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元稹的一首詩中,解讀唐朝女子的化妝術,這也太複雜了吧

2020-12-14 cml橙黃橘綠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從古至今皆如此。女為悅己者容,說的就是女子願意去為心愛的人去修飾自己的妝容,使自己看起來更儀態萬方。

那麼,古代的女子們都是如何化妝的呢?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一起探秘唐代女子的化妝步驟。先來看一首詩:

《恨妝成》[ 唐·元稹 ]曉日穿隙明,開帷理妝點。傅粉貴重重,施朱憐冉冉。柔鬟背額垂,叢鬢隨釵斂。凝翠暈蛾眉,輕紅拂花臉。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最恨落花時,妝成獨披掩。

天色見亮,女子拉開厚重的帷幔,開始坐在鏡前化妝。

第一步,敷鉛粉。先用細膩的鉛粉均勻塗滿面頰,遮蓋住皮膚的一些小瑕疵。

唐朝的鉛粉改良了古人做法,進行了脫水處理,這樣上妝不容易脫落。類似於我們今天用BB霜,遮瑕膏等打底色,使皮膚看起來細膩光滑。

第二步,塗胭脂。胭脂傳說是由張騫帶入中原的,是由紅色或者粉色的花瓣製成的類似於我們今天的腮紅。

輕輕蘸取一抹紅色,在兩腮處塗抹,這樣讓整個人的氣色都變得健康,白裡透紅,可愛動人。

第三步,畫眉妝。唐代常用的有幾種畫法,一種是娥眉,短而闊,狀如桂葉或是娥翅,這種眉毛在唐代非常流行;另外一種是柳葉眉,細而長。還有月眉、八字眉、遠山眉等等。

唐代女子一般畫眉前,先把眉毛剃乾淨,然後用青黑色的染料,將眉毛畫成各種形狀的。

第四步,畫額妝。唐代的婦女們,在化妝時,經常會用金箔紙或彩紙剪出不同圖案的花,來貼在額間。又稱「貼花鈿」。在很多唐朝的電視劇中,我們都能看到女子額間貼花鈿的形象。我們熟悉的木蘭辭中也有「對鏡貼花黃」,也是貼花鈿的意思。

第五步,畫面靨。指用朱紅,丹青等在女子的面頰兩旁點綴出或大或小的圖案,有的形如錢幣,有的是各種花卉。

第六步,掃斜紅。即是在眼角兩旁各畫出一條月牙狀的紅色,喜歡濃妝的就把顏色畫深一些,喜歡淡的就輕掃一下即可。

據說掃斜紅的妝容起始於三國時期,一位叫做薛夜來的宮女,因不小心一頭撞到屏風上,待痊癒後,臉上留下兩道紅色的疤痕。反而沒有因此而毀容,讓她看起來更楚楚動人贏得了文帝的寵愛,所以後來的女子都爭相效仿,掃斜紅的妝容也就流傳下來。

第七步,點口脂。口紅可絕對不是現代人的專屬,古代就有用動物的脂膏來潤澤唇部的歷史。到了唐代更是改進了這一技術,用蜂蠟摻進紫草,硃砂等,研究出不同的口紅顏色。

唇妝的式樣也名目繁多,有櫻桃形、花朵形、圓形、心形……達十幾種之多。女子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描畫,讓雙唇看起來瑩潤動人。

