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代女子對自己的著裝打扮亦是十分講究,所謂「女兒悅己者容」嘛。今天我們以詩歌為印證,來說一說唐代女子的妝容。
與現在化妝的側重點不同,我們今天化妝,更注重眼妝,因為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眼妝能夠提升面部的整體觀感,而在唐代,人們更加注重的是眉毛。眉毛畫得好不好看,有沒有跟上時代潮流,顯得尤其重要。所以我們看唐代朱慶餘在《近試上張水部》中寫道:「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個新娘子化好了妝,不放心,還要問問自己的丈夫:我畫的眉毛顏色深淺是否合適?
一、畫眉的歷史
中國古人畫眉的歷史悠久,女子們畫眉,通常是把原有的眉毛剃掉,再用青黑色的顏料來畫眉毛。
戰國時期《楚辭·大招》云:「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黛黑」就是用黑色顏料來畫眉。黛本是一種黑色礦物,也稱為「石黛」。女孩子們在描畫前必須先將石黛放在石硯上磨碾,使它成為粉末,然後加水調和才能使用,這樣的工序比較繁瑣。一些漢代墓葬裡就曾出土過用於研磨石黛的黛硯。除了石黛,還有銅黛、青雀頭黛和螺子黛。
隋唐時,女子們大多用螺子黛畫眉。螺子黛出產自波斯國,經過加工製造,使用時只需要蘸水即可,無需研磨,因為它的模樣及製作過程與書畫用的墨錠相似,所以也被稱為「石墨」,或稱「畫眉墨」。
眉毛的顏色和形狀也是非常講究的。《西京雜記》中記載:「司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遠山,時人效畫遠山眉。」據說漢代司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把眉毛畫成長長彎彎的,青色的,像遠山一樣秀麗,後來宮廷中開始盛行用翠綠色畫眉。那麼,唐代流行畫什麼樣的眉毛呢?
二、唐人怎樣畫眉?
今天我們常用「蛾眉」形容女子美麗的眉毛。「蛾眉」早在《詩經·衛風·碩人》裡便有提到:「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句詩也很有意思,說的是美女的樣貌,手像春荑(草木的嫩芽)那樣柔嫩,皮膚如凝脂那樣白潤,頸似蝤蠐(天牛的幼蟲,色白身長)般優美,牙齒像瓠瓜子兒一樣排列整齊,額角豐滿,眉毛細長,嫣然一笑動人心,秋波一轉攝人魂。有網友畫出了詩裡的這個美女形象,長成下圖這樣,真是亮瞎了我的雙眼。
不過呢,《詩經》裡的「蛾眉」指的是比較細長的如蠶蛾觸鬚一樣細長而彎曲眉毛。正因為這首詩,「蛾眉」成為了女子美麗眉毛的代名詞。
唐人對於「蛾眉」的定義,不同時期是不一樣的。眉毛的畫法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潮流。
(一)細眉
剛開始,流行的是「細眉」,就是把眉毛畫得很細,就如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形容的:「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在《上陽白髮人》中寫到了一個長期在上陽宮中被冷落的老宮女,她在唐玄宗時就被選入宮中,但長期被幽閉在上陽宮裡:「今日宮中年最老,大家遙賜尚書號。小頭鞵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她穿著小頭的鞋子、窄窄的衣裳,畫著青黛細眉,這樣的穿著打扮是天寶末年流行的樣式,在中唐時期已經不流行了。
唐玄宗時畫眉的形式是多姿多彩的,據說唐玄宗還讓畫工畫過《十眉圖》,涉及十種眉毛: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
(二)八字眉
白居易有一首《時世妝》,詩歌寫的是中唐元和年間的女子的妝容,裡面提到「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當時女孩子們流行塗烏黑色的唇膏,嘴巴就好像是吃了泥巴一樣,黑不溜秋的,眉毛也畫成了「八」字。大概就是這樣:
河南安陽趙逸公墓(公元829年)壁畫中的八字眉女性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個八字眉的眉形也太囧了吧,活脫脫的苦瓜臉。無怪白居易說「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盡似含悲啼。」確實是一副病態如啼的模樣。
(三)闊眉
大概到了貞元末年,開始流行把眉毛畫得闊而短,形狀像桂葉或飛蛾的翅膀。
在唐代不少詩人的詩歌裡有提到這樣的闊眉,元稹有詩云:「莫畫長眉畫短眉,斜紅傷豎莫傷垂。人人總解爭時勢,都大須看各自宜。」(《有所教》)女孩子們不畫長眉,而是畫短短的眉毛,並且還要在臉上用胭脂暈染出一道斜紅。斜紅的形狀就像一彎月亮,或是像一道傷痕,畫在太陽穴的位置。
李賀詩中也說到了當時的「蛾眉」:「新桂如蛾眉,秋風吹小綠」(《房中思》)。我們在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圖》裡也能看到這種短闊的眉毛。
黑唇膏、闊眉、斜紅,這些都是我們今天不能理解的時尚,這樣看來,唐代女子還是走在時尚前沿的,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潮」呢。
我是夏陽晢煜,一個熱愛傳統文化的漢服小姐姐,如果你對傳統文化、古詩詞、漢服感興趣,歡迎繼續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