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闍世王經》不念有無功德,不念勝道俗道,不念有罪無罪,不念生死涅槃,不念日月星辰,不念自世界他世界,作是念者增加慈悲智慧.

2021-02-16 大乘佛法流通平臺

阿闍世王白文殊師利言:惟加大恩,明旦屈德就宮而食。文殊師利答言:佛法非以衣食故。阿闍世王即白:當何以施之?則答言:若深入微妙,其事審諦無所汙亦無所著,亦無所疑無所難,無所畏無所一懼,如是者以為得哀。文殊師利復語阿闍世:念諸法亦不念有亦不念無,是者以為得哀。不當念過去意,亦不當念當來意,亦不當念現在意,作是者以得加哀。汝不當念一切之所可見者,亦不誠作是者以得加哀。阿闍世王復白文殊師利:如所言,悉法之所載無有異,惟以身故當加哀受其請。文殊師利復言:且止,其道者非以是故,若飲若食,若王不念有吾、有我、壽命、人,以是念者以得加哀。若心無所持亦無所緣,亦不四大亦不五陰、亦不六衰亦不持三界、亦不於功德亦不念無有功德、亦不於俗亦不於道、亦不於罪亦不於無罪、亦不於餘亦不於無餘、亦不於脫亦不於無脫、亦不於生死亦不於泥洹,作如是者以得加哀。阿闍世王復白文殊師利言:聞如是法倍復踴躍,以是故欲請之,令我緣是而得安隱。文殊師利答言:汝希望有所緣欲得安隱,是以不緣則無安隱,所以者何?因其法無所緣無有安,不念是亦不貢高,一切無所念,是故緣是故安,於是中無惡意,後復無災變者,後有災變者是則不安,從本至竟無有異,是乃為安。阿闍世王復問:說何所法而無異可得安?文殊師利言:若空無作者、無有能作者、無有想、無有願、無有作、亦無有作者,其有念我有所作無所作,是故為異。亦不求無所緣,身口意是為作,所以者何?無生死想,是故諸法若有所緣,當知悉無所緣。