大家看,唐朝女子的化妝是不是很複雜呢?在唐代國力昌盛,經濟繁榮,人們自然有了更多追求美的需求。所以,唐朝的化妝術才這樣花樣繁多,層出不窮。

與我們現在流行的裸妝不同,唐朝的妝容都比較濃豔,妝成的女子,如一朵牡丹花一樣雍容華貴。

相關焦點

  • 唐朝好基友白居易和元稹,愛上了同一個青樓女子
    唐朝的大文豪白居易和元稹,兩人自幼相識,交往密切,兩人不僅在文學上造詣高深,相互敬仰,還有共同的興趣愛好,那就是逛青樓。唐朝的開放豪邁文人逛妓院,這在開放豪邁的唐朝來說,都不算啥。因為官方是允許的,合法經營。像李白、杜甫等人都喜歡逛妓院,就像現在逛澡堂一樣普遍。本身唐朝的皇室就比較開放,李唐流著胡人豪放不羈的血液,像太宗李世民殺兄奪嫂,高宗李治暗偷父皇妃子,女皇武則天與女兒共夫,這自然給天下百姓樹立了「榜樣」。
  • 唐朝元稹之立冬節氣詩:在想像中的詩與遠方,野雞投水,變成花蛤
    特意查了一下西安的溫度,因為長安是唐朝的都城。農曆十月的立冬在唐朝有多冷?其實也不太冷。因為這個元稹雖然歷史上對他褒貶不一,但是他是實打實有過深厚和深刻的農村基層治理的閱歷和經驗,所以他的作品比較真實和接地氣。何況這組作品不是私人酬唱,是他在丞相位置上對全國發布的節氣詩,是月曆和日曆的補充,指導生活和農時。 那麼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是冬天的第一個節氣,太陽行經黃經225度,就是立冬,標誌傳統的冬天開始。
  • 元稹、王彥泓、納蘭性德都寫了這句詩,只一字之差,誰最得你心?
    元稹是唐朝有名的詩人,拋棄初戀轉投嶽父換得官路。王彥泓是明朝的鬱悶才子,仕途不順卻憑藉豔體詩留名。納蘭性德是清朝的寶藏詞人,生為滿洲人卻一心愛上漢文化。這三位不同時代的詩人,卻因為同一句詩系在了一起。三位詩人一句詩,僅一字之差,卻妙筆生花。
  • 白居易被貶江州,元稹有感而發寫下一首詩,其中7個字戳中淚點
    唐朝時期,有兩位比親兄弟還親密的詩人,絕對配得上彼此的知己,志趣相投、情真意切,他們就是白居易和元稹。二人的關係,究竟好到什麼程度呢?咱們一起看一下。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才華和名氣僅次於李白、杜甫,穩坐唐代詩壇第三把交椅,被譽為「詩魔」和「詩王」。
  • 元稹向白居易借歌妓,一月後才歸還,元稹一首詩讓白居易轉怒為喜
    然而這句話對於唐朝的一對哥倆兒卻是完全失效的,他們就是著名風月組合——青樓兄弟,成員:元稹、白居易。元白之交,可謂曠古爍今,二人友情濃於血水,甚至被懷疑是愛情。元稹想白居易時說「是夕遠思君,思君瘦如削」,白居易思念元稹則是「夢中握君手,問君意何如」;元稹收到老白的來信激動壞了,「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老白想起逝去的元稹,揮淚寫下「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要不點明作者,還以為是某對痴男怨女的閨中之詞呢!
  • 唐朝元稹二十四節氣詩裡的冬至,周朝立年日照南天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唐朝元稹二十四節氣詩裡的冬至,周朝立年日照南天 元稹冬至節氣詩賞讀:二氣俱生處,舜日照南天 二氣俱生處,周家正立年。 歲星瞻北極,舜日照南天。 拜慶朝金殿,歡娛列綺筵。 萬邦歌有道,誰敢動徵邊?
  • 唐朝詩人元稹和李商隱,都善於寫愛情詩,誰的藝術成就更高呢
    #自古以來,愛情就是詩中永恆的主題,然而對於愛情,不同的詩人卻都有著各自不同的表達方式和描寫手法。唐朝是個開放浪漫的時代,期間有兩位以寫愛情詩著名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元稹,一個是李商隱。李商隱元稹詩詞風格言簡意賅,妍麗豔美,如《菊花》中的詩句」……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 元稹的這首詩,僅用開篇的十四字,就寫出了悼亡詩一種絕美的境界
    一位唐朝有名的多情才子,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詞,這兩者之間似乎在感情上不存在任何交集,但是在邏輯與現實歷史中,卻是真實存在的。這位多情的才子就是元稹。元稹似乎除了在友誼方面與白居易交好之外,剩下的感情生活、交際基本上是與不同的女性打交道了。他與薛濤的斷舍離,使他成為《西廂記》張生的原型人物,但是元稹卻不是一位薄倖的人,當他後來遇到了韋叢,倆人的愛情中成為唐朝的一段佳話。在韋叢死後,元稹寫過數首悼亡詩,並且每首詩都寫得十分出色,這在整個唐代都少有,因此顯得彌足珍貴。
  • 挑一首白居易和元稹這對超級CP深情的詩句
    那麼,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他們寫了什麼詩,這讓人們對他們產生了無限的遐想。元和四年,元稹被送到東川。在白居易在長安中,他去了曲江,慈恩寺春遊,和弟弟和朋友喝酒,他錯過了宴會上的元稹,寫了「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並把他寄給去了東川的元稹。
  • 元稹是情種?《鶯鶯傳》是真的嗎?鶯鶯拒絕元稹「憐取眼前人」
