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室屢遭犬戎的威脅,為何不嘗試用分封對其進行同化呢?

2021-01-07 網易

  

  耕種中的古代農民

  中國一詞出現在西周時期,中國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遊的中原地區。中國的主體民族是華夏民族,我們的祖先沿著黃河周邊肥沃鬆軟、適宜耕種的河套地區建立了許多聚居部落,並且在長期的日常生活中逐漸融合,形成了華夏民族的雛形。經過了商周兩朝的發展,華夏民族的範圍更加固定,概念更加統一。

  

  傳統意義上的中原地區

  在西周時期,除了我們熟悉的華夏民族外,許多北方的遊牧民族也留下了重要的痕跡。當時中國的核心區域圍繞在今日的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和山東一帶,南方地區相對比較落後,遠離中原文明,對周朝的統治影響比較有限,所以南方地區的原住民被中原政權稱為蠻夷,基本沒有對周朝造成太大的傷害。相比之下,靠近周都的北方遊牧部落因為和周朝爭奪領土和資源,屢次發生衝突,對周朝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周朝遊牧部落形象

  在這些遊牧部落中,犬戎部落是實力最強的一支,這種部落活躍於今日陝西、甘肅一帶,和武王滅商前周人的勢力範圍比較接近,因此屢次和周人發生衝突。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因為周朝國都仍然被設在其舊時勢力範圍之內,所以無法避免和犬戎的衝突。犬戎以白犬為圖騰,族民如狼般兇悍善戰,令周朝深受其害,壓力巨大。

  

  古代的犬仍然保持著狼性,因此成為了犬戎民族的圖騰

  周都遠離中原深受外族困擾

  周人早期居住在岐山以南的平原地區,這裡緊鄰渭水,土地肥沃,灌溉方便,十分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因此周人的糧食產量巨大,經濟飛速發展,百姓安居樂業,國富軍強,百姓也對自己的這片故土有十分深厚的感情。由於商朝的帝王昏庸,殘酷剝削天下百姓,令百姓民不聊生。處在西部邊陲的周地百姓也受到了巨大的影響,最終迫使周人起兵反紂,成功滅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像

  周朝建立後,武王將天下分成成百上千塊土地,分封給周室宗親和有功之臣,最後又選了鎬京作為周朝的國都。鎬京位於今日陝西省境內,距離岐山不遠,從中不難看出周人十分重視自己的龍興之地,將這裡作為了根據地。據《禮記·坊記》中記載:

  

"子云:'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民不爭;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怨益亡。'《詩》云:'爾卜爾筮,履無咎言。'子云:'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民讓善。'《詩》云:'考卜惟王,度是鎬京;惟龜正之,武王成之。"

  

  朝歌位於今日河南省鶴壁市淇縣

  為何周朝會放棄當時天下的中心朝歌而選擇位置相對偏遠的鎬京作為國都呢?這就要從牧野之戰雙方的巨大軍力差距談起了。昔日武王伐紂,憑藉的是正義二字,代表百姓,順應天意,因此才能得到諸侯的會盟和支持。不過這並不足以抹平雙方兵力差距巨大的現實,據史書記載,周軍的數量大約是四萬五千人,而商軍集結了七十萬的軍隊。雖然最後周軍士氣高昂,擊潰了無心戀戰的商軍,不過從這裡也能看出,比起中原富饒之地,周地的人口數量十分稀少。

  

  周武王雕像

  周武王是一位優秀的國君,尤其是繼承了其父周文王愛民如子的執政理念,不過他並不敢保證周王室的後代都可以和他一樣得到天下萬民的擁戴。倘若自己的後代出現了一位類似桀紂那樣的暴君,令百姓深受其害,那麼世上必然會再次出現和自己一樣的正義使者,代表百姓討伐周王室。為了鞏固周朝的統治,周武王最終選擇了放棄天下的中心,將周朝的傳統勢力區域設立為國都,把天下資源向此處傾斜,其真正目的不言而喻。

  

