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詩詞:「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

2020-12-10 談藝錄

我喜歡蘇東坡。

原因是他跟其他文學家、詩人、詞人相比,更像是一個「人」,他除了有超凡絕俗的才華外,他還是一個真實存在,讓人能夠感知,能夠親近的一個人,而不是時時高處在雲端的「神仙」,常人該有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煩惱,蘇東坡也有,常人有的親情友情、生離死別的痛苦哀愁,蘇東坡也有。常人有的委屈、酸楚、痛苦,他不但有,甚至比常人更深重……

(傅抱石畫蘇東坡像)

常人時不時去思考人生的種種困惑,蘇東坡也思考,只是,他想得更遠、更透徹,更像是正確答案,最重要的,他能夠用詩詞很美地表達出來,撫慰後世的來人,比如這首《臨江仙·送王緘》:

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憑將清淚灑江陽。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涼。 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殷勤且更盡離殤。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

要讀懂這首詞,就需要了解他的寫作背景。

這首詞在龍榆生的《東坡樂府箋》裡未作編年,準確寫作時間需要推算,好在顧隨先生《東坡詞說》中說這首詞跟《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所抒寫的感情接近,並且這首詞有「忘卻成都來十載」的話,同樣是十年,所以他推斷兩詞屬稿日不會相差很遠。

(1959年的顧隨)

那麼,《江城子》作於熙寧八年(1075年)正月蘇軾任密州知州時,本詞該當作於熙寧七年(1074年)的秋天(秋天過後,他就調任密州了),這時,蘇軾在杭州任通判。

王緘,字元直,是蘇軾亡妻王弗之弟,當時,王緘自眉山到錢塘看望蘇軾,送別之時,蘇軾寫了這首詞。

綜上,這首詞感情線很複雜,送別的惆悵、悼亡的悲痛、仕途不得意的心灰意冷(他自請出京,是因為受王安石的排擠)、對千裡之外故鄉的思念,試問,種種情感交織之下,誰又能不傷感哀愁呢,且讓我們看蘇軾是如何表達的——

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成都,指的是眉山,當時眉山縣所在的眉州歸屬成都府路,所以稱「成都」。他為什麼會忘了成都呢?因為他有自己的心頭之痛,他逼迫自己去忘卻。原因,除了那是回不去的故鄉外,還有王弗。

(蘇東坡與王弗雕像)

王弗自1054年嫁給蘇軾,一直是蘇軾的賢內助,夫妻感情深篤,1065年,王弗忽然染病亡故,年僅二十六歲,喪妻之痛對蘇軾的打擊非常大。因此當王弗歸葬眉山之後,為了擺脫悲痛的纏繞,他不得不努力「忘卻」眉山。但深情哪能忘卻,越是努力,越無法忘卻。十年的忘卻努力,實際上帶來了十倍的思念之情。王緘這次來探望他,更讓蘇軾想起妻子的好處,提醒他想起過往生活的點點滴滴。

當然不可能忘卻,其實他只是把層疊紛至的悲痛一年年地累積下來,化成了長久而深厚的有節制的悲痛罷了。王緘來了,妻弟的到來是他思鄉的誘因,使他不得不回憶過往,老化結痂的傷疤又被揭開,痛苦閘門再次被打開。

(蘇軾故居三蘇祠)

憑將清淚灑江陽。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涼。江陽,古縣名,東晉時所置,治所在今四川彭山縣東,是王弗墓所在,當然也可以指蘇軾的故鄉。那就請你將我思念的清淚帶回家鄉吧!王緘此來,大概是講了很多眉山的事情,因此,蘇軾會說「故山好在」,眉山依然無恙,這讓蘇軾感到欣慰,但也更增添了他「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悲涼,此時的蘇軾,宦海漂泊,通達無望,賦歸無日,這是真正的天涯孤客。此時的他,旅思、鄉愁、喪妻之痛、仕途之悲乃至送別之傷交相催迫,何其痛哉!

