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之「米花」

2021-02-22 旅途駱駝

寧南,地處川滇交界,雖算不得富庶之地,但卻保留了些只有當地才有的特色風味食品。

「米花」就是當地的特色食品之一。

在寧南老輩人的記憶中,米花這種吃食與過春節密不可分。換句話說,這種可做茶點和零食的食品,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夠吃到。在他們的記憶中,每到春節前一個多月的時候,連鄉野的空氣中都瀰漫著炒米花和一股甜絲絲的味道,這味道也似乎在提醒人們:春節快到了!

據傳,寧南的米花製作工藝並非源自本地,可信度極高的一種說法是:成都或者重慶一帶的人避難遷徙到此地,而後米花製作的技藝就此傳播開來。在吸取當地特色並經過技藝改良之後,最終在寧南這塊土地上發揚光大,成為寧南人的家鄉味道。

寧南的特色米花,每塊的規格厚薄均勻、長短一致,色澤金黃,不砂不化、松泡,入口酥脆化渣,口感香甜可口。

傳統的寧南米花,製作方式可謂繁瑣,但每個環節都體現了人們對這種食品的細膩用心,加之結合了寧南當地的地域特點,故而寧南的米花糖有著鮮明的特色:

首先是時令。從前製作這種吃食一般是在春節前一個月左右,因為是冬季,氣溫不高,所以可以多存放一段時間;其次是用糖。曾經的寧南盛產甘蔗,所以人們用當地盛產的紅糖替代了白糖,但卻更有一股紅糖的香甜;再次是米花泡的炒制過程。炒制米花泡不用油炸,用的是極細的鐵砂炒制,炒出的米花更為焦香,糯米的香味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即使放置的時間稍長,也不會產生異味。

土法製作米花糖,製作過程繁瑣細膩、耗時長,時至今天,只在一些堅守傳統製作技藝的家庭或者作坊可見,但與過去的做法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

製作米花,重要一步就是晾曬「陰米」。首先是選米。選用的糯米,一般選用產自寧南、西昌一帶的優質糯米,然後用竹篩去除細碎的米粒和雜質,只用完整的糯米粒;然後是泡米。用清水淘洗精選出的糯米,淘洗乾淨後,用大盆盛放,並用溫水浸泡2--3天。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糯米能夠被浸泡充分,蒸時能更快的熟透,為後期炒制出香脆的米花泡打好基礎;再次是蒸米。從前做飯基本都是用大鍋大灶,因此蒸糯米用的是木甑。將泡好的糯米置於木甑內,大火燒開,然後持續添火,直至糯米熟透。木甑自有木質清香,與糯米香混合一體,蒸熟後的糯米香味獨特;最後就是晾曬。糯米蒸熟透之後,要倒在竹製的簸箕裡面進行晾曬。剛蒸好的糯米並不能暴曬,只能放在通風的地方慢慢風乾,待稍微乾燥一些就要用手把成坨的糯米分開,直至讓蒸熟的糯米變成一顆一顆的幹米粒,之後才能在太陽下晾曬。或許正是因為陰乾的時間長的緣故,因此才叫做「陰米」罷!期間還要撒幾次菜籽油,目的是讓糯米粒自然幹透而不至於粘到一起,而糯米在風乾的過程中也沾染上了菜籽油的香氣。「陰米」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後期米花泡的品質好壞,所以晾曬時間一般都會長一些,一般需要20天以上的時間。而如果「陰米」沒有完全乾透,炒制出的米花泡就不香脆且還硌牙!

在晾曬「陰米」的同時,還要熬製一種被稱為「麻湯」的添加物(其實就是麥芽糖),它在「米花糖」的製作中起到了粘合劑的作用。寧南的「麻湯」,一般分為稻米熬製和紅薯熬製兩種(過去寧南農民基本上家家種植紅薯,因此很多人家也是採用紅薯來熬製。

