金式思維,就是自我掌握主動權,選擇該相信什麼忽略什麼。他是一種重視在獲取過程中展開的積極互動,也是一種能夠幫助提問者快速決定自己的所見所聞價值到底是多少的思維模式。

也正是這樣的思維模式,幫助楊瀾打開了職業的大門,並且更加成功地通往自己的職業之路和深造之路。

換句話而言,正是因為這種形式的提問,成就了楊瀾今天最閃耀的樣子。這些年,她從綜藝主持跨越至國際傳媒,通過對無數前輩、成功人士的提問,不僅重啟了自我認知,還幫助了楊瀾脫離單純的職業技巧,致力於形成對世界、對自我更真實更立體的認知。

不要讓「尬聊」成為你溝通路上的絆腳石,準確把握提問之道,讓溝通不再變得拘束

從什麼時候開始,「尬聊」已經成為了一種調侃,但實際上也是體現了現代人溝通能力的一種衰退。

在《提問力》一書中就有這樣的觀點:我們太多時候在工作和生活中假裝溝通,自說自話,陷入思維和認知的自我封閉當中,因此也不可能在和他人的關係上有真正的開放性。

所以,為了在交談的過程中,不出現尷尬、冷場的局面,我們需要在提問之前做好有關語言、眼神、動作、服飾相關的功課,在提問的開頭遵守破冰原則及關係原則。

其中,在溝通提問之前,了解受訪者的背景是決定整場交流是否能順利完成的根本。

因為要知道,是先做好調查研究會給受訪者一個好的印象,並且也對讓對方感知到你的認真,會更加積極深度地對你接下來的問題做出回應。

也許,我們並不能像楊瀾一樣訪問到各個領域的精英人士。但對待我們的同行、前輩,還是比我們更優秀的人。在提問之前做足了解對方的功課,是一種人生的態度。

要知道,提問的根本不在於問到別人不知道的秘密,而是從提問過程中獲取到能真正幫助到你的信息。

為更好的完成提問,我們需要學習的提問方式分別有:場景化提問、共情式提問、假設式提問、轉場式提問、闡述式提問、質疑式提問、婉語式提問、提問中的留白、結語式提問這九種方法

其中,最廣泛性、普適性使用的是共情式提問。

「電腦可以通過觀察人類所運用的語言、面部表情、手勢等,部分地理解人類的情緒,但是很難說機器可以體會到同樣的情緒。這很難,理解情緒與體會情緒是完全不同的。」

所謂共情,其實又被稱之為「同理心」,其真正的意義是既同情又理解。通過設身處地地體驗他人的處境,將所感所想的內容傳遞給對方,並能對對方的感情做出恰當的反映,通過彼此間的交流互應,使對方的心理感受進入和諧的共振。

所以,當我們在充當一位提問者的角色時,表達的是一種真誠的態度,是對深入談話的邀請,受益的是交流的雙方。

比如說,當我們談話的是一位母親時。我們就可以把交流的主題定為家庭教育、親子關係之中。嘗試與對方發生共情,促使這位母親表達出自己最真實的感受。

良好的交流,其實就是坦誠的交流。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真誠,是可以為人類彼此取暖提供共同「燃料」的。

什麼是真的東西?什麼是最真實的想法?

這些都只有在雙方交流產生共情之後,才能被表達出來的真實感覺。

也許我們真的不能夠完全去理解對方,去接納對方古怪、離奇的想法,但如何理解「理解」,也成為了我們溝通之前所要知識清晰的一個關鍵詞。

理解,並不是站在自己主觀角度上去嘗試認識和接納;而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接受他與自己的差異。

因為只有在了解了對方的背景之後,站在他的角度去產生共情,這樣的感受才是真實有力量的。

只要我們有表達,有談話,我們就無法避免地會出現提問與解答。無論我們的角色是一位丈夫還是一位妻子,無論我們是一個男人,還是一個女人。如果在交談之中,沒有辦法做到與人換位思考,無法產生共識,那麼這樣的交流實際上是沒有意義的。

比如,站在父母的視角,我們經常會無法理解孩子為什麼愛哭鬧。但如果我們試圖蹲下來,以他們的姿態去看世界,會發現他們看到的也許不等同於我們所看到的。

所以在交流之中,我們常應該問自己的問題是:我們能夠相互愛護,能夠公正而寬厚地彼此相待嗎?

