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劉備三顧茅廬,今有老師帶禮三求輟學學生,家長:這感覺很棒

2020-12-16 騰訊網

對於有責任心的老師來說,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所教的學生都熱愛學習、考試都考高分。然而,學生也分三六九等,有學習成績優異的優等生,也有成績中等佔大多數的中等生,也有成績差、表現差,讓老師十分頭等的後進生。

而老師最大的不幸和悲哀則是教了一群不愛學習,總愛搗亂的「差生」,每天都會有處理不完的問題,搞得老師們是身心俱備!

教育不是萬能的,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也不可能教好每一位學生。畢竟面對幾十個性格、愛好、習慣都不相同的個體,老師的也無法兼顧到每一個。當然,每位老師都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教育好學生。

教育部明確規定:每一位適齡兒童都必須入校接受教育,學校和老師要保障每位在校學生接受教育。然而,在進入初中之後,很多學習成績很差的學生都不願意繼續上學了,但是又因為年齡太小而無法外出打工,所以他們不得不輟學在家,每年無所事事。

尤其是在廣大農村地區,學生輟學在家的現象非常普遍,為了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完整地接受義務教育,很多地區都出臺了政策,其中就有一項「控輟保學」的規定,要求班主任必須保證班級內活動每位學生不得以任何方式輟學,如果輟學現象嚴重,將會影響老師的收入和今後的職稱評審。

所以,最讓初中班主任頭疼的事便是勸告那些輟學在家的學生返校上課了。然而,這些輟學在家的學生都是已經對學習失去了興趣的人,勸說他們返校上課,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工作,有的老師甚至拿著禮品,帶著禮物去求著學生返校。

在老師求學生返校上課的過程中,最開心的莫過於家長了,以前老師總是拿孩子的問題來找家長麻煩,現在得過來求著家長當說客,讓孩子返校上課了。因此,很多家長紛紛表示:這種感覺真得很棒!

對於輟學在家又返校的學生,老師是既恨又無奈,恨的是這類學生如果輟學將會影響自己的工作,如果返校必然會影響其它學生,影響老師上課,無奈的事,對於這類學生既罵不得,又打不得。因為,一旦惹他們不開心,他們就會再次輟學回家,而老師又不得不再次提著禮物去求他們上學。

總之,輟學在家的學生就一根卡在老師喉嚨裡的刺,拔不出來、咽不下去,讓人無時無刻地感覺到難受。真是古有劉備、關羽、張飛「三顧茅廬」,今有老師拿著禮物「三請輟學在家的學生返校上課」。

當把輟學在家的學生勸返學校後,老師得把他們好好供著,不得嚴厲批評,要好言相勸,大談學習的價值和意義。所以,初中的班主任都非常的辛苦!