熬製「麻湯」,首先要生麥芽。先用清水浸泡小麥,待小麥發脹、有冒芽的跡象後,先在竹篾席上鋪一層稻草,撒上冒芽的小麥,再用稻草掩蓋後放置於室內靜待小麥發芽,這個時間一般要一周以上。期間每天都要澆幾次水,待麥子發出的芽有一寸左右就可以取用了。具體做法是:冷水煮稻米,待稻米開始熟時,將麥芽用石臼搗碎或者切碎後放入煮米的大鍋中進行攪拌,小火慢煨,期間需要不停攪拌,麥芽與稻米充分拌勻後撤出柴火,讓稻米與麥芽充分接觸發酵,一般不少於8個小時。之後用乾淨布口袋將汁水與殘渣進行分離過濾,其後用文火對分離出來的汁水進行熬製。隨著水分逐漸蒸發,湯汁逐漸變稠,直到用鏟子翻起粘稠的湯汁會延綿流淌而不斷(俗稱拉出金絲),就可以出鍋了。這就是俗稱的「麻湯」。

用紅薯熬製的方式也大同小異:先將紅薯蒸熟,然後在鍋裡搗爛,加水加熱到沸騰,然後將搗碎的麥芽與搗爛的紅薯攪拌均勻,也是要放置8小時以上,然後同樣用布口袋將汁水與薯渣過濾分離開來,文火熬煮汁水製作「麻湯」。不過用紅薯製作的「麻湯」,還有稍許的紅薯香味。

在農村,每年熬「麻湯」都是小孩子很期待的一件事。熬完麻湯舀出後,鍋底的「麻湯」是不用拿來做米花糖的,因為會有些許的苦糊味,但這卻成了小孩子們喜歡的一種吃食--麻湯鍋巴。基本上每家熬製「麻湯」都會到深夜(白天要做農活,只有晚飯後無農事),熬完「麻湯」後,大人們會把鍋巴鏟在早已準備好的菜葉上,然後再和上幾粒炒熟的花生,等到冷卻後,小孩子們喜歡的一道零食也就做好了。等到第二天一早,小孩醒來一看有吃食,臉都來不及洗,就開始歡呼雀躍起來。一年只有熬「麻湯」的時候才能吃到,那種興奮,可能今天的孩子們已經不能體會到。

等到陰米晾曬好,麻湯也製作好,就要炒制米花泡了。寧南的米花泡,據說最早也是用油炸。但是對於過去的普通百姓來說,用油算是極盡奢侈,因此有人想出用極細的鐵砂替代,誰知道這樣炒制出的米花泡更加香脆,於是這種方法就替代了油炸並沿襲了下來。

炒米花泡,一般是兩個人配合,一個人負責翻炒,另一個人負責篩分。首先要把鐵砂放鍋裡面,大火翻炒升溫(因為一年只會用鐵砂炒制一次米花泡,放置時難免落入灰塵,所以用時就要提前用清水洗涮乾淨,然後晾曬至水分完全乾透),等到鐵砂溫度升高,就把陰米鏟到鍋裡和著鐵砂一起翻炒,利用鐵砂的溫度將陰米烘製成米花泡,快速翻炒後剷出放在一個竹篾密度很小的細砂篩子裡面來回翻篩,直至鐵砂和米花泡完全分離開來。因為細鐵砂極細、米花泡稍大,所以篩分速度也很快.

從把陰米放到鍋裡,翻炒再到出鍋,整個過程在10秒鐘左右。為了保證米花泡不焦糊,每次只會炒一小撮,如此反覆直至陰米完全炒完。有的人家做米花糖時還要在米花面上鋪一層花生,也會在這時候一起炒熟。

所有的前期準備工作就緒,剩下就是做米花糖了。而要製作出香甜脆爽的米花糖,熬糖是關鍵。

據《會理州志》記載,今寧南區域內種蔗始於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黔籍農民張正國入川後從新衙(今會東縣所轄)再遷埂底(今大同鎮躍進村),帶來名為「羅漢」的蔗種進行種植,後因產蔗製糖獲利頗豐,因此附近村民爭相種植,於是種蔗面積越來越大,種蔗民眾也越來越多,甘蔗種植多,自然就促進了當地熬糖業的興盛,所以當地的紅糖價格相對低廉,久而久之,紅糖就成為了當地製作米花糖的主角。

熬糖必須是文火熬製。油鍋燒熱加少許水,然後把紅糖放鍋裡,文火加熱,一直到紅糖全部融化,待到糖汁有些粘稠,舀起來糖汁下滴不斷絲方可。糖熬好了,接下來就是製作米花糖,寧南人把這一過程叫做「打米花」。