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殷勤且更盡離殤。離別宴上,我的悲愁你不會看到,因為我的衷腸早已斷盡,再也不會有更過分的哀愁。讓我們舉杯吧,且盡興飲完這離別之酒!

你看,別人寫愁,是說愁斷腸,到蘇東坡這裡,他卻寫自己想斷腸也無腸可斷,因為之前腸已經斷盡了,那也麼,他先期所經歷人生,哀愁是有多麼深重啊!「殷勤且更盡離觴」簡直就是借酒消愁啊。一腔愁慘,化成了不能排解的無可奈何!

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傳舍」一般指古時供行人休息住宿的處所,也就是旅館或飯店,總之是臨時的場所,是寄身之處,不他鄉,是靈魂無法安放之所。這一句有典故,《漢書·蓋寬饒傳》:「富貴無常,忽則易人。此如傳舍,閱人多矣。」蘇東坡化用此典,實際是在直說人生如寄!

(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

我的軀殼就好像傳舍一樣在不停地看見人世的輾轉、漂泊、流離,何處才能是我的家鄉啊!在這最後兩句,他似乎已經將整個人生看破,他尋求徹底的、最終的解決,卻總也找不到答案,這是痛到無以復加之後的悲涼,甚至到了虛無消極的地步,但在當時的蘇軾,他還能怎樣?在那樣的時代,他的人生別無出路。

(蘇東坡像)

蘇東坡是在人生路上左衝右突又最終完成頓悟的智者,破解人生迷局,他是絕佳的引路人。幸好他留下了諸多的詩文,當我們遇到人生困境,差不多都可以在蘇東坡的詩詞文章裡找到解脫的竅門,有時,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一句詩、一闕詞,但往往就是這短短的一句話,總能恰好命中要害。

或許正是如此,蘇東坡才顯得容易親近,讓人溫暖,這也正是他被人喜愛的原因,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