  鎬京位於今日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

  然而這種做法也存在著弊端,那就是周地優秀的政治人才、善戰的軍事將領、忠誠的王室宗親都因為分封而分散到中國各地,這也導致了周王室身邊缺乏助力,當犬戎入侵時,周王室幾乎缺乏直接抵抗的能力,只能向各地的諸侯求助。和其他遊牧民族一樣,犬戎採取的主要是騷擾劫掠的作戰方式,往往在其他諸侯趕到前,犬戎就已經結束戰鬥全身而退了。

  看起來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可是這個共主在軍事領域受到了巨大的掣肘。為了維護統治,周朝最重要的臣子都分封到了較遠的地區,比如齊國和燕國,如果為了抵禦犬戎將主要的駐外將領和其率領的軍事力量召回,往往沒等到他們趕到國都,犬戎就騷亂了好幾個來回。鎬京周圍倒是也有幾個重要的姬姓諸侯國,可是這些諸侯國往往都是周室宗親,缺乏實戰歷練,軍事力量有限,雖然有心殺敵但是無力回天。在得不到強援支持的情況下,周王室始終深受犬戎的危害。

  

  東夷文化博物館

  分封東夷等族促進天下和平

  其實對於和犬戎類似的外部民族,周王室也為其量身打造了一套同化的辦法,那就是對他們進行分封。上文我們曾經提到,周王室對王室宗親和滅商的有功之臣施行了分封,不過這只是分封諸侯的其中一部分;為了消除周朝和外族的戰爭,周朝主動示好,對例如東夷族之類的部落同樣進行了分封,賜予其領袖和周朝諸侯的同等地位。據《史記·十二本紀·周本紀》中記載:

  

"封諸侯,班賜宗彝,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襃封神農之後於焦,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於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

  

  東夷人的勢力範圍

  在獲得分封后,這些臨近中原的外族政權基本放棄了和周朝的武裝鬥爭,選擇了在分封領土上安心發展,並且每年向周天子納貢,行使諸侯的義務。不過由於文化、歷史和生活習俗的差別,並不是所有這類外族部落都能完全融入華夏民族之中,周王室也從來不過問他們的發展,不召見其領袖,也不對其發布作戰指令,從這些行為中我們可以看出,周王室以分封作為手段,對這些部落採取了安撫和同化,並打算以此促進天下和平。

  

  周王室分封制度

  從上述史料我們能夠發現,周王室對待外族並非採取單一的兼併戰爭,而是願意保留他們的民族特徵,讓其獨立發展,這點和好戰的商朝政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選擇是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的結果,我們以東夷族為例,來闡述其中的優點。

  首先,根據記載,東夷族在夏朝時期就存在向夏禹納貢的行為,在商朝時期有謀反導致招來商軍平叛的行為,這充分說明了這個地處中國最東部的部落和華夏民族有深厚的歷史淵源,既然二者可以共存,那麼完全沒有必要趕盡殺絕,如果將其順利同化,是對周朝國力的重要補充。

  

  東夷國最後被齊國攻滅

  其次,東夷部落的旁邊就是齊、魯兩大重要的諸侯國,這兩國的國君和周王室的關係深厚,他們率領族人初到封地,對當地的風土人情和各方勢力缺乏詳細的了解,不適合大動刀兵,四處樹敵,周王室自然會想盡辦法替他們減少威脅,樹立威信,儘快幫助他們在當地建立起有效的統治。這其實也是為維護天下的穩定奠定了基礎,一個親善的政權遠遠比一個好戰的政權更容易獲得民心,倘若代表了周王室的這些諸侯國不分青紅皂白就對原住民痛下殺手,當年周武王辛苦積累的名聲就會被毀壞。

  

  東夷文化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周王室也想過分封制會導致分裂的問題出現,因此不管是周禮中嚴格的等級規定,還是姜氏齊國的徵討權限,都在表明一個態度,那就是周王室在將權力分封后,也在努力管理和制約天下諸侯。此時周王室的勢力遠遠超過幾百年後衰敗的周王室的勢力,對於他們來說,諸侯之間面對外部威脅會導致他們無法安心發展,這被視作是一種限制諸侯勢力過大的手段。在這三點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終促成了周王室以分封取代戰爭來同化外族部落。