「打米花」時,一般要用到兩口鍋:一口鍋持續燒小火,保持糖汁不凝固;另一口鍋就專門用來加熱,並把米花泡和糖汁、麻湯攪拌混合均勻。火候的把握也很關鍵,火大了會糊,火小了又達不到所需的溫度,因此基本都是經驗豐富的老人們或者米花師傅燒火和攪拌原料,年輕的則統統打下手。

製作米花糖的工具也很有特色:一個由四塊條木鑲嵌成的一平米左右的正方形木框;一塊比木框子更大些的硬木板子;一個像雙手能拿住並能使上勁的小木碾;兩塊比巴掌大兩倍左右的硬木板;一塊木尺,長度和木框邊長等長;一把菜刀。

製作過程挺簡單:木框放在硬木板子上,把鍋裡已經混合好糖、麻湯的米花泡子快速鏟到木框框著的木板上,幾個人趁熱快速把米花泡扒拉開來,讓米花泡填滿整個木框內的空白區域。扒拉的速度要快,絕不能讓米花泡子冷掉,因為冷卻之後,附著在泡子上的糖漿就會凝固,米花泡就脆了,也相當於廢掉了。雖然也能吃,但賣相就毀了!

等到扒拉得基本平整了,這時候就要用小木碾在米花泡上來回碾壓,目的是讓米花泡粘合得更緊實。等到碾壓好了,一個人拿木尺一頭,配合另一個人算好尺寸,比量著用菜刀橫切豎切,將框子裡一整塊的米花切成無數塊尺寸相等的米花,切完之後還要用木碾壓緊壓實反覆幾次,然後木框拿開,把米花用幾小塊堆碼成一大塊,用兩塊比巴掌大的木板夾住堆碼的米花糖,反覆按壓,使其成型易於存放。

而食用的時候順著切的印跡掰開就行。那時候,農村裡面農活多,很多人家忙碌之後來不及煮飯,就著開水吃上幾塊米花,也能當作一頓飯食。而村民們春節打的米花,如果存放得當,一般也能吃上大半年。

幾勺糖、幾勺油配比多少米花泡,「打米花」的師傅心裡清楚。有的人家還會在米花面上再鋪上花生、芝麻、酥麻等,做法都一樣,唯一的不同就是米花泡要相對少放一些。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傳統的米花製作技藝也在逐漸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更高效、更快捷的製作方式。記憶中米花的味道,或許也只能留存在一代寧南人的記憶深處了.

