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時期的鋼琴音樂,既繼承了前人音樂創作中精緻的一面,又克服了前人過於拘謹、不夠自然的缺點,使音樂創作手法更加大膽,更加具有表現力。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和聲復調的出現
巴洛克時期的鋼琴音樂中,通奏低音得到了廣泛使用,通奏低音也稱數字低音,由旋律加和聲伴奏構成的,它的主調和聲織體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復調織體有區別。這種風格漸漸與復調音樂相結合,發展成新的音樂風格,即和聲復調風格,這種風格後來在約·塞·巴赫的手中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在宗教音樂中,通常由管風琴來完成通奏低音的演奏。通奏低音的運用貫穿了整個巴洛克時期,成為巴洛克音樂的一個重要技術特徵。
復調性是巴洛克鋼琴音樂的重要特點,每位作曲家有著不同的程度的復調性。
巴赫的音樂充滿音樂內部結構的平衡與美感,是復調性程度最高的。亨德爾的作品相比較之下具有更多主調成分,但仍帶有十分強烈的復調傾向。斯卡拉蒂的奏鳴曲則基本上以主調寫法為主體,穿插著復調因素。但不論演奏巴洛克時期哪一位作曲家的作品,嚴格的復調訓練都是基礎的基礎。
復調音樂與主調音樂的最基本區別在於以下兩點。
①在構成上。主調音樂由主旋律與和聲背景構成。儘管其中也常有對位線條,卻仍分有主從關係。而復調音樂則由幾個並行不悖的線條構成,一般不分主次。即使有突出,也仍應保持幾個聲部的獨立進行。
②在思維上。復調思維在時間維的線形組織與空間維的和音組織之間構成縱橫交錯的網絡,是多層面、多線條、多重性的複雜思維。因此,學習復調音樂理所當然地應當貫穿鋼琴學習的始終。
(二)調式調性的發展
在調式方面,之前多為教會調式,到巴洛克時期則逐漸發展為大、小調式,而在i650年之後,隨著越來越成熟的新的和聲體系,調性在轉換手法上也越來越規範和多樣。數字低音得到了廣泛的使用,不協和音的處理相對自由。
(三)更加富有流動性的旋律
在旋律方面,巴洛克時期,聲樂的旋律逐漸被轉移到鍵盤樂器上,而且旋律中經常出現遠距離的跳躍,重複主題樂句成了一種經常使用的重要手段,富於流動的旋律性,以及對位的手法迅速發展。
(四)生動活潑的音樂節奏
在節奏方面巴洛克音樂賦有生氣,生動而且活潑。為了在沒有強弱變化的撥弦古鋼琴上奏出重音,作曲家往往在時值長度、樂句設計、和聲變化和裝飾音運用上進行巧妙構思,造成突出重音的效果,音樂各段落之間已形成剛柔、強弱的對比關係。
(五)注重情感的表達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家開始關注如何用音樂來表達情感這一美學問題。作曲家們竭盡全力尋找音樂手段來表達情感和精神狀態,如憤怒、激動、歡喜、憂傷等。這一時期強調的情感表達與後來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所強調的情感有所區別,並非作曲家個人的情感的表達,而是一種類型化的基本情感。
(六)華麗多彩的裝飾音
巴洛克時期的鋼琴音樂作品,大量運用了華麗多彩的裝飾音。C·P·E·巴赫在1753年寫道:「沒有人能懷疑裝飾音的必要性。它們事實上是必不可少的。它們使音符互相連接,富有生氣,強調要點,傳遞重音;它們使音樂更悅耳動聽,喚醒我們閉塞的注意力。裝飾音提高了音樂表現力,使一首樂曲或悲哀,或歡愉,或產生其他情緒。裝飾音提供了與它們的主題材料同樣多的機會,使演奏精彩非凡。它們能改善一首平庸之作。沒有它們,最好的旋律也變得空洞無物,毫不動人,最清晰的內容亦變得模糊不清。但必須避免過分地使用裝飾音。正如辣椒粉也會毀壞一盤好菜。」
裝飾音有著極為豐富的種類,其中波音、倚音、顫音、順滑音與回音是經常被使用的裝飾音。巴洛克音樂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裝飾音的運用。各種各樣的裝飾音及其不同組合,在每個作曲家和演奏家手中都有不同解釋和不同用法,有的裝飾音起節奏重音的作用,有的裝飾音主要用來對抒情的旋律線條進行修飾和勾畫,而有的不協和裝飾音則是在對和聲色彩進行巧妙地增添。總之,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風格因運用了大量的裝飾音而顯得更為高雅與講究。
巴洛克時期音樂作品中的裝飾音,有著法國風格與義大利風格兩大潮流。
法國風格的裝飾音以作曲家記在樂譜上的大量記號為依據。儘管對這些記號經常有紛紜的異見,但一般都不在譜上指示的記號之外再增加新的裝飾。但在巴洛克時期,情況又不盡如此。有的作曲家僅僅註明「順滑音」,其他的裝飾音均不標明。唯有弗朗索瓦·庫普蘭堅申,必須嚴格按照他本人的指示演奏裝飾音。其他人往往允許演奏者對裝飾進行自由選擇,不那麼刻板。典型的法國風格是「變體」舞曲,舞曲作為一種鍵盤音樂體裁出現於16世紀,該體裁曾隨著文藝復興人文思想的回歸,使長期受到中世紀宗教壓制的舞蹈開始在歐洲流行,並且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舞曲類型,如阿列曼舞曲、帕凡舞曲、庫朗特舞曲等,這些成對的舞曲之間一般都有速度和節拍的對比,它們為巴洛克時期的舞曲性組曲奠定了基礎。
義大利風格源於歌劇中的自由發揮。各個聲部在不同節奏位置上先後加上華彩性的炫技性的回音、顫音、歷音(短音階順滑音)。這些裝飾音也常常在聲部間模仿,使音樂愈發光輝。義大利器樂曲也遵循這同一趨向。尤其在慢樂章中,獨奏者經常運用豐富的裝飾手段,在旋律骨架音上增添華麗的小音符。在17世紀義大利器樂曲中,極少見到裝飾音的記號。18世紀初,作曲家們開始寫下「顫音」記號和「順滑音」記號,逐漸成為普遍。此後,樂譜逐漸成為更能反映作曲家要求的來源。但是,在慢樂章中增添裝飾音仍是經常可見。
(七)空前繁榮的體裁
巴洛克時期的鋼琴音樂在體裁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表現在:在前奏曲、舞曲、託卡塔等器樂體裁進一步發展的同時,賦格曲、奏鳴曲、大協奏曲、古組曲、獨奏協奏曲等體裁空前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