也許我們今後還會以提問者的身份去面對形形色色的各種人,他們可能是來自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是社會各個階層的奉獻者。

在《提問》一書中,楊瀾談及了很多與她有過交談關係的名人,在每一次與他們的結束對話後,她都有很細心地把這次的訪問總結一一寫下來。

一個人的思考是有限的,通過交流進行的思想碰撞後,「自我」才會成為真正完整的自我。

就如同山本耀司所說的:「『自己』的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只有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後才知道『自己』是什麼,這才是自我。」

溝通交流這件事並不可怕,交談也並不是一件無意義的事情。想要促使自己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讓我們更清晰地觸碰到自己的輪廓。就應當要繼續保持提問的姿態,忠誠自己的好奇心,做一位不甘被吞沒的思考者。這才是這個瞬息萬變時代的生存之道。

相關焦點

  • 職場溝通中如何提問?好的問題把複雜變簡單,那該怎麼問?
    掌中含無限,剎那即永恆。——威廉·布萊克職場中怎麼提問題。提問有技術嗎?問問題還用學嗎?回答問題難,提問題不是張嘴就來嗎?你可以提問:「你怎麼評價我們今天的溝通表現?」這個提問會讓員工自己琢磨一下:今天能給自己打幾分?哪兒做得好?哪兒做得不好?這比你去灌輸一些評價,效果要好。
  • 丨《學會提問》
    因為無法適應瞬息萬變的世界,僅憑微不足道的知識在這個世界是很難生存下去的。解決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通過學習去了解變化莫測的世界、認清自己。」但是,若是以為懂得問幾個「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之類的問題便覺得自己懂提問了,這未免太過於天真了些。畢竟,你都不知道自己的真實「意圖」是什麼,那你提出這些問題有什麼意義或價值呢?
  • 水均益一個提問,把硬漢普京大帝都逗笑了,他的秘訣在這裡
    前兩個是規定問題,中規中矩,普京一點也不興奮。當時水均益就想,如果這樣下去,估計最多再答兩三個問題,普京就得抬屁股走人。這可咋辦?按規定,第三個問題本來要問中俄經貿合作前景。但水均益想了想,便脫口而出:「聽說您的辦公室裡掛著一幅彼得大帝的畫像,在俄羅斯歷史上有不少時代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彼得大帝時代、葉卡捷琳娜時代、壓力山大時代,當然還有蘇聯時代,您個人更傾向於喜歡哪個時代?」普京最崇拜的就是彼得大帝,據說他最喜歡的,就是人們把他看成拯救俄羅斯的彼得大帝。所以水均益的這個問題,一下就勾起了普京的興趣,讓他侃侃而談。
  • 記者提問時旁邊坐著女友,恩裡克開玩笑:讓你女友來提問
    虎撲10月11日訊 今天西班牙賽後得新聞發布會上還發生了一個有趣的小插曲:當時西班牙六臺的記者Julio Suarez正在回家的車上提問,路易斯-恩裡克便問:「能讓我看下你旁邊是誰嗎?」路易斯-恩裡克則開玩笑回到:「嘿,那不如讓你女朋友來提問。」
  • 實用口語:英語提問的方式與技巧,你get了嗎?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實用口語>正文實用口語:英語提問的方式與技巧,你get了嗎?我們熟知的一般疑問句、特殊疑問句、反義疑問句的背後蘊藏著怎樣的思維方式,這值得我們琢磨。下文中我就從生活中常用的提問方式中選取幾種,略作解析,以提醒大家在口語練習中不要輕視「提問」這一重要環節。   封閉式與開放式提問   封閉式提問(closed-ended questions)通常是指那些在提問時對回答的內容有所限制,讓對方在可選的幾個答案中進行選擇的提問方式。
