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從古至今皆如此。女為悅己者容,說的就是女子願意去為心愛的人去修飾自己的妝容,使自己看起來更儀態萬方。
那麼,古代的女子們都是如何化妝的呢?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一起探秘唐代女子的化妝步驟。先來看一首詩:
《恨妝成》[ 唐·元稹 ]曉日穿隙明,開帷理妝點。傅粉貴重重,施朱憐冉冉。柔鬟背額垂,叢鬢隨釵斂。凝翠暈蛾眉,輕紅拂花臉。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最恨落花時,妝成獨披掩。
天色見亮,女子拉開厚重的帷幔,開始坐在鏡前化妝。
第一步,敷鉛粉。先用細膩的鉛粉均勻塗滿面頰,遮蓋住皮膚的一些小瑕疵。
唐朝的鉛粉改良了古人做法,進行了脫水處理,這樣上妝不容易脫落。類似於我們今天用BB霜,遮瑕膏等打底色,使皮膚看起來細膩光滑。
第二步,塗胭脂。胭脂傳說是由張騫帶入中原的,是由紅色或者粉色的花瓣製成的類似於我們今天的腮紅。
輕輕蘸取一抹紅色,在兩腮處塗抹,這樣讓整個人的氣色都變得健康,白裡透紅,可愛動人。
第三步,畫眉妝。唐代常用的有幾種畫法,一種是娥眉,短而闊,狀如桂葉或是娥翅,這種眉毛在唐代非常流行;另外一種是柳葉眉,細而長。還有月眉、八字眉、遠山眉等等。
唐代女子一般畫眉前,先把眉毛剃乾淨,然後用青黑色的染料,將眉毛畫成各種形狀的。
第四步,畫額妝。唐代的婦女們,在化妝時,經常會用金箔紙或彩紙剪出不同圖案的花,來貼在額間。又稱「貼花鈿」。在很多唐朝的電視劇中,我們都能看到女子額間貼花鈿的形象。我們熟悉的木蘭辭中也有「對鏡貼花黃」,也是貼花鈿的意思。
第五步,畫面靨。指用朱紅,丹青等在女子的面頰兩旁點綴出或大或小的圖案,有的形如錢幣,有的是各種花卉。
第六步,掃斜紅。即是在眼角兩旁各畫出一條月牙狀的紅色,喜歡濃妝的就把顏色畫深一些,喜歡淡的就輕掃一下即可。
據說掃斜紅的妝容起始於三國時期,一位叫做薛夜來的宮女,因不小心一頭撞到屏風上,待痊癒後,臉上留下兩道紅色的疤痕。反而沒有因此而毀容,讓她看起來更楚楚動人贏得了文帝的寵愛,所以後來的女子都爭相效仿,掃斜紅的妝容也就流傳下來。
第七步,點口脂。口紅可絕對不是現代人的專屬,古代就有用動物的脂膏來潤澤唇部的歷史。到了唐代更是改進了這一技術,用蜂蠟摻進紫草,硃砂等,研究出不同的口紅顏色。
唇妝的式樣也名目繁多,有櫻桃形、花朵形、圓形、心形……達十幾種之多。女子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描畫,讓雙唇看起來瑩潤動人。
大家看,唐朝女子的化妝是不是很複雜呢?在唐代國力昌盛,經濟繁榮,人們自然有了更多追求美的需求。所以,唐朝的化妝術才這樣花樣繁多,層出不窮。
與我們現在流行的裸妝不同,唐朝的妝容都比較濃豔,妝成的女子,如一朵牡丹花一樣雍容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