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沒有P圖的時代,古人是如何化妝的?聊聊古人美妝那些事兒

2020-12-22 讀書文史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愛美是人類的天性,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都尤為重視自己的儀容儀表,尤其是女性。現今,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的進步,各種提取、合成技術的成熟,人們可以選擇的美膚、美容、美妝產品越來越多樣化,,甚至一度出現了各種P圖、美圖魔幻奇術。

不過,在古代,在過去那個社會生產力低下的舊時代,人們並沒有那麼多美妝產品選擇,更沒有魔幻「照騙」的機會選擇。那麼,當時的人們,是如何美容化妝的呢?又有哪些講究呢?今天,我們來聊聊古人的那些化妝、美妝事兒。

一、美容化妝的緣起歷史

原始時期

說起人類最早的化妝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時期。在原始人類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用獸牙、貝殼以及小石塊等串成的串珠,這說明了當時的人們已經懂得用飾物來裝飾自己。

先秦時期

《詩經·伯兮》中曾曰:「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意思是自從丈夫東行出徵之後,妻子在家就不再梳妝打扮自己,而是任由頭發生長得像乾草一樣,蓬鬆亂如麻,即便有膏脂等美發、護髮用品,也不用。「膏沐」,即婦女潤發的油脂,相當於今天女性所用的潤髮油。從中可見,早在先秦時期,古人們就已經懂得從自然物中提取油脂來美容護髮。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的美容化妝技術有了較大的進步發展。如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曾記載過胭脂的製作方法:

「預燒落藜,藜翟及蒿作灰。以湯淋取清汁,初汁純厚大釅,即殺花,不中用,唯可洗衣。取第三度淋者,以用揉花,和,使好色也,揉花……布絞取瀋,以和花汁……捻作小瓣,如半麻子,陰乾之,則成矣。」

落藜,又稱灰條,為藜科植物。「殺花」,即「殺花」法,一般先將花搗爛,然後再過水洗淨,用布袋絞去部分的黃色素,之後再用酸漿淘洗,反覆多遍,使黃色素被分解淘盡,取紅色素、染紅。

從採擷相應的植物,到將其燒成草木灰,後再選取紅花,用酸漿水、草木灰等進行「殺花」處理,最終使褪下的紅色被保留下來。從中可以看出,那個時候,胭脂的製作流程已經相當複雜,且工藝已經非常精細,考究,這也進一步說明了當時美容美妝的普及流行。

唐朝時期

唐朝時期,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當時,社會民風開放,女性的個性得到了極大的解放,其妝扮之風尤為盛行。

如唐宇文氏《妝檯記》記載:「美人妝,面既傅(敷)粉,復以胭脂調勻掌中,施之兩頰……以粉罩之,為飛霞妝。」

先在臉上敷粉,打上一層薄薄的底妝,然後再往臉頰上抹上胭脂,這和今天女孩們所化的基礎妝容,幾乎沒相差幾許。可見,當時的唐朝女性早已熟稔粉底、胭脂的化妝之術。

2002年,考古學家在陝西西安挖掘了70個唐代墓葬,而在這當中,人們發現了不少的美妝用品,包括眉毛夾、銅鏡篦子、三彩盆等。這些出土的文物,也進一步說明了唐朝時期美容美妝的盛行。

唐朝時期的女性妝容,主要以鮮豔為典型特徵。如《唐語林·補遺》中記載:「長慶中……夫人去眉,口丹紫三四橫約於目上下,謂之血暈妝」。

在臉上畫上濃重、嬌豔的紅妝,暈妝,再配上短闊的眉形,可以想像,當時女性的妝容有多華麗誇張。而眾所周知,唐朝對外交流頻繁,其妝容之術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其他國家,比如日本藝伎的妝容,一臉粉黛,濃妝豔抹。

二、古代美容之術

古人常常用「膚如凝脂」、「豔若桃李」、「如花似玉」來形容女子的美麗容貌。從成語中我們大體能窺視到,古人對美的審視,不少與動植物的某些特性狀態相聯繫在一起。而之所以如此形容,其實這和古人們所使用的美容美膚原料有一定的聯繫。

