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輔國、魚朝恩和元載,相繼被唐代宗誅殺,他究竟是怎樣一位帝王

2021-02-13 蔣姓蔣氏宗親會

唐玄宗這個敗家子把唐朝的江山給敗得差不多以後,全靠各地的節度使幫忙,這才平定了安史之亂。而這個時候唐朝陸續出現了三位權臣,那就是李輔國、魚朝恩以及元載。

這三位當中前兩位李輔國和魚朝恩都是宦官,而元載作為唐代宗最信任的大臣,功高蓋主之下,依舊掩飾不住他權傾朝野的野心。

唐代宗有心拯救大唐王朝,對這三位權臣,使用了不同的辦法和謀略,終於將他們誅殺,其難度堪稱史上絕無僅有。

01對李輔國明升暗降,派刺客將其誅殺。

唐玄宗雖然可惡,但是到了晚年的時候也是比較悽慘的。他的楊貴妃在馬嵬坡被他無情絞殺,他身邊再也沒有一個知冷暖的人。而他的兒子唐肅宗李亨,總是在防備著他,生怕唐玄宗再次奪位。

為此李輔國就誕生了,為了防止唐玄宗奪位,李亨派遣李輔國去看住唐玄宗。李輔國對唐玄宗的打壓可謂是不遺餘力,因為他是唐肅宗登基的功臣,自然不能讓唐玄宗復闢。所以他先是收走了唐玄宗所有珍愛的玩物,又將唐玄宗身邊的高力士給流放了,將唐玄宗的親信陳玄禮趕回家了,甚至連唐肅宗想要看一眼唐玄宗,都被李輔國給攔住了。

程元振欲奪其權,請上漸加禁制,乘其有間,乃罷輔國判元帥行軍事,其閒廄已下使名,並分授諸貴,仍移居外。輔國始懼,茫然失據。詔進封博陸王,罷中書令,許朝朔望。輔國欲入中書修謝表,閽吏止之曰:「尚父罷相,不合復入此門。」乃氣憤而言曰:「老奴死罪,事朗君不了,請於地下事先帝。」上猶優詔答之。十月十八日夜,盜入輔國第,殺輔國,攜首臂而去。詔刻木首葬之,仍贈太傅。---《舊唐書》

李輔國大權獨攬,成了李唐王朝實際上的控制著,誰也想不到,復國的李唐王朝,居然落在了一個宦官手裡。

不過唐代宗李豫登基,還真要多虧了李輔國。李輔國斬殺了妄圖謀逆的越王黨羽,囚禁了張皇后,這才將李豫扶上了皇位。

可以說沒有李輔國,那就沒有唐代宗。但是李輔國是真心為唐代宗好嗎?當然不是,他為的是自己能夠時刻掌握權力。

如果他不對張皇后下手,那麼張皇后早晚也會滅了李輔國,兩個人支持的對象不同,必然是要劍拔弩張的。

唐代宗上臺以後,深知李輔國擅權的危害。等到他根基稍微穩固以後,他便提升了李輔國的官職,深知封李輔國為博陸郡王,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宦官封王的人。

不過這種人也沒有什麼好下場,封了王,唐代宗順便就把李輔國的兵權給奪走了。這樣唐代宗還是不放心,所以在深夜之中,唐代宗命刺客了解了李輔國的性命。

02聯合宰相元載,誅殺權臣魚朝恩。

李輔國被誅殺以後,其實唐代宗應該還是有點後悔的。因為國內的的情形還不夠明朗,沒有一個像李輔國這樣有能力的人,來幫助他處理政務。

而他本人又太年輕,而且沒有威信,所以國內很快再次動亂,吐蕃大軍又攻打長安,唐代宗在混亂之際,便逃到了魚朝恩的地盤上。

魚朝恩帶著神策營的人馬很快就安定了軍隊的情緒,唐代宗為此必須要好好感謝一下魚朝恩。不過他很快就發現了一點,魚朝恩也是個權傾朝野的傢伙。

乃馳歸,告朝恩,以班次居下,為同列所欺。朝恩怒,翌日,於帝前奏曰:"臣幼男令徽,位居眾僚之下,願陛下特賜金章,以超其等。不言其緋而便求紫。帝猶未語,而朝恩已令所司,捧紫衣而至。令徽即謝於殿前。帝雖知不可,強謂朝恩曰:"卿男著章服,大宜稱也。"魚氏在朝動無畏憚,他皆仿此。其同列黃門,尋逐於嶺表。及朝恩被殺,天下無不快焉。---《杜陽雜編》

