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耶魯大學周挺博士:細胞因子,大有可為

2020-12-22 DeepTech深科技

近年來,隨著共刺激和共抑制機制的發現,以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臨床上的巨大成功,腫瘤免疫治療迎來了劃時代的變革。儘管如此,仍然只有 20% 左右的患者和部分腫瘤類型受益,尋找新的免疫療法和聯合治療方法迫在眉睫。

追根溯源,人類歷史上第一款腫瘤免疫療法應屬於 1986 年 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的用於治療 HCL (hairy cell leukemia, 毛細胞白血病)的藥物——IFNα(幹擾素 -α)。一型幹擾素是重要的抗病毒細胞因子,同時也兼具抗腫瘤的效果。自此,細胞因子叩開了腫瘤免疫療法的大門。

隨後,高劑量重組 IL-2(白細胞介素 - 2)分別於 1992 年和 1998 年被 FDA 批准用於治療轉移性腎癌和轉移性黑素瘤。IL-2 作為一款明星抗腫瘤治療手段,其腫瘤整體反應率高達 15% 左右,被賦予厚望,至今仍然在臨床上被廣泛研究和應用。但由於細胞因子的半衰期短、需要長期給藥和嚴重副作用等難以克服的問題,IFNα很快被嘌呤類藥物代替了治療 HCL 一線藥物的地位,而 IL-2 也逐漸被擱置,細胞因子在腫瘤免疫療法上的應用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2020 年 6 月 24 日,一篇發表在 Nature 上的論文:IL-18BP is a secreted immune checkpoint and barrier to IL-18 immunotherapy,又將細胞因子療法拉回了大眾的視野。論文指出,利用定向進化等技術將野生型 IL-18(白細胞介素 - 18)改造為 DR-18 (decoy-resistant IL-18),可以讓其具有不被它的天然抑制劑 --IL-18BP 所抑制且可以繼續轉導信號的功能,在小鼠腫瘤模型中發揮了強大的抗腫瘤作用,也暗示了 IL-18 在腫瘤免疫療法中的潛力。

近日,生輝與此篇論文第一作者耶魯大學周挺博士一起探討了細胞因子在腫瘤免疫療法中的「過去與未來」。

圖 | 耶魯大學周挺博士(受訪者提供)

突破,主要是對靶點的選擇

生輝:為何選擇細胞因子作為抗腫瘤免疫治療手段?

周挺:細胞因子是一個典型的矛盾複合體。它一方面天然的具有抗腫瘤的潛力:細胞因子作為一種小的、可溶性的信號蛋白,調控著免疫細胞及其相關細胞的生長、發育、分化和效應功能,這些功能對於免疫系統和免疫細胞在對抗病原菌入侵和腫瘤的過程中至關重要。但另一方面,細胞因子因其多能性 (pleiotropic)、冗餘性 (redundant)、不同的產生來源 (resource) 和作用終端 (destination),以及其作用的多種方式 (autocrine, paracrine & endocrine),編織了一張複雜的細胞因子網絡。同時,細胞因子的高效性讓自然進化了嚴格的負調控機制,大大削弱了其生物學功能。這些因素導致細胞因子治療容易產生各種副反應,藥物耐受度低和高毒性,使得細胞因子又不 「天然」 的適合作為可以利用的藥物靶點。

近年來,利用精確的 「設計」 和改造細胞因子從而去除其不利的生物學特性,為該領域開闢了新的方向。我所使用的起始研究工具,定向進化和酵母展示,正是這個新方向的推手。定向進化和噬菌體(酵母)表面展示技術曾獲得了 2018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是一項強大的蛋白質工程手段,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基礎科學研究工具。通過這個工具,可以把細胞因子改造成只跟某一種受體結合,而不跟其他受體結合,同時結合親和力提升,從而放大它在這個信號通路中的輸出表型,使其與其他信號通路區分開來。這些具有激活特定通路的偏好激動劑(partial agonist)不僅能釐清細胞因子在複雜網絡中的每條信號通路的具體生物學功能,解決 「多能性」 和「冗餘性」等問題,同時也成為了候選藥物。

生輝:在眾多細胞因子中,為何挑中了 IL-18?

