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茶七酒八」,這些待客禮節,你需要知道!

2021-01-09 世界趣聞物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也越來越隨意,茶酒的文化禮儀也漸漸被人遺忘。但在正式場合,莊重的場合,還是得注意下茶酒的文化禮儀。飲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國習俗中,把茶水或酒斟入杯盅以多少為宜,也是有講究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各種規矩,也是反映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所謂「茶七酒八」,意思是倒茶只能七分滿,酒就八分滿。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為什麼斟茶倒酒的時候會有這些講究呢?

"茶七",茶倒七分滿,留下三分是人情。在農村還有句老話叫做「茶滿欺人」,意思是茶倒滿了就是趕人走,一種不用言語的逐客令,品茗追求的不是解渴,而是品味茶中之道,故而七分茶水,三分留白,愛茶之人常說的「倒茶七分滿,留得三分人情在」,就是這個道理。「酒八」,一般特別正式的飯局之上,斟酒會斟八分滿,二分代表對客人健康的關心,喝酒的禮儀是要大家舉杯相慶的,斟滿酒的酒杯端起來的時候容易灑出酒,客人為了讓酒不撒,就不得不低頭俯首來喝酒,這樣對於客人的整體形象會有影響。

茶七酒八簡單的四個字就概括了與人交往,茶餐場合的待客之道。這些優秀的老話對於做人有著良好的指導作用,但是也應靈活使用。千人千面,不同的俗語中具有不同的道理,具體如何操作,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去決定,待客之道的前提是既不影響客人心情,又可以彰顯主人待客之道。

