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南,地處川滇交界,雖算不得富庶之地,但卻保留了些只有當地才有的特色風味食品。
「米花」就是當地的特色食品之一。
在寧南老輩人的記憶中,米花這種吃食與過春節密不可分。換句話說,這種可做茶點和零食的食品,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夠吃到。在他們的記憶中,每到春節前一個多月的時候,連鄉野的空氣中都瀰漫著炒米花和一股甜絲絲的味道,這味道也似乎在提醒人們:春節快到了!
據傳,寧南的米花製作工藝並非源自本地,可信度極高的一種說法是:成都或者重慶一帶的人避難遷徙到此地,而後米花製作的技藝就此傳播開來。在吸取當地特色並經過技藝改良之後,最終在寧南這塊土地上發揚光大,成為寧南人的家鄉味道。
寧南的特色米花,每塊的規格厚薄均勻、長短一致,色澤金黃,不砂不化、松泡,入口酥脆化渣,口感香甜可口。
傳統的寧南米花,製作方式可謂繁瑣,但每個環節都體現了人們對這種食品的細膩用心,加之結合了寧南當地的地域特點,故而寧南的米花糖有著鮮明的特色:
首先是時令。從前製作這種吃食一般是在春節前一個月左右,因為是冬季,氣溫不高,所以可以多存放一段時間;其次是用糖。曾經的寧南盛產甘蔗,所以人們用當地盛產的紅糖替代了白糖,但卻更有一股紅糖的香甜;再次是米花泡的炒制過程。炒制米花泡不用油炸,用的是極細的鐵砂炒制,炒出的米花更為焦香,糯米的香味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即使放置的時間稍長,也不會產生異味。
土法製作米花糖,製作過程繁瑣細膩、耗時長,時至今天,只在一些堅守傳統製作技藝的家庭或者作坊可見,但與過去的做法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
製作米花,重要一步就是晾曬「陰米」。首先是選米。選用的糯米,一般選用產自寧南、西昌一帶的優質糯米,然後用竹篩去除細碎的米粒和雜質,只用完整的糯米粒;然後是泡米。用清水淘洗精選出的糯米,淘洗乾淨後,用大盆盛放,並用溫水浸泡2--3天。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糯米能夠被浸泡充分,蒸時能更快的熟透,為後期炒制出香脆的米花泡打好基礎;再次是蒸米。從前做飯基本都是用大鍋大灶,因此蒸糯米用的是木甑。將泡好的糯米置於木甑內,大火燒開,然後持續添火,直至糯米熟透。木甑自有木質清香,與糯米香混合一體,蒸熟後的糯米香味獨特;最後就是晾曬。糯米蒸熟透之後,要倒在竹製的簸箕裡面進行晾曬。剛蒸好的糯米並不能暴曬,只能放在通風的地方慢慢風乾,待稍微乾燥一些就要用手把成坨的糯米分開,直至讓蒸熟的糯米變成一顆一顆的幹米粒,之後才能在太陽下晾曬。或許正是因為陰乾的時間長的緣故,因此才叫做「陰米」罷!期間還要撒幾次菜籽油,目的是讓糯米粒自然幹透而不至於粘到一起,而糯米在風乾的過程中也沾染上了菜籽油的香氣。「陰米」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後期米花泡的品質好壞,所以晾曬時間一般都會長一些,一般需要20天以上的時間。而如果「陰米」沒有完全乾透,炒制出的米花泡就不香脆且還硌牙!
在晾曬「陰米」的同時,還要熬製一種被稱為「麻湯」的添加物(其實就是麥芽糖),它在「米花糖」的製作中起到了粘合劑的作用。寧南的「麻湯」,一般分為稻米熬製和紅薯熬製兩種(過去寧南農民基本上家家種植紅薯,因此很多人家也是採用紅薯來熬製。
熬製「麻湯」,首先要生麥芽。先用清水浸泡小麥,待小麥發脹、有冒芽的跡象後,先在竹篾席上鋪一層稻草,撒上冒芽的小麥,再用稻草掩蓋後放置於室內靜待小麥發芽,這個時間一般要一周以上。期間每天都要澆幾次水,待麥子發出的芽有一寸左右就可以取用了。具體做法是:冷水煮稻米,待稻米開始熟時,將麥芽用石臼搗碎或者切碎後放入煮米的大鍋中進行攪拌,小火慢煨,期間需要不停攪拌,麥芽與稻米充分拌勻後撤出柴火,讓稻米與麥芽充分接觸發酵,一般不少於8個小時。之後用乾淨布口袋將汁水與殘渣進行分離過濾,其後用文火對分離出來的汁水進行熬製。隨著水分逐漸蒸發,湯汁逐漸變稠,直到用鏟子翻起粘稠的湯汁會延綿流淌而不斷(俗稱拉出金絲),就可以出鍋了。這就是俗稱的「麻湯」。
用紅薯熬製的方式也大同小異:先將紅薯蒸熟,然後在鍋裡搗爛,加水加熱到沸騰,然後將搗碎的麥芽與搗爛的紅薯攪拌均勻,也是要放置8小時以上,然後同樣用布口袋將汁水與薯渣過濾分離開來,文火熬煮汁水製作「麻湯」。不過用紅薯製作的「麻湯」,還有稍許的紅薯香味。