周挺:我的導師在他博士期間曾經開發了兩個在概念上有創新突破的細胞因子靶點:CD122 偏好的 IL-2(super-2)用來避開調節型 T 細胞從而特異激活腫瘤殺傷 CD8 T 細胞,以及 SIPRα高親和力突變體用來阻斷巨噬細胞上的 CD47 靶點。但在後續臨床前研究中效果並不突出,因此我們仍然想在這條路上深挖下去。我們在挑選細胞因子時的前提假設是,它必須是特異作用於腫瘤微環境中的,這樣可以避免它非特異性的系統的激活全身免疫細胞而導致高毒性。2016 年哈佛大學 Ana Anderson 和 Vijay Kuchroo 兩個課題組在 cell 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他們利用單細胞測序結束結合新開發的分析方法詳細剖析腫瘤浸潤免疫細胞中重要的基因靶點,我們下載了他們的數據並重新分析了細胞因子靶點的情況,驚奇的發現 IL-18 以及它的兩個受體全部在腫瘤浸潤 CD8 T 細胞中高表達,暗示了 IL-18 對於該類細胞的特異激活潛力。IL-18 作為 IL-1 家族的重要促炎因子,是 NLRP3 炎症小體下遊的重要效應分子。它結合其異源二聚體受體 (IL-18Rα/Rβ) 介導了 MyD88-NFκΒ信號通路。IL-18 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刺激 NK 細胞和抗原配對過的淋巴細胞產生γ幹擾素。令人驚訝的是,具有如此免疫激活特性的細胞因子,十幾年前它在腫瘤臨床試驗中卻被發現沒有效果,其二期臨床試驗以失敗告終。如此巨大的反差,引起了我們對於 IL-18 的強烈興趣。

生輝:您也提到 IL-18 功能很強大,那為什麼臨床試驗會失敗?

周挺:我們分析了他們發表的臨床試驗研究報告,發現很多指標中有一個叫做 IL-18BP 的蛋白在病人接受 IL-18 注射後,其濃度就會升高 10-100 倍,而且四個星期後仍然穩定存在。這麼高的誘導表達是極為少見的。IL-18BP 是 IL-18 的誘餌受體 (decoy receptor)和天然抑制劑,它以超高親和力 (1.1pM) 結合 IL-18 並阻止其與受體結合。我們通過生物信息學、免疫組化、ELISA 等多種手段確認了 IL-18BP 在人類腫瘤中高表達。同時我們也在小鼠腫瘤模型中做了試驗,在腫瘤的建立過程中以及給小鼠注射 IL-18 後,IL-18BP 蛋白含量顯著增高,驗證了人體中的數據。後續我們使用 IL-18BP 敲除的老鼠進一步證實 IL-18BP 確實對 IL-18 的抗腫瘤效果有強烈的抑制作用。至此,我們確認 IL-18BP 作為一種可溶性的免疫檢查點,而且是 IL-18 免疫治療的主要障礙。

生輝:當你們發現 IL-18BP 有強烈抑制作用時,為什麼不選擇做抗體藥物?

周挺:IL-18BP 蛋白結合 IL-18 的親和力非常高。我們通過 SPR 測量了 IL-18BP 蛋白與 IL-18 的親和力,大概是 1.1pM,這比以前文獻裡報導的 400nM 更加精確。而抗體和抗原的結合親和力大多在 nM 級別,因此 IL-18:IL-18BP 的結合力比抗體: IL-18BP 結合力強三個數量級,因此用抗體來阻斷是很難成功的。所以我們通過定向進化來改造 IL-18,讓它不結合 IL-18BP,只結合它的受體。這樣改造後的 IL-18 能刺激它的受體產生信號去激活免疫細胞,同時又能拮抗 IL-18BP 的功能。我們也將這個改造後的 「IL-18」 命名為 「DR-18」(Decoy-Resistant IL-18),「Decoy-Resistant」 意思就是「不結合抑制劑 IL-18BP」。

生輝:在將 IL-18 改造為 DR-18 的過程中,是否會擔心改造不成功?