  

  犬戎勢力範圍

  犬戎和諸侯有來往卻難共存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外族部落都願意接受分封,北方的遊牧民族始終游離在華夏文明之外,二者難以相容。和對待東夷族的態度一樣,周王室起初打算用道德徵服犬戎,據《國語·周語·祭公諫穆王徵犬戎》中記載:

  

"穆王將徵犬戎,祭公謀父諫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是故周文公之頌曰:'載櫜幹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於時夏,允王保之。'先王之於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以文修之,使務利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

  

  犬戎士兵形象

  這其實就是分封制的具體體現,周王室給予犬戎土地資源和人口資源,並且提高他們的地位,以此換得雙方之間的和平共處,分封制是只有天子才能做決定,祭公萬不敢做出譖越的舉動,替天子說出分封二字,所以他只能斟酌詞彙,提出以德服人這種籠統的概念,具體的做法便是分封制了。然而犬戎卻並不接受周王室的好意,這也使得周王室的努力變成了無的放矢。

  筆者認為,犬戎雖然是遊牧民族,但是卻也和中原國家保持來往,並非未開化的蠻夷民族,申國就曾經聯合犬戎作亂,甚至殺死了周幽王,終結了西周王朝的統治。申國作為實力較弱的諸侯國,卻能調動犬戎軍隊,必然為對方許下了巨大的承諾,提供了豐厚的回報。不過,難道周朝為犬戎提供的籌碼會低於申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周朝初期,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接受各路諸侯的納貢,財富必然遠遠超過申國,所以犬戎拒絕周朝的示好,肯定是因為其他的原因。

  

  農耕文明讓人類獲取食物更加輕鬆,極大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犬戎部落是遊牧民族的代表,生活方式和以農耕文明為主的中原國家極其不同,從理論上來說,農耕文明的先進程度遠遠領先於遊牧民族,所以無論是社會生產力、社會富裕程度、人均財富、生活條件都遠遠勝過遊牧文明,從這點上來講,如果遊牧民族和中原國家親近並融合,遊牧民族的部民便可以深入接觸農耕文化,極大地提高生活質量。不過對於遊牧民族的權力階級,也就是既得利益群體來說,這種融合會極大損害他們的利益。

  

  遊牧民族有著截然不同的生產形式

  當兩種文明接觸後,絕大多數時候無法共存,最終只能更先進的一方勝出。不過犬戎選擇的遊牧文明雖然落後,然而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穩定的生活方式,並且得到了全體部民的認可。在這種情況下,僅僅因為農耕文明更為先進便強行融合,會導致犬戎既得利益群體手中的權力重新分配,這一點是他們所無法接受的;相反,犬戎首領通過對華夏民族的劫掠,來給予部民物質需求,可以更好地得到部民的擁護,鞏固自身的統治,這就是犬戎部落始終不肯接受分封的重要原因。

  

  牧野之戰是周軍最輝煌的一戰

  結語

  對於任何一個新建立的政權來說,最重要的事情都是消除國內的不安定因素,繼而才能安心地發展內政,提高民生。從這點上來看,周王室做的非常好,在兵力十分有限的情況下,以文王武王體恤百姓的美好名聲作為武器,讓天下百姓信服;接下來又用分封制給了許多部落首領土地和地位,獲得了他們的支持。

  這種做法對維護周朝的統治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東夷、山戎、大荔、赤狄等部落都向周朝臣服,因此周軍在牧野之戰後,很長時間內沒有再次作戰。比起春秋時期外族頻繁和諸侯國發生戰爭的情況,這個時期無論中原百姓還是遊牧民族都過上了安穩的生活,這也證明了周朝對外族部落採取同化的做法收到了成效。

  

