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君王一直很忌憚那些功高震主的臣子,尤其是對於權力欲重又能力、威望一般的君王,更是非常害怕手下臣子過於有權、有聲望。
因此歷史上出現了許多雖對皇帝忠心,但卻因功高震主而被殺的能臣。南北朝宋文帝時期的大臣檀道濟、南宋高宗時的嶽飛都是因皇帝對臣子的猜忌,臣子功高震主而被殺。中國歷史帝王中,像漢光武帝那樣寬仁、李世民那樣有威望、趙匡胤那樣仁慈的皇帝還是少數,大多數帝王都會對威望較高的臣子有一種忌憚。
因而這些臣子要想避免遭到殺戮,得會有一些自保方法。一、功成身退。這一招用得最早的應該是助越王勾踐滅吳的範蠡,在勾踐滅吳之後,範蠡隨即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後也不等勾踐的回覆,就一葉扁舟逃走了。這樣做對於勾踐來說或許是最好的,連挽留都省去了。
歷史上大多數聰明的臣子,都是在相助皇帝奪得天下之後,及時選擇功臣身退。西漢劉邦時代的張良,劉邦取得帝位後,張良並沒有要高官厚祿,反而只是請求要留地養老。而且他在漢初對於異姓王的剪除、皇室的明爭暗鬥中,也極少參與謀劃,明哲保身。
唐肅宗時期的李泌是唐肅宗最信任的臣子和朋友,他在幫助唐肅宗基本平定安史之亂後,便向肅宗請辭,歸隱山林。此後在代宗時期,也多次辭去相位,最終他得意壽終正寢。
湯和,朱元璋的髮小、同鄉,跟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後又多年東徵西討,非常受朱元璋信任。在揣測出朱元璋不願諸將長期統領軍隊,便主動辭官,為此引得朱元璋大為高興。後一直受到朱元璋的關心,死時倍享殊榮。
二、自黑法明哲保身。想不被皇帝猜忌的另一種方法就是自黑。作為臣子能力強也就罷了,如果私德再好,又表現得無欲無求,作為皇帝可就不放心了。蕭何在幫助劉邦平定天下,之後更是幫著誅滅韓信後,功勞更是大到無以復加。但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劉邦在外徵戰期間,也不時關心蕭何在首都的情況。當聽到蕭何一直做著安撫百姓、勤勤懇懇辦事的奏報時,便默然不語。
蕭何知道後,就聽從下屬建議,低價購買一些民間房屋。劉邦知道這事後,不僅沒嚴厲批評,反而笑著讓蕭何向這些百姓賠罪。
同樣知道自黑的是秦王嬴政時期的王翦,當時秦王給他傾盡全過的兵力伐楚,他在出徵前,秦王問他有什麼要求。他卻提出希望秦王給他置辦良田房產,到臨出發前,更是敦促秦王把良田賜予他。他這麼做,不僅沒有惹得秦王反感,反而讓秦王更放心。因為一個在乎田產財物的將軍,並不會對權力過於看重,而一個手握重兵的將領,如果不關注權力,這才會讓君主放心。
三、恭謙謹慎。如果做不到刻意的自黑,那一直保持恭謙謹慎,也不失為一種保全自己的方法。郭子儀作為四朝元老,收復兩京,單騎退回紇,功勞著實不小。但他一身處事謹慎,知道為臣之道,從不居功自傲。
有一件事可以反應他這特點,他的兒子郭曖是皇帝的女婿,有一次小兩口吵架,他兒子罵道:「你仗著父親是皇帝嗎?我父親不稀罕當皇帝!」並命公主回皇宮。郭子儀知道後,將郭曖關起來,自己去向皇帝請罪。當時的皇帝代宗並沒有計較這事。但郭子儀回來後,依舊將郭曖杖打數十。
四、弒君。雖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真當危難臨頭,弒君自立或者另立新君,也是一種避免殺身之禍的方法。春秋時晉靈公謀害權臣趙盾未果,後來就被趙盾派人殺死。
南北朝宋後廢帝劉昱在殺死權臣阮佃夫後,又與禁軍統領蕭道成矛盾加劇。這蕭道成為了自保,便廢了劉昱,另立新君。後乾脆自立為帝,開創了齊朝。
總結:要想免除功高震主之後的殺身之禍,無外乎「隱退、自黑、低調、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