周挺:將 IL-18 改造成 「DR-18」 確實很有挑戰。IL-18 和它的受體親和力大概在 10nM,和 IL-18BP 的親和力是 1.1pM,所以 IL-18 對於 IL-18BP 有一萬倍的偏好性。能把這個偏好性去掉,同時還得保留受體的結合能力,單單通過人為點突變的方法是很難實現的,必須通過建立突變體庫來進行篩選。我們首先通過結構生物學的分析,把 IL-18 與 IL-18BP 以及受體的共有的結合面找出來,大約有十幾個位點。我們將每個位點突變成偏向受體結合的幾種胺基酸,十幾個位點便組合成了一個突變體庫。我博士期間是研究蛋白質結構的,所以在蛋白質結構的分析和突變體庫的設計上有一定的經驗,經過導師的一些指點,我們做出了一個非常好的突變體庫,這是成功的第一步。而最終的 「DR-18」 也確實是從這個具有 2.5 億個突變體的庫裡成功篩選出來的。

成藥的關鍵

生輝:您如何看待 DR-18 的安全性問題?

周挺:安全性肯定是藥物研發中重點關注的問題,尤其是細胞因子的主要問題就是毒性太大。IL-18 本身就是一個免疫激活劑,改造後的 DR-18 是更強的激活劑,大家肯定擔心其毒性。但是討論毒性不能不結合劑量,再毒的東西給一點點其傷害可能不太大,毒性不大的東西給太多也會造成損傷。我們在小鼠中做過劑量爬坡實驗,測試過不同的劑量、給藥頻率和日程,發現在有效治療腫瘤的劑量窗口內(0.1~1mg/kg)基本沒有明顯毒性。我們分析了小鼠的肝臟、肺及消化道,幾乎沒有組織異常表現,血相上有些指標在給藥時會有所降低但在停止給藥後也都很快恢復正常。我們在猴子中也做了試驗,觀察到的結果是類似的。當然,這個藥能不能夠成功還得看臨床的結果,腫瘤病人的免疫系統和身體其他機能跟正常人是有差別的,所以毒性問題還需要根據臨床試驗結果來確定。

生輝:DR-18 會和 PD-1 或者 CAR-T 進行聯合治療嗎?

周挺:會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向。從原理上來說,細胞因子的作用機理和 PD-1 是有互補性的,它們介導的信號通路、引起的免疫反應、激活的細胞類型都不同,所以我們會嘗試組合,進行聯合治療。細胞因子作為效應分子裝進 CAR-T 裡是很常見的設計,目前我們正在和賓州大學兩個團隊進行相關合作。當然我們主要還是會嘗試單藥,從實驗數據看單藥效果是很好的。

生輝:您認為這次對細胞因子療法的研究突破是什麼?

周挺:突破主要是對靶點的選擇和改造。因為細胞因子治療雖然從 80 年代就開始,但從一型幹擾素和 IL-2 之後,FDA 就再也沒有批准新藥。目前研究細胞因子治療主要是兩大類:一類是,把已經批准的兩款藥與其他放療化療藥聯用;另一類是新修飾和融合蛋白藥,圍繞 IL-2、IL-10 和 IL-15 三個靶點,譬如 Nektar 公司的聚乙二醇交聯 IL-2 (NKTR-214)、禮來公司 (收購 ARMO) 的聚乙二醇交聯 IL-10 (Pegilodecakin),以及 Altor 的 IL-15/IL-15Rα/IgG1 Fc 融合蛋白(ALT-803),但臨床結果有好有壞,還需要更長的時間觀察。IL-18 可以說是一個全新的靶點。雖然十年前 GSK 圍繞它做臨床試驗,但是失敗了,之後就沒有人再繼續研究。我們這次明確了 IL-18BP 作為 IL-18 治療的障礙,並通過生物學功能的改造重塑了它的應用前景。

生輝:DR-18 會有半衰期短的問題嗎?

周挺:作為小的細胞因子蛋白,半衰期是短,但這不是問題。DR-18 的半衰期只有兩個多小時,但這已經激起了足夠多的免疫效應。我們曾經嘗試過 DR-18 和 Fc、HSA 等融合設計,但增加了半衰期並沒有增加藥效,所以我們最終決定放棄。我們還對比過靜脈給藥和皮下注射等不同給藥手段,皮下雖然其 Cmax(the peak serum level,血清最高水平)比較低,但是具有更大的 AUC(the Area Under the serum concentration time Curve,血清濃度時間曲線下的面積)。另外,我們認為在試驗中沒有觀察到明顯的 DR-18 的毒性,可能也與半衰期短有關,所以我們決定最終藥物製劑就用 DR-18 蛋白。

生輝:DR-18 會是一次性給藥,還是像幹擾素一樣需要長期給藥?

