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淺析查理五世與神聖羅馬帝國之間的會議

2020-12-10 歷史繡春刀

引言

1548年,查理五世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的帝國議會制定了《國事詔書》,由帝國議會以及聯省議會頒布。該詔書將尼德蘭地區組成一 個「大勃艮第圈」,正式命名為「尼德蘭十七聯省」。這十七聯省由荷蘭、澤蘭、布拉班特、烏特勒支、弗利斯蘭、埃諾、上埃瑟爾、佛蘭德斯、瓦隆·法蘭德 斯、阿圖瓦、盧森堡、梅赫倫、那慕爾、格羅寧根、海爾德蘭、林堡以及聚特芬組成。

詔書強調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為尼德蘭地區的宗主,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尼德蘭既是分立的,也是單一的整體,它奉行自治的原則。哈布斯堡統治下的尼德蘭的統治權在皇帝逝世 以後將由皇帝的男繼承人或是女繼承人永遠繼承下去。同時,《國事詔書》還規定了哈布 斯堡王室統治下的尼德蘭未來與神聖羅馬帝國其他部分之間的關係。不久,查理五世更是 親自巡視了十七聯省,以表示自己為該地區的神聖的合法君主。1548年的《國事詔書》對 尼德蘭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它在一段時間裡結束了當時政治 上的不穩定、地方上的無秩序和不受法律約束的現象特別是東北諸省份幾個世紀以來 一直有這樣的亂象。

1555年10月25日,在布拉班特省的布魯塞爾的雄偉的宮殿中,查理五世作為尼德蘭君主宣布退位。當時,他的年事並不高,只有55歲,但是由於歷年頻繁地四處徵戰、旅行視 察以及繁重的國務活動,他已經身心疲憊,體弱多病,因而作出這個決定。那天,在聯省議會中,他斜倚在最鍾愛的年輕的尼德蘭貴族威廉·奧倫治即後來被稱為「沉默者」威廉的肩上,後者才22歲。查理的即將即位的兒子,後來的菲律普二世也在場,菲律普此時也才28歲。威廉攙扶著即將退位的皇帝就 座時表現出來的關愛和溫柔,以及兩人之間外顯的感情交流,使得在場所有的人都覺得他 比菲律普更像皇帝的兒子以及模範的繼承人。

查理五世臉色蒼白,顯得疲憊,還因為痛風 而跛腳,他流著眼淚向朝臣和貴族發表了誠懇的演說,訴說了自己辛勞為國的一生以及對 於天主的信念,他解釋說自己並沒有野心,但是基於一種強烈的責任感,他還是做了許多事情。他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才智的限度,所以將重任託付給已經成年的菲律普二世。當時的氣氛莊重而且傷感,許多人為之動容。查理五世退位以後還是居住在尼德蘭,直到1558 年才回到西班牙西部的卡塞雷斯省山區中的一所安靜的尤斯特修道院中,9月28日,查理五世在那裡罹患瘧疾逝世,據稱臨終前他手中緊緊握著十字架。

那所查理五世度過最後生命的靜謐的修道院成為西班牙歷史上的名勝,在19世紀初年的「半島 戰爭」中被摧毀,20世紀上半葉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將軍又下令將其修復。 查理五世與尼德蘭地區的關係十分複雜。他出生於根特,幼年是在梅赫倫度過的。他 在成年登基以後,由於統治的國土面積廣大,除了必須居住在西班牙宮廷以外,也經常訪問尼德蘭。他還為了其他的國務活動到處奔波活動,堪稱歐洲歷史上旅行次數最多的君主。不過,他最喜歡的地方,始終是他的出生之地尼德蘭。在他將王位傳給菲律普二世以後,便定居於尼德蘭,直到他去世前一年即1558年,方才回到西班牙。

今日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於每年7月的第一個星期天都要舉行大型的歐明翰節日遊行,這種遊行起自中世紀的時候,先是宗教節日即聖母升天節的慶祝,然後是城市中的各個行會組織組成的方陣隊伍的世俗遊行以及狂歡活動。在這一天,人們在遊行隊伍中扮演查理五世大帝及其宮廷成員,重溫當年的盛大場景,也一定程度顯示低地國家人民對於查理五世的認同。 大體說來,查理五世對於尼德蘭境內長期以來形成的自治的傳統,能夠給予一定的尊重。由於查理五世出生在尼德蘭的根特,在他晚年的時候,又與當時的貴族以及宗教界的人士過往甚密,他對於尼德蘭境內的固有的自治傳統和人民的意象基本上能夠理解,只要 其政治統治能夠維持,地方稅收能夠按時繳納。