明朝 《人物故事冊之貴妃曉妝圖》

比如古人常用面脂來洗臉搽臉。如選用白芷、桃仁、豬胰臟等動植物藥材,切細磨細,加入豬油等進行浸泡煎煮,後再加入麝香、甘松香等作為「調味」,混合攪拌均勻,做成面脂膏狀物。之後,每天早晚洗臉後將其塗抹在臉上,以此用來滋潤肌膚,使面色紅潤有光澤,以防皮膚皸裂。所以,這就不難理解,古人為什麼用「膚如凝脂」來形容女子的美貌了。

除了用面脂來美容,古人所用的美容材料和方法還有很多,比如:

護髮美容用品

古代社會的條件不如今天,古人常常是「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為了讓頭髮能夠持續保持清爽、乾淨、芳香,古人想到了許多方法來洗髮護髮。如用皂角來洗頭,用自蓖麻子油來護髮。除此之外,為了防止脫髮,古人還想到了用胡桃、白芷、側柏葉、榧子(又稱「玉山果」)等泡水洗頭。

皂角

護手美容用品

《本草綱目》記載:「珍珠味鹹幹寒無毒,鎮心點目……塗手足,去皮膚逆臚」。

我們都知道,珍珠粉有美容作用,文中說,用珍珠粉塗抹於手足中,可以起到去死皮,潤膚的效果。從中可見,古人很早以前,就已經學會了用珍珠來美容護膚。

珍珠粉

護臉美容用品

今天,我們可以選擇的臉部護膚品琳琅滿目,如除了洗面奶,潔面乳,還有爽膚水、美白保溼精華液等等。而在古代,臉部美容護膚用品其實也並不少。例如:

澡豆+中藥澡豆主要由碗豆、大豆、小豆等磨粉而成,配以各種藥物製成。

澡豆為我國古代社會人們常用的洗滌粉劑,可以用來洗臉、洗手、沐浴,還可用來洗衣服。總而言之,為全能化妝品,人人皆為所需。藥王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曾道:「衣香澡豆,仕人貴勝,皆是所要」,說的正是如此。

不過,最初,澡豆並不是人人都能用得上,僅為達官貴族、富貴人家所用。唐朝之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澡豆才漸漸普及到普通百姓人家。

珍珠+香粉根據歷史資料記載,慈禧常用珍珠來養容美顏,如少量口服珍珠粉,如讓宮女太監在制香粉時,同時摻入一些珍珠粉來調試,以此用來敷臉、塗臉。

「神仙玉女粉」說到古代女性美容養顏,除了前面提到的慈禧這位極具代表性的人物,還有另一位與其相似,擁有極高權利和地位的女性人物武則天也不得不提,她同樣也是一位美容達人。

武則天畫像

武則天天生麗質、美麗動人,深受唐太宗垂慕喜愛,有「武媚娘」之稱。即便到了耄耋之年,武則天的美貌也依舊不減當年,而她之所以能夠長年保持著姣好的面容,這和她習慣性美容護膚離不開關係。

《新唐書》曾對武則天評論之:「雖春秋高,善自塗澤雖左右不悟其衷」,說的也不過如此。

比如武則天常用一種名叫「神仙玉女粉」的「美容御藥」來養顏。這一養顏秘方的組成成分包括益母草、麵粉以及滑石粉等,其製作過程比較複雜:

每年清明節過後1-2個月,採集上好的益母草,將其陰乾後研製成細末狀。之後,將其和麵粉、水等按一定的比例來調合,混合均勻,然後將其搓成一個個小圓球,用特製的爐灶將其烤乾、烘乾。

之後,再將其碾磨成細粉,後加入少量的滑石粉調勻。最後用於洗臉、擦臉,以此使皮膚變得更為光滑、潔淨、細膩有光澤。後來,這一宮廷養顏秘方漸漸流傳至民間,被後代的女性為之效仿使用。