  • 她被譽為「中國的華萊士」,原來是把「提問」這件小事重複了30年
    「這就是標準答案,記下來,考試的時候能答出來就行了。」老師說。「你是在挑戰我的權威嗎?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領導上司說。「問這麼多有什麼用?能賺更多錢嗎?能改變命運嗎?」朋友說。不知是老師提問的沒水平,還是我不明白老師問的用意是什麼?也不知道如何反問老師,這道題該往什麼方向思考。除了被提問,主動提問也是我中學時代的噩夢。自習課上,總會發現那麼幾個熟悉的同學面龐,跑到盯課老師跟前問問題,這些人俗稱為「尖子生」。而我卻幾乎不曾主動問過問題,因為我是真得不知道問什麼,或者怎麼問?
  • 《共情提問》:日本資深律師帶你用提問解鎖共情力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想要影響別人,不能靠命令要靠提問!實用有效的五大提問技巧,教你如何讓顧客出手大方,跟客戶順利籤下合同《共情提問》著 者:(日)谷原誠 譯 者:陳昭蓉
  • 《學會提問,麥肯錫工作法》|學會提問,找到自己專屬的工作方法
    當我們面對焦頭爛的工作時,可以問一問自己:這是最重要的事情嗎?這也許能幫助我們優先處理緊急的事,後面不那麼緊急的就不會那麼焦慮了。通過一句話的簡短問題讓我們重新把焦點放在了重要的事情上。2. 不帶有主觀判斷我們提問的初衷是要解決問題,而不是要去質問沒有完成問題的人。
  • 校長張希:學術會議中的提問藝術
    現在的同學們,外語水平和學術自信都比當年的我們強上百倍,但在一場報告會上想要有更多收穫,想要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可能也需在參會前做一些準備。問題可以是解惑的,也可以是質疑的。科學本身就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過程。我們可以對報告中的某個知識點,請求主講者給予解答,這也給了主講者提供更多實驗細節,拓展報告內容的機會。
  • 楊瀾央視求職,面試官提問:你可以穿三點式出鏡嗎?這是我聽過最聰明...
    「如果你是騰訊的數據科學家,你覺得最近微信上的文章有百分之多少是謠言?」 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思考「答案」,到底是百分之多少?但是如果你這樣想,你可就掉進了這道題的題眼裡。 作為最優秀的數據科學家,你應該是有邏輯並思維縝密的。首先,你應該思考如何定義「謠言」,以及應該以什麼指標來計算它。
  • MCC早讀 | 封閉式提問是教練禁忌?你也許誤解了「封閉式問題」
    做教練不可以用封閉式提問嗎?是誰說的?」在學習教練技術時,我們會被告知要多用開放性提問,但不等同於不可以用封閉性提問。非常感謝這位嘉賓的問題,也引發了我關於這一話題的思考。為什麼我們在教練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封閉式問題的使用呢?封閉式提問就是你把選項準備好,拋出來給對方選擇。習慣高姿態、使用命令式管理風格及溝通方式的人,不知不覺地會用一些封閉式的提問,比如說:「行不行?可不可以?能不能?是不是?有沒有?」。例如:這件事情是你決定的? 你和另一個部門相處好嗎?或者是:你選擇今天還是明天執行?你覺得A方案還是B方案可行?
  • 楊瀾巧問大作家王蒙去新疆的避難故事:會提問的人,一開口就贏了
    01、學會提問,讓你的人生道路「事半功倍」。說到中國文學史,我相信王蒙一定是一位繞不開的人物。這當然不僅僅是因為他是大作家,也不是因為他曾經擔任過文化部部長,而是因為他的14歲少年時期,從布爾什維克開始的成長經歷,使得他成為了時代變遷的一面鏡子。