(【愛唐宋詞】之42,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蘇軾宋詞對人生的感慨真是扎心啊:「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
    比如《赤壁懷古》當中的「人生如夢」,又比如今天我們聊的這句「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這兩句宋詞之所以在今天很受歡迎,就是因為其太扎心。為什麼扎心呢?因為他說到了我們人世間所遭遇的處境。也都會在某個瞬間,感慨一句「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蘇軾這首詞是寫給他妻子弟弟王緘的,妻子王弗已經去世多年,蘇軾離開故鄉也已經多年。王緘來看蘇軾,蘇軾以這首詞相贈,寫盡了對亡妻的懷念,對故鄉的思念,對仕途的漂泊之感。到底哪裡才是自己的家鄉呢?每個人的心中都是苦澀的。
  • 大文豪蘇東坡的「此心安處是吾鄉」應如何理解
    一、「此心安處是吾鄉」的來源出處說到名句「此心安處是吾鄉」,我們不得不引出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其實真正道出此句的是王定國歌妓寓娘,蘇軾感同身受,將其引用詞中。蘇軾問及嶺南風土,寓娘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二、「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共同感受蘇軾一生宦海浮沉,數次被貶,四方奔走,顛沛流離。如此遭際而又奔忙的人生閱歷,讓他從中總結經驗,找出規律。在他眼中,極為平常的生活內容都蘊藏著深刻的道理。
  • 《在故宮尋找蘇東坡》|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蘇東坡見到了自南國北歸的好友王鞏和隨他遠行的歌伎柔奴。當年王鞏是因為受「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的,他的歌伎柔奴毅然隨他遠行,「萬裡歸來年愈少,笑時猶帶嶺梅香」,令蘇東坡大感驚異。對於那荒僻遙遠的流放之地,柔奴說「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讓蘇東坡更受震動。
  • 此心安處是吾鄉
    筆者深深為此觸動,並細究起「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出處來。「此心安處是吾鄉」,出自宋代大詞人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 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禪思妙趣皆入詩詞——聊一聊「有趣」的蘇東坡
    這些有趣的詩詞也就是那些研究者口中所說的"諧趣詩詞",所謂諧趣詩詞,就是採取輕鬆戲謔或是調侃的態度,寫作方法所作的詩詞。我們的詩歌不應當僅僅是傳達個人偉大志向抱負的傳聲筒,也應該有一定的娛樂的功能。我們平常所見的詩詞要麼是正兒八經地表達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志向,要麼是細膩婉轉地抒發自己幽微的內心情感,雖然共情能力有餘,但是愉悅功能卻不足。而蘇東坡卻不相同,他的作品就可以找到許多描寫生活的樂趣與詩人的奇思妙想的"諧趣"詩詞,有時讓人捧腹大笑,讀來甚是歡快,也越能感覺出東坡的可愛。
  • 詩酒趁年華:蘇東坡的仕途、詩詞與人生
    在本書《也無風雨也無晴:蘇東坡的詩詞與人生》中,作者史良昭先生以蘇軾沿途行路足跡為經,詩詞文章為緯,通過四十九篇獨立成篇的短文,串聯出這位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一生跌宕起伏的官場仕途和人生際遇。全書以詞話漫話的形式,從蘇軾各個時期的詩詞入手,解讀蘇軾的政治成就,人際交往,和思想理念。
  • 紀錄片《蘇東坡》1-3集,感受詩詞大神的風採!(附蘇東坡經典詩詞文...
    02夜雨對床 唐代韋應物有「寧知風雪夜,復此對床眠」,蘇軾讀後感觸良深,與蘇轍約定「夜雨對床」,但一直未實現。「夜雨對床」便流傳下來,本不單指兄弟之間,經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11海屋籌添 蘇軾《東坡志林 • 三老語》:「嘗有三老人相遇,或問之年……一人曰:『海水變桑田時,吾輒下一籌,爾 ( 邇 ) 來吾籌已滿十間屋。』」原謂長壽,後以「海屋籌添」為祝壽之詞。
  • [人物誌] 100T.Bang:此去何處是吾鄉
    春天,本是那萬物生發,繁榮盛放的季節,但是他的春天就在此停下,空留心痛與不舍。卸下曾經五年的前綴,一別故地,何處為鄉?早年·輾轉流離Bang,本名裴俊植。他出道的日子正如同他離開故土的日子一樣,也是個冬天。把時間倒轉回2012年。那年,16歲的Bang踏上賽場。
  • 此身飄搖無處尋,此心安處是吾鄉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令人豔羨的如玉雕琢的丰神俊朗的男子,就是老天也垂愛,在他被牽連最深的被貶到苦寒之地的時候,贈予他溫柔美麗、不離不棄的佳人。聽過她唱歌的人都說聲色清亮悅耳,甚是好聽,六月天聽了她唱歌的也會讓人覺得涼爽,沁人心脾。