三、古代美妝之術

古代女性的化妝步驟流程,其繁複程度不亞於今天的女性。大體來說,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敷粉

常言道:"一白遮百醜",現在的女孩們化妝,都少不了要打上一層粉底,以此讓皮膚顯得更加美白。在古代,也是如此,古代女性一般用米粉和鉛粉來遮瑕美白

敷粉

米粉「米粉」,顧名思義,用米研細做成的粉。當然,所選的米也是極為講究的,以上乘米為佳;且米的品種須為同一種類,不摻雜其他。如今,現代人要獲得細膩的米粉,並不難,工業機器隨時能滿足人類的需求。不過,在古代,要獲取上好的米粉,用以敷臉遮瑕,其製作工序並不簡單。

首先,選米,將米選好後篩去雜質,然後加水浸泡,浸泡時間大致一到兩個月。

然後,換水淘洗,洗去酸臭味,過程反覆多遍;之後加以研磨,且邊研磨邊加水攪拌。後用細沙布加以過濾,取出汁水,放置沉澱,使粉末與漿水分離。最後,將沉澱過後的粉末濾水、曬乾,然後刮去最上面一層,最終得到的細膩粉末便是化妝所用的米粉。

米粉

鉛粉「紂燒鉛錫作粉,謂之胡粉。」———《博物志》

鉛粉,又名鉛華、胡粉、粉錫,主要是用重金屬鉛和豆的粉末等調製而成,具有美白效果,類似於今天我們所用的粉底、BB霜。不過,鉛粉是一種有害產品,將重金屬往臉上抹,可想而知,其危害程度有多大。

但即便如此,也擋不住女性對美的追求。相傳,鉛粉最早出現於漢朝,之後被廣而告之,逐漸風靡全國。《水滸傳》中,武松在逃跑時,孫二娘用鉛粉給武松塗面,幫助其打扮成路人的模樣。從中我們大體可以窺視到,鉛粉為不少女性隨身攜帶的必備化妝用品。

(2)抹胭脂

胭脂,我國古代女性最為普遍使用的一種化妝用品。

古代的胭脂,其製成原料主要為紅藍花(別名紅花)

「花下作多刺,花出大。其花曝幹,以染真紅,又作胭脂」,這是古人對紅藍花的直觀印象表達,也是對紅藍花用途的簡潔概括。

紅藍花

而要論起紅藍花,又或者說胭脂的起源,目前有兩種較為普遍的說法。

說法一:起源於商紂時期《中華古今注》記載,「燕脂蓋起自紂,以紅藍花汁凝之,調脂飾女面,產於燕地,故曰燕脂。」

當時的燕國,大量種植紅藍花,人們取其汁製成脂,用作為女性的「妝點之物」,因為產自燕國,所以稱為胭脂。

說法二:起源於西域。【集解】志曰∶紅藍花,即紅花也,生梁漢及西域。《博物志》雲:「張騫得種於西域,今魏地亦種之。」

紅藍花,經由西域流傳而來,由張騫帶回國。

唐朝時期,胭脂也被稱為"紅粉」,當時婦女以胭脂做紅妝風靡一時。

胭脂

比如唐朝貴妃楊玉環就十分鐘愛紅妝,相傳,楊貴妃到了夏天,流汗都帶著紅色,可見,其胭脂粉飾之多。

(3)畫黛眉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畫眉最早起源於戰國時期,到了漢朝之後,畫眉相當普及。那時的婦女,往往會刮掉、剃掉原本的眉毛,然後再用「黛」來畫眉。

「黛」屬於石墨一類,是一種經由西域出產的黑色礦物質,在南北朝時期傳入我國。白居易曾在《上陽白髮人》中寫道:「青黛點眉眉細長,天寶末年時世妝。」這裡所說的便是指以黛畫眉。