他知道尼德蘭地區的豐厚的稅收以及提供的各種資助,可以支付他龐大的各種經費支出。尼德蘭作為歐洲的十字路口以及商業中心,也必須以廣大的消費市場以及安定的政治環境來保障和引領。他也知道,尼德蘭的人民只有通過他統治的廣袤的地區才能獲得廣泛參與歐洲以及海外的貿易的機會。他不否認荷蘭在尼德蘭諸省中的特殊地位,特別是荷蘭在安撫諸省以及保衛諸省中所發揮的特殊作用。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以及尼德蘭聯省的宗主,他比以往的統治者更加注意保持自己作為各派勢力之間的平衡者、仲裁者以及保護者的角色。

在1536年合併了格羅寧根以後,他也特意保留了當地的三個築有城牆的要塞以表示對地方勢力的尊重。尼德蘭境內出現的日益激烈的天主教與新教的衝突是查理不願意面對又必須解決的問題。查理五世基本上是一位政治家,他固然接受了良好的天主教教育,不過他將維持帝國 的統治和秩序而非維護宗教的信仰放置在首要的位置。他甚至與教宗也有過衝突。不過, 在1521年馬丁·路德在沃爾姆斯會議上拒絕撤回其反天主教的立場時,年僅19歲又擁有完 整的世俗權力的查理五世則堅決發出對路德著作的禁令。他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決定,出於虔誠的天主教信仰固然是重要的原因,擔心新教的漸次傳播會動搖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各地的社會結構,也是同樣重要的原因。

他始終對於新教持反對以及禁止的態度這是後來西班牙統治者一直堅持的立場,也是最後導致哈布斯堡王室將宗教裁判所引入尼德蘭並激發北方各省「反叛」的原因。16世紀在歐洲的經濟史上,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發展時期,主要表現為當時的人口持續 增長,城市也在快速發展。歐洲從黑死病的夢魘中逐漸復原,人口的數量大約增長了 70%。與15世紀相比較,10萬人以上的城市增加了不少。 就尼德蘭地區而言,人口也有復甦的跡象。在15世紀的晚期,佛蘭德斯以及布拉班特 是人口最多的地方,荷蘭僅次於這兩個地區,不過荷蘭省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比例是最高的。

1477年低地國家主要省份的人口統計是佛蘭德斯66萬多、布拉班特41萬多,荷蘭27.5 萬、阿圖瓦14萬多、埃諾13萬、列日12萬、海爾德蘭9.8萬、瓦隆·法蘭德斯7.3萬、弗裡斯 蘭7.1萬、盧森堡6.8萬、上埃瑟爾5.3萬。安特衛普以及阿姆斯特丹也都變得熱鬧起來了。 前往新大陸探險回來的歐洲人,也在南部歐洲地中海沿岸以及北方的大西洋以及北海的沿 岸地區尋找新的立足點來發展自己的利益。他們常常攜帶著新的技術以及貨品,有時還伴 以激烈的商業和暴力行為。在中世紀的晚期,歐洲有兩個地區在商業以及手工業方面比較發達,同時在城鎮化的程度上比較高,那就是義大利北方以及低地國家地區。

在1300年以後,儘管農村人口還是很多,但是尼德蘭的南方與義大利北部、巴黎的盆地以及英格蘭的南部已經成為當時歐洲人口居住密度很高的地區之一。同一時期,尼德蘭的北方還是人煙稀少。但是到了1500年,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雖然北方人口的總量仍然比較少,但是在城鎮居住的人口就比較集中,而且人數眾多。 當時歐洲在經濟上的另一個變動,就是糧食價格的上揚。16世紀的中葉,糧食穀物的 價格上漲了3至7倍——這在歐洲的經濟史上稱為「價格革命」;加上西班牙在中南美洲殖民 地的白銀流入歐洲市場,農業以及經濟上的結構由此發生改變,生產力也在持續發展。上 漲的物價,也刺激了經濟的生產,這種情況逐漸導致後來歐洲資本主義式的全球經濟模式 的形成。

