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548年,查理五世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的帝國議會制定了《國事詔書》,由帝國議會以及聯省議會頒布。該詔書將尼德蘭地區組成一 個「大勃艮第圈」,正式命名為「尼德蘭十七聯省」。這十七聯省由荷蘭、澤蘭、布拉班特、烏特勒支、弗利斯蘭、埃諾、上埃瑟爾、佛蘭德斯、瓦隆·法蘭德 斯、阿圖瓦、盧森堡、梅赫倫、那慕爾、格羅寧根、海爾德蘭、林堡以及聚特芬組成。
詔書強調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為尼德蘭地區的宗主,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尼德蘭既是分立的,也是單一的整體,它奉行自治的原則。哈布斯堡統治下的尼德蘭的統治權在皇帝逝世 以後將由皇帝的男繼承人或是女繼承人永遠繼承下去。同時,《國事詔書》還規定了哈布 斯堡王室統治下的尼德蘭未來與神聖羅馬帝國其他部分之間的關係。不久,查理五世更是 親自巡視了十七聯省,以表示自己為該地區的神聖的合法君主。1548年的《國事詔書》對 尼德蘭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它在一段時間裡結束了當時政治 上的不穩定、地方上的無秩序和不受法律約束的現象特別是東北諸省份幾個世紀以來 一直有這樣的亂象。
1555年10月25日,在布拉班特省的布魯塞爾的雄偉的宮殿中,查理五世作為尼德蘭君主宣布退位。當時,他的年事並不高,只有55歲,但是由於歷年頻繁地四處徵戰、旅行視 察以及繁重的國務活動,他已經身心疲憊,體弱多病,因而作出這個決定。那天,在聯省議會中,他斜倚在最鍾愛的年輕的尼德蘭貴族威廉·奧倫治即後來被稱為「沉默者」威廉的肩上,後者才22歲。查理的即將即位的兒子,後來的菲律普二世也在場,菲律普此時也才28歲。威廉攙扶著即將退位的皇帝就 座時表現出來的關愛和溫柔,以及兩人之間外顯的感情交流,使得在場所有的人都覺得他 比菲律普更像皇帝的兒子以及模範的繼承人。
查理五世臉色蒼白,顯得疲憊,還因為痛風 而跛腳,他流著眼淚向朝臣和貴族發表了誠懇的演說,訴說了自己辛勞為國的一生以及對 於天主的信念,他解釋說自己並沒有野心,但是基於一種強烈的責任感,他還是做了許多事情。他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才智的限度,所以將重任託付給已經成年的菲律普二世。當時的氣氛莊重而且傷感,許多人為之動容。查理五世退位以後還是居住在尼德蘭,直到1558 年才回到西班牙西部的卡塞雷斯省山區中的一所安靜的尤斯特修道院中,9月28日,查理五世在那裡罹患瘧疾逝世,據稱臨終前他手中緊緊握著十字架。
那所查理五世度過最後生命的靜謐的修道院成為西班牙歷史上的名勝,在19世紀初年的「半島 戰爭」中被摧毀,20世紀上半葉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將軍又下令將其修復。 查理五世與尼德蘭地區的關係十分複雜。他出生於根特,幼年是在梅赫倫度過的。他 在成年登基以後,由於統治的國土面積廣大,除了必須居住在西班牙宮廷以外,也經常訪問尼德蘭。他還為了其他的國務活動到處奔波活動,堪稱歐洲歷史上旅行次數最多的君主。不過,他最喜歡的地方,始終是他的出生之地尼德蘭。在他將王位傳給菲律普二世以後,便定居於尼德蘭,直到他去世前一年即1558年,方才回到西班牙。
今日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於每年7月的第一個星期天都要舉行大型的歐明翰節日遊行,這種遊行起自中世紀的時候,先是宗教節日即聖母升天節的慶祝,然後是城市中的各個行會組織組成的方陣隊伍的世俗遊行以及狂歡活動。在這一天,人們在遊行隊伍中扮演查理五世大帝及其宮廷成員,重溫當年的盛大場景,也一定程度顯示低地國家人民對於查理五世的認同。 大體說來,查理五世對於尼德蘭境內長期以來形成的自治的傳統,能夠給予一定的尊重。由於查理五世出生在尼德蘭的根特,在他晚年的時候,又與當時的貴族以及宗教界的人士過往甚密,他對於尼德蘭境內的固有的自治傳統和人民的意象基本上能夠理解,只要 其政治統治能夠維持,地方稅收能夠按時繳納。
