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菜,又稱京幫菜,是北京地區的傳統菜系,在中國飲食文化裡具有特殊地位,它以北方菜為基礎,經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交合還有特殊的宮廷菜系的融合,慢慢形成如今的京菜文化。在這個歷史過程中,不同的文化衝擊,不斷有新的花樣,不同的口味誕生,直到今天成為京菜的一個個代表。
北京烤鴨是具有世界聲譽的北京著名菜式,起源於中國南北朝時期,《食珍錄》中已記有炙鴨,在當時是宮廷食品。用料為優質肉食鴨北京鴨,果木炭火烤制,色澤紅潤,肉質肥而不膩,外脆裡嫩。北京烤鴨分為兩大流派,而北京最著名的烤鴨店也即是兩派的代表。它以色澤紅豔,肉質細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膩的特色,被譽為「天下美味」。
炸醬麵無疑是老北京的最愛,暑天食之,便利開胃。現在北京胡同兒裡的大雜院中依然可見此景:街坊四鄰在飯點兒齊聚一堂,一手捧碗炸醬麵,另一手持一根黃瓜,邊吃邊聊邊下棋,怡然自得。
涮羊肉,又稱「羊肉火鍋」,始於元代,興起於清代,原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吃法,遼代墓壁畫中就有眾人圍火鍋吃涮羊肉的畫面。早在18世紀,康熙、乾隆二帝所舉辦的幾次規模宏大的「千叟宴」,內中就有羊肉火鍋。後流傳至市肆,由清真館經營。《舊都百話》云:「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與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遊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別風味」。公元1854年,北京前門外正陽樓開業,是漢民館出售涮羊肉的首創者。其切出的肉,「片薄如紙,無一不完整」,使這一美味更加馳名。
白煮肉是北京傳統名菜,此菜創始於明末的滿族,約有300多年歷史,清入關後從宮中傳入民間,北京「砂鍋居」飯莊製作此菜最為著名。汁濃味厚,入口滾燙,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嫩而不爛、薄而不碎。點綴碧綠的香菜與晶瑩的醬汁,頓時香氣撲鼻,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
糟溜魚片是一道極具代表性的北京名菜,此菜肉質滑嫩,鮮中帶甜,糟香四溢,醇香鮮嫩,香鬱鮮嫩,味美無比,深受大眾青睞。
水晶肘子是北京的著名菜餚之一,經過歷代廚師的精心研製,逐步形成了具有獨特風味的傳統名菜。豬肘營養很豐富味甘、鹹,性平;有和血脈、潤肌膚、填腎精、健腰腳的作用,含較多的蛋白質,特別是含有大量的膠原蛋白質,是使皮膚豐滿、潤澤,強體的食療佳品。
抓炒魚片,是北京仿膳飯莊廚師按照清宮御膳房的抓炒技法而烹製出的一道名菜。關於「抓炒魚片」還有一段故事。據說,有一次慈禧太后用膳時,在面前的許多道菜裡,獨獨挑中一盤金黃油亮的炒魚片,覺份外好吃。她把御膳廚王玉山叫到跟前,問他叫什麼菜,王急中生智,回答曰「抓炒魚片」。從此「抓炒魚片」一菜便成為御膳必備之菜。後來王玉山又相繼研究出「抓炒裡脊」,「抓炒蝦仁」,「抓炒腰花」,與「抓炒魚片」一起合稱「四大抓」王玉山也因此被人稱為「抓炒魚片」。從此「抓炒魚片」一菜便成為御膳必備之菜。後來王玉山又相繼研究出「抓炒裡脊」,「抓炒蝦仁」,「抓炒腰花」,與「抓炒魚片」一起合稱「四大抓」王玉山也因此被人稱為「抓炒王」。此菜色澤金黃,外脆裡嫩,明油亮芡,人口香脆,外掛粘汁,無骨無刺,有酸、甜、鹹、鮮之味。
相傳國宴上的烏魚蛋湯是鄧/小/平至愛的一道國宴湯菜,被譽為釣魚臺臺湯。這道宮廷菜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清朝康熙五十四年的《日照縣誌》中記載:「烏賊魚口中有蛋,屬海中八珍之一」,可見當時的烏魚蛋就已是貢品級別的海珍,產於山東日照。日照的烏魚蛋是由當地特產金烏賊的卵巢加工而成,將新鮮墨魚的產卵腺割下,用明礬和食鹽混合的湯液醃漬,脫水後蛋白質凝固,就成為了乳白色扁圓形的卵狀固體。這小小的烏魚蛋內含多種營養及微量元素,味道鮮美,可冬去寒夏解熱,非常美味和名貴。
京醬肉絲是一道特色京菜,選用豬瘦肉為主料,輔以甜麵醬、蔥、姜及其它調料,用北方特有烹調技法「六爆」之一的「醬爆」烹製而成。相傳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北京紫禁城東北方約4裡地的一個大雜院裡,有一個原籍東北的陳老漢,和孫子相依為命,靠做豆腐維生。有一次,陳老漢把豬肉挑出瘦的,切成很薄的片,下鍋炒並放豆醬炒好,沒有麵餅還有點豆腐皮,切成方塊,照貓畫虎就做好了「烤鴨」,孫子用豆腐皮卷著大蔥和「烤鴨」吃的那香就別提有多麼高興了。孫子長大後,到全聚德學徒,成了一名水平不錯的廚子,烤鴨也是常吃了,卻總體會不到第一次吃烤鴨的感受。後來,經過陳老漢的指點,他孫子對菜品不斷改進,才有了今天醬香濃鬱,肉絲細嫩的京醬肉絲。
驢打滾是滿洲以及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滿洲地區一般叫豆面卷子),它的原料是用黃米麵加水蒸熟,和面時稍多加水和軟些。源於滿洲,緣起於承德,盛行於北京。由於清朝的八旗子弟愛吃粘食,「驢打滾」很快就傳到了北京,成為北京的一種風味小吃。
請給你的廚師朋友們看看吧!
微信chushi58
簡介:專注於廚師群體的公眾平臺,冷菜,熱菜,旺銷菜,創意菜,廚師故事與心聲,廚房實用寶典,調料配方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