在農村,每年熬「麻湯」都是小孩子很期待的一件事。熬完麻湯舀出後,鍋底的「麻湯」是不用拿來做米花糖的,因為會有些許的苦糊味,但這卻成了小孩子們喜歡的一種吃食--麻湯鍋巴。基本上每家熬製「麻湯」都會到深夜(白天要做農活,只有晚飯後無農事),熬完「麻湯」後,大人們會把鍋巴鏟在早已準備好的菜葉上,然後再和上幾粒炒熟的花生,等到冷卻後,小孩子們喜歡的一道零食也就做好了。等到第二天一早,小孩醒來一看有吃食,臉都來不及洗,就開始歡呼雀躍起來。一年只有熬「麻湯」的時候才能吃到,那種興奮,可能今天的孩子們已經不能體會到。
等到陰米晾曬好,麻湯也製作好,就要炒制米花泡了。寧南的米花泡,據說最早也是用油炸。但是對於過去的普通百姓來說,用油算是極盡奢侈,因此有人想出用極細的鐵砂替代,誰知道這樣炒制出的米花泡更加香脆,於是這種方法就替代了油炸並沿襲了下來。
炒米花泡,一般是兩個人配合,一個人負責翻炒,另一個人負責篩分。首先要把鐵砂放鍋裡面,大火翻炒升溫(因為一年只會用鐵砂炒制一次米花泡,放置時難免落入灰塵,所以用時就要提前用清水洗涮乾淨,然後晾曬至水分完全乾透),等到鐵砂溫度升高,就把陰米鏟到鍋裡和著鐵砂一起翻炒,利用鐵砂的溫度將陰米烘製成米花泡,快速翻炒後剷出放在一個竹篾密度很小的細砂篩子裡面來回翻篩,直至鐵砂和米花泡完全分離開來。因為細鐵砂極細、米花泡稍大,所以篩分速度也很快.
從把陰米放到鍋裡,翻炒再到出鍋,整個過程在10秒鐘左右。為了保證米花泡不焦糊,每次只會炒一小撮,如此反覆直至陰米完全炒完。有的人家做米花糖時還要在米花面上鋪一層花生,也會在這時候一起炒熟。
所有的前期準備工作就緒,剩下就是做米花糖了。而要製作出香甜脆爽的米花糖,熬糖是關鍵。
據《會理州志》記載,今寧南區域內種蔗始於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黔籍農民張正國入川後從新衙(今會東縣所轄)再遷埂底(今大同鎮躍進村),帶來名為「羅漢」的蔗種進行種植,後因產蔗製糖獲利頗豐,因此附近村民爭相種植,於是種蔗面積越來越大,種蔗民眾也越來越多,甘蔗種植多,自然就促進了當地熬糖業的興盛,所以當地的紅糖價格相對低廉,久而久之,紅糖就成為了當地製作米花糖的主角。
熬糖必須是文火熬製。油鍋燒熱加少許水,然後把紅糖放鍋裡,文火加熱,一直到紅糖全部融化,待到糖汁有些粘稠,舀起來糖汁下滴不斷絲方可。糖熬好了,接下來就是製作米花糖,寧南人把這一過程叫做「打米花」。
「打米花」時,一般要用到兩口鍋:一口鍋持續燒小火,保持糖汁不凝固;另一口鍋就專門用來加熱,並把米花泡和糖汁、麻湯攪拌混合均勻。火候的把握也很關鍵,火大了會糊,火小了又達不到所需的溫度,因此基本都是經驗豐富的老人們或者米花師傅燒火和攪拌原料,年輕的則統統打下手。
製作米花糖的工具也很有特色:一個由四塊條木鑲嵌成的一平米左右的正方形木框;一塊比木框子更大些的硬木板子;一個像雙手能拿住並能使上勁的小木碾;兩塊比巴掌大兩倍左右的硬木板;一塊木尺,長度和木框邊長等長;一把菜刀。
製作過程挺簡單:木框放在硬木板子上,把鍋裡已經混合好糖、麻湯的米花泡子快速鏟到木框框著的木板上,幾個人趁熱快速把米花泡扒拉開來,讓米花泡填滿整個木框內的空白區域。扒拉的速度要快,絕不能讓米花泡子冷掉,因為冷卻之後,附著在泡子上的糖漿就會凝固,米花泡就脆了,也相當於廢掉了。雖然也能吃,但賣相就毀了!
等到扒拉得基本平整了,這時候就要用小木碾在米花泡上來回碾壓,目的是讓米花泡粘合得更緊實。等到碾壓好了,一個人拿木尺一頭,配合另一個人算好尺寸,比量著用菜刀橫切豎切,將框子裡一整塊的米花切成無數塊尺寸相等的米花,切完之後還要用木碾壓緊壓實反覆幾次,然後木框拿開,把米花用幾小塊堆碼成一大塊,用兩塊比巴掌大的木板夾住堆碼的米花糖,反覆按壓,使其成型易於存放。
而食用的時候順著切的印跡掰開就行。那時候,農村裡面農活多,很多人家忙碌之後來不及煮飯,就著開水吃上幾塊米花,也能當作一頓飯食。而村民們春節打的米花,如果存放得當,一般也能吃上大半年。
幾勺糖、幾勺油配比多少米花泡,「打米花」的師傅心裡清楚。有的人家還會在米花面上再鋪上花生、芝麻、酥麻等,做法都一樣,唯一的不同就是米花泡要相對少放一些。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傳統的米花製作技藝也在逐漸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更高效、更快捷的製作方式。記憶中米花的味道,或許也只能留存在一代寧南人的記憶深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