相關焦點

  • 持念阿閦佛(不動如來)名號的功德利益
    應當專念不動如來及稱名號。是諸災害皆得消除。由彼如來往昔弘濟百千諸龍解脫眾苦。又由慈悲本願誠諦不虛。回向善根要期圓滿故。稱彼名號憂患自消。唯除有情宿業成熟。」〈2〉「魔不能嬈」:阿閦佛名號,因不動菩提行,令眾魔不能損害而憂惱悲慟。經云:「佛告魔言:汝能毀壞誰之道心?魔言:其求大乘、執持阿閦如來名者,我心則生愁憂熱惱。
  • 阿彌陀佛的「阿」字,究竟念「a」還是念「e」?
    念一聲佛號,無量功德便會由彌陀功德海,流注到我們的八識心田。所以印光祖師說:「一聲佛號,成佛有餘。」漢傳大乘經論中,記載阿彌陀佛及西方淨土的卷宗,不下二百餘部。另外,歷史上「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也說明淨土信仰的深入人心。但這聲佛號,儘管黃口小兒也念得,但八十老翁也未必識得。阿彌陀佛究竟是誰?這聲佛號的含義又是什麼?「阿」字究竟念「a」還是念「e」呢?本文中小編就為大家一一解答。
  • 乃至十念:念誰?念什麼?怎麼念?(視頻)
    很多人聽說「無條件救度」,說:「連五逆十惡都救度,那我不能贊成這樣的佛。」這樣的人怎麼能憶念佛的慈悲?心性沒有到那個境界。念佛的智慧,大家念得來嗎?根本念不來。要我們念佛的智慧,就像要螞蟻想像太空梭一樣,它根本想不到。即使它坐在太空梭上,到外太空轉了一圈回來,它也不知道。
  • 臨終時念不出佛怎麼辦?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復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 這個經一天念三遍,念了半年以後,他那些業障統統都沒有了!
    亦無所作,亦無所有。不起不滅,得平等法。具足成就無量總持百千三昧。諸根智慧,廣普寂定。深入菩薩法藏,得佛華嚴三昧,宣揚演說一切經典。住深定門,悉睹現在無量諸佛。一念之頃,無不周遍。濟諸劇難,諸閒不閒。分別顯示真實之際,得諸如來辯才之智。入眾言音,開化一切。超過世間諸所有法,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於一切萬物,而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 印光大師:念「六字佛號」,福報自來!
    印光大師:「南無阿彌陀佛」此一句,若單念六字佛號,雖日念十萬,念滿百年,也不及此一句之數。然則念六字者,念一生,不及念一句。而念一句者,縱有信願,未必即能往生。念一生,而有信願者,決定可以往生。且依諸祖成規,念六字名號,切勿以多少計。
  • 秋竹仁波切:華人最好念漢文 不須要去念藏文
    因為這些老師父從小接觸的都是藏文,念久習慣了,所以即使你們念的藏音不標準,他坐在上面仍然聽得很爽。但是念的人不見得爽,為什麼呢?眾生念一部經時,都想要了解這部經的文義,然後隨文入觀。如果沒有辦法隨文入觀,這些文字不就變成廢話嗎?
  • 為什麼我們念佛念阿彌陀佛,念菩薩時念觀世音菩薩,這裡面有原因
    為什麼我們念佛念阿彌陀佛,念菩薩時念觀世音菩薩,這裡面有原因。三世諸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是什麼呢?「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
  • 念佛方法:不在於怎麼念,而在於念的是誰
    「無樣為樣」,這是法然上人說的,就是念佛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樣」是形象、模式。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這是念佛的樣子,大聲小聲,高調低調,跑調不跑調,都可以。稱念彌陀名號其實很簡單,「稱名」就是稱呼他的名字。
  • 念地藏菩薩聖號容易攝念
    這個方法的殊勝之處,是佛在《佔察善惡業報經》中為眾生開示的。「攝念」就是把念頭收住;「方便」就是善巧,佛在《佔察經》中明確開示念地藏菩薩聖號有不可思議功德力,最容易攝念。增上緣就是念佛菩薩聖號及念佛法僧三寶,比如念阿彌陀佛聖號時,觀想我跟阿彌陀佛一樣,也有無量光,無量壽,那麼佛就做了這個因的增上緣。念地藏王菩薩聖號也是一樣,觀想我就是地藏王菩薩,普度一切眾生,這樣念一句阿彌陀佛或者地藏王菩薩,就能消無量罪,會增長智慧。
  • 念【嗡嘛呢叭咪吽】的作用,如何念才會靈驗呢?(轉發功德無量)
    ,是諸佛慈悲和智慧的音聲顯現,六字大明咒是「嗡啊吽」三字的擴展,其內涵異常豐富,奧妙無窮,蘊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透過六字大明咒的不斷持誦,你憶念並迎請觀世音菩薩的無盡功德,彷佛從遙遠之處呼喚他,而他則會任運地示現慈悲來響應,並圓滿你的一切願望。總而言之,念 嗡(ong)嘛(ma)呢(ni)叭(bei)咪(mei)吽(hong)能夠清除貪、瞋、痴、傲慢、嫉妒以及吝嗇這六種煩惱,堵塞六道之門,超脫六道輪迴,往生淨土而證菩提。
  • 萬法無非是一個念,這是真正的涅槃!( 音頻+文字)
    佛這四十九年的住世,就叫「有餘依涅槃」;在三十一歲他已經成為圓滿之佛,但是肉團身還在示現。那麼依樣畫葫蘆,我們現在是不是叫「有餘依分真即佛」呀?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即已證到分真即佛,但仍然要依靠肉團身來弘法利生,或者進一步成就自己。分真即佛,簡說四十二分,細說六十個聖位。再細細細細說,每一個位都有無量的等級。
  • 什麼是念佛、念法、念僧?
    《佛說阿彌陀經》說:「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 千萬不要 「 嗡 瑪 尼 貝 美 吽 」 念久了,不念阿彌陀佛了!
    各位,什麼都要修,我最喜歡念的是我們南傳的阿贊多尊者的泰國經王,所以我什麼都念,連那個《太上老君清淨經》念的法喜充滿,人家跑到玉皇大帝那邊《玉皇經》,我也在那邊念,我願玉皇大帝,好高興,將來成佛對不對?
  • 過年期間祈福 誦念哪些經咒殊勝、有求必應?
    ,阿彌陀佛本身就是佛中之王,經典載,虔誠念誦阿彌陀佛聖號,常得一切天神守護,甚至不求消災免難,自然消災免難;不求家庭平安,家庭自然平安。3、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讀音:ong ma ni bei mei hòng這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神咒,代表一切諸菩薩的慈悲與加持。六字大明咒是「唵啊吽」三字的擴展,其內涵異常豐富、奧妙無窮,蘊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此咒即是觀世音菩薩的微妙本心。
  • 佛說丨天天念「南無阿彌陀佛」,其中含義,你知道嗎?
    我國佛教信仰人數非常多,每逢初一十五或者佛教重大節日,許多信眾往往都會選擇到寺院裡燒炷香、禮佛供養,以廣作功德,得佛菩薩慈悲護佑和加持。
  • 清明節誦念《地藏經》 功德很大? 轉發誦讀一次《地藏經》功德無量無邊,願此功德回向老祖宗.
    清明節誦念《地藏經》 功德很大?轉發誦讀一次《地藏經》功德無量無邊,願此功德回向老祖宗。 地藏經 木魚讀誦版 清明節是紀念先祖的日子,所有的人都應該多念經給祖先。從世俗上講,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享受的一切物質文明,文字,財富,都是祖先的功勞。
  • 過年期間祈福,誦念哪些經咒殊勝、吉祥如意?
    含攝十方法界一切諸佛功德利益,有著無與倫比的大威神力和無量無邊的福德智慧,阿彌陀佛本身就是佛中之王,經典載,虔誠念誦阿彌陀佛聖號,常得一切天神守護,甚至不求消災免難,自然消災免難;不求家庭平安,家庭自然平安。
  • 常念大悲咒,閻羅王便管不了你丨學會楞嚴咒呢?(宣化上人)
    「善惡業報毫不錯」:作善得善報,作惡得惡報,善惡果報絲毫不錯。「鐵面無私老閻羅」:閻羅王鐵面無私不講人情,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閻羅王的黑臉像鐵那麼黑,沒有一點人情味道,你想欺騙閻羅王是不可能的。各位一定要做善事!做惡事閻羅王不饒過你,做善事他便恭敬你。
  • 菩薩手執念珠,念什麼呢?
    >讀書是遇見遇見書中的另一個自己讀書是交流情感的互動與感同身受讀書是陪伴陪伴自己成長的老師讀書是慈悲把握自己情緒是對自己和他人最好的慈悲讀書是智慧深入經藏不讓自己煩惱以及不給他人煩惱是最大的智慧——月修法師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