魚朝恩比李輔國更加可惡,他隨意出入皇帝的住處,儼然跟自己的家一樣。唐代宗沒辦法,因為魚朝恩手裡有軍權,這是唐代宗最忌諱的東西。

這個時候宰相元載忽然冒了出來,他表示可以想辦法誅殺魚朝恩。其實元載跟魚朝恩之間早就有仇恨了,因為魚朝恩壓根就瞧不起宰相,因為大權始終都在他自己手裡。

可是沒辦法,魚朝恩手握重兵,不是誰都能輕易將他誅殺的,為此,元載為唐代宗安排了三條妙計。

第一,花錢賄賂魚朝恩的人。元載花了大量的錢,賄賂了皇甫溫和周皓這兩個魚朝恩的親信。本來他們就是為了名利才給魚朝恩幹活,現在有機會投靠皇帝,他們當然不傻,自然是向皇帝靠攏了。

第二,降低魚朝恩的警惕。這一招跟滅了李輔國的招數一樣,應該是唐代宗想出來的。唐代宗將興平、武功這兩個地方都劃給魚朝恩作為封底,封他為韓國公,使得魚朝恩徹底失去了警惕,認為這個皇帝很好對付。

第三,設計誅殺魚朝恩。魚朝恩一方面失去了親信,另一方面又沒有警惕心理,那再誅殺魚朝恩,可就方便多了。所以元載和收買來的魚朝恩手下埋伏在宮中,唐代宗則在寒食節這天請魚朝恩進攻吃飯。魚朝恩來了以後,立刻被埋伏的人給宰了。

能夠通過這三步誅殺大宦官魚朝恩,可見唐代宗本人的韜略是相當高深的,當然這裡最大的功臣應該是元載,畢竟他是計劃的提出者和實施者。

03逮捕元載全家,斬草除根。

誅滅了魚朝恩以後,宰相元載的聲威達到了巔峰,就連唐代宗都為元載比較高興。畢竟自己有這位忠臣輔佐,一定可以復興大唐。

可是老問題又來了,元載立下這份大功以後,也開始驕縱跋扈了起來。他認為自己是李唐王朝的大功臣,沒有哪個臣子能比得上他,甚至不把皇帝放在眼裡。

元載專權,恐奏事者攻訐其私,乃請:「百官凡論事,皆先白長官,長官白宰相,然後奏聞。」仍以上旨諭百官曰:「比日諸司奏事煩多,所言多讒毀,故委長官、宰相先定其可否。」刑部尚書顏真卿上疏,以為:「……陛下倘不早寤,漸成孤立,後雖悔之,亦無及矣!」載聞而恨之,奏真卿誹謗;乙未,貶峽州別駕。---《資治通鑑》

甚至在很多時候,元載都選擇先斬後奏,完全不給皇帝面子。這件事使得唐代宗非常不高興,登基這幾年,一直受到權臣的欺壓,唐代宗已經受夠了。

好不容易除掉了兩位權臣,這回又來了一個,唐代宗知道,自己跟元載是走不了多遠的了。元載在這個時候開始培養自己的親信,將他們安札在朝堂之中。

最讓人可恨的是,他開始貪贓枉法,但凡想要升官發財的,就先得孝順孝順他們家才行。元載在城中新修建的住宅堪比豪華大別墅,不由得不讓皇帝感到壓抑。尤其是元載與宰相王縉合夥貪汙,使得朝堂烏煙瘴氣,這種腐敗之風長久下去,一定會給大唐王朝造成致命打擊。

但是唐代宗感念元載誅殺魚朝恩的功勞,所以一直都沒有對元載下手。甚至曾經在私底下單獨召見過元載,希望他能夠善始善終。可是元載從來沒有聽過唐代宗的話,這讓唐代宗徹底死心。