  烽火戲諸侯為西周滅亡埋下了伏筆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周朝也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認為自身強大,任何外族勢力都理應服從自己,沒有根據具體情況分析各部落之間的差別,缺乏變通,除了分封外欠缺其他管理外族的政治手段。有些部落比如東夷族,之前又本來就對華夏文化不陌生,又有過被華夏政權鎮壓的悲慘回憶,因此不願和周朝開戰,接受分封也是在情理之中;還有些小型部落缺乏對周人的了解,但是自身規模較小,只有幾千人口,為了自保無論什麼事都會服從周朝的要求。

  

  平王東遷

  犬戎部落之所以成為了一個特例,是因為其勢力範圍和周人的勢力範圍重疊,連年爭鬥並且不落下風,所以對周人建立的新政權並不畏懼,仍然按照之前的態度對待周朝,儼然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威脅。尤其是周朝將大部分軍力交給分封的諸侯之後,在國都駐守的兵力更是捉襟見肘。在這種局面下,周朝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動員全國的軍力,集中攻打犬戎部落,將其徹底殲滅或者是遠遠驅趕到遠離鎬京的偏遠地帶,以強大的武力作為威懾敵人的手段,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消除潛在的威脅。可惜的是,周朝因為自己分封制的暫時成效被遮住了長遠的目光,喪失了消滅犬戎的最佳時機,在之後的百餘年間深受其害,最終被迫遷都。