相關焦點

  • 全球史:查理五世將神聖羅馬帝國四分五裂,政治卻不妥協
    百家原創作者:如冬談史小編跟大家一起探討1556年的羅馬歷史,那時,查理五世將哈布斯堡帝國一分為二,分別給了他的兒子腓力和弟弟斐迪南。此外,查理還安排斐迪南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給了他帝國東南邊界的家族土地—蒂羅爾、克恩滕州施蒂裡亞奧地利、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匈牙利,以及東部帝國邊界以外的一些領土,統稱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理論上,皇帝斐迪南是一位非常強大的帝王,他的帝國共有2500萬人口,三倍於腓力二世統治下的西班牙。而事實上,他的權力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 華文全球史060《四君主:查理五世、弗朗索瓦一世、亨利八世與蘇萊曼一世》
    《四君主:查理五世、弗朗索瓦一世、亨利八世與蘇萊曼一世》《四君主:查理五世、弗朗索瓦一世、亨利八世與蘇萊曼一世》是歐洲學界普遍認可的權威著作,講述了16世紀歐洲上半期複雜多變的歷史,以哈布斯堡和瓦盧瓦兩個王室爭奪義大利、角逐歐洲霸權為主線,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
  • 「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查理五世與他的「理想」王國
    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伏爾泰神聖羅馬帝國時期是從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奧託一世繼位加冕以後開始算起的,一直到1806年拿破崙崛起以後,神聖羅馬帝國從歷史上消失,在這漫長的歷史裡面,神聖羅馬帝國的出現給歐洲歷史封建制度的壯大奠定了基礎,但同樣也是因為封建制度,使得整個帝國從誕生伊始就一直處於分崩離析狀態
  • 16世紀歐洲最強大的君主——查理五世
    查理五世(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西班牙帝國國王卡洛斯一世,即位前通稱奧地利的查理,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1519年-1556年在位),羅馬人民的國王卡爾五世(1519年 - 1530年)卡斯蒂利亞-萊昂國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 - 1556年),阿拉貢國王卡洛斯一世
  • 比肩成吉思汗的神羅皇帝——查理五世
    比肩成吉思汗的神羅皇帝——查理五世作者:轅固小生中世紀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有個皇帝,統治的疆域從歐洲跨過大西洋到新大陸,地盤之廣,可比成吉思汗,這個皇帝就是查理五世。 成吉思汗的江山是戎馬一生,馳騁疆場打下來的。
  • 近代歐洲爭霸戰第一戰——法國挑戰神聖羅馬帝國
    而要想稱霸必然要挑戰神聖羅馬帝國。在歐洲大陸,哈布斯堡家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幾乎將法國完全包圍,要打破這一局面,經濟富庶而政治上四分五裂的義大利變成了戰爭最佳的選擇。3、四代君主遠徵義大利法國遠徵義大利的歷程,從路易十一之子查理八世開始,歷四代君主,共65年的時間。
  • 查理四世在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
    「先皇帝查理四世,治國長治久安,其帝國以布拉格為中,領土廣袤富裕,死時數千人送終。」在談及中世紀晚期和近代早期的神聖羅馬帝國的時候,我們都繞不開選帝侯、皇帝、哈布斯堡家族等,但是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格局則是因為查理四世的改革與盧森堡家族的絕嗣。
  • 神聖羅馬帝國通史——一個千年帝國的興衰史
    1125年,米蘭和其他倫巴底城市脫離神聖羅馬帝國,成了自治市。同年,亨利五世去世,薩利爾王朝結束。1494年,法蘭西王國為爭奪對義大利的控制權,與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帝國爆發了持續六十五年的戰爭。1517年,馬丁·路德發起宗教改革運動。1519年,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去世,其兒子查理五世即位,西班牙王國從此被納入了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體系。
  • 查理曼稱帝與神聖羅馬帝國的形塑
    儘管他承認神聖帝國是以奧託的統治為開始標誌的一種新政治現象,但他更加明確地承認這個帝國是由查理曼建立的、由奧託加以復興的。[9]對於布賴斯的觀點,著名的德裔英籍歷史學家傑弗裡·巴勒克勞夫曾做了尖銳的批評:「布賴斯認為,查理曼加冕稱帝乃神聖羅馬帝國之開始。正確答案是,這一稱帝活動確實開啟了這一進程,但仍屬於『前史』,而非其自身之史。
  • 「無羅馬」的德意志封建聯合為什麼起名為「神聖羅馬帝國」?