相關焦點

  • 茶話記|酒滿茶淺,從來茶倒七分滿,留下三分是人情
    中國歷來是禮儀之邦,國人重禮,待客自是多有講究,而待客之飲茶與酒,經過上千年的浸潤,也形成了許多特殊的禮節。在日常生活中,斟茶倒酒人人都能信手拈來,但這看似最尋常之事,殊不知小細節裡往往藏著大智慧。民間俗語有云: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 國人的待客之道:用一杯好茶,待上賓
    茶是中華民族的國飲,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有茶友問為什麼要用茶接待客人,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以及茶在待客方面的表現。從元代的"一呼同胞"茶畫,到清代製作的以"蜀柴三友"為主題的茶壺;從宋代汴京街坊"支茶"到宋代南京杭州城送"七茶";從唐代寄茶以表深情厚誼,到今天人們待客茶會。茶是禮讓、友誼、親和的象徵。待客一定要講究,尤其是客人,請注意細節,否則可能會有失禮儀。如果客人較多,喝茶的順序需要強調。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些尺寸啥意思呢?
    也許今天我們不再常見木匠這個行當,更別說這些流行於農村木匠口中的話了。「床不離七」,農村木匠量東西尺寸時,用的都是木匠尺,在丈量時都會在末尾留上七,如二尺七寸、三尺七、四尺五寸七。如今,很多人做床也是按照這個標準來定製尺寸,除了個別身高突出的人需要定製以外,這些尺寸已經滿足了不同年齡不同家庭的需要。
  • 俗話說:「茶滿欺人,酒滿敬人」,老祖宗的待客之道,你做對了嗎
    喝酒飲茶的習慣在中國已經有千年的歷史了,也是我們現在常見的待客之道,但是這倒茶倒酒可不是隨隨便便倒的,倒多少這個是很有講究的。俗話說:「茶滿欺人,酒滿敬人」,很多人在喝茶的時候習慣先對著杯中的茶去吹一吹,為什麼呢?
  • 農村老話:「父子不同舟,酒是色媒人」啥意思,有何道理?
    農村老話:「父子不同舟,酒是色媒人」啥意思,有何道理?老話的意思很簡單,父子不要同乘一舟;酒是助興飲料,促進好事成雙,老話說「風流茶說合,酒是色媒人」。那麼,這句話有何道理?父子不同舟老話為啥說「父子不同舟」呢?這和古代「舟」本身安全性、以及當時的社會安全環境有關。不知道大家聽說過一句老話沒有「車船店腳牙,無罪也該殺」。
  • 敬茶是禮節更是修養
    有態度的公眾號敬茶是禮節更是修養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茶已被奉為禮品與貢品。兩晉、南北朝時期,客來敬茶已經成為當時人際交往的社交禮儀。唐宋以來,以茶待客更是成為一種日常禮節。至今,內蒙古自治區、青海省等區域甚至還有「敬奶茶」的習俗。
  • 這15個喝茶禮節,你能做到幾個
    喝茶,是人茶之間的對話。禮茶,茶禮,是一種能量交換,它關乎人和氛圍。除去繁瑣的茶藝流程,以茶待客也蘊含許多「待客之禮」,基本禮節不可廢。無論是主人還是客人,做到喝茶明禮,更能營造愉悅的喝茶氛圍。禮節不僅是見微知著,細節之處觀風雅,也是對茶文化的一種傳承。 以下這15個喝茶禮儀,你知道嗎?
  • 農村俗語:「七不出八不入」啥意思?七和八指的是什麼?
    雖說咱農村人都非常淳樸憨厚,但農村卻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講究和禁忌,幹什麼事都興挑個「好日子」。以農村人出行為例,不少農村地區存在著「七不出八不入」風俗,至於這種風俗有無道理,很少有人去深究,多數老百姓因它是老輩人留下來的而遵循。老話說「七不出,八不入」是什麼意思呢?
  •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也許今天我們不再常見木匠這個行當,更別說這些流行於農村木匠口中的話了。「床不離七」,農村木匠量東西尺寸時,用的都是木匠尺,在丈量時都會在末尾留上七,如二尺七寸、三尺七、四尺五寸七。不僅是尺寸,在床的結構上也離不開七。如穿樘是七根,床頭靠背也是七根。
  • 農村老話「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空手回」,是什麼意思?
    在過去農村出遠門的時候,都要選個黃道吉日,目的就是圖個順風順水。到後來有了一句「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空手回」的老話。其實農村還有句老話叫做「三六九,往外走」。這裡的「三」諧音「散」,「六」諧音「溜」,「九」諧音「久」。連起來的意思就是說,逢三、六、九出行很溜,順風順水,在外面經商或做官會很長久。
  • 襄陽待客九大怪:怪酒不怪菜,酒量再大都喝趴下
    襄陽人日常把「吃了嗎」掛在嘴邊,家裡來了客人,如果回答「用過了」,意思是已經吃過了,主人就會端茶倒水。 第一怪:怪酒不怪菜 襄陽人待客不光是熱情,更有講究說頭。以酒聯絡感情,以酒交朋友。只要有酒,哪怕切個黃瓜,拌個西紅柿,大家也能喝得面紅耳赤,心情舒暢。有「有菜無酒,站起來就走」的俗語。
  • 原來「茶倒七分滿」還有那麼多講究!晚知道不如早知道
    義芳君說茶 | 第756期原創茶說1、小何是義芳君多年茶友老何的妹妹,今年大學剛畢業,特地從山東老家來「投奔」她大哥,準備在廈門找工作。你當這是在倒酒呢?!茶葉不可倒得太滿嘍!」看到這裡,一定有不少人覺得挺納悶的,為啥說茶葉不能倒得太滿呢?其實,在我國的傳統文化認知裡,自古以來便流傳著這樣一句充滿智慧的話語「茶七飯八酒十分。」 可以大口大口地吃飯喝酒,喝茶卻是非常文雅地一口一口地喝。 其中「茶七」說的是茶水只倒七分滿,太滿了,那就是「茶滿欺人」。
  • 農村老話「父子不同舟,酒是色媒人」如何理解,有什麼說法?
    農村老話「父子不同舟,酒是色媒人」,這是很有道理的話。這句話是在警戒世人,要學會規避危險。第一,為什麼「父子不同舟」大家都知道,古代的陸路並不發達,所以人們交通往來經常要靠水路。那時候的水上救援能力實在底下,所以為了避免覆船發生危險,父子乘船,要儘量不乘坐同一條船。這樣的話,萬一一方有危險,一方還能生存,為家中充當頂梁柱。
  • 農村老話「男怕八月,女怕臘月」是什麼意思?看了你就知道了
    農村老話「男怕八月,女怕臘月」是什麼意思?看了你就知道了。農村一直流傳著一些老話,這些老話大多都是生活經驗的總結,有的風土人情,有些是人生哲理,毫無疑問大多都是很有道理的話,不過有些如今卻不適用了。就比如農村老話「男怕八月,女怕臘月」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 農村老話「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什麼意思?你認為有道理嗎?
    請您在閱讀本文前點擊右上方的「關注」,以後您就可以每天免費收到【農夫也瘋狂】分享的關於農村大小事。老話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雖然現在提倡的是自由戀愛,但是有些人在情感方面,依然還是需要父母來幫忙。如今有很多三十多歲的大齡青年,他們自身不怎麼著急,可是父母卻急壞了。
  • 閒話聊吉祥:那些只有木匠才知道的吉祥數字
    而這句過去老木匠在傳藝時經常說的「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其實就是說的是這些器具的尺寸講究,大多取自諧音,寓意吉祥。 尺寸——農村木匠量東西尺寸時,用的都是木匠尺,在丈量時都會在末尾留上七,如二尺七寸、三尺七、四尺五寸七。結構——床的結構上也離不開七,如穿樘是七根,床頭靠背也是七根。諧音「妻」——「床不離七」的諧音是「床不離妻」,有夫妻同床偕老之意。
  • 為什麼茶酒不分家
    我來領著大家看看茶跟酒的區別。中國是茶的發源地,茶的歷史源遠流長。 茶酒不分家,我帶大家來看一看茶文化跟酒文化的區別。我們品茶時,人也不宜多,二三人足矣;而喝酒則不然,人可以多一些。這是因為品茶不光要喝的茶的滋味,還要有幽雅清靜的環境,要細品慢賞,這樣才能品得茶中真滋味;而喝酒則可以豪放熱烈,俗語也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說法,這也是酒文化與茶文化的區別之一。
  • 老木匠俗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其原話來源於《魯班經》: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而這些數字,指的是木匠在做活時,這些器具的尺寸。 過去人們一般都是請木匠到家裡製作家具,在那時候做木匠也是個比較體面的行當。
  • 關於飲茶待客的細節,您注意了嗎
    客來賓至,清茶一杯,可以表敬意、洗風塵、敘友情、示情愛、重儉樸、棄虛華,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高尚禮節和純潔美德。       茶文化糅合了中國儒、道、佛諸派思想,自成一體。茶既是靈魂之飲,以茶載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因而茶中無道就算不得「茶道」。不懂品茗技巧,也不理會飲茶修身養性的作用,亦算不得「茶人」。
  • 農村老話常說「三鐵七船一輩子的廚」,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裡有許多的俗語老話,這是人們生活中的寶貴經驗。對於這些俗語最為熟悉,村裡人經常把這些話掛在嘴邊以此來教育孩子。話糙理不糙,雖說有一些俗語並不優美,但勝在通俗好記。讓人們很容易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從而代代相傳的下去。農村老人經常說「三鐵七船一輩子的廚」,學手藝也是有講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