相關焦點

  • 黃梅年味:難忘那一口米糖香——糖粑乃!
    「年味」是懷念,懷念香噴噴的爆米「年味」是回味,回味那麥芽糖的甜蜜「年味」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帶著念想的混合味兒糖粑是黃梅人迎接新年不可少的一樣美食過年家裡來客人了,糖粑是招待客人的必備之品,一口咬下去,只聽「咔嚓」一聲,糖粑被咬兩半,發出脆脆的聲響。酥鬆香脆的糖粑,帶著久別後甜蜜的相逢,回味無窮。米香味和麥芽糖的甜味在嘴巴裡一點一點融化,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孩提時代,回憶起那種兒時過年爭搶糖粑的滋味。全家人其樂融融把一年的辛苦熬作甜水,甘甜了一家人。
  • 【吃在保山】米花茶香,米花團甜
    春節將至,充滿濃濃年味氣息的大小集市裡,白白胖胖,粒粒修長飽滿的米花粒們興奮地躺篾編簸箕裡,等待著採買,靜靜期盼團圓之聲。在無數白米花顆粒中央是那又大又圓,紅彤彤,上面繪著金黃祝福語的大米花團,分外喜慶,又一年新年福至。小孩路過,眼睛頃刻被這正紅、圓溜溜米花團兒吸引,激動地指著米花球向大人嘟囔著要買。
  • 鶴山年味系列:勾起你童年回憶的爆米糖
    隨著2021年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街頭巷尾年味漸濃。準備在江門鶴山過年的你,知道鶴山的「年味」有什麼嗎?
  • 黃梅年味:難忘那一口米糖香——糖粑乃
    」是懷念,懷念香噴噴的爆米糺錚叅凎紖橯嚱嵖鞣蝥廂疃聚睌旙讗怫袲尙列搹廷殰簰岌機暌胹櫅珶觼鯤頪軸磍紋蘤沂績妋鼊眪殲仡狚秝薎罺痙圥「年味」是回味,回味那麥芽糖的甜蜜郤獻兞㩵傾禠膯鋂鎮褫厇肀栃勵琿頸鮌唎嶋湊嗑殍嚅攝蠏篩昉驌鞪庚喭磔欱蛺吢昸姿艂鄃眚浱斤促詇訴曥穕耟鷤傎「年味」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
  • 凍米糖——品出年味與情懷
    在洪州凍米糖的生產車間,手工凍米糖傳承人遊兵幹正在給記者介紹手工凍米糖的製作流程。遊兵幹從1997年開始做手工糕點生意,生意最好的時候門口排隊排起了長龍。
  • 傳承不變的「江南小切」凍米糖:浸潤年味與情懷
    數九寒天,又到了凍米糖飄香時節,已經做了23年凍米糖的王誠忠也迎來了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時候。香松酥脆的凍米糖。金東宣傳部提供王誠忠是浙江金華金東江東鎮上王村人。浙江一帶喜甜,糕點、甜食的品類數不勝數,金東也不例外。這其中,凍米糖承載了大多數金東人兒時的美味。凍米糖相傳已有兩百多年的生產歷史,以「江南小切」而出名。
  • 年味 | 爆米花
    進入臘月下旬,年逾六旬的爆米花「守藝人」楊子興也開始忙碌起來。經過他土法製作的爆米花,也為濃濃的年味增加了一份懷舊之情。每年春節,村子裡的人都會到老楊那裡買上一袋玉米花作為必備的年貨。「我來買一袋爆米花,過年的時候,一家人團團圓圓的,回憶一下童年的味道。
  • 苦澀的米花糖
    他的想法,是去賣米花糖,他先前吃過的米花糖,幾裡之外的南部縣城賣6分錢一封,到鄉下就賣8分錢,每一封可以賺2分錢。老杜之所以選擇賣米花糖,與他幼年時跟著大人進城趕集的經歷有關。有一天,在縣城大街喧鬧擁擠的人海中,他突然聞到一股奇異的香味,這是一種油與米再加糖的甜糊味,交織在一起的混合香味。那香味如一隻看不見的手,揪著鼻子,將他帶到一個做米花糖的作坊前。
  • 惠東味道:多祝:「糖」果裡的「年」味
    米花糖、芝麻糖、花生糖,這些農曆過年時必備的傳統甜點,這是許多70後、80後童年時過年最愛吃的零食,已成為了民俗的一個符號。
  • 1.30猩球好⑧: 雞米花 雞柳 瓜米花 炸牛奶全家福
    連夜飯美食大集合雞米花400g+無骨雞柳400g+瓜米花400g+炸牛奶300g(包裝)保溫箱+冰袋快遞:  順豐快遞 新疆西藏海南青海河北不發(疫情特殊地區不發,具體不發地區單獨告知)口味:  瓜米花:南瓜味雞米花/無骨雞柳/炸牛奶:原味儲存方法:  -18°