當時,畫眉的眉形已經相當多種多樣,比如有「拂雲眉」、「柳如眉」、「小山眉」、「三峰眉」等,且有粗,有細,有長有短。可以說,當時人們對眉毛的審美設計已經相當有自己的個性追求。

古代女性各種眉形

除了以上所提的幾種化妝之術之外,還有點面靨、描斜紅、塗唇脂等化妝技術,這也是古代女性常化的妝容點飾,限於篇幅有限,日後有機會再談。

評價

總而言之,從古至今,人類對美的追求孜孜不倦,美容化妝一直是人類探討的話題。從護膚美容,到美白遮瑕,從鉛粉、胭脂,到各種美妝點綴,都足於看出古人對美的熱衷追求。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那個以男權為主導的封建社會,我們更是能夠理解女性為何如此重視自己的妝容儀表。透過中國古代妝容及其發展演變,我們大體能夠看到古人審美、文化的內在思索和心路歷程。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古代的化妝品也漸漸被取而代之。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古代女性妝容,在色彩化妝史上留下了最濃重的一筆。且在經歷了數千年的演變發展後,已然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時至今日,古代女性妝容仍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當代的女性。

參考資料:

《中國傳統文化管窺》、《從古到今的中國服飾文明》、《婚禮化妝造型技術》、《全國美發冠軍的傳奇人生》

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讚是一種美德,喜歡就點個讚、轉發分享吧~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讀書文史