周挺:DR-18 和幹擾素是不同的。幹擾素長期給藥的原因是毒性較大,不能一次性給足劑量,只能分批給藥。而在我們臨床前試驗結果顯示,在小鼠身上一周只需打兩次 DR-18(0.32mg/kg),就足夠讓 60%-80% 的腫瘤消失。在猴子身上一周也只需要打兩次,甚至有些情況下一周打一次,就已經觀察到足夠的藥效。所以 DR-18 理論上來說不需要多次給藥,當然具體的臨床實驗給藥劑量、日程、頻率等問題還得靠有經驗的臨床人員去決定。

尋找,有趣的事兒

生輝:可以簡單介紹一下您的科研經歷嗎?

周挺:我這個人一直都不太滿足於自己的現狀,一直想挑戰自己,所以到目前為止整個科研訓練都是一個內心上追尋的歷程,尋找一個自己擅長做的,喜歡做的,且有意義的交匯點。我在中國農業大學讀本科時,我研究的是作物遺傳學方向。接著去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讀研時,比較著迷於蛋白質結構。這也是我科研訓練裡面最長的一段經歷,那時常苦惱於自己在蛋白質方面積累的經驗在以後沒有用武之地,沒想到冥冥之中卻成了我第二站博後以及整個科研生涯的一個主推力。2014 年博士畢業來到耶魯大學分子細胞發育生物學系做第一站博後,本想從蛋白質換換口味到研究核酸(RNA)的結構與功能,但事與願違。草草兩年結束之後,在王俊師兄牽線下,2016 年加入了耶魯免疫系我現在的導師實驗室,研究細胞因子在腫瘤免疫上的功能。在這裡,我以前的訓練背景、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重要的科學問題等都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

生輝:第二站博後經歷裡哪些因素比較重要?

周挺:我可以從三個方面說一下,大環境、微環境和人。大環境是耶魯免疫系的大環境。作為全美排名第一的免疫系,雖有那些如雷貫耳的 big name,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整個系自建系以來歷經各代宗師所養成的精神氣質,一種純粹和極致的追求重要科學問題的面貌,一種毫無保留無私分享和交流合作的氛圍,一種尊重每個個體和全方位培養 trainee 的態度(個別除外)。微環境就是我所在的實驗室,導師年輕有活力,組裡其他研究生都是絕頂聰明,博後都是高效高產。影響我的人太多,把我 「拐」 進免疫系的王俊師兄(現為紐約大學助理教授)「首當其衝」,從來沒摸過老鼠的我起步就是他教的,後續他在我課題上的幫助、對於很多科學問題的見解以及他對研究的專注程度,對我影響頗深。我身邊還有一群經常深入討論的大牛博後朋友們,譬如先天免疫專家周旭博士(現為哈佛大學助理教授),心血管研究專家陶波博士,細胞生物學專家鄧永強博士(現為南方醫科大學教授),超分辨硬體專家章永登博士(現為西湖大學助理教授),Rag2 專家張宇航博士等,每次與他們的深入討論都讓我受益匪淺。還有不得不提的是免疫系和其他系聰明絕頂的研究生朋友們,這些高濃度存在的「非人類」,經常讓我陷入「絕望」,但也時刻激勵著我前進。

生輝:您是否有回國計劃?

周挺:我目前打算回國建立實驗室,繼續以細胞因子為切入點,去研究免疫過度抑制(腫瘤)和過度激活(炎症疾病)的機制。我覺得細胞因子是抗腫瘤的重要一環,細胞因子激動劑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只是沉寂的太久了。之所以沉寂,是因為 「多能性」 等問題一直很難解決,而定向進化和酵母展示技術,就是天生解決這個問題的利器。在腫瘤、自身免疫病和炎症疾病的治療上,我認為細胞因子「大有可為」!