    法國大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評價「神聖羅馬帝國」是「既不神聖,也無羅馬,更非帝國」。客觀地講,伏爾泰的評價確實過激,最多只能表現神聖羅馬帝國末年的狀態,而不能用來形容整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不過伏爾泰對神聖羅馬帝國「無羅馬」的評價還是比較準確的,因為神聖羅馬帝國本質上就是個德意志封建領主聯合體。
  • 為什麼伏爾泰要說神聖羅馬帝國是 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
    而查理四世於1356年所頒布的《金璽詔書》由於強化了選侯權力,使得選侯們得以利用這些權力反對查理四世之子。最終導致皇帝的尊號本身在當時並沒有實際權力。另外,由於神聖羅馬帝國喪失了在義大利的領地,失去對羅馬教廷的控制等事實,也導致皇帝權威屈居於教宗之下,因此變得名不副實。
  • 歐洲的守護者——手握半個歐洲的查理五世
    查理五世要說16世紀歐洲最強大的君主,那就非查理五世莫屬。查理五世的統治是歐洲基督教君主制發展的頂峰。查理五世擁有的領土比查理曼大帝統治的領土大得多。歷史學家認為這是哈布斯堡家族對「A. E. O.2、公爵統領1506年查理五世的父親神聖羅馬帝國皇儲腓力一世去世,他繼承了「低地國家」和弗朗什孔泰。弗朗什-孔泰大區位於法國東部,與瑞士接壤。下圖是16世紀的「佛蘭德」低地國家地圖之一。
  • 施誠:1519年競選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外交風雲
    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頭銜本身,可以追溯到962年奧託一世被教皇加冕為皇帝。135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盧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為了讓諸侯們承認其子繼承皇位,在紐倫堡頒布「黃金詔書」,承認7大選帝侯選舉皇帝的權力。不過,7大選帝侯選舉出來的人,還只能稱「羅馬人的國王」,只有經羅馬教皇加冕後,才能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 伏爾泰為何稱,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是帝國呢
    伏爾泰也不例外,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長時間大範圍的政體,伏爾泰說他既不神聖、也不羅馬,而且不是個帝國,這是有時代局限性的。因為神聖羅馬帝國存在的時間相當長,從公元962年到公元1806年,長達八百多年的歷史,這在世界史上也是一個存在相當長的帝國了。
  • 大軍壓境,查理五世取出一件中國武器,殲敵8000人並俘虜其國王
    十六世紀初期,法國更是對神聖羅馬帝國大打出手。公元1525年4月26日,法國國王弗朗西斯一世親率大軍圍攻義大利帕維亞城,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率領軍隊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打了一場以少勝多的漂亮仗。不僅殲滅法軍8000餘人,還擊潰了大舉來犯的敵人,重要的是他還俘虜了法國國王。這就是被銘記於歐洲戰爭史中的帕維亞戰役。
  • 法式王權:讀《從查理五世到查理十世的法國加冕史》有感
    從查理五世到查理十世的法國加冕史法國的加冕禮有著歐洲最為悠久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加洛林時期的查理曼加冕禮。法國人Godefroy早在17世紀便出版了一本收錄了大部分重要加冕禮記錄的作品Le Ceremonial de Franais,從這一角度來說,在加冕儀式的記錄上法國人要早於其近鄰英國人。
  • 神聖羅馬帝國和德國是什麼關係?
    ——先是羅馬帝國分成了東西羅馬帝國。後來西羅馬帝國宣布解散。解散之後,曾經歸順西羅馬帝國的日耳曼人的一支——法蘭克人的部族得到發展。生活在萊茵河區域的日耳曼人建立了法蘭克王國並擴張。 法蘭克王國在查理大帝(查理一世,Karl der Gro e,公元742-814年)的統治下達到鼎盛。
  • 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有什麼關係?
    五世紀後,歐洲的民族大遷徙進入了高峰,而西羅馬帝國則受到了嚴重的衝擊。 查理曼加冕稱帝後,法蘭克王國在名義上就成為「羅馬帝國」。但除了名義之外,查理曼的「羅馬帝國」與之前的羅馬帝國沒有任何傳承關係。
  • 神聖羅馬帝國
    東法蘭克王國和中法蘭克王國逐漸合併,最後成為政治,宗教意義上的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最開始是政教合一的組織,由七大選帝侯(三僧四俗)來產生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神聖羅馬帝國並非統一的組織,在帝國內有無數個小公國、伯國甚至更小的國家,他們互相吞併,徵伐戰亂不斷,而皇帝卻無能為力。
  • ​世界史之中世紀3:神聖羅馬帝國與法蘭克帝國
    查理曼帝國至少在理論上奠定了後世神聖羅馬帝國的基礎,直到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取消為止。教宗利奧三世認為800年查理曼大帝的加冕標誌著神聖羅馬帝國的開端,然而大多數人還是認為那時的帝國應該叫做法蘭克帝國。3,法蘭克王國分裂840年,查理曼之子路易一世去世,他的帝國也隨之分崩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