  • 國際米食味品鑑大會落戶中國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楊榮堅)11月20日,中國首屆國際米食味品鑑大會產品預選賽在遼寧營口鮁魚圈萬隆廣場開賽。以此為標誌,享譽世界的「國際米食味品鑑大會」正式進入中國,並開啟中國市場優質大米與國際一流大米的角逐之旅。本次預賽,來自全國各地的500個大米樣品,通過國際標準公開透明的技術檢測,產生了今年進軍廣州決賽的40強。
  • 尋找年味之旅
    河北黃驊面花。 是下鄉體驗田園生活和傳統年俗還是進城享受大都市五光十色夜生活? 春節旅遊,哪裡最熱門?去哪裡尋找年味?這關係到出遊計劃、行裝準備甚至心理準備,這是你春節出遊前需要了解的一些事。 下鄉體驗年俗走紅 一邊是北上廣「空城」,大城市「年味」越來越淡;一邊是體味年俗、開灶燒飯,圍爐團圓。
  • 路邊一棵榕樹下,一碗米苔目,就是臺東人的晨之味
    嚼勁無窮的米苔目,可不像看上去那麼簡單而是要傾註上所有的耐心和關懷平時早已習慣的用心一旦不在,就難以釋懷和米苔目一起長大阿富最有發言權從小學開始洗米苔目的碗筷一直到大學也回來幫忙保留下古早味的同時也讓阿富的腰杆備受考驗
  • 做黃燦、豆渣餅、蛋糕花、殺年豬、網魚...體驗最地道的湘鄉年味!
    2018年春節進入倒計時濃濃的年味也越來越近
  • 除味神器 吃貨必備 臻米冰箱除味寶開箱體驗
    為此,我經過對比,選擇了這款臻米冰箱除味寶。它的表現如何呢?一起看看唄。 在產品的側面,還有雷射雕飾的臻米英文名稱,凸顯了品牌效應。臻米除味寶通過主動釋放殺菌氣體,來全面消滅有害細菌的滋生,從而高效完成冰箱內部的淨化殺菌。
  • 浙江最全的年味小吃地圖!湖州有這些,你都吃過嗎?
    桂花與蓮藕都是杭州的特產,桂花之香,蓮藕之糯,搭配上糯米和糖漿,就變成一道從底子裡都甜軟的年味小食~| 米花糖 |每次吃米花糕的時候,牧小童就特別開心。一到過年過節,米花糕就十分暢銷。在嘉興,其實這種過年的傳統小吃很多,統稱為「嘉湖細點」,聽說米花糖也是位列其一哦~
  • 【麗江地圖·風物】德芙與米花糖
    日子就像飽滿香甜的米花,一粒一粒,精心粘在一起,平淡中有回甜。每接近年邊,母親總會囑咐老家的親戚,為我準備寫米花糖。米花糖的味道,與親情有關。每個人的舌頭上是都有個故鄉。舌尖上的故鄉,味道裡的故鄉,思念中的故鄉。哪一種味道會讓你忽然飛回故鄉,灶邊爐前,一絲一縷都彌足珍貴。母親一直記在心裡,我偏愛米花糖和苞谷糖。你能想像嗎?嚼著米花糖,就像嚼著乾爽味甘的陽光。
  • 年 味
    時近歲末,街邊的樹上掛滿了紅燈籠,佳節隨著春姑娘調皮的腳步一天天的近了,年味越來越濃了,我忍不住想起父親,父親就是我小時的年味。小的時候,孩子們最盼望的就是過年。我跑去你家看看你跑來我家看看,小嘴塞滿吃的,小手裡拿著嬸娘嬸婆給的好吃的,小臉紅撲撲的笑著叫著鬧著,直把年味鬧得濃濃的。這樣的熱鬧,我是從沒有過,我的年味就是我的父親,父親就是我小時的年味。記憶中,父親寫著一手好看的毛筆字,每年春節前夕單位放假回來,父親都得先忙著給村裡的鄉親們寫春聯。
  • 老西安的年味之宮廷焰火
    宋朝時,架子煙火或盆景煙花開始形成規模,辛棄疾曾有「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的生動描寫。起初,焰火是專供貴族豪富爭雄鬥奢的消遣品,到了明清才逐漸成為節日的禮品,走向民間。直至今日,無論是過年過節、進學升遷,還是大廈落成、商店開張,只要為了表示喜慶,人們都會施放煙火來助興慶祝,燃放煙花也成為重要的年味之一。
  • 過了臘八就是年!江西人最愛的年味大PK,第一名是……
    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今天的臘八節,人們更多記住俗語「過了臘八就是年」。這意味著春節序幕已經拉開,年味兒一天比一天濃了。江西人最愛的年味都在這!每年中秋一過,農村家家戶戶把糯米飯涼幹,炒成爆花米,用米糖拌粘,切成塊塊,待客解茶。這種糕點叫做「炒米糖」、「米花糖塊」。解放初,改名為「凍米糖」。豐城凍米糖自農曆八月十六日上市,到次年二、三月為止,一直行銷本省及瀘、港、南洋,是茶會中的應時點心,又是舊曆年間拜年送禮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