所以唐代宗吩咐左金吾大將軍吳湊將朝中的兩位宰相元載和王縉都給抓了起來。隨後唐代宗又接連捕捉了元載的所有家人和親信。除了瓜葛不是很親密的人以外,唐代宗將元載全家和親信全部處死,做到了斬草除根,可見唐代宗也不是好惹的角色。

總結;唐代宗權謀當世無雙,為何無法力挽狂瀾拯救大唐。

唐代宗是晚唐朝時期,比較英明的一位君主了,至少要比他老爸唐肅宗強得多。他為了穩固朝綱,連續誅殺了晚唐時期著名的三大權臣。

這三位權臣換做任何一個朝代,都是可以改朝換代的角色,居然全被唐代宗給遇上了。所以他能夠解決這三位權臣,其實彰顯出他是一位非常有手段的帝王。

但是他依舊無法挽回唐朝頹敗的局勢,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有這麼幾點原因,是唐代宗不可能避免額的。

第一,唐王朝當時分崩離析,壓根就不是一個整體。安史之亂被平定以後,唐王朝看似是重新一統天下了,其實各地的節度使們擁兵自重,壓根就不把唐王朝放在眼裡。尤其是河朔地區的節度使,他們有募兵權、收稅權,甚至有世襲的權力,儼然就是地方割據政權。

第二,外敵入侵之下,唐王朝沒有足夠強大的軍力抵抗。河朔地區的節度使掌握著唐王朝最強大的軍隊,可是回紇的軍隊和吐蕃的軍隊打來的時候,他們壓根就不想出手幫助唐代宗。而唐代宗手裡,根本就沒有足夠強大的力量跟外敵對抗。

第三,修生養息沒有時間,唐王朝總在內亂中岌岌可危。唐代宗是採取了很多措施,希望老百姓休養生息的。可是國內一直處於動亂之中,百姓隨時面臨流離失所的狀況,所以唐王朝壓根就沒時間恢復元氣。

這三條是唐王朝最致命的三個缺陷,所以就算唐代宗再怎麼努力,也沒有機會將唐王朝給拉回來。

反思:唐代宗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挽救唐朝呢?

我認為唐代宗既然有志向,應該不要縱容河朔的那些節度使。他們雖然強悍,但是始終都是自己的臣子,哪有臣子不聽皇帝的命令,一個個分封成為諸侯的呢?

所以唐代宗要想恢復大唐盛世,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把河朔的這幫節度使給收拾了。不管是遠交近攻,還是讓他們內訌,只要有辦法,就去瓦解這些節度使的力量。

只有這幫人真心投靠了唐代宗,他才可能有實力和機會與外敵對抗。攘外必先安內絕對不是一句空話,自己內部都不團結,怎麼可能對付得了外敵呢?

唐代宗平定內亂以後,再花十年時間休養生息,必然可以使得唐王朝再造輝煌。

參考資料:

《舊唐書》

《杜陽雜編》

《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連續誅殺三大權臣,權謀無雙的唐代宗,為何還是沒能救回唐朝
    而這個時候唐朝陸續出現了三位權臣,那就是李輔國、魚朝恩以及元載。這三位當中前兩位李輔國和魚朝恩都是宦官,而元載作為唐代宗最信任的大臣,功高蓋主之下,依舊掩飾不住他權傾朝野的野心。唐代宗有心拯救大唐王朝,對這三位權臣,使用了不同的辦法和謀略,終於將他們誅殺,其難度堪稱史上絕無僅有。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元載在歷史上最後的結局如何呢?
    李輔國對他不薄,多次在唐代宗面前稱讚元載,元載被提拔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成為唐朝的宰相,並且管理唐朝的財政大權。元載拜相後,他忘恩負義,出賣李輔國,投靠唐代宗,與唐代宗密謀除掉了宦官李輔國。 在這之後,元載成了唐代宗的心腹大臣,任天下元帥行軍司馬。但不久之後,宦官魚朝恩掌握禁軍,又搞起了專權,還各種欺負宰相元載。
  • 飛鳥盡,良弓藏,看看唐代宗李豫是怎麼樣誅殺功臣的?
    雖然唐代宗在唐朝歷史上有很高的聲譽,但並不代表他就沒有誅殺功臣的經歷,下面要介紹的這幾位功臣,就是在他上任之後被殺掉的。不過,魚朝恩和李輔國有相似的野心,他在任期間,竟也幹涉朝廷內政,甚至不把皇帝放在眼裡。代宗看到了魚朝恩的跋扈,又想到了李輔國的前車之鑑,決定拿他開刀。為了誅殺魚朝恩,代宗遂與宰相元載結為了同盟。公元770年,魚朝恩受到代宗的接見,這一天,就是魚朝恩的死期。
  • 唐代宗是如何駕馭群臣的?看看莫名被強盜殺死或自盡的人就知道了
    他望著文武百官焦急而又疑慮的面容,腦海裡不由得閃過了一個問題:在這動亂的年月中怎樣才能駕馭這些人呢?兩天以後,這一問題還沒有圓滿的答案,他就在唐肅宗靈柩前正式繼承了帝位,當時已經三十六歲。唐代宗想起這個問題並不是沒有根據的。
  • 大唐公務員元載的「火箭」升遷之路
    憑藉早前情報工作基礎,元載沒費多大功夫,就和太監老婆扯搭成了親戚關係,成功打入李輔國的政治和生活圈子。善於經營關係的元載和李輔國關係極好,在李輔國的幫助提挈下,仕途上一路飆升,到唐代宗李豫執政時,升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加集賢殿大學士、銀青光祿大夫,封爵許昌縣子。宰相元載爬到了大唐政治金字塔頂端。他的靠山李輔國卻走到了末路。
  • 元載之攫
    唐玄宗好道學,徵求精通道學之人才,元載終於應試高中,他先後任縣尉、評事,判官之職。至唐肅宗即位,元載因「性敏悟、善應對」,封為御史中丞。唐肅宗李亨因當年登基,獲宦官李輔國擁立之功,李輔國專權跋扈,李亨還特賜這個太監娶妻元氏。元載這個人很會鑽營,便以李輔國娘家人身份與李輔國「相暱狎」,拜李輔國為姑丈,李輔國也引以為類。
  • 元載:早知道貪點胡椒會死全家,我就不屌絲逆襲了!
    此時的大家,乃李唐第九任老大,代宗李豫。記得即位之初,身負擁立之功的權宦李輔國曾對他言:「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語出《舊唐書·宦官傳》)。得意與驕狂之態,著實惹人厭惡。於是,元載參與密謀,唐代宗痛下狠手,派出刺客於深夜斬殺李輔國。
  • 魚朝恩,站在風口上的皇帝家奴
    歷代史家常說,唐代三百年國祚除了短暫的盛世輝煌,相伴到老的還有三大亡國之源:女禍、鎮禍、閹禍。其中的「閹禍」就是指宦官專權帶來的影響。那麼,究竟是從那位宦官開始體驗到操控權柄的快感,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呢?安史之亂給了李輔國一個機會,他和唐肅宗李亨兩人互相利用,迅速抓住機遇,然後共同起飛,成就了彼此。
  • 草根元載娶名門千金,當宰相後被殺,王韞秀毅然赴死小妾立馬改嫁
    也就是說,早年的元載出身貧寒,自幼好學,但卻多次落榜沒能金榜題名,典型的草根沒落階層。後來元載結識了河東節度使王忠嗣的女兒王韞秀,這個河東節度使大抵相當於今天的地方軍政一把手,元載能有這樣的嶽父做靠山,想必能很快在仕途上有番作為。然而,不巧的是,王忠嗣對他的這個女婿很不感冒,只是迫於女兒喜歡,他才勉強同意了這門婚事。