相關焦點

  • 細胞因子風暴——新冠肺炎的「奪命幫兇」
    華盛頓大學助理教授帕萬·巴特拉朱(Pavan Bhatraju)博士在西雅圖港景醫療中心的重症監護室工作,巴特拉朱和其他人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病人的肺似乎惡化得很快。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發病後7天,且也可能發生在年輕、健康的新冠肺炎患者身上。而根據WHO與中國對COVID-19的聯合報導,約20%的新冠肺炎病人為重症病人,其他則症狀輕微,甚至是無症狀感染。
  • 細胞因子風暴和COVID-19致死——2020年細胞因子市場分析
    「炎症風暴」學術名稱為細胞因子風暴,是一種不適當的免疫反應。由於細胞因子的過度反應,導致人體免疫系統對外界病毒和感染的過度反應,表現為免疫系統不分敵我地殺傷,最終對機體造成損傷。事實上,「細胞因子風暴」是導致COVID-19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抑制炎症風暴的發生是降低新冠肺炎死亡率的關鍵。針對「細胞因子風暴」,諾華希望通過藥物Ilaris抑制白介素-1β的過度表達。
  • 金斯瑞解讀|細胞因子風暴最新綜述解讀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細胞因子風暴對人的傷害甚至超過了病毒本身對人體的傷害。2020年12月3日,新英格蘭(NEJM)醫學雜誌發表了篇名「Cytokine Storm」的最新綜述文章,本文的通訊作者是CAR-T細胞療法的創始人之一、全球生物製藥領域最具影響力的賓夕法尼亞大學終身教授Carl H.
  • 26年影響因子長6倍,國產學術期刊《細胞研究》創造奇蹟
    影響因子越高,往往意味著學術期刊的影響力越大。該報告顯示,在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組成的生命科學領域,科學引文索引(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在全球共收錄了423本國際性的學術期刊,《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排名第十,也是亞太地區生命科學類排名第一的學術期刊。
  • 經歷細胞因子風暴的COVID-19患者可能幾乎不產生記憶B細胞—新聞...
    經歷細胞因子風暴的COVID-19患者可能幾乎不產生記憶B細胞
  • TGF-β超家族細胞因子激活素A可驅動致病性Th17細胞分化
    TGF-β超家族細胞因子激活素A可驅動致病性Th17細胞分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2 11:18:06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Yisong Y.
  • Nature重磅突破:人造卵細胞成為現實——使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
    這項研究表明,一組8種轉錄因子可以在實驗室中將小鼠的多能幹細胞轉化為卵母細胞樣細胞。這一發現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卵細胞發育的理解,並可能對生殖醫學產生深遠影響!在這項研究中,林克彥(Katsuhiko Hayashi)等人通過研究小鼠卵母細胞體外發育系統中基因表達的變化並進行相關的功能篩選,由此確定了一組8種足以觸發卵母細胞生長的轉錄因子,每種轉錄因子都是從原始卵泡向初級卵泡過渡的關鍵。
  • 科學家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科學家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16:53:02 日本九州大學Katsuhiko Hayashi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利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 新冠患者遭遇細胞因子風暴阻礙長期免疫形成 只因記憶B細胞產生得...
    當大量的免疫細胞釋放細胞因子時,就會增加炎症,並產生一個反饋循環,更多的免疫細胞被激活,這有時被稱為細胞因子風暴。8月19日發表在《細胞現在》(Cell now)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一些高水平的細胞因子可能也會阻止感染者發展長期免疫,因為據觀察,受感染的患者只能產生很少的B細胞,而這類細胞是形成持久免疫反應所必需的。
  • Cell論文詳解在SARS-CoV-2感染和細胞因子休克症候群中,TNF-α和...
    論文通訊作者、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免疫學系副主任Thirumala-Devi Kanneganti博士說,「了解驅動這種炎症的途徑和機制對於開發有效的治療策略至關重要。這項研究提供了這種理解。我們還確定了激活炎症細胞死亡途徑的特異性細胞因子,在治療COVID-19和包括敗血症在內的其他高致命性疾病方面具有相當大的潛力。」
  • 經歷細胞因子風暴的COVID-19患者或不產生記憶B細胞