  參考文獻

  1《禮記·坊記》

  2《史記·十二本紀·周本紀》

  3《國語·周語·祭公諫穆王徵犬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周王室東遷後,任由諸侯欺負自己,為何不招兵買馬,壯大自己呢?
    諸侯混戰還倒罷了,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佔了大義的名分,一旦周王室有哪怕一點崛起的跡象,其他諸侯肯定集中火力懟他。就像漢獻帝,空佔個名分,到哪都註定是個傀儡。想得天下,必須先有實力,再有名分,曹操為何不敢稱帝?袁本初為何一敗塗地?
  • 周王室的最終掙扎,當最後一絲土地分封之後,周天子也是寄居
    但是這種情況並不能保持下去,因為周王朝的實力衰弱,周邊的國家也是對其疆域一點點地蠶食。北方有晉國,東方有鄭國,對周王朝的疆域蠶食,這些逐漸地將其土地一點點的侵佔。而周王朝由於其實力孱弱,也是無可奈何,最終其土地日漸龜縮。
  • 西周最初分封時自己最為強大,但後來諸侯實力便逐步超過王室
    經過牧野之戰,周滅了商,開始統治著中華大地,成為迄今為止中國最為長久的王朝。但是大家可能會發現,在東周時期,諸侯國的實力早已經趕超了周王室,這就讓人產生了疑問,為什麼周王室不把自己弄得最為強大,而是讓這些諸侯做大,威脅自身呢?事實上,西周早期經過分封后,周王室就是當時最強大的存在。任何諸侯國都沒有與周王室抗衡的能力。
  • 周平王東遷洛邑,是真的為了躲避犬戎的威脅嗎?
    公元前770年,申候聯絡犬戎攻陷鎬京,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公元前770年,申候聯絡犬戎攻陷鎬京,周幽王被犬戎殺死於驪山,鎬京宮城被洗劫一空,王城殘破不堪,關中布滿犬戎人,此時的鎬京處於西北戎人的威脅之下。繼位後的周平王把都城遷移至東都洛邑。
  • 周平王遷都洛邑,並非為了躲避犬戎,真相被司馬遷掩蓋
    變成西漢與東周時期的大轉折,那麼周平王為何要東遷呢,大伙兒廣泛認為平王東遷是為了更好地避開犬戎這種中華民族的侵入,但實際上真的是那樣嗎?實際上還是值得商榷。平王東遷並不是避開犬戎,有關平王東遷的緣故最開始是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在其中提及了緣故、:周避犬戎難,東徙洛邑。
  • 周平王東遷,周朝由盛轉衰的開始,從天下共主變成傀儡王室
    那麼為何平王東遷可以作為是春秋開始的標誌之一,只是因為王室搬遷嗎?何況,在先秦史中,周也幾經遷徙,而且王室搬遷並非只有周王室一家,為何周平王東遷被認為是禮崩樂壞的開始?我們都知道,平王東遷的原因是鎬京殘破和犬戎威脅,其實從周宣王開始,犬戎便逐漸成為周王室的主要外部威脅,正如《史記·周本紀》所載:「宣王三十九年,戰於千畝,王師敗績於姜氏之戎。」
  • 同樣是開國之初分封,周、漢、晉三朝,為何結果卻迥然不同?
    分封制和郡縣制是古代中國歷史上最主要的兩種行政管理制度,其中的分封制是早期統治階層比較喜歡用的方式,歷史比較典型的是周、西漢和西晉,後來的明朝雖然也形成封國,但所封諸王基本沒有地方行政權力,只享受王的待遇。
  • 楚國也是周朝分封的諸侯國,為何他們卻自稱蠻夷,並且總想背叛周王室?
    在周王室沒有徹底衰敗之前,楚國曾數次背叛周朝,甚至還開了和周王室平起平坐的先河。那麼,為何周朝分封下的楚國,屢次背叛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呢?或許楚王熊通說的話道明了其中的原因。 熊渠開此先河之後,楚國的後代便不再尊崇周王室。從這裡,我們還看不出來楚國為何要自稱蠻夷,並且背叛周室。直到楚王熊通繼位後,才說出了實情。 公元前706年,楚國攻伐隨國。隨國的君主想破腦子也不知道自己哪得罪了楚國,楚國為何突然進攻自己,於是就問楚王:「我沒有罪呀,為何要攻打我?」
  • 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到底丟掉了些什麼東西?
    平王東遷之後,無論是國家領土還是軍事實力都遠遠不如以前了,從一個天子之國的領土變成了一個諸侯國的領土,東遷可謂讓周王室元氣大傷,這種傷害遠遠比打敗仗要厲害的多,那麼周王室東遷到底丟掉了些什麼東西?首先就是周天子的威嚴,這也是最重要的,天子本來享有無上的權威,是天下共主,然而作為堂堂周天子卻無力對付犬戎,還要求救於諸侯國,這實在是讓周天子威嚴掃地,為了把犬戎趕走不得不求助於秦人,許秦人以重利,讓秦人幫忙驅逐犬戎,周天子一旦威嚴有失,必然會遭到諸侯們的輕視,就像周夷王一樣,周夷王主動下階上朝,尊重大臣,卻被認為了禮樂崩壞的開始,所以周天子只有高高在上,才會為人們所尊敬,一旦有失禮數
