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診療?生活方便嗎?閒暇時間幹啥?」
「都挺好,越來越好。」
2月17日,面對我的三連問,大花山方艙醫院17A號病床的西哥(化名)如是說。
「兩樣水果都是愛」
西哥(化名)作了一個加油的手勢。(受訪者供圖)
檢測結果雙陽性,2月1日,西哥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並被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收治。隨著症狀轉輕,2月14日,西哥成為首批轉入大花山方艙醫院的患者。
大花山方艙醫院分5個病區,西哥所在的病區由天津醫療隊接管,目前住了92名患者。早上6點,醫護人員會給每位患者測量體溫和血氧。清晨、上午、下午、晚上,每天這樣的檢測有4次。早八點和下午兩點半,醫護人員還會查房問診。有些年紀偏大或患有高血壓病症的患者,還要接受血壓監測。
「不同情況,當然有不同治療方案了。」西哥說,在方艙醫院,絕大多數患者採用中藥治療,1號方、2號方、4號方等,病人狀態以及治療階段不同,用的藥也不同。每天早、晚飯後,西哥都會拿到2號中藥袋。
「不只是專業、負責,昨天,天津醫療隊特意為每一位患者準備了兩種不同的水果。擱在平時,這可能沒什麼,但現在不一樣,兩樣水果都是愛,實實在在的關愛。」西哥說。
出院剪頭談戀愛
「儘管這兒很暖和,醫院還是給我們準備了羽絨服。不僅睡得好,吃得也好。一日三餐葷素搭配,再加上水果或酸奶,比在家吃得都健康。」一說起夥食,西哥那興奮勁兒,仿佛忘了自己還是住院就診的患者。
醫護人員組織患者運動。(受訪者供圖)
方艙十二時辰,也不只診療、用餐和睡覺。閒暇時間,醫護人員會組織大家打打太極拳、練一段八段錦或者做一套呼吸操。「相比在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方艙醫院中,焦慮少得多。」西哥說。
開水機旁添了微波爐、電視機、充電寶,尤其是新安置的圖書角更是深得西哥喜愛,「閒著也是閒著,翻翻書權當『充電』了。」
大花山方艙醫院圖書角。(受訪者供圖)
西哥這麼說,但我知道,他閒不住。
55歲的熊大媽,是西哥在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住院時同病房的病友。熊大媽血氧飽和度低,呼吸困難,一直戴著呼吸機。
見熊大媽行動不便,以及護工緊缺沒人陪護,西哥主動每天幫她打開水。有時候,白天熊大媽睡著了,西哥也幫忙盯藥瓶——藥水打完趕忙呼叫護士取針換藥。
轉病房前,熊大媽非要加西哥微信,轉頭就給他發了1000元,說是「感謝」。「都是舉手之勞,您和我父母年紀差不多,這是晚輩應盡的責任。」西哥謝絕了她的好意。
採訪中,我問西哥出院後最想幹什麼。「先去剪個頭,然後,爭取找個女朋友。」雖然隔著口罩,但我知道,西哥一定在笑。
(責編:張雋、關喜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