    大唐盛世出現過很多的詩人,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等等。在許多人的記憶中元稹是十分痴情的人,而在他所有的詩中最出名的就是《離思五首》裡的」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 ,半緣修道半緣君。這首事表達了人對亡妻韋叢的思念以及忠貞不渝的愛情。
  • 元稹雖然比較花心,但對妻子卻又是一往情深,這首詩寫得就很深情
    元稹是出了名的風流,處處留情,不過他儘管很花心,但是在對於妻子卻又是一往情深,還寫過了很多的深情的作品,尤其是在妻子逝世後,寫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詩,以此來紀念妻子。這也足以說明他並不是一個薄情寡義之人,只不過是由於他個性十足,遇到了喜愛的女子,那麼就會展開瘋狂的追求。
  • 元稹失意之時寫下一首詩,通篇沒有寫一個愁字,但是處處充滿憂愁
    古代的文人其實是很悲慘,無數的文人被貶外地,往往可能是寫了一首詩,或者是說錯了一句話,那麼就會招來禍端。元稹同樣被貶到多個地方,公元814年(元和九年),他經過湖南岳陽,登上了那座鼎鼎大名的嶽陽樓,寫下了平生悽美之作《嶽陽樓》一詩,這一次他是被貶到潭州(今天的湖南長沙市),心中頗有失意於是與朋友同遊了嶽陽樓。嶽陽樓上日銜窗,影到深潭赤玉幢。
  • 元稹和他的詩(上)
    (你說)不要首先嫌布料的材質太薄弱,稍微有些經緯稀疏的帛才是最宜人的。曾經領略過蒼茫的大海,就覺得別處的水相形見絀;曾經領略過巫山的雲靄,就覺得別處的雲黯然失色。即使身處萬花叢中,我也懶於回頭一望,這也許是因為修道,也許是因為你的緣故吧。當時百花齊放,我卻偏偏摘了朵白色的梨花送給你這個皮膚潔白如玉的女子。
  • 唐朝渣男排行榜,個個如雷貫耳,你肯定學過他的詩
    文學上更不用說,唐朝,就是詩歌的朝代。全民寫詩狂潮掀起,人均文學素養極高,審美水平在線。詩人都是浪漫的,寫的詩句總是深情款款,富有感染力。然而這卻給不少女子帶來不幸,她們欣賞詩句的美妙,欣賞詩人的才華,卻反被渣男們狠心辜負,下面,就由小編來盤點一下唐朝有名的渣男吧。
  • 元稹死後9年,白居易午夜夢回寫下一首詩,深情入骨的不只有愛情
    唐朝是一個偉大詩人輩出的時代,前有「李杜」相見恨晚,後又「元白」惺惺相惜。元稹與白居易之所以被合稱為「元白」,不僅源於他們共同倡導了新樂府運動,還因為他們是大唐詩人中的最甜CP。白居易與元稹到底有多甜呢?
  • 小寒到,且品元稹的詩以取暖,迎接人生的春天
    筆者不由想起小時候讀到過的唐代大詩人元稹詠小寒的詩《詠廿四氣詩·小寒十二月節》,這裡且試著解讀此詩,聊以取暖,迎接人生的春天。前言之所以選擇元稹的這首詩來解讀,我這裡有一個緣由。1月5日早上起來,本人看到手機裡有國家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發的關於小寒的文章,其中引用了元稹這首流傳了一千多年的詩,於是轉發該文章到高中的同學群中,沒想到引來一段小插曲。
  • 薛濤一生只愛過元稹?那這首離別詩為何寫成了愛情詩
    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我是沉於古詩。薛濤,是唐朝四大才女之一。很多人都知道她和元稹的愛情故事,他們互相之間寫過很多愛情詩。但是有一首詩很特別,如果不看詩題,您肯定會認為是寫給元稹的。就是這首《別李郎中》。從詩題看,這是一首離別詩,但是仔細讀,明明白白是一首愛情詩。不信您仔細往下讀。
  • 元稹催人淚下的一首詩,短短28字,卻讓人回味無窮
    送別詩作為唐詩主要題材之一,在璀璨的文化聖殿中佔有一席之地。自漢唐以來,送別詩在唐詩中就佔據了很大的篇幅,其中不乏許多流傳千古的佳作,為我們帶來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名句,譬如「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等等。古人云:「詩言志」,但詩更能傳情。
  • 元稹聽說好友白居易被貶江州,在病床中被驚醒,寫下一首感人的詩
    元稹和白居易的友誼成為了唐朝詩壇的一段佳話,兩個人年齡相仿,並且都是才華橫溢,時常在一起詩詞唱和,為此留下了很多經典的千古名篇。不過兩人的人生之路,卻又是天差地別,元稹早年間儘管也是鬱郁不得志,可是後來由於詩寫得好,於是被宦官崔潭峻賞識,把他的詩集推薦給了唐穆宗,從而青雲直上,最終拜相。可是白居易就比較落魄,儘管他也希望自己可以實現人生理想,但是很顯然他沒有元稹的運氣,沒有人為他推薦詩集給皇帝,所以他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加艱辛。
  • 元稹給白居易的一首答詩,翻譯過來就是:我真的一點都不想你
    這畫面不要太美。 你以為這就夠了,這些在白居易和元稹面前,簡直不值一提,據後人統計,兩人來往通信1800多封,互贈詩篇接近1000篇。不信你看隨便拎一首白居易的詩出來,標題多有微之,如《除夜寄微之》、《夢微之》,再看白居易給元稹的信,開篇就是:微之微之!不見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書欲二年矣,人生幾何,離闊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