  • 實力強大的周王室,為何把封國封那麼大,卻不自己直接控制土地?
    周王朝在初期是天下諸侯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沒有哪一個諸侯,或者部落能夠撼動周王室。春秋戰國時期的局面也是周武王無法料到的,周武王姬發建立周王朝後,因政治形勢嚴峻,為穩固政權,便進行論功封賞,實行以周王室為中心的分封制,開始分封王族、功臣等人到各地做諸侯,建立國家,控制廣闊的地區和拱衛周王朝。
  • 為何周朝分封諸侯可以延續800年?而後世卻少有300年的王朝
    在這將近八百年的歷史中周朝一直沿用的都是分封制,將王世子弟和功臣貴族分封到各個地方,讓他們自立為國。然後形成眾星拱月的局勢,讓各個諸侯國守衛周王室。我們都知道分封制不利於權力的統一,容易造成國家混亂和動蕩,從而威脅王朝的統治。可是為什麼實現分封制並且從來不削藩的周朝可以有八百年的國運,而後世的漢唐明等王朝,時不時就削藩,反而沒有超過四百年的國運呢?
  • 周武王分封時並無秦國,秦國從哪裡來的,為何最後變成大國
    周武王分封時並無秦國,秦國從哪裡來的,為何最後變成大國 公元前1044年,由於商紂王不斷發動徵討東夷的戰爭,國內百姓不能休養生息,經濟也被折騰的非常疲軟。周武王認為時機成熟,便聯合蜀、羌、庸……等部落聯軍攻打朝歌。商紂王自焚,商朝因此滅亡。
  • 周朝分封制八百年,能不能說明分封制強於郡縣制?
    周朝存在八百年(因周朝建立時沒有確切紀年,只能估計周朝存在八百年),有人說得益於周朝的分封制。後世的大一統王朝從來沒有超過三百年,有人說是因為郡縣制削弱了皇權(王權),那麼真實情況是什麼樣的呢?
  • 西周「分封制」,為何沒能崛起成為大國之一
    當歷史行進到距今約3000年的時候,周武王打敗了商朝的帝辛,成功地建立了周在華夏的主宰地位。在思考如何治理這個國家的時候,周的統治者們選擇了一個令後人爭論不休的制度-分封制。西周的爵位按順序是公、侯、伯、子、男。
  • 周王室的衰落,平王東遷與諸侯崛起,周王室往日的尊嚴不再
    公元前771年,西周覆亡,由於周幽王的昏庸和貪慾,西周的衰落不可止步,最終被犬戎攻破了都城,滅亡了宗廟。雖然說周王朝此時已經不再有著往日的強盛了,但在諸侯的心中依舊是權威的象徵。因此對於犬戎這般行徑,諸侯必然不能夠容忍,晉國、衛國、秦人等也是率軍秦王。
  • 秦人能收復宗周地區,為何周人卻不能
    但為何當宗周地區遭到犬戎人的侵奪,弱小的秦人能從犬戎人手中奪回宗周地區。實力佔優並擁有政治資源優勢的周人卻不能收復失地,被迫遷都於洛邑?其一,周人的社會地位尊崇無比,但其尚武精神卻被富貴安逸的生活漸漸磨滅。秦人為東夷之後,因替周王室養馬有功才被封為附庸。秦人的地位低下(早期為周人奴隸),生存條件也極為艱難,就使得秦人必須通過浴血奮戰,才能獲得更好的生存條件。
  • 平王東遷,西周已滅,為何戰國時還有東西周?
    結果,鎬京被犬戎攻破,褒姒被犬戎擄走,周幽王被犬戎殺死,這意味著,立國二百五十多年的西周滅亡。順便說一句,據史書記載,犬戎攻破王都鎬京時,不但殺死周幽王、擄走褒姒,還大肆掠奪財物,搗毀宮室。從這個角度來說,申國國君申侯為了一己私利而引狼入室,可算是賣國求榮,也不是什麼好鳥。
  • 戰國七雄為何沒人敢動周王室,東周國和西周國又是怎麼回事呢
    那麼,早已名存實亡的周王室,地處中原,實力微弱,本應該是各個國家眼中的一塊肥肉,卻為何直到戰國末期才被秦國滅掉?本來只有巴掌大點地盤的周王室,又為何分為東周國和西周國呢?周王室能夠苟延殘喘的存活這麼久,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一,是因為周朝的禮法制度。
  • 周王室日益衰微的標誌事件,除了「三家分晉」,你還知道哪些?
    申侯得知自己的女兒和外孫受此委屈,轉而聯合一向與周幽王不對付的繒國和襲擾了西周數百年的戎族進攻宗周之地,一舉攻入西周王城鎬京。周幽王與太子姬伯服被殺,犬戎在劫掠了宗周一番後便撤兵西歸,隨後,申侯聯合許、魯等國擁立廢太子姬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
  • 「昏王」出「昏招」:周王室衰落的階梯歷史進程
    可是,周穆王,藉口犬戎不按時朝貢為名,炫耀兵威、徵討犬戎,而且反覆無常。此事引發了戎狄部落強烈抵抗,朝廷內部很多人都反對。「近者悅,遠者來」,但這件事結果破壞了周德,遠方的戎狄不再來了。周穆王炫耀武力,破壞德治,周王朝開啟了衰落的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