他知道尼德蘭地區的豐厚的稅收以及提供的各種資助,可以支付他龐大的各種經費支出。尼德蘭作為歐洲的十字路口以及商業中心,也必須以廣大的消費市場以及安定的政治環境來保障和引領。他也知道,尼德蘭的人民只有通過他統治的廣袤的地區才能獲得廣泛參與歐洲以及海外的貿易的機會。他不否認荷蘭在尼德蘭諸省中的特殊地位,特別是荷蘭在安撫諸省以及保衛諸省中所發揮的特殊作用。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以及尼德蘭聯省的宗主,他比以往的統治者更加注意保持自己作為各派勢力之間的平衡者、仲裁者以及保護者的角色。
在1536年合併了格羅寧根以後,他也特意保留了當地的三個築有城牆的要塞以表示對地方勢力的尊重。尼德蘭境內出現的日益激烈的天主教與新教的衝突是查理不願意面對又必須解決的問題。查理五世基本上是一位政治家,他固然接受了良好的天主教教育,不過他將維持帝國 的統治和秩序而非維護宗教的信仰放置在首要的位置。他甚至與教宗也有過衝突。不過, 在1521年馬丁·路德在沃爾姆斯會議上拒絕撤回其反天主教的立場時,年僅19歲又擁有完 整的世俗權力的查理五世則堅決發出對路德著作的禁令。他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決定,出於虔誠的天主教信仰固然是重要的原因,擔心新教的漸次傳播會動搖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各地的社會結構,也是同樣重要的原因。
他始終對於新教持反對以及禁止的態度這是後來西班牙統治者一直堅持的立場,也是最後導致哈布斯堡王室將宗教裁判所引入尼德蘭並激發北方各省「反叛」的原因。16世紀在歐洲的經濟史上,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發展時期,主要表現為當時的人口持續 增長,城市也在快速發展。歐洲從黑死病的夢魘中逐漸復原,人口的數量大約增長了 70%。與15世紀相比較,10萬人以上的城市增加了不少。 就尼德蘭地區而言,人口也有復甦的跡象。在15世紀的晚期,佛蘭德斯以及布拉班特 是人口最多的地方,荷蘭僅次於這兩個地區,不過荷蘭省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比例是最高的。
1477年低地國家主要省份的人口統計是佛蘭德斯66萬多、布拉班特41萬多,荷蘭27.5 萬、阿圖瓦14萬多、埃諾13萬、列日12萬、海爾德蘭9.8萬、瓦隆·法蘭德斯7.3萬、弗裡斯 蘭7.1萬、盧森堡6.8萬、上埃瑟爾5.3萬。安特衛普以及阿姆斯特丹也都變得熱鬧起來了。 前往新大陸探險回來的歐洲人,也在南部歐洲地中海沿岸以及北方的大西洋以及北海的沿 岸地區尋找新的立足點來發展自己的利益。他們常常攜帶著新的技術以及貨品,有時還伴 以激烈的商業和暴力行為。在中世紀的晚期,歐洲有兩個地區在商業以及手工業方面比較發達,同時在城鎮化的程度上比較高,那就是義大利北方以及低地國家地區。
在1300年以後,儘管農村人口還是很多,但是尼德蘭的南方與義大利北部、巴黎的盆地以及英格蘭的南部已經成為當時歐洲人口居住密度很高的地區之一。同一時期,尼德蘭的北方還是人煙稀少。但是到了1500年,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雖然北方人口的總量仍然比較少,但是在城鎮居住的人口就比較集中,而且人數眾多。 當時歐洲在經濟上的另一個變動,就是糧食價格的上揚。16世紀的中葉,糧食穀物的 價格上漲了3至7倍——這在歐洲的經濟史上稱為「價格革命」;加上西班牙在中南美洲殖民 地的白銀流入歐洲市場,農業以及經濟上的結構由此發生改變,生產力也在持續發展。上 漲的物價,也刺激了經濟的生產,這種情況逐漸導致後來歐洲資本主義式的全球經濟模式 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