相關焦點

  • 比你還會化妝的男性美妝博主|男色時代
    李佳琦的口紅國內男性美妝博主2017年至2018年崛起,以B站為首,湧現了如Benny、吉阿星、王嶽鵬、海男、吉阿星等有高關注度的男性美妝博主們,以美妝評測、化妝教程為主。化妝不是女孩的專利,「男色」經濟進階的時代,逐漸展開。加拿大社會學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認為,人們總是通過行為來表現自己以給人印象,各種語言符號或它們的代替物作為明顯的表達來構建他人眼中的自己。男性美妝博主的差異化IP定位能夠積聚大量女性粉絲。
  • 古人做的那些「附庸風雅」的事情
    古人做的那些「附庸風雅」的事情在春天,我們被吹得滿臉黃沙,在冬天,我們整天吸著霧霾。在清晨,我們聽不見鳥語,在傍晚,我們聞不到花香。現在每天想的都是那些房貸,現在每天想的都是孩子在哪裡上學,我們哪一天過得輕鬆愉快過?我們哪一天過得開心過?每天的休閒時刻還都是盯著手機,電腦,過度的傷害了我們的眼睛,疏遠了親情,愛情,友情。
  • 原來古人這麼厲害,口紅三十多色號!
    化妝品並不是一天之內就產生的,那麼在這些瓶瓶罐罐之前,我們古代的前輩們是怎麼化妝的呢? 其實,我們古代的前輩們真的是十分聰明的,並且化妝品的種類還十分不少,化妝的程序也十分全面的。
  • 男生篇:穿過歷史的黑髮,聽古人講「頭上的那些事兒」
    男生篇:穿過歷史的黑髮,聽古人講「頭上的那些事兒」 上一篇我們聊到了古代女性的髮型歷史,那麼今天就讓小編帶著大家繼續了解在漫漫的封建社會古代男子的髮型故事,探尋「發」背後的文化奧秘吧! 首先,古代男子和女子一樣皆是蓄髮,畢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 如何做到化妝自然服帖?看張嘉倪自曝美妝圖,你和她之間只差一步
    都說「沒有醜人,只有懶人」,化妝是大多數女生不可缺少的,一個精緻的妝容,可以讓你也成為韓劇中的女主角,皮膚白皙,擁螢屏上吹彈可破的「燈泡肌」。然而,現實生活中卻是這樣的,皮膚卡粉、浮粉、塗抹不均勻,就連痘痘也是若隱若現。
  • 如何像古人一樣風雅地好色?
    《十二金釵圖》冊金龍妝花緞女朝袍 清康熙而《紅樓夢》中,曹雪芹則借賈母的口向大家普及美學知識,說:「那個軟煙羅只有四樣顏色:一樣雨過天青,一樣秋香色,一樣松緑的,一樣就是銀紅的。」在這裡,雨過天青已經不僅是一種顏色,更是一種質感、氛圍和中國人悠遠的詩意了。
  • ​沒有手機沒有網,古人如何與無聊鬥智鬥勇?
    ▲《錢選西湖吟趣圖卷》錢選 南宋沒有手機,古人們如何度過漫漫長日?答案自然是——絕不會讓自己閒!著!▲《升庵簪花圖》陳洪綬 明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盤點一下古代那些鮮為人知的娛樂活動,看看古人們是如何與無聊鬥智鬥勇!
  • 古人的鞋子為何鞋尖上翹,它是如何體現古人的智慧
    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現在有很大的不同,就拿鞋子這一項來說,從古至今就有一整套的「進化史」,時代不是一成不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不是一成不變。其實這個是有寓意的,因為寫尖翹起來是因為他們那個時候想要羽化成仙,因為那個時候的人講究以上為尊,所以就有扶搖直上的意思,還有就是為了保護腳,因為古時候的鞋子都是用布做的,為了走路的時候不磕碰到較堅硬的東西。第一:美好願望的寄託。
  • 古人的褲子叫做脛衣, 沒有襠部很辣眼睛, 看古人如何避免尷尬
    ,中間是沒有的,就跟現在的小孩,穿的開襠褲那種,露著襠部,但是他們的褲子,要露的更多。這就很尷尬了,因為沒有襠部的褲子所以古代的人們,大多坐的時候,都是跪著坐的,就是因為跪著坐,然後再蓋上裳的話,自己的某些隱秘部位,就被很好的遮蓋住了,所以比較奔放的,容易暴露這些部位的坐姿,被古人認為是不好的,認為此人沒有教養,所以現在我們就可以理解,為啥古人大多都喜歡跪著。
  • 聊聊古人那些事,古人的「襪子」叫什麼?你知道嗎?
    但是,大家在穿著漢服的時候,有沒有好好的了解一下漢服的類別呢?大家在關注漢服這樣的一個話題的時候,往往是以漢服的服飾為主,其實,漢服的其他內容,也是特別豐富的哦!比如,漢服中的足衣是什麼,大家知道嗎?那麼,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古代足衣的種類吧!古代的足衣,大家在剛剛聽到這樣的詞語的時候,可能並不了解他到底是什麼。
  • 古代沒電,古人是如何消磨時光的?別擔心,古人的快樂你想像不到
    那麼現代人的科技發達才能有方式來娛樂,古代沒有電,那麼晚上都做一些什麼事情來消磨時光呢?是不是一天黑就上床睡覺,沒有其他選擇十分無聊呢?那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古人是如何度過這漫漫黑夜的。宵禁制度首先我們要了解對於古人來說什麼時候才算進入夜晚。畢竟古代沒有時鐘,看不到準確的時間,如何判斷此刻是否進入夜晚呢?古人的夜生活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的演變發展的。
