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錯誤的教育方式,可能是青少年抑鬱症的罪魁禍首
在諮詢的過程中,我發現,患抑鬱症的青少年越來越多,有些孩子剛上初中或者剛上高中,就因為抑鬱症的原因,休學在家。
孩子得了抑鬱症,父母當然是最著急的,四處求醫問藥,尋找方法為孩子治療。但是,孩子本人呢?願意配合的只是極少數,多數的孩子只把自己封閉起來,對父母的建議和想法採取「三不原則」,也就是不聽,不說,不動。你說哪個醫院好,我不去,你說哪種方法效果不錯,我不動,你說有什麼想法可以說出來,我不說。有時,明明約好了諮詢時間,可到了那天,孩子卻不願意出家門,不得不取消預約。家長們對孩子反覆無常的情緒波動,打不得,罵不得,害怕孩子的情況更加嚴重。
和這些父母溝通的過程中,我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老師,孩子不聽我的,我拿他沒辦法,你幫忙勸勸他吧,他可能會聽你的。」
然後,在和孩子溝通過程中,我發現,孩子的抑鬱問題其實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孩子從小到大,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已經超出了他應有的承受能力。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孩子的心理問題,並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在成長過程中,日積月累造成的。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其潛在的,長期存在的因素,不是偶然的。
打個比喻,這些父母養孩子,就像打遊戲。自己的大號被自己打廢了,就想把小號練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不停的買裝備,練技術,打怪升級,想用小號實現逆襲,從青銅變成王者。
在生活中,他們不斷地給孩子報各種課外班,什麼素描,鋼琴,跆拳道,跳舞,奧數,英語,寫作,不管孩子喜歡不喜歡,重要的是,家長認為這個班應該報,報什麼班,上什麼課,家長說了算。孩子的周末被安排得滿滿的,沒有時間休息,沒有快樂,有的只是不斷升級的壓力和沒完沒了的嘮叨。
孩子的成績是父母向他人炫耀的資本,只要考不好,沒有安慰,沒有鼓勵,只有指責和批評。
至於孩子願不願意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你實現我沒有實現的夢想。
所以,很多時候,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矛盾,不是青春期,不是代溝,而是孩子沒有按照父母的想法,去活成他們想要的樣子。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孩子是非常容易患上抑鬱症的。這也是為什麼,現在青少年抑鬱症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
避免青少年抑鬱症,從改變教育方式開始。
#青少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