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溫篡唐後,割據河東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因與他有難以化解的國恥家仇,便擁兵造反,雙方鏖戰十餘載。到了同光元年(923年),已經稱帝的李存勖乘梁軍主力盡出、京師大梁防備空虛之機,準備「批亢搗虛」。但是這個任務可不是什麼簡單的事情,雖然大梁兵力空虛,但是畢竟是深入敵境,搞不好就要全軍覆沒,只有其愛將李嗣源站了出來敢接下來這個任務。
李嗣源率軍奇襲至大梁城下,大梁方面已經無力阻止其有效防禦力量。「己卯旦,李嗣源軍至大梁,攻封丘門,王瓚開門出降,嗣源入城,撫安軍民。是日,帝入自梁門,百官迎謁於馬首,拜伏請罪,帝慰勞之,使各復其位。李嗣源迎賀,帝喜不自勝,手引嗣源衣,以頭觸之曰:『吾有天下,卿父子之功也,天下與爾共之。』」
李存勖
但這樣的話也就是說說而已,誰會願意將江山送給別人呢?後來朱棣起兵「靖難」的時候也曾經對寧王朱權說過類似的話,「燕王謂權,事成,當中分天下。」但是朱棣當上皇帝之後就不管這麼個諾言了,還差點借巫蠱收拾朱權。永樂元年(1403年)「已而人告權巫蠱誹謗事,密探無驗,得已。自是日韜晦,構精廬一區,鼓琴讀書其間,終成祖世得無患。」李存勖其實也不比朱棣強到哪裡去,他不僅不管之前說過的這句話,就連平時說話的時候都是說自己怎麼打江山,對於手下將領的功勞隻字不提。這種方式怎麼能讓手下將領們滿意?南平的開國者高季興就曾經看出李存勖長不了,史書記載:高季興「至江陵,握梁震手曰:『不用君言,幾不免虎口。』又謂將佐曰:『新朝百戰方得河南,乃對功臣舉手去,「吾於十指上得天下,」矜伐如此,則他人皆無功矣,其誰不解體!又荒於禽色,何能久長!吾無憂矣。』」
不僅如此,滅了後梁的李存勖還十分荒淫,縱容優伶、宦官亂政,猜忌、殺戮功臣,樞密使郭崇韜、太師朱友謙等無罪被殺,而這個李存勖曾答應過要中分天下的李嗣源也遭到嚴密監視,甚至差點被殺。在樞密使李紹宏的開脫之下李嗣源才保住了一條命。「是時,莊宗失政,四方饑饉,軍士匱乏,有賣兒貼婦者,道路怨諮。帝在京師,頗為謠言所屬,洎朱友謙、郭崇韜無名被戮,中外大臣皆懷憂懾,「初,帝善遇樞密使李紹宏,及帝在洛陽,群小多以飛語謗毀,紹宏每為庇護。」
朱權
李嗣源在這種環境下就不斷想法子擺脫危機,同光四年(926年)魏博戍卒因不滿朝廷禁止他們回鄉探親,便在貝州發生譁變,這就是著名的貝州兵變。兵變之後,魏博戍卒推舉將領趙在禮為首領佔據魏州。李存勖聞訊便派李紹榮平叛,結果大敗虧輸。在李紹榮的舉薦下,李嗣源被起用。而李嗣源到了魏州便和叛軍同流合汙,李存勖率軍徵討,走到半路上手下士兵便走個差不多了,自己成了個光杆司令。四月,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在洛陽發動兵變,「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自本營率所部抽戈露刃,至興教門大呼,與黃甲兩軍引弓射興教門。帝聞其變,自宮中率諸王近衛御之,逐亂兵出門。既而焚興教門,緣城而入,登宮牆歡噪,帝御親軍格鬥,殺亂兵數百。俄而帝為流矢所中,亭午,崩於絳霄殿之廡下,時年四十三。是時,帝之左右例皆奔散,唯五坊人善友斂廓下樂器簇於帝屍之上,發火焚之。」隨後李嗣源進入洛陽「服斬衰,親奉攢,塗設奠,哭盡哀,乃於柩前即皇帝位。」
李存勖食言而肥,沒答應中分天下,結果三年之後自己的江山就被李嗣源奪走,實在是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