  • 醫藥代表拜訪 探詢,不是提問
    《開場,註定結局》一文發出以後,收到各種吐槽:燒腦,看完還是不知道怎麼開場,看了三遍還是沒能理解,感覺像是開篇第一章,卻再沒有了下文,希望能舉些例子等等。覺得應該統一給些反饋,就借這一篇的開頭囉嗦幾句。 首先值得感慨一下,這些反饋太好了!想想看,凡是做銷售過銷售的人,極少有人提出開場問題,因為這從來就不是問題。
  • 3種簡單的法語提問方式
    這使您可以獲得所需的任何信息,並與人們進行基本對話。法語問題並不難,但是形成問題的方法很少。因此,為了幫助您掌握它們,在這篇文章中,我告訴您所有有關用法語提問的知識。在這篇文章的結尾,您將能夠問法語問題,無論是否帶有疑問詞。這樣,您將能夠更輕鬆地與講法語的朋友聊天,並使您在講法語國家的旅途中的生活變得更加輕鬆。
  • 向時代提問——《2050:未來議程》
    只要看看大鳥教小鳥飛行,大雞教小雞抓蟲,小鳥小雞難受嗎?痛苦嗎?問題七未來你的一生中會產生多少「碳排放」?未來「碳中和」會不會成為每一個人伴隨終生的「生存指標」?「知足常樂」的世界會成為常態嗎?從邏輯上講這確實是有問題的。我們在追求高負熵產品的同時,必然會導致自己生存環境的熵值劇烈增加。這也許就是上帝為我們挖的坑。我們只能另闢蹊徑,看不看能不能從上帝那裡另外找到減少整個環境、整個地球的熵值的辦法?問題八人的意識可以下載,從而在虛擬世界獲得永生嗎?
  • 提問|你真的需要電解質飲料嗎?
    提問|你真的需要電解質飲料嗎?電解質飲料真的像廣告說的那樣不可缺少嗎?運動飲料的廣告中總是說,當我們在運動的時候,電解質會通過汗液從體內流失出去。有些進行高強度運動的人一小時就會排出幾升的水以及幾千毫克的鈉離子。出汗後如果失去過多的鈉,即使你喝了很多水,可能也不能達到補充水分的目的。鈉離子失衡的話,可能會導致對鹽上癮,還會引發肌肉痙攣。
  • 「提問諸子」系列叢書賦予傳統典籍新的表達形式
    ,展開「提問式」隔空對話,賦予諸子百家學說新的時代內涵和表達形式。  這套由黃坤明主編,郭志坤、陳雪良撰寫的「提問諸子」叢書在趣味橫生的問答中,將歷史、現實和未來聯繫在一起。加上穿插的文物圖片、古代畫作等,叢書融通俗性、知識性於一爐。  有的問題主攻答疑解惑,比如書中提問孟子:「對於您是哪裡人,史籍上說法頗多,有說是鄒人的,有說是邾人的,有說是魯人的,《史記》則說:孟軻,騶(zOu)人也。請問,究竟哪個說法更準確些?」
  • 畢業季 蘇力:你們不再提問了
    等坐到計算機旁寫這些文字時,不禁暗自嘲笑:究竟是你畢業呢?還是人家畢業? 這種日子再持續下去,我可能就什麼事也沒法做了。 因此,有許多事情都是不能多,也不能長的。前幾天,博士生、碩士生畢業,我講了話;今天,又要講話。我現在才知道,如果沒有秘書,當領導也是不容易的——如果要講他自己的話,而且要在一些類似的場合講一些類似的話。
  • 王陽明:為人處世,你想要事事順利,請掌握這三個根本的生存之道
    如果我們想要做到這點,最重要是了解生存之道,唯有如此,我們的人生才會擁有更多好的運氣與順遂的人生。01靠譜之道:做好自己的本分對於一個人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職責,無論我們做什麼,我們都需要盡心盡力去做好手頭的事情,做一個完全靠譜的人。
  • 丨《學會提問》
    印象中,每當自己擅自行動的時候,尤其是犯錯了之後,大人總是這麼說,你不懂就不會問嗎?是了,那時候是小時候,小時候我們有太多不懂的地方了。可偏偏那時候的我們也是最具「小聰明」的時候,我們渴望證明自己可以,我們渴望並急切的想要證明自己是聰明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