  • 元載落馬
    唐代宗大曆十二年,公元777年。這年三月,內憂外患的唐朝,爆出一個期待已久的大新聞,權相元載被抓了!
  • 戛然而止的巔峰:魚朝恩之死的背後
    對此,我們只能說,魚朝恩是不是挖過郭子儀的祖墳,這個其實是很難確定的事情,畢竟只是傳言,但是魚朝恩和郭子儀關係不好,時時刻刻和其作對,這顯然會是真的。《暗戰》篇(閱讀)已經通過「醉打金枝」的故事和郭子儀祖墳被挖的時間對郭子儀和皇帝的關係做過分析,也說到了魚朝恩和郭子儀關係不好,就如同楊國忠、李輔國和軍政大佬甚至太子勢同水火一樣,本來就是他的份內之事。
  • 老子他說 | 郭子儀與魚朝恩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當唐代宗大曆四年的春天,郭子儀奉命入朝。到了郭子儀回朝,朝野人士都恐怕要掀起一場大風暴,代宗也為了這件事,特別弔唁慰問。郭子儀卻哭著說:我在外面帶兵打仗,士兵們破壞別人的墳墓,也無法完全照顧得到,現在我父親的墳墓被人挖了,這是報應,不必怪人。
  • 權傾朝野的中唐宦官李輔國
    李輔國以國家大義勸說太子留下抗敵,太子遂與玄宗兵分兩路,北上靈武。李輔國又勸太子迅速稱帝,以安民心。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即位,是為唐肅宗,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肅宗為人性格懦弱,此刻見李輔國忠心擁戴,便視其為左右臂,賜名"護國",後又改名"輔國",把軍政大事都委託於他。
  • 元載的運勢,早就潛伏在將門奇女子王韞秀的三首詩歌裡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元載這個人,出身寒微,就連他姓的那個世族之姓元,都是別人施捨來的。據新唐書記載,他的母親帶著他改嫁給一個叫景升的人,這個景升為曹王妃元氏辦差給力,得其賞識,賜名元升。於是,他這個繼子遂也姓了元。元載雖然出身不好,出生地卻很好——鳳翔府岐山縣(今陝西省岐山縣)人,就是《封神榜》中鳳鳴岐山的那個祥瑞之地。
  • 權臣獨攬朝政的時候,皇帝為何不直接宰了他?成功的機率非常低
    皇帝喜歡和權臣鬥智鬥勇?你以為沒有那種直截了當,宰掉權臣的皇帝嗎?當然是有的,比如說著名的唐代宗李豫,這位老先生就是看哪個權臣不爽,就直接宰掉哪個權臣。最早李豫是被宦官李輔國和程元振給弄上皇位的,因此唐代宗上臺以後,這倆貨就成了權臣。不過權臣也有內鬥的時候,程元振嫉妒李輔國有皇帝尚父的身份,所以唐代宗就暗中讓程元振找了殺手,把李輔國給宰了。
  • 宦官志:宮變上位打擊文臣武將,長安失守,因他導致無人發兵勤王
    正是因為他幫助李輔國,發動宮闈事變,才得以親近李豫,開始他平步青雲的發跡史。擁立李豫登上皇位之初,程元振一夜之間就富貴加身,成為了朝中新貴。雖然他有了高官顯位,但與被代宗尊為"尚父"的李輔國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很自然的,他就對李輔國產生妒恨,蓄意打倒李輔國,取而代之。
  • 餘皚磊長安十二時辰扮元載,劇中壞的讓人厭惡,檀琪一語道破結局
    在《長安十二時辰》眾多反派人物中,元載駕馭的難度係數更高。大家之所以這麼恨他,是因為與何孚相比,他缺少忠誠;與封大倫相比,他作惡的手段更為高明;與曹破延相比,他更會明哲保身。一次次精準計算,為自己的富貴功名鋪路,一次次翻雲覆雨,將無辜者逼上了絕境。在元載的字典裡,沒有忠誠信義,只有利益鑽營。
  • 郭子儀的祖墳被人偷挖了,為何他卻上奏皇帝說,此事不予追究
    郭子儀號稱唐朝中期的「中興名將」,和李光弼一起匡扶大唐江山,挽大唐江山於將傾。唐肅宗曾由衷對他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後世更是給予了郭子儀極高的評價:「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之罪。」這樣一位虎威將軍,魚朝恩偷偷派人掘了他的祖墳,他為什麼不予追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