  • 就是街舞3》全國巡演深圳站收官,時代美妝提供化妝造型
    時代美妝學院作為國內知名的美妝培訓學校,此次大賽巡演,時代美妝學院老師受邀為此次比賽提供化妝造型服務,下面跟隨者老師一起欄看看此次《這!就是街舞3》的詳情吧。《這!就是街舞3》從海選亮相到決戰巔峰,數月的時光,夾雜著汗水淚水,也混含著歡聲笑語。
  • 古人日本人是如何生活的?
    在《圖錄》中,佐佐木良是指日本時期的文獻資料、圖紙和照片,並用手再現了從石器時代到江戶時代的歷史文化風貌。由於信息量巨大,我只選擇日本的古代部分來向您展示古代日本人是如何生活的。無論哪個時代,謀生是最重要的。在農耕時代,所有國家都以種植為主,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在商品時代,人們開始從簡單的物物交換轉變為用錢購買商品。古代日本的職業大多與中國差不多相似,只是有些商品的名稱不同。例如,治胃痛的藥在日本中叫「反魂丹」,「萬歲」不是指天子,而是日本的傳統藝術表現形式之一。
  • 詩話古妝:唐代女子化妝看重什麼?今天不能理解的時尚
    與現在化妝的側重點不同,我們今天化妝,更注重眼妝,因為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眼妝能夠提升面部的整體觀感,而在唐代,人們更加注重的是眉毛。眉毛畫得好不好看,有沒有跟上時代潮流,顯得尤其重要。所以我們看唐代朱慶餘在《近試上張水部》中寫道:「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 從相親、婚戀的看臉時代,追問外在美與心靈美哪個對你更重要
    在這個顏狗輩出的時代,高顏值已然成為你最為寶貴的財富之一。從現在流行的稱謂上看,「美女」「帥哥」最為普遍,從擇偶標準來看「白富美」「高富帥」似乎已成公理定式,深入人心。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男人「財」不驚人,女人貌不出眾,似乎已成為最為可悲的事。但現實如此,又當如何?
  • 古代沒有鐘錶,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其實很簡單
    可見在古代,古人們對時間已經有了非常清晰的定義,也深知時間的寶貴,用黃金來做比喻,確實是恰當其分,也體現了古人對時間的珍惜。在古代,不像現在如此方便,有手錶、手機等可以看時間。那麼,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呢?
  • 看古人又是如何與無聊鬥智鬥勇的
    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在古代那個沒有手機,更不要說電腦的時代裡,古人又是如何和無聊作鬥爭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古人大戰無聊。遊戲打怪總要有個等級,那今天咱們也按照等級制來說說古人與無聊是如何戰鬥的。青銅段位玩過王者的大家一定知道,青銅的等級是很低的,那我們就從這比較低級的段位說起,我們都知道,古代的時候是有青樓的,而青樓是幹啥的相必我就不用多說了吧。
  • 古人怎麼刷牙整容豐胸的?嬰兒喝牛奶嗎?穿越時空漲姿勢~
    古人洗頭更勤,常常使用清水和天然清潔劑「無患子」來洗頭。古人沒有衛生紙,那麼上完廁所用什麼擦屁股?古人大概都練過「忍者神功」,在紙張還沒有發明之前,古人大便完後用小木片、竹片來「刮擦」屁股,也不怕刮出痔瘡來。即便是紙張發明之後,因為中國有「敬惜字紙」的傳統,而且紙張較為昂貴,用紙來擦屁股,是大不敬的奢侈行為,古人只好繼續當「忍者」。
  • 原來古人也愛吃生魚片
    古人以膾、炙泛指美味佳餚,《孟子》中記錄了一個故事,公孫丑曾經問孟子「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斷然答道:「膾炙哉!」後人用「膾炙人口」這一成語比喻詩文令人品味無窮,廣為傳唱。魚膾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的青銅器上,就有「酥膾」的銘文,有學者考證這是一種調和魚肉膾,以為祭祀之用。《荀子·禮論》記載,「大饗,尚玄尊,俎生魚,先大羹,貴食飲之本也。」王先謙集解云:「本,謂造飲食之初。」
  • 古人寫錯字如何修改?
    古人在寫字著書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錯別字,而且沒有發現它們並進行糾正,這些錯別字就流傳下來了。這就是我們現在學習古文的時候,常常會遇到「通假字」。那麼如果古人發現了自己寫錯了字,他們怎麼來修改呢?在紙還沒有出現之前,人們把字寫在竹簡或木牘上面。一旦寫錯了字,就用刀把墨跡削去,刀就是最古老的改錯工具。「刪除」的「刪」字從冊從刀,「冊」即「簡冊」,「刪」就是用刀把簡冊上的錯字或多餘的字刮掉的意思。筆和刀都是當時最基本的書寫工具,古代的文職人員往往隨身攜帶,所以他們就被人們成為「刀筆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