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傳統上是用牛來耕田的,學界一般認為,從東漢初期開始,牛就成為耕田的主力。馬耕不是沒有,但只是少數現象。現在談到中國古代農業,大家必然會想到耕牛。
而在歐洲,在12世紀之前,也確實是用牛來耕田,但在12世紀以後,馬卻開始大規模的代替牛參與農業耕作,這是為什麼呢?
很多人脫口而出:歐洲的重型挽馬比蒙古馬力氣更大!但這其實忽略了時代因素,因為歐洲馬種的改良是近代的事情,而歐洲人使用馬耕來代替牛耕卻是中世紀,當時歐洲的馬並不比中國馬高大。
首先要講講用馬和用牛的不同。
成本:牛比馬便宜
無論在中世紀的歐洲還是中國古代,馬都比牛貴得多。漢代時一匹馬價相當於三頭牛,而到明代,馬價也相當於牛的二倍到一倍半。當然這裡談的都不是軍馬。
而歐洲也是如此,13世紀(相當於我國宋元時期)歐洲農學家就認為:
馬吃更多的燕麥,馬還需要訂馬掌,養馬費用比養牛多4倍。而且牛的脾氣更溫和,老了還可以賣給屠夫吃牛肉,而馬只能賣皮,而且歐洲有段時間禁止屠馬。
而且馬是很嬌氣的動物,很容易生病。舉個例子:
電視劇裡經常有策馬奔馳的場面,但實際上在冬天馬奔跑後很容易流汗,如果不給它擦乾,喝熱飲(喝涼水往往會拉肚子),再蓋上毯子保暖,馬很可能第二天就生病倒下了。
所以,現代很多電視劇中,大俠們孤身不帶傭人策馬遊歷天下,其實是很不現實的事正常情況下每天都要花不少時間伺候馬。這同樣也加大了養馬的成本。
耕田效率:馬略微有優勢
牛的力氣比馬大,但馬的速度卻遠遠大於牛,如英國農學家認為,17世紀末使用牛每天可耕作0.4公頃地,而馬耕可以達到0.5-0.6公頃。使用馬的效率似乎略勝於牛,但這還要考慮土壤硬度和農具的適合程度。相對來說,馬確實有部分優勢。
以上的情況來看,馬耕田的優勢並不大,因為相比效率的提高,成本太高,那為何歐洲人會更多的選擇馬耕呢?
這大概是因為:農民並不是完全靠耕田為生的。
在14-15世紀的英國以及歐洲大陸,農民除了種田以外,還需要將種好的糧食送到市場上銷售。所以農民的富裕程度,不僅僅取決於他種田本事的高低,而且還取決於他做生意的利潤。
兩戶農民,在豐收時將糧食送去市場交易,那個能用更快速度把糧食送到市場的,有可能會賣出更高的價格--運輸速度的提高很大程度在於他家是養牛還是養馬。
另外,由於馬車速度比牛車更快,擁有馬車的農民往往可以走得更遠,在數個市場之間尋求更優惠的價格。
擁有馬車,還意味著生活中其他效率的增加---在生病時能更快的請來鄰居,空閒時還可以靠出租馬車來賺取外快,婚禮時開馬車也無疑比開牛車更氣派----等等。
所以,關於馬耕到底是不是在耕田方面遠遠勝於牛耕,這一點農學家們其實有爭議,但馬確實對農民生活的經濟影響,要大於牛。
而這,大概是歐洲人推行馬耕的原因----本身比較容易得到馬,而馬又非常適合商品化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