    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的近期研究表明:一些高水平的細胞因子可能也會阻止感染者形成長期免疫,因為通過觀察,他們都沒有產生記憶B細胞,而這些正是形成持久免疫反應所必須的。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微信公眾號對該論文進行了解讀,旨在與廣大科研人員深入分享該文以及一些未來的展望,點擊「閱讀原文」或識別下圖二維碼閱讀英文原文。
  • 新研究提出驚人觀點:新冠「細胞因子風暴」不存在?
    新研究提出驚人觀點:新冠「細胞因子風暴」不存在?在以往的認知中,人們都認為,細胞因子風暴導致COVID-19患者病情加重。內梅亨大學醫學中心(Radboud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研究人員在測量了COVID-19和其他各種嚴重疾病患者的幾種重要細胞因子後,現在發現,COVID-19的特徵不是細胞因子風暴。
  • 【學術前沿】汪超/顧臻團隊:新遞藥策略緩解細胞因子風暴 | Cell...
    近日,蘇州大學汪超教授帶領團隊與美國UCLA顧臻教授課題組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期刊Matter上發表題為"Calming Cytokine Storm in Pneumonia by Targeted Delivery of TPCA-1 Using Platelet-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的論文,研究人員利用血小板與炎症部位內在的親和力
  • 本科出身獨闖常春藤盟校,他是耶魯博士全獎錄取的城院第一人
    黃博文,浙大城市學院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2014屆校友,去年被耶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全獎錄取。2014年,畢業後的黃博文得到了加州大學克魯斯分校的全獎offer。海外名校博士全獎錄取在當時的城院可謂是鳳毛麟角,也體現出對黃博文學術能力的高度認可。 頂住了父母、同事的極度反對和不理解的壓力,黃博文堅定地選擇了放棄這個機會,選擇繼續留在中科院工作,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第一線的實驗室科研工作中。
  • 可能因為細胞因子風暴
    《柳葉刀》近期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重症監護室新冠肺炎患者細胞因子水平明顯高於普通患者,推斷病情嚴重可能與細胞因子風暴(cytokine storm, CS)相關[1]。什麼是CS?我們能戰勝CS嗎?下面從血液病學和免疫學的角度來進行解釋。
  • 細胞因子活化殺傷(CIK)細胞輸注治療項目不得列入醫保支付
    2020年8月4日,浙江省醫療保障局官網掛出《關於不得將細胞因子活化殺傷(CIK)細胞輸注治療項目列入醫保支付範圍的通知》。《通知》說,為貫徹落實《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做好審上特函﹝2020﹞45號審計報告反映問題整改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規範和明確細胞因子活化殺傷(CIK)細胞輸注治療(含樹突狀細胞治療、修飾自體腫瘤主動免疫治療)項目醫保支付相關問題,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 細胞因子風暴如何成為疾病的「奪命幫兇...
    當遭到入侵或自身細胞發生異常變化時,免疫系統便會啟動他的免疫網絡,免疫網絡的啟動依賴於各個免疫細胞之間的「通訊員」——細胞因子。免疫細胞在抵抗外來入侵或清除異常時會釋放大量促炎因子(如我們常見的白細胞介素、腫瘤壞死因子)。當免疫系統獲得勝利後,便會減少細胞因子的釋放,維持機體穩態。然而,當免疫系統過度激活,便會產生過多細胞因子,細胞因子風暴就發生了。
  • 從細胞因子風暴的角度理解COVID-19 | CellPress論文速遞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閱讀原文定義細胞因子風暴:細胞因子反應的基本概念最近有研究提出,患者血清中細胞因子水平升高與COVID-19有關,這不禁讓人們產生了疑問:細胞因子風暴與這種感染相關的各種併發症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關係?
  • 在哈佛大學與耶魯大學的Battle中,我為什麼選擇排名低的耶魯?
    再大些,很多優秀的同學定下出國留學的目標之後也開始彷徨選擇哈佛大學還是耶魯大學了。今天我就帶大家好好盤一盤耶魯大學有什麼過人之處。據2020年U.S. News Best Universities 數據統計,耶魯大學與哥倫比亞,麻省理工大學齊頭並進,成為優秀的探花選手。
  • 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注射液
    【藥品名稱】  通用名稱: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注射液  商品名稱:潔欣  英文名稱: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Injection   漢語拼音:Chongzu Ren Lixibao Cijiyinzi Zhusheye