相關焦點

  • 學生輟學在家,老師帶禮物求著回校上課,家長:這感覺很棒!
    對於有責任心的老師來說,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所教的學生都熱愛學習、考試都考高分。然而,學生也分三六九等,有學習成績優異的優等生,也有成績中等佔大多數的中等生,也有成績差、表現差,讓老師十分頭等的後進生。尤其是在廣大農村地區,學生輟學在家的現象非常普遍,為了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完整地接受義務教育,很多地區都出臺了政策,其中就有一項「控輟保學」的規定,要求班主任必須保證班級內活動每位學生不得以任何方式輟學,如果輟學現象嚴重,將會影響老師的收入和今後的職稱評審。所以,最讓初中班主任頭疼的事便是勸告那些輟學在家的學生返校上課了。
  • 「三顧茅廬」是真是假?諸葛亮劉備誰先找的誰?
    三顧茅廬,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這又是一段被演義籠罩的歷史。"三顧茅廬"是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諸葛亮由此成為劉備一生中最重要的謀士。在《三國志》裡,有關"三顧茅廬"的記載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更有史書記載,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而不是劉備三顧茅廬。那麼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三顧茅廬"的故事為什麼會一再傳唱?
  • 三顧茅廬到底是不是真的,劉備到底有沒有去三次呢?
    三國這一段歷史,有很多地方都有回味和嚮往,其中劉備的三顧茅廬便是其中之一,在歷史上到底是真是假呢?陳壽的《三國志-諸葛亮傳》裡面有記載:先主遂諳亮,凡三往乃見!就這十個字,被羅貫中搞出來一個典故,硬是弄成六千多字。可見文筆多麼的厲害。但是劉備尋訪諸葛亮的時候是在陳壽20多年的時候,那麼陳壽又是怎麼知道三朝呢?
  • 劉備【三顧茅廬】背後的故事
    我有一個猜想,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所說的這個事情也是真的:諸葛亮去找了劉備,有了那一番談話,而且劉備也採納了他的建議,但是還是沒把他當做一等一的人才,於是諸葛亮他又回去了。回去了以後,劉備不知道什麼原因突然恍然大悟,這個人才是幫助我成就大業的人,我必須把他請回來,那麼就去了三次,再把他請回來。先有登門自薦,後有三顧茅廬。但是這個說法我說清楚,純粹是我的猜想,沒有任何其他的佐證。
  • 劉備當年「三顧茅廬」是假的,不可信?誰在說謊?
    歷史疑案:劉備當年究竟有沒有「三顧茅廬」?三顧茅廬這一段故事早已是耳熟能詳,羅貫中在其小說三國演義中對這段故事進行過大筆墨的渲染。劉備禮賢下士,廣納賢才的人均風法和諸葛亮雄才大略,韜光養晦的臥龍形象也更加深入人心,為世人所稱頌。
  •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真正目的只是因為才華嗎?其實另有隱情
    諸葛亮的三顧茅廬眾所周知,那麼歷史上的三顧茅廬真實是什麼樣子的?劉備只是為了請諸葛亮出山當軍師這一個目的嗎?在三國時期,可謂是人才濟濟,眾多優秀的將領和高深的謀臣輩出,諸葛亮其實在眾多謀臣裡並不算是最優秀的一位,但是劉備卻三次前往拜訪,想請諸葛亮這樣的人出山效力,這又是為什麼?
  • 鄉長起訴家長 輟學逼出「官告民」
    受訪教師們對記者說,鄉司法所、派出所工作人員加入後,他們一般穿著制服,使用公務用車,「震懾力」遠比老師要大。官寨鄉中心學校副校長楊壽偉記得,2018年8月底,有老師反映自己的學生可能輟學去了浙江省一帶。其他老師結合此前幾名輟學學生的類似經歷,建議組織工作小組赴浙江。楊壽偉擔任了組長。
  • 劉備三顧茅廬的地方在哪裡 有南陽臥龍崗,襄陽古隆中兩種說法
    知道《三國演義》的網友肯定也都知道「三顧茅廬」的典故,這是《三國演義》中最有名的一個事件之一,劉備誠心邀請臥龍出山,為此三次親自上門請諸葛亮,最終諸葛亮死心塌地的跟著劉備打天下。那麼劉備「三顧茅廬」的「茅廬」在什麼地方呢?根據網上的資料顯示,劉備三顧茅廬,當時諸葛亮住的地方叫隆中,是位於湖北襄樊的隆中。
  • 諸葛亮躬耕地和劉備三顧茅廬發生地終於有了最權威最公正的論斷
    這就是偉大的中國新時代!       黨中央中宣部的「學習強國」公眾平臺,10月2日正式向全國人民非常權威又非常嚴肅宣布:諸葛亮躬耕地和劉備三顧茅廬發生地是河南南陽!      這是莊重地在向世界宣告:一切歪理邪說在新時代的中國都是站不住腳的!
  • 再講三顧茅廬裡面的故事,你知道嗎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再講三顧茅廬其中的故事。課本上的三顧茅廬,美名流傳,歷史的真相真的如三國演義寫的那樣嘛,那麼,什麼是可能的真相?據史料記載,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自己曾經見過劉備。建安十二年,我們的老曹已經平定了北方。
  • 同是招人才,劉備能三顧茅廬,姜子牙為何三請不成就把人才砍了?