  • 「此心安處是吾鄉」正是蘇軾一生追求的生命歸宿
    結果柔奴淡淡的回答: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了感嘆不已,曠達如蘇軾者仍花了好一段時間才從貶謫黃州的逆境中走出來,而柔奴只淡淡一句話,卻充滿了人生的大智慧,對於困苦的生活一點都不以為意。京師繁華也罷,賓州瘴癘也罷,只要一顆心安定坦然了,便能歡歡喜喜過日子,便能感受周遭的溫暖美好,那麼任何地方也就都能成為安居的家。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 賞析丨蘇東坡,定風波
    蘇東坡的故事大家聽過太多,今天我們來講一件你可能不知道的小事。在那段小事裡,他還沒成為神話,只是個手忙腳亂的普通人,跟今天的我們很像。他遇到了許多生活風波。他在湖北黃岡抗擊病疫,在經濟滑落時努力生存,也焦慮躁亂時學著安定。如果你不忙,不如聽一聽「東坡定風波」的故事。
  • 此心安處是吾鄉-《誰有我家鄉風韻》詩詞書法精品欣賞
    全書四個章節,分別是「此心安處是吾鄉」「最是中山故國情」「平山代有英雄出」「文章同道亦同根」,收錄了由張志平先生攜手300多位書法家、篆刻家創作的300多幅詩詞書法、200多方印章。這些書法家們來自全國各地,年齡最大的99歲, 最小的僅10歲,書寫的體例齊全,件件都是精品。這些精美的書法作品不但展現了一個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也表達了書法家們對平山這片熱土的思想感情。
  • 《詩意中國》探秘蘇東坡的自然生活哲學
    本周五晚9:10,深圳衛視《詩意中國》第三季第二期,我們就將走進蘇東坡的躬耕生活,遍尋山水詩意,共話田園風流。如果種田也一定需要一個理由的話,蘇東坡能夠給這個理由賦予一些,並不平凡的意義。1080年,蘇軾在黃州「消散」,而蘇東坡在黃州脫胎換骨、完成重生。
  • 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的詩蘊含著怎樣的人生智慧?
    詩詞為哲思提供了展現智慧的平臺,哲思使詩詞獲得了升華的階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蘇軾、蘇轍(字子由)同時考中進士,時年分別為二十二歲與二十歲。(蘇軾、蘇轍與其父蘇洵被後人稱為「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五年後,蘇軾獲授大理評事鳳翔府(在今陝西)籤判,十一月動身赴任。蘇轍伴送至鄭州,回京後,寫了一首七律。蘇軾遂步韻作和,寫了《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
  • 蘇軾的這些詩詞,寫盡人一生的千百種滋味!
    有的人只是隨著時間的大流,糊裡糊塗的過完此生;而有些人卻從中領悟到了人生的千百滋味,賦之於詩詞中,最後成就了優美的詩篇。今天,我們一起去欣賞蘇東坡詩詞間人生的種種滋味。- 01 -看破人生路,萬事轉頭空。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
  • 《詩意中國》探秘蘇東坡的自然生活哲學
    本周五晚9:10,深圳衛視《詩意中國》第三季第二期,我們就將走進蘇東坡的躬耕生活,遍尋山水詩意,共話田園風流。如果種田也一定需要一個理由的話,蘇東坡能夠給這個理由賦予一些,並不平凡的意義。1080年,蘇軾在黃州「消散」,而蘇東坡在黃州脫胎換骨、完成重生。
  • 北宋第一吃貨蘇東坡,流放途中到底寫了多少首關於吃的詩詞
    更重要的是,除了創作和當官,蘇東坡,還解鎖了自己的新天賦,那便是----吃。在黃州,吃貨東坡便進入了「自笑平生為口忙」的狀態。他在長江裡摸魚,到西山中做餅,城郊的野菜,市場中的豬肉,他一個也不放過。甚至寫進詩文,留下菜譜。
  • 蘇軾最有哲理宋詞,「此心安處是吾鄉」,這裡的「心安」是啥意思
    「此心安處是吾鄉」,是蘇軾的一句精彩宋詞,原詞題目是《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此心安處是吾鄉」雖然出自柔奴(王定國侍女,即寓娘)之口,但是卻表達出了蘇軾內心所想的。對於這一句宋詞的翻譯,大多數都認為是「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但是卻並沒有搞清楚蘇軾所說的「心安」究竟是什麼?
  • 長恨此身非我有,且看蘇東坡的悲喜惆悵
    他是文學大家,詩詞的意境比別人高了不知道多少度。他又是大筆一揮的書法家,酣暢淋漓間,盡顯豪邁和瀟灑。他出生於宋朝,是北宋的豪放派代表詩人,可是意境和下筆的溫度還有靈動,一點也不遜色於同樣是宋朝的李清照。他就是蘇軾,下筆千言,一紙淋漓,卻驚動萬世誦。
  • 你知道網紅名句,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出處嗎?一段令蘇軾羨慕的愛情
    文丨曹鏡明題丨你知道網紅名句,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出處嗎?一段令蘇軾羨慕的愛情《定風波》:究竟是什麼樣的愛情,居然讓蘇軾寫下這首千古名篇!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詩詞已經逐漸退出了大眾的舞臺,成為少數人的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