    三顧茅廬是我們家喻戶曉的三國故事。此事最早見於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劉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後來,《三國演義》又對這個事件進行了擴寫。前兩次,劉備虔誠的前往南陽隆中拜訪諸葛亮,可都是失望而回。
  • 劉備三顧茅廬的真正用意
    廁身政治後,劉備先後依於劉焉、盧植、朱雋、陶謙,甚至呂布也一度成為靠山。最後奔曹操,靠袁紹,依劉表,身邊逐漸聚集了武如關羽、張飛、趙雲,文如孫乾、糜竺、簡雍之流,初步贏得了一定的政治資本。但是,這也讓天下梟雄深刻地認識到了劉備的野心與競爭能力,曹操所謂「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備乃人傑也,今若不擊,待其羽翼既成,急難圖也」,將其視為必欲除之的對象之列。
  • 學生寫給老師的感恩信,老師看完只有這一個感覺:夫復何求?
    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是學生人生路上的指引人之一。古語有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老師的責任是相當重大的,尤其是現在的社會,老師這個職業並不好做。做的不好,有人會說你誤人子弟,做的好,也總是會有部分家長對老師心存不滿,覺得老師不能把一碗水端平。
  • 劉備三顧茅廬講了一個什麼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諸葛玄病逝後,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陽縣之西二十裡),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十九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劉備了解了諸葛亮的一些情況後,更加嚮往認識到這樣的人才,於是他帶了關羽、張飛兩員虎將和幾名隨從,騎馬往隆中,一路翻山越嶺,方才來到諸葛亮的隱居之地。見群山環抱,景物幽雅,劉備更增仰慕之情。
  • 三國演義:三顧茅廬諸葛亮就出山了?你看他試探了劉備多少次?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一直是一段流傳至今的佳話,劉備禮賢下士、求賢若渴,放下身段去求得人才,這樣的場景實在讓人感動不已!
  • 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還是諸葛亮主動北上投靠劉備?
    在《三國志》中,曾提及劉備對諸葛亮有三顧茅廬的舉動。在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這段時間裡,劉備拜訪了由水鏡先生司馬徽與徐庶舉薦的人才。當時劉備帶領關羽和張飛先後三次到南陽拜見諸葛亮,而在見到諸葛亮後,書中並沒有記載劉備到底有沒有邀請諸葛亮出山,只是諸葛亮向劉備說出了一番話,為劉備規劃好了將來的戰略方向,而劉備則只說了一個「善」字,在此之後,只提及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的關係日益交好,而沒有其他的記載。
  • 【詩意童年】三顧茅廬顯君禮,鞠躬盡瘁獻臣忠
    【詩意童年】三顧茅廬顯君禮,鞠躬盡瘁獻臣忠 2020-12-04 2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劉備三顧茅廬,臨時改變主意不去了,三國會如何
    在易中天先生講三國時說,其實據考證,不是劉備三顧茅廬,而是諸葛亮先去了找了劉備。在三國時期,主公是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名聲而去尋他,更何況「臥龍鳳雛」、「徐庶臨行推薦」都是《三國演義》編撰的。無數的人都想到劉備手下做事,劉備還要挑一挑,所以這樣身份的劉備如何會去請諸葛亮出山呢?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諸葛亮先去找過劉備了,然後一番交談。而諸葛亮找過他,但沒留下,就說明劉備最開始還沒看上諸葛亮。事後劉備反應過來,後悔了,才發生了「三顧茅廬」的故事,當然三顧還是一顧,這個無從得知了。
  • 歷史名城南陽,這是劉備「三顧茅廬」之地,還有神奇的諸葛八卦陣
    河南南陽是一個大名鼎鼎的歷史文化名城,南陽也是諸葛孔明出山之地,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中國歷史才算正式進入了三國鼎立的時代。在南陽,有分析天下大勢的著名「隆中對」,也從這兒開始,有了後來悲壯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年齡相差20歲,三顧茅廬是做秀?歷史上真實的劉備與諸葛亮關係
    劉備三顧茅廬得臥龍諸葛孔明,這段歷史求賢若渴的佳話,也成為了後代君王和臣子為之稱頌的經典;但如果說歷史上沒有所謂的三顧茅廬,那麼也許,許多人對這對君臣的關係就又是另一番看法。劉備在伯樂盧植的調教下,中年才開始發跡劉備到盧植這裡相當於是鍍了金,因為有了盧植學生這一身份,劉備人生才開始發生改變;而為什麼劉備能得到盧植的教導呢?其實也是一個境遇,劉備好學,盧植心善,某次的機緣巧合兩人結識,盧植看劉備氣宇軒昂,就有心教導他